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职业选择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护生,抑郁症,职业选择,家庭压力
职业选择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宋艳丽,刘霄楠,陈钒萱,王金瑞,陈春妤[1](2019)在《职业选择因素与护生抑郁症患病率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其他医疗和非医疗领域的职业相比,护理人员承受着高水平的压力、焦虑和抑郁,这可能导致倦怠和其他心理问题。先前的研究发现,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护生的压力水平更高。护理人员和护生的主要压力包括繁重的理论教学内容,长时间的学习,以及临床实践的压力[1]。长期暴露在压力下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躯体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认知症状,这可能会对护生学术成就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抑郁症的症状在青春期和荷尔蒙变化的时(本文来源于《吉林医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姚儒兴[2](2019)在《体育非师范生教师职业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非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工具为研究者自行编制的问卷《体育非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体育非师范生的基本信息、体育非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体育非师范生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期待、体育非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体育非师范生教师职业选择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体育非师范生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期待现状;研究者根据研究结论,结合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招聘考试要求,为具有从教意愿的体育非师范生提出相关建议也是研究目的之一。研究结论与建议如下:结论:(1)样本中有86.6%的体育非师范生具有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意愿;在具有从事体育教师职业意愿的体育非师范生中86.29%有意愿将体育教师职业作为第一职业选择,76.0%有意愿将体育教师职业作为唯一职业选择。(2)体育非师范生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意愿在“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叁个方面存在差异。(3)体育非师范生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期待存在与现实情况不符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体育非师范生对从教学校办学层次的期待与实际情况不符;体育非师范生对从教学校性质的期待与实际情况较为不符;少部分体育非师范生对体育教师职业的工资收入期待过高。(4)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影响因素可分为四个维度;各维度因素对体育非师范生教师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他人因素”、“个体主观因素”、“体育教师职业因素”、“社会体育职业因素”。即非自发内在的因素对体育非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是最大的。(5)“他人因素”、“个体主观因素”、“体育教师职业因素”叁个维度子因素与体育非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均为正相关关系。建议:(1)具有从教意愿的体育非师范生,应加强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知,提高体育教师职业期待的合理性;(2)应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教师资格考试及目标从教地区教师招聘的信息;(3)充分了解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考情,选择合适教材、合理规划复习;(4)不断提高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能力;(5)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从教能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3-20)
侯建明,关乔,杨小艺[3](2019)在《我国女性流动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虽然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连续第二年出现下降,但是女性流动人口的比例却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人口加入流动人口的行列,积极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为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何解决女性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在对我国女性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女性流动人口的主要就业特征,从个体特征、流动特征和社会特征叁个方面出发,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影响女性流动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有序引导我国女性流动人口就业不仅要加快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还需提升女性流动人口的自身综合素质,拓展更多的就业渠道和职业选择。(本文来源于《人口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罗英姿,张佳乐[4](2018)在《我国毕业博士职业选择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涉农学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已毕业博士的调查数据,探究个人特征和博士生教育经历对博士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学术职业期望、论文发表更多、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得到充足导师指导的博士更有可能选择学术职业;男性、父亲单位类型为民营、叁资、私营企业、东部生源、有学术参与和非学术参与经历、论文发表更多、得到充足学校支持的博士毕业后会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此外,影响学术和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中博士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博士职业发展客观表现和主观匹配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樊亚平,王婷婷[5](2018)在《挽救国运为“体”,职业选择为“用”——范长江步入生涯的心路与动力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范长江步入生涯前探求个人出路与国家出路的人生历程,和其间产生的问题关注点的考察可以发现,范长江步入生涯,并非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一开始就决定专意于此的职业选择行为,而是其探求个人出路与国家出路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包括"元问题"和系列子问题)共同推动的结果,是一种与"九一八"以来为挽救国运而投身救亡活动的其他青年所选择的救亡图存方式一样的行为。这种职业选择行为的特点就是,以挽救国运为"体",以职业选择为"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郭方涛,孙宽宁[6](2018)在《影响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选择的因素——基于FIT-Choice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选择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学前教师队伍质量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选择五年制专科院校、叁年制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各1所共548名学前教育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教师职业选择影响因素量表》调查其从教动机、职业认识和职业选择满意度,结果发现其职业认识与职业选择满意度的平均值高于整体平均水平,但从教动机的平均值最低,且低于整体平均水平;在从教动机各因素中,社会效用价值因素的动机作用最强,备选职业因素的动机作用最弱,内在价值、个人效用价值、自我效能感因素的动机作用偏弱;学前教育师范生普遍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要求高、职业压力大、社会地位及工资水平较低的职业;从教动机、职业认识与职业选择满意度显着相关。培养院校应引导学前教育师范生提高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树立职业信仰,厘清自我职业倾向,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积极应对职业专业化的挑战,同时还应完善教育实习时间及实习指导安排,制定统一的专业培养基准,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质量。(本文来源于《学前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黄盼盼,郑小琴[7](2018)在《女研究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女研究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但女研究生的就业处境则不容乐观。由于传统观念对女研究生职业选择的刻板印象、女研究生的职业效能感偏低、原生家庭对女性的教养方式、女研究生家庭和职业角色的冲突、用人单位对女研究生的性别歧视等因素导致女研究生面临职业选择的困境,以此寻找破解其职业选择困境的良策。提升女研究生职业选择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杨文超[8](2018)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在读生职业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及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工作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大量拥有高学历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但与此同时,最终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比例较低,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在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对于社会工作领域内就业意愿较弱。本次研究选取山东省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两所高校为研究对象,以校内在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为样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在读生的职业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而后采取个案访谈的形式对乐于接受访谈的学生进行访谈,获取质性研究资料。研究显示在社会认同度、薪资待遇、岗位数量、社会流动和职业晋升空间及接受的社会工作教育质量等外界因素及自我职业认同度、个人专业能力等内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山东省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在读生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就业意愿较低。绝大多数学生均倾向于在其他行业和岗位寻求就业机会。鉴于此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在读生本专业职业选择意愿的对策及建议:第一、提高社会工作者社会地位,增强社会认同感;第二、增强社会工作者价值培养,培养职业认同感;第叁、完善社会工作者激励机制,提高工作者待遇;第四、加强社会工作机构培育,增加社工就业岗位;第五、改革社工硕士培养体系,加强专业技能教育。(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9)
李响[9](2018)在《上海市青年群体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以电气行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上海市电气行业面临着创新与转型问题,对优秀人才尤其是青年优秀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了解青年特点和需求,把握青年群体职业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电气行业青年职业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各关键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探索既与青年发展需求相匹配又适应企业发展规律的人才管理模式和对策,为电气企业用人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和重要参考。项目从分析青年群体尤其是电气行业青年的特点和需求着手,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研究电气行业青年的特质,理清青年群体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作者通过大量的调研问卷调查为依据,再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甄别影响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确认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供相关行业企业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8年14期)
蝴蝶(Osei,Bonsu,Constance)[10](2018)在《加纳教师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选择对个体而言是一个复杂的决定,教师这一职业选择也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对于职前教师而言,世界各地的学生通常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而这一点不仅局限于学生群体,在职教师依然会面对职业选择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加纳教师职业选择的因素。其具体目标包括:1)确定影响加纳职前和在职教师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2)找出影响教师职业选择的主要群体;3)探寻职前或在职教师在面对职业不确定性、成为自我导向学习者、职业持久性和职业道德等问题的时候,其职业选择如何。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库马西市区两所教育学院的学生,每所学校的样本容量为75名,总共有150名参与者;同时还采取电话访谈的方式,共得到33名参与者回复(由21名在职教师和12名职前教师组成),每个参与者访谈时间持续18-30分钟。数据分析方面,本研究采用描述分析和定性、定量工具(SPSS和Microsoft Excel软件)对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一些职前和在职教师的深入访谈表明,大多数参与者都强调对教师职业的热情、个人先前经历、性格类型和工作保障等均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还表明,家庭成员和其他个人对他们的教学生涯决策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影响;事实上,大多数参与者都声称,由于工资和激励的限制,他们的父母不鼓励他们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另外,研究还发现,参与者职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和经济条件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得出若干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建议,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整体教育水平。(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职业选择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非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工具为研究者自行编制的问卷《体育非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体育非师范生的基本信息、体育非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体育非师范生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期待、体育非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体育非师范生教师职业选择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体育非师范生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期待现状;研究者根据研究结论,结合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招聘考试要求,为具有从教意愿的体育非师范生提出相关建议也是研究目的之一。研究结论与建议如下:结论:(1)样本中有86.6%的体育非师范生具有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意愿;在具有从事体育教师职业意愿的体育非师范生中86.29%有意愿将体育教师职业作为第一职业选择,76.0%有意愿将体育教师职业作为唯一职业选择。(2)体育非师范生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意愿在“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叁个方面存在差异。(3)体育非师范生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期待存在与现实情况不符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体育非师范生对从教学校办学层次的期待与实际情况不符;体育非师范生对从教学校性质的期待与实际情况较为不符;少部分体育非师范生对体育教师职业的工资收入期待过高。(4)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影响因素可分为四个维度;各维度因素对体育非师范生教师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他人因素”、“个体主观因素”、“体育教师职业因素”、“社会体育职业因素”。即非自发内在的因素对体育非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是最大的。(5)“他人因素”、“个体主观因素”、“体育教师职业因素”叁个维度子因素与体育非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选择意愿均为正相关关系。建议:(1)具有从教意愿的体育非师范生,应加强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知,提高体育教师职业期待的合理性;(2)应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教师资格考试及目标从教地区教师招聘的信息;(3)充分了解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考情,选择合适教材、合理规划复习;(4)不断提高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能力;(5)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从教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职业选择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宋艳丽,刘霄楠,陈钒萱,王金瑞,陈春妤.职业选择因素与护生抑郁症患病率的关系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
[2].姚儒兴.体育非师范生教师职业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侯建明,关乔,杨小艺.我国女性流动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9
[4].罗英姿,张佳乐.我国毕业博士职业选择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涉农学科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8
[5].樊亚平,王婷婷.挽救国运为“体”,职业选择为“用”——范长江步入生涯的心路与动力因素探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郭方涛,孙宽宁.影响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选择的因素——基于FIT-Choice模型的实证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8
[7].黄盼盼,郑小琴.女研究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
[8].杨文超.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在读生职业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18
[9].李响.上海市青年群体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以电气行业为例[J].现代商业.2018
[10].蝴蝶(Osei,Bonsu,Constance).加纳教师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