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牛郎织女传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名称来源,天水,赵过,《古诗十九首》,费昌,搜粟都尉,牛郎,牵牛星,秦人,民族居住地
牛郎织女传说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魁[1](2019)在《“天水”名称来源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关系置疑》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1月11日,河南大学程遂营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天水的来源时指出,“天水”的名称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并且举例《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作为证据。我认为这个说法有许多不正确的地方。首先,程教授认为秦人自先祖大业开始就居住在(本文来源于《天水日报》期刊2019-08-08)
李昕[2](2019)在《建构与解构:性别民俗视域下的牛郎织女传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作为身体的文化隐喻,承载着社会秩序、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身份的争斗,无时无刻不在被塑造与建构。性别民俗研究是现代民俗学研究的新兴热点,涉及社会学、性别学、妇女史等多个研究领域,并融合了身体民俗、两性民俗、女性主义民俗等多种民俗学内容。它以性别为切入点介入到民俗生活的观照中,揭示性别与身体、性别与权力的关系,思考社会化进程中男女性别角色与性别规范的养成。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民俗学研究领域,学术界尚未对性别民俗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进行(本文来源于《人文天下》期刊2019年13期)
张羽[3](2019)在《乞巧节,牛郎织女的传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在每个繁星欲坠的深夜,我们总喜欢仰望星空,去探索那个广袤深邃的宇宙。星星闪烁,有可能它的光芒在宇宙中奔跑了几十亿年,然后投射到你的眼中,这是多么神奇而有缘的相遇啊。宇宙的空间太大了,它的浩(本文来源于《新少年》期刊2019年Z2期)
黄涛[4](2019)在《由牛郎织女传说看七夕节爱情元素的历史传承与当代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牛郎织女传说是七夕节爱情元素的主要资源与传承载体。该传说在先秦之前已有记载,但直到汉代,它还没有与七夕节发生关联。晋代有了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相会的故事,该传说才与七夕节相融合,并且使原本以曝晒衣物为主的七夕习俗转为以乞子、乞巧为主,并有隐约而不断的婚恋习俗或爱情元素。由于封建文明的传统文化不宣扬爱情,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不可能形成一个像模像样的情人节,七夕节的爱情色彩在封建社会不断淡化,后世的七夕节以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崇拜、乞巧、乞子为主要形态。但现代社会具有对情人节的巨大文化消费需求,七夕节借助牛郎织女传说,具有较多爱情元素并且传承不衰,是中国最具有情人节基础的传统节日。(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王悦[5](2019)在《牛郎织女故事的过去与现在:民间传说的话语重构与记忆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文化的积淀,不仅仅凝聚在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也存在于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中。民间传说作为文化记忆的一种载体,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民间传说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充满了民间的想象与智慧,是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思想文化的变迁兴衰与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变革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文学兴衰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传说自然受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大背景的影响。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民间传说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话语重构中向前发展,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首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对牛郎织女故事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中可以发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牛郎织女故事在流传中有了明显的差异。与此同时,牛郎织女故事在传播中也反向改变了民众对于其他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记忆。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思考,探讨从起源到定型再到不同话语体系下的改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内容与文本话语是如何不断重构的?牛郎织女在故事的传承与流变中从哪些方面加固了民众的文化记忆?这些记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些话语和记忆变迁的背后是否有时代变迁对于民间传说改造的需求?笔者以牛郎织女故事的个案出发,借用文化记忆理论关照,分析牛郎织女故事流传中的话语重构,探寻牛郎织女故事演变过程中的文化记忆的建构与重塑,从而反思时代变迁对于民间传说话语与记忆改造的需求,试图窥探时代变迁对于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一章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思路等内容。论文的第二章,笔者在研读古代牛郎织女故事的相关文本后,按故事的发展过程纵向梳理了牛郎织女故事从先秦时期的萌芽、两汉时期的雏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化、唐宋时期的传承,以及明清时期的写定这一完整的民间传说演变过程。基于不同时期牛郎织女故事情节与文本形态的变迁,再现牛郎织女由星象神话到民间传说的流变历程,勾勒多重文化语境中牛郎织女故事话语的动态变迁,剖析民间话语、主流话语与宗教话语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合力建构。论文的第叁章,沿着第二章的思路,继续梳理民国以来牛郎织女故事在不同时代下、不同话语体系下的传承与解构。受文化思潮的影响,民国时期民间戏剧、报纸副刊对于牛郎织女故事的内容、主题进行重新改写,表达时代诉求,牛郎织女成为现实中生活困顿、追求自由与爱情的普通百姓。新中国成立,如何利用民间文艺来宣传新的意识形态是新政权面临的问题,政治话语逐渐成为文艺创作的主导因素,建国初年的戏曲改革以及之后的教材收录都明确了牛郎织女故事的反封建主题。新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轻松娱乐的商业话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影视作品和广告对牛郎织女故事的改写也呈现出娱乐化与商业化的倾向。借助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新媒介,牛郎织女故事的创作者与改编者们将自我话语融入到故事的创作与传播中,使其不断适应时代变迁下的要求。论文的第四章,立足前两章牛郎织女故事的话语重构过程分析其文化记忆的建构与重塑,从民间信仰、劳动生产、七夕节日和民族遗产四个维度刻画民众对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认同与接受。牛郎织女既是天上的星辰,也是人间供奉的神明;既体现了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也有自古至今对勤劳精神的歌颂;还描摹了从带有禁忌色彩、民俗中兴到过于商业化的七夕节日的异变;作为民间传说的代表,牛郎织女在民间力量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成为了经典的爱情模范,也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建构,这些维度中的牛郎织女文化记忆共同促进了民间与主流对于牛郎织女故事的接受与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原始的星辰想象走来,牛郎织女故事受到政治力量、商业话语、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的影响,历经从民间到主流、从神圣到日常、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现代的流变过程,深深植根于我国民间文化的土壤中,成为我们民族异常珍贵的历史遗产与文化记忆。(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汪保忠[6](2018)在《河南伏牛山牛郎织女传说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历来是文化荟萃之地,从地下古代文物发现和田野实地考察来看,伏牛山地区很早就具备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基础。在农耕文明的社会基础上,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才得以产生、接受、发展、演变。由于传承久远,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体现着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但是南阳、鲁山一带是牛郎织女传说圈的中心,影响着河北、山东等地的传说信仰。传说带来民俗的变革,祭祀、乞巧、庙会演唱,有许多伏牛山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承、传播也体现着文化融合、由传说圈中心向周围辐射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文化遗产》期刊2018年06期)
李长林[7](2017)在《论民间传说的再造——以牛郎织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传说的变异是传说再造的客观规律,需要是传说再造的内在动力,唯美是再造的终极目标。牛郎织女传说从产生、完整一直处在不断地变异过程中,但其中某些情节与现代价值观相悖,不但影响审美而且阻碍道德教化,因此必须进行适应现代核心价值观的再造。(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7年23期)
王恩荣[8](2017)在《神话传说的“神”与“化”——梁志宏先生牛郎织女题材诗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与老诗人梁志宏先生相交,最早是从博客开始的。一年前在他的博客读到写给母亲的几首诗,还有和母亲的合影,感觉很温馨。今年夏天在和顺牛郎织女文化节"相约七夕、相遇和顺"采风活动中,有幸与他相识。后来与梁老师在微信上交流,读他的诗,感觉他诗如其人,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型诗人,有一种平和大气的诗风。梁老师在和顺采风后,很快写出了两首诗,获得了广泛好评。梁老师二十年前创作出版了四卷神话史诗《华夏创世神歌》,他对中华神话有着深邃(本文来源于《火花》期刊2017年12期)
漆凌云,邓娜[9](2017)在《英美汉学家讲述牛郎织女传说策略多样》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故事是古今中外大众化的文学样式,依托民间故事这一载体对外译介中国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民间故事是古今中外大众化的文学样式,依托民间故事这一载体对外译介中国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早期英美汉学(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10-17)
叶涛[10](2017)在《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始于人类对银河系中两座美丽的星宿的遐想,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自《诗经》时代起便成为中国文人经常吟咏的内容。自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牛郎织女传说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山东省(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7-08-28)
牛郎织女传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性别作为身体的文化隐喻,承载着社会秩序、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身份的争斗,无时无刻不在被塑造与建构。性别民俗研究是现代民俗学研究的新兴热点,涉及社会学、性别学、妇女史等多个研究领域,并融合了身体民俗、两性民俗、女性主义民俗等多种民俗学内容。它以性别为切入点介入到民俗生活的观照中,揭示性别与身体、性别与权力的关系,思考社会化进程中男女性别角色与性别规范的养成。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民俗学研究领域,学术界尚未对性别民俗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进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牛郎织女传说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魁.“天水”名称来源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关系置疑[N].天水日报.2019
[2].李昕.建构与解构:性别民俗视域下的牛郎织女传说[J].人文天下.2019
[3].张羽.乞巧节,牛郎织女的传说[J].新少年.2019
[4].黄涛.由牛郎织女传说看七夕节爱情元素的历史传承与当代重建[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
[5].王悦.牛郎织女故事的过去与现在:民间传说的话语重构与记忆变迁[D].安徽大学.2019
[6].汪保忠.河南伏牛山牛郎织女传说圈研究[J].文化遗产.2018
[7].李长林.论民间传说的再造——以牛郎织女为例[J].青春岁月.2017
[8].王恩荣.神话传说的“神”与“化”——梁志宏先生牛郎织女题材诗赏析[J].火花.2017
[9].漆凌云,邓娜.英美汉学家讲述牛郎织女传说策略多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10].叶涛.在天成象在地成形[N].中国文化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