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情感性动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掌握动机,稳定性,母亲情感性支持,母亲认知性支持
情感性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王咏霞[1](2014)在《儿童掌握动机稳定性及其与母亲情感性支持和认知性支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掌握动机是人类发展研究领域中一个核心概念,它通常是指一种个体内在的理解和影响环境,并在不同程度上与环境发生有效互动的心理能量,它是激发个体独立地以专注和坚持的态度进行尝试,从而在对他/她来说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技能或任务上达到解决和掌握的心理力量。掌握动机对儿童长期的认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儿童早期,母子互动是影响儿童掌握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对97对母子进行了叁次追踪访问和观察,对母子互动的录像进行编码获得母亲的情感性支持、认知性支持和拒绝的数据;使用掌握动机维度问卷(DMQ)收集儿童2、3岁时的掌握动机数据;使用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Ⅱ评估儿童的贝利认知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儿童2岁和3岁时的掌握动机具有显着的稳定性,且女孩的社会掌握动机和表达型掌握动机稳定性高于男孩。2.儿童2岁时掌握动机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具体地,女孩对同伴的社会坚持性显着地高于男孩对同伴的社会坚持性,其他的掌握动机维度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3.儿童14个月时,母亲的积极情感支持对其3岁时的掌握动机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母亲的拒绝对于儿童2岁时的社会坚持性:同伴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4.儿童14个月时,母亲的认知支持对其2岁时的掌握动机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4-05-18)
张锋,倪晓莉,郑丽丹,王建军[2](2008)在《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和"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量表"的测量结果,采用匹配法筛选出21名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和22名非人际情感性动机的健康性网络用户,对其实施延迟折扣任务(DDT)、stop-signal任务和Stroop色词命名任务,探讨了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特性。结果发现,相对于健康性网络用户,病理性网络用户对延迟强化物的折扣速度更快,但后者的反应抑制失败率、反应抑制潜伏期(SSRT)和冲突抑制功能均与前者无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障碍主要表现为以对即时强化的超敏感性和强化物长远价值的非敏感性为特征的"短视"倾向,而非行为抑制功能的缺失。(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2008年04期)
郑丽丹[3](2008)在《基于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认知决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病理性网络使用主要指个体全身心沉溺于互联网使用,即使因过度使用网络而造成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及损害身心健康的情况仍然不能减少或停止使用互联网。研究者一致认为,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核心特征表现为难以控制上网冲动。具体而言,基于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面对可能的社会功能和身心健康的损失,仍然继续使用互联网来追求即时情感满足。鉴于病理性网络用户与物质依赖者具有类似的冲动性行为模式,可以借鉴已广泛应用于评定物质依赖者等各类临床人群的行为决策的实验研究范式来探讨病理性网络用户的认知冲动性,以加深对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的心理机制的认识。。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通过与健康网络使用用户的比较,采用基于延迟折扣模型的延迟折扣任务(Delay Discounting Task, DDT),考察基于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在延迟强化情境中的认知决策模式,旨在揭示该类人群对长远价值的心理反应方式;实验二采用基于躯体标记假设的Iowa赌博任务(Iowa Gambling Task, IGT)考察该类人群面临兼具奖赏和惩罚情境时的冲动性决策特征,旨在揭示其对收益-风险并存决策任务的反应模式。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相对于非情感性动机的健康网络使用者,基于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认知决策特性既表现为对即时奖赏的高敏感性及对延迟价值的非敏感性,又表现为对潜在风险的高敏感性。前者导致其忽视人生长远价值而持续沉溺于虚拟空间的人际情感沟通,后者则导致其回避对现实生活中具有潜在风险的价值追求。(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08-06-18)
王建军[4](2008)在《基于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行为抑制功能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为冲动性是病理性网络使用者的核心特征。目前,已有研究采用实验室评定任务考察病理性网络使用者面临复杂认知情境时的认知决策特征,以揭示该类人群冲动性行为的跨情境特征。然而,冲动性至少包括行为冲动性(“冲动性去抑制”)和认知冲动性(“冲动性决策”)两个方面的内容,上述研究仅涉及基于病理性网络用户冲动性的认知层面(即“冲动性决策”),尚未探讨该类人群冲动性的行为层面(即“冲动性去抑制”)。因此,本研究拟在执行功能框架内采用被广泛应用于考察反社会行为、多动症患者和药物依赖者行为抑制特性的实验范式,考察病理性网络使用者的行为抑制功能特性,以深化对该类人群行为冲动性特征的认识,并为青少年基于网络的行为障碍的干预提供依据。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预备研究,旨在验证以往研究中形成的“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和“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量表”的心理结构,进一步考察网络使用动机模式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关系,并以此确定筛选本研究实验被试的标准和策略。第二部分包括两个实验研究,其中实验一采用stop-signal范式考察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反应抑制功能;实验二采用stroop色词任务考察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突抑制功能。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相对于健康的网络用户,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对停止信号的抑制失败率和反应抑制潜伏期与健康的网络用户无显着差异;(2)相对于健康的网络用户,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突抑制功能未见显着受损,其抗干扰能力与健康的网络用户无显着差异。因此,病理性网络用户与健康的网络用户一样具有良好的行为抑制能力,其不良的冲动性上网行为不能归因于其行为抑制能力缺损。(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08-04-26)
郑丽丹,张锋,马定松,周艳艳[5](2007)在《情感性动机网络使用者对负性情绪线索的前注意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修改后的分离式Stroop任务,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网络使用者在双线索竞争条件下的前注意加工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信息获取型被试,在中性线索与负性情绪线索匹配条件下,人际情感型被试对负性情绪线索表现出显着的前注意加工偏向,但在中性线索和情感满足线索匹配条件下,该类被试对情感满足线索未表现出前注意加工偏向。该研究为解释人际情感型动机者的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的情绪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2007年03期)
情感性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和"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量表"的测量结果,采用匹配法筛选出21名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和22名非人际情感性动机的健康性网络用户,对其实施延迟折扣任务(DDT)、stop-signal任务和Stroop色词命名任务,探讨了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特性。结果发现,相对于健康性网络用户,病理性网络用户对延迟强化物的折扣速度更快,但后者的反应抑制失败率、反应抑制潜伏期(SSRT)和冲突抑制功能均与前者无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障碍主要表现为以对即时强化的超敏感性和强化物长远价值的非敏感性为特征的"短视"倾向,而非行为抑制功能的缺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感性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咏霞.儿童掌握动机稳定性及其与母亲情感性支持和认知性支持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张锋,倪晓莉,郑丽丹,王建军.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特性[J].应用心理学.2008
[3].郑丽丹.基于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认知决策特性[D].宁波大学.2008
[4].王建军.基于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行为抑制功能评定[D].宁波大学.2008
[5].郑丽丹,张锋,马定松,周艳艳.情感性动机网络使用者对负性情绪线索的前注意偏向[J].应用心理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