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业结构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业结构,能源强度,最小二乘法,资源禀赋
产业结构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姚小剑,党静[1](2019)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3—2016年有关产业结构合理化与能源强度的面板数据,采用可行性广义最小二乘法,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能源强度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不但对能源强度具有直接负效应,并且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政府财政支出和科技创新叁个传导途径进一步降低了能源强度,其中,政府财政支出和科技创新的作用最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程度略高于东中部。(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连季婷,岑锦豪[2](2019)在《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城镇化响应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从河北省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采用相关模型分析了河北省2000年—2016年非农产业、第二和第叁产业的城镇空间响应强度特征,进而研究了产业结构转变与城镇空间响应系数强度存在的关联。研究发现,河北省的非农产业城镇化响应系数值逐年增大,其中石家庄市和唐山市等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城镇化响应系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边远地区的城市则存在系数值相对滞后的状况。(本文来源于《河北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田华征[3](2019)在《高碳产业结构对碳强度影响的省域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针对中国30个省区1997-2016年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核算,然后基于1997-2016年中国省级区域面板数据,分析中国碳强度的区域特征和时空格局演变过程,总结中国省域碳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并应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人均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碳行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碳排放系数、城镇人口比重等因素对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差异,重点探究高碳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期挖掘影响中国不同地区碳排放强度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各驱动因素及其外溢效应在不同区域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试图阐释呈现空间分异的原因;分析不同地区高碳行业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探讨其对碳排放强度的贡献方向与贡献程度,及其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并就其影响机理展开讨论,阐释高碳行业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内在机制。进而有针对性地为我国各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碳减排目标,实施差异化碳减排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碳减排建议。(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冯利华[4](2019)在《有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总量逐年增长,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被认为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因素,有偏技术进步会影响要素生产率,改变要素相对边际产出,通过要素替代进而影响要素相对投入变化对环境的改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会改变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生产规模,同时影响有偏技术进步的减排效应。因此,测度中国要素替代弹性及技术进步的要素使用偏向,探索有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联合降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找到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作用点,为政策的优化调整提供支持。首先,研究有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变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在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文献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有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传导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在有偏技术进步背景下,替代弹性值域及其变化趋势对碳排放强度的不同影响。其次,对中国1998-2017年的有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的特征性事实进行了分析。在包含能源、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框架下,测算了替代弹性和要素的效率增长率,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技术进步的使用偏向,结果表明,我国各要素间替代弹性均小于1,能源要素效率增长率高于资本要素,低于劳动要素,资本劳动间和资本能源间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劳动能源间的技术进步偏向能源;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呈现不断调整优化的特征;利用IPCC清单法对中国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再次,结合本研究理论机制,选取资本能源和劳动能源替代弹性、第二产业贡献值和能源利用效率四个指标,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有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变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资本能源替代弹性,降低劳动能源替代弹性,降低第二产业结构比重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其中资本能源替代弹性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第二产业结构比重下降,资本能源和劳动能源替代弹性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减弱,产业结构转变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增强。最后本研究提出了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产业政策,包括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加强低碳政策实施的统筹规划。(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杜代云[5](2019)在《印度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动态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过去10年,印度经济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6%,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第叁产业作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经济的贡献率虽已超过55%,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足够的能源支持,但印度的能源供给短缺问题长期存在。印度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石油和天然气极其匮乏,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主要依靠煤炭供应。以煤炭为主的单一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短缺状况不仅会对印度的能源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更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而积极开发新能源,降低能源强度是印度解决能源供求矛盾的主要途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一直被认为是影响能源强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因而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将印度经济分为叁大产业,依次分析各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演变特征。其次通过分析印度能源供求状况以及各种能源消费变动情况,探究印度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特征。然后通过比较印度、日本和中国叁个典型国家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特征,找到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强度变动之间的规律。最后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检验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与印度能源强度变动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结构对印度能源强度的短期影响并不稳定,长期影响几乎为零。在第一期,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越高,能源强度越大。到第二期,这种正向影响转变为负向影响。从第叁期开始,煤炭的消费占比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几乎为零。而产业结构不管在短期还是长期都对印度能源强度具有抑制作用。即提高第叁产业占比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并且这种负向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对印度能源强度的影响远大于能源消费结构。因此,印度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达到降低能源强度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4-01)
李文洁,王姗[6](2019)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与能源消耗强度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消耗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对能源的综合使用效率,是宏观经济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本文利用2002-2017年间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系统研究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能源消耗强度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也即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越高则能源消耗强度越低。(本文来源于《现代营销(经营版)》期刊2019年03期)
袁晓玲,李浩,邸勍[7](2019)在《环境规制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的互动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二者间的良性互动,对促进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至关重要。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3—2016年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面板数据,应用叁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叁者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在全国层面,产业结构升级在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弱化了环境规制强度;环境规制具有"倒逼"机制,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能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分区域看,产业结构升级均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但受资源禀赋等异质性因素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的互动机制存在差异。发挥环境规制的功能性作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可行性路径。(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赵芳菲,秦颖[8](2018)在《基于VAR模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95—2015年年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之间建立VAR模型,使用IRF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对叁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由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能耗强度的冲击效应最大,但不具有持续性;由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对能耗强度的贡献率可以达到12.5%,产业结构贡献率为5%。最后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对能耗强度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期刊2018年07期)
王韶华,张伟[9](2018)在《基于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构建叁次产业结构影响能源强度的岭回归模型,并分解叁次产业结构间及其与能源强度间的相关系数,揭示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机理,进而结合"十叁五"节能和经济增长目标提炼降低京津冀能源强度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目标下,北京市和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优化不能完成节能目标;而节能目标下,天津市的产业结构优化不能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因此,北京市应通过节能倒逼第叁产业内部升级,河北省应通过节能倒逼工业化进程加速,天津市应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8年07期)
赵丽萍,李媛[10](2018)在《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运用汉森提出的门槛模型,以2006-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各省的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运用双重门槛模型,对各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省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正向作用会逐渐减弱。(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8年06期)
产业结构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从河北省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采用相关模型分析了河北省2000年—2016年非农产业、第二和第叁产业的城镇空间响应强度特征,进而研究了产业结构转变与城镇空间响应系数强度存在的关联。研究发现,河北省的非农产业城镇化响应系数值逐年增大,其中石家庄市和唐山市等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城镇化响应系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边远地区的城市则存在系数值相对滞后的状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业结构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姚小剑,党静.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连季婷,岑锦豪.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城镇化响应强度分析[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9
[3].田华征.高碳产业结构对碳强度影响的省域差异研究[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4].冯利华.有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19
[5].杜代云.印度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动态效应分析[D].辽宁大学.2019
[6].李文洁,王姗.产业结构高级化与能源消耗强度的实证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
[7].袁晓玲,李浩,邸勍.环境规制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的互动机制分析[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
[8].赵芳菲,秦颖.基于VAR模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关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
[9].王韶华,张伟.基于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8
[10].赵丽萍,李媛.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