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共生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共生,社会共生,理论渊源
社会共生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友钟[1](2014)在《社会共生论理论渊源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共生论是分析研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重要理论,是社会存在、社会价值、社会进化相统一的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研究社会共生论,除了将其应用于社会现象研究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该理论本身进行研究,包括其理论渊源。本文从生物学理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中心主义理论、整体论与有机论等方面,对社会共生论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4年07期)
李单晶,李后强[2](2014)在《和谐文化要突出生物协同论与社会共生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和谐。和谐文化的实质是各主体之间实现协同共生。在大力倡导和谐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研究各个生物之间的协调、协同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认识了这些关系和规律,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举措,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走向一个更加文明、更加民主、更加平等的新时代。(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4年03期)
雷满丽[3](2014)在《社会共生论下的绿色营销研究——目标、本质、机制与架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营销理念的提出是人类营销活动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它是实现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营销活动管理流程与管理方法。绿色营销在目标、侧重点、客体、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与传统营销具有明显区别,它更强调实现自然、社会、环境、企业、顾客与竞争对手间的共生共赢。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唯有在社会共生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践行绿色营销,才能赢得竞争优势,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价格月刊》期刊2014年03期)
黄平[4](2014)在《变迁、结构和话语:从全球治理角度看“国际社会共生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后期开始,国际关系正经历一场缓慢而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在国际社会的这种变化中和平崛起。对于这些新现象,中国学者发掘自身文化资源,参考西方先进理论,提出了"国际社会共生论",试图对这些新现象做出解释和提供解决之道。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全球治理为切入口,从变迁、结构和话语等几方面具体探讨国际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并论述"国际社会共生论"在解答变化和解决问题上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来源于《国际观察》期刊2014年01期)
徐之平[5](2013)在《社会共生论视角下的民间组织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组织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社会共生论的观点出发,指出不同的利益主体处在社会共生关系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民间组织作为社会共生系统中的重要利益主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因此,发展和培育民间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随后指出我国民间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可行的对策提出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3年11期)
聂志平,温忠文[6](2013)在《社会共生论视域下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空巢老人共生系统是动态变迁的,它引发该系统的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及约束条件等发生相关的变化。在这一视域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面临种种困境。创造资源平台,严格共生约束,增强老人主动适应性,是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力的主要方案。(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袁会敏,张艳新[7](2013)在《社会共生论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共生论在形式上借用了生物共生论的概念。社会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共生系统之中。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尊重自然规律,依靠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制度保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3年02期)
高力翔[8](2011)在《社会共生论视域南京与青奥会的共生共赢》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基于社会共生理论,探讨青奥会与南京市所存在的价值共性、资源互益性,并提出促进南京与青奥会实现社会共生,促进彼此的效益最大化。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践观察法等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研究结果:南京与青奥会在价值追求上存在着诸多共性,南京与青奥会都重(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期刊2011-12-07)
宋朝普,王玉,王世进[9](2011)在《社会共生论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新阶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此产生重新划分社会阶层的必要性。社会共生论认为,社会阶层应该主要依据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关系进行划分,于是就出现了新资本阶层、新知识阶层和新劳力阶层叁个新兴阶层。这叁大新阶层对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缺陷。只有不断优化各阶层间共生机制,使新资本资源、新知识资源、新劳力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能够得到较好地整合和配置,在社会各阶层间有序合理的流动和分享,才能达到新阶层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1年02期)
马燕[10](2010)在《从社会共生论看中国社会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社会共生的基本原理,从社会共生理论的角度观察分析中国不同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尝试从共生视角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0年16期)
社会共生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和谐。和谐文化的实质是各主体之间实现协同共生。在大力倡导和谐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研究各个生物之间的协调、协同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认识了这些关系和规律,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举措,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走向一个更加文明、更加民主、更加平等的新时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共生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友钟.社会共生论理论渊源考察[J].理论界.2014
[2].李单晶,李后强.和谐文化要突出生物协同论与社会共生论[J].中华文化论坛.2014
[3].雷满丽.社会共生论下的绿色营销研究——目标、本质、机制与架构[J].价格月刊.2014
[4].黄平.变迁、结构和话语:从全球治理角度看“国际社会共生论”[J].国际观察.2014
[5].徐之平.社会共生论视角下的民间组织发展研究[J].理论界.2013
[6].聂志平,温忠文.社会共生论视域下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袁会敏,张艳新.社会共生论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讨[J].西部学刊.2013
[8].高力翔.社会共生论视域南京与青奥会的共生共赢[C].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2011
[9].宋朝普,王玉,王世进.社会共生论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新阶层分析[J].天府新论.2011
[10].马燕.从社会共生论看中国社会转型[J].商业时代.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