前湖湾论文-庄振杰

前湖湾论文-庄振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湖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底泉,泉流量,补给源,补给途径

前湖湾论文文献综述

庄振杰[1](2018)在《前湖湾海底泉的流量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泉是一种特殊的泉,是从海底岩石空隙和沉积物中涌出来的地下水,和陆地上的泉相比,海底泉的特殊之处在于其露头位于潮间带或海底。海底泉是海底地下水排泄(SGD)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海底地下水排泄的重要通道。因特殊的形成条件,海底泉成了地质信息的载体,在水文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淡水资源,海底泉在古代就被发现和利用,如饮用水源、农业灌溉甚至工业用水;海底泉也往往因特殊自然现象,在当地形成特殊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具备观光旅游价值。在国内已知的海底泉数量很少,相关的资料大多属于新闻类报道。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前湖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及其水循环过程研究(No.41672226)”的资助下,对前湖湾海底泉的流量、补给区域及径流途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流量评价。分别运用堰测法、渗流仪法和达西定律对海底泉流量进行了实测和计算。其中,利用堰测法进行5次试验,测得海底泉的平均渗流量为19.4 m3/d;利用渗流仪在海底泉露头处布设得到的12个测量数据,运用泰森多边形算法,计算获得海底泉的渗流量为28.3 m3/d。通过两个潮汐周期的水位计连续测量,结合2次渗透系数的测量,计算得到达西渗流速度的结果,表明涨潮时发生间断性海水入侵海滩表层沉积物的情况,相应地海底泉溢出中断,海底泉溢出海滩的有效时间是整个潮汐周期的7/9。综合上述叁种方法的测量和计算结果,海底泉的实际排泄量介于15.1 m3/d至20.0 m3/d之间。(2)区域地下水化学特征。氢氧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区域地下水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26个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相似说明含水层环境无异常变化。海底泉水与其他近岸地区的地下水及赤湖溪水差异较大,表明其具有特殊的补给途径;海底泉水中的222Rn活度高达86951 Bq/m3,远高出沿岸地下水的222Rn活度均值12438 Bq/m3,说明海底泉在形成过程中流经花岗岩裂隙,符合海底泉水的氢氧同位素值在坐标系中正向偏移的特征。(3)补给区域。区域构造资料显示海底泉处在北东向断裂与赤湖溪所在的北西向断裂交汇点,其补给区域为断裂带交汇区域内,即赤湖溪北岸的内陆地带。通过水化学类型和稳定氢氧同位素特征的比较,推测其主要补给区域为采样点G6、G9、G13、G17代表的近北西向条带状区域,大致为赤湖溪北岸古山-凤山一带,以大气降水直接入渗补给为主。(4)径流途径。研究区近北西向的断裂带,与上覆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构成统一的地下水含水系统,由于该断裂带导水性良好,成为重要的集水廊道和导水通道,是海底泉的主要径流途径;近岸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存在两层粘性土隔水层,使得补给海底泉的地下水赋存于最底层的含水层且具有承压性;在潮间带,由于最底层含水层的隔水层顶板局部缺失,即存在“天窗”,加之东北向断裂带东侧断盘的凸起阻挡,导致承压水自流到海滩成为海底泉。高密度电法勘探结果显示,补给海底泉的绝大部分地下水是从海滩下面8 m~10 m的基岩裂隙和断层中排泄出来的。(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俞鸣同,刘秀铭,杨华玮,曹宏伟,唐荣骏[2](2015)在《目标样本粒度判据在海湾环境演变研究中的运用——以福建前湖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密度采集福建前湖湾海岸剖面133个泥沙样品做粒度分析,其频率曲线显示多种粒度分布特征,预示多种沉积环境的变化。采集研究剖面周边海滩、河口浅滩、河口、滨海沼泽和海岸沙丘等已知环境的样品作为目标样本。将目标样本沉积参数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峰态(Kg)设为判别参数,利用Excel计算海岸剖面样品与目标样本参数的距离,筛选最小距离样品,归为已知目标样本的同类。据此,分析了海岸剖面蕴含的6个沉积环境变化阶段。利用剖面底部淤泥测年14C=(328 15±170)a BP,和剖面上部泥炭测年14C=(24 130±100)a BP,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年代。自(32 815±170)a BP以来,前湖湾经历了河口浅滩-河口、沙丘-河口-滨海沼泽-海滩-沙丘等海岸环境演变过程。(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俞鸣同,林振山[3](2009)在《福建漳浦前湖湾沉溺古树林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8年7月对从前湖湾古树林埋藏剖面和钻孔连续采集的142个样品进行粒度参数测量,分析了古树林成因和埋藏地的沉积环境变迁。用前湖湾周边已知沉积相:海滩、入海河流、河口浅滩、海岸沙丘以及滨海沼泽样本作为目标判据,将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1和峰态Kg设为判别参数,与剖面和钻孔样品进行聚类判别,结果表明,42KaBP前湖湾古树林被海湾—河口相变过程埋藏,经历了6个阶段:河口浅滩阶段、浅滩—沙丘交替阶段、浅滩—河流演变阶段、淡水沼泽阶段、海滩沙丘阶段和现代风沙阶段,是气候—环境演变导致了前湖湾沉溺古树林的埋藏。(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9年06期)

陈毅聪,邱耀斌,张文艺[4](2009)在《漳浦县湖西乡古树木“水落石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陈毅聪 邱耀斌 张文艺 )11月10日,在漳浦县湖西乡一条水位不高的小溪,笔者沿着河床行走了一百多米发现:古树木有的埋在沙土中,有的藏在水里面,有的自然裸露在沙土表面。这些古树木大都相当粗壮,直径大的有1米以上,小的也有二叁十厘米,其中几段已被吊(本文来源于《闽南日报》期刊2009-11-11)

刘巍,俞鸣同,龚正权,陈有喜[5](2009)在《前湖湾晚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及磁化率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探索福建闽南沿海晚第四纪环境及气候演变的规律,选取漳浦前湖湾的海岸剖面以及海岸、海滩两个钻孔作为代表剖面,并对剖面(D2)进行间距10 cm刻槽,共采样70个,对钻孔岩芯进行10 cm的等间距采样,其中剖面延续性钻孔CHHA采样72个,海滩对比钻孔CHHT采样38个。另外选取当地海岸的风砂堆积物、海滩沉积物、河流沉积物作为典型沉积环境判别的参考。进行两项实验:1)对所有样本进行粒度测试;2)对所有样本进行高低频磁化率的测试。通过实验获得了距今4万年以来的沉积物粒度数据和相应时期的磁化率数据。研究表明:1)当地气候形成经历了湿热、干冷、更干冷、湿热4个大的冷暖交替时期;2)前湖湾的环境经历了由河流沉积环境转为海滩沉积环境,再转为风砂堆积环境的变迁;3)古树林很可能原生于此,后因海面上涨而被现代海滩沉积覆盖。(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刘巍,俞鸣同,龚正权,陈有喜[6](2009)在《福建漳浦前湖湾晚第四纪滨海沉积物敏感粒级组分的提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粒级——标准偏差的方法对漳浦前湖湾海岸剖面刻槽采样获得的沉积物及海滩钻孔等间距采样获得的沉积物进行分析,并与该沉积物的磁化率变化曲线相对照,提取了反映环境变化的敏感粒度组分并分析了其环境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吴彩容,刘剑秋,王绍鸿,俞鸣同[7](2008)在《福建漳浦前湖湾晚更新世的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孢粉角度对漳浦前湖湾古森林遗迹分布区所在的剖面QHP和钻孔QHZ-1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分析.经过孢粉种属鉴定、孢粉浓度的统计,木本、草本、蕨类、藻类以及各科属孢粉百分比的不同,划分出7个孢粉组合带,剖面QHP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Ⅲ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产物,组合带Ⅱ属晚更新世中期接近晚期的产物,组合带Ⅰ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钻孔QHZ-1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Ⅳ、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Ⅳ推知属晚更新世的早期的产物,组合带Ⅲ是一过渡层,组合带Ⅱ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的产物,组合带Ⅰ推知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而组合带Ⅰ以上的层位是全新世以来的产物.结合14C测年和沉积地层岩性等资料,得出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演化的4次变迁过程:晚更新世早期的寒冷干燥;晚更新世中期的温和热湿,期间发生2次明显的海侵事件;晚更新世晚期过渡到全新世的冷暖干湿的动荡期;全新世以来与现代气候较为接近的气候.(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吴彩容,刘剑秋,王绍鸿,俞鸣同[8](2008)在《福建漳浦前湖湾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福建漳浦前湖湾QHP剖面和QHZ钻孔1共取28个硅藻样品,依据硅藻种类的含量变化和硅藻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硅藻带,其中B带划分出4个亚带,B4亚带进一步划分为2个小亚带。结合14 C测年和沉积地层岩性资料,探讨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得出其环境变迁过程由老到新依次为:河流环境-海湾环境-河流环境-海湾河口环境-河流环境-陆相淡水环境-湖泊-风沙环境-滨岸小海湾环境。(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8年01期)

吴彩容,刘剑秋,王绍鸿,俞鸣同[9](2008)在《福建漳浦前湖湾沉积物磁学性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福建漳浦前湖湾QHP剖面和钻孔QHZ2沉积物磁学取样及其实验分析,得到各种磁学参数及多个磁参数的比值随样品号(深度)的变化曲线.结合该剖面和钻孔的粒度特征、孢粉分析和14C测年,结果表明,QHP剖面和钻孔QHZ2沉积物中磁参数及其比值的变化能与其古气候变化很好地相对应,特别是在7号样、13号样、22号样的气候转折点上,沉积物中环境磁参数及其比值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沉积物中磁参数及其比值能较好地记录沉积物沉积时的古气侯,也可用来认识古气侯突变的界线.前湖湾QHP剖面和钻孔QHZ2是晚更新世以来形成的,至少经历了2个暖湿期和2个干冷期,而每一个期内又存在着小的暖湿期和冷干期的交替.(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吴彩容,刘剑秋,王绍鸿,俞鸣同[10](2007)在《福建漳浦前湖湾QHP剖面粒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福建漳浦前湖湾QHP剖面进行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分析,并绘制出频率曲线图和概率累积曲线图,进行沉积动力的解释,综合实地观察,该剖面岩性,有孔虫、硅藻分析结果14C年代测定等实验资料,得出该剖面从下往上的演化过程:①晚更新世晚期的浅河流沉积;②晚更新世晚期的湖泊沉积;③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海岸风砂沉积.(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07年04期)

前湖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密度采集福建前湖湾海岸剖面133个泥沙样品做粒度分析,其频率曲线显示多种粒度分布特征,预示多种沉积环境的变化。采集研究剖面周边海滩、河口浅滩、河口、滨海沼泽和海岸沙丘等已知环境的样品作为目标样本。将目标样本沉积参数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峰态(Kg)设为判别参数,利用Excel计算海岸剖面样品与目标样本参数的距离,筛选最小距离样品,归为已知目标样本的同类。据此,分析了海岸剖面蕴含的6个沉积环境变化阶段。利用剖面底部淤泥测年14C=(328 15±170)a BP,和剖面上部泥炭测年14C=(24 130±100)a BP,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年代。自(32 815±170)a BP以来,前湖湾经历了河口浅滩-河口、沙丘-河口-滨海沼泽-海滩-沙丘等海岸环境演变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湖湾论文参考文献

[1].庄振杰.前湖湾海底泉的流量及成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8

[2].俞鸣同,刘秀铭,杨华玮,曹宏伟,唐荣骏.目标样本粒度判据在海湾环境演变研究中的运用——以福建前湖湾为例[J].海洋学报.2015

[3].俞鸣同,林振山.福建漳浦前湖湾沉溺古树林成因[J].海洋通报.2009

[4].陈毅聪,邱耀斌,张文艺.漳浦县湖西乡古树木“水落石出”[N].闽南日报.2009

[5].刘巍,俞鸣同,龚正权,陈有喜.前湖湾晚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及磁化率特征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

[6].刘巍,俞鸣同,龚正权,陈有喜.福建漳浦前湖湾晚第四纪滨海沉积物敏感粒级组分的提取及意义[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吴彩容,刘剑秋,王绍鸿,俞鸣同.福建漳浦前湖湾晚更新世的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

[8].吴彩容,刘剑秋,王绍鸿,俞鸣同.福建漳浦前湖湾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J].海洋通报.2008

[9].吴彩容,刘剑秋,王绍鸿,俞鸣同.福建漳浦前湖湾沉积物磁学性质特征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10].吴彩容,刘剑秋,王绍鸿,俞鸣同.福建漳浦前湖湾QHP剖面粒度特征[J].台湾海峡.2007

标签:;  ;  ;  ;  

前湖湾论文-庄振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