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传动比论文-李旭,史晓华,李瑞川,王建春,马勇

理想传动比论文-李旭,史晓华,李瑞川,王建春,马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理想传动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动前轮转向,理想变传动比,附加转角,滑模控制

理想传动比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史晓华,李瑞川,王建春,马勇[1](2019)在《基于理想变传动比的主动前轮转向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以提高车辆的转向性能为目标,建立七自由度车辆模型、Dugoff轮胎模型,确定基于固定横摆角速度增益的理想变传动比规律,并提出基于此规律的主动前轮转向附加转角滑模控制策略。利用Simulink搭建仿真平台,对提出的策略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与普通变传动比相比,基于理想变传动比规律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滑模控制策略有利于车辆获得更为理想的转向性能。(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殷凡青,姜良超[2](2019)在《线控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线控转向系统由于其可以自由设计传动比的特点,可以保证在不同工况下,汽车都有着良好的转向特性和操纵稳定性。文章主要对线控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进行了研究设计。在中低速段,采用基于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的设计方案;在高速段,采用模糊控制对传动比进行设计。最后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设计的理想传动比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冯晓志,石沛林,曹凡,吕少文,徐国辉[3](2018)在《基于CarSim的线控转向汽车理想传动比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设计线控转向汽车的理想转向传动比,以提高汽车转向时的操纵稳定性,基于Car Sim实车模型进行车辆特性化仿真分析,推导了实际横摆角速度增益的计算公式,以此为基础对线控转向系统的变角传动比特性进行分段研究。中低速段采用定增益法,将遗传算法与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相结合,优化从方向盘转角到汽车响应的固定横摆角速度增益,以作为中低速段理想传动比的设计依据;中高速段提出将横摆角速度增益与侧向加速度增益按可变权重共同控制的方法设计理想转向传动比。通过Car Sim/Simulink联合仿真,选取双移线实验工况、角阶跃实验工况及稳态加速回转实验工况对控制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所提出的实际横摆角速度增益,采用横摆角速度增益与侧向加速度增益相结合的方法分段设计理想传动比,能够减轻驾驶员的转向驾驶负担,提高汽车转向时的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龚佳慧[4](2017)在《拖拉机线控液压转向系统理想角传动比获取及系统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向系统决定了车辆的行驶方向,是影响车辆行驶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拖拉机多采用全液压转向系统,全液压转向系统能减轻驾驶员负担,但是没有路感,驾驶员不能通过转向阻力感受路面信息,同时在不转向时,液压油也不断地被泵入转向器再流回油箱,能量损耗很大。但是由于拖拉机需要的动力大,成本控制得较低,因此先进的转向技术都没有在拖拉机上得到应用。然而,随着国内农业形势的改变,人们对拖拉机的舒适性、操稳性、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加之电子技术成本的降低以及电液一体化的发展,液压转向技术和线控转向技术得到融合,发展了以电子控制技术为核心的线控液压转向技术。此转向系统具备线控转向系统所有优点和液压转向系统动力大的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农业车辆和工程车辆。本文主要研究线控液压转向系统在拖拉机上的应用,并且根据线控液压转向系统角传动比可调的特点和电子控制技术的优点,对拖拉机在道路行驶时的理想角传动比以及转向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任务:(1)拖拉机人—机—地闭环系统的建立。减轻驾驶员的负担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之一,因此建立了包括驾驶员在内的人—机—地闭环系统,并获取状态方程。同时验证了所建闭环系统的正确性。(2)横摆角速度增益值的优化。本文采用了定横摆角速度增益值不变的方法获取理想角传动比,而横摆角速度增益值常常依据经验取值,很难适应不同的车辆和工况,因此本文采用智能的方法对横摆角速度增益值进行优化。由于拖拉机在作业时常常需要转移工作地点,在道路上行驶,速度相对较高,有必要考虑拖拉机的操纵稳定性,因此本文以拖拉机道路行驶时的操稳性评价指标为目标函数,基于遗传算法对横摆角速度增益值进行优化。最终获取理想角传动比与方向盘转角、速度的脉谱图。(3)提出双通道模糊PID控制策略。针对单活塞杆液压缸的不对称性,提出双通道模糊PID控制的方法,基于Simulink/Simhydraulic建立系统的物理模型,完成正弦跟随、角脉冲响应和随机跟随仿真试验,分析线控液压转向系统在不同的控制方法下的转向效果,最终验证了双通道模糊PID控制方法高精度、快响应,并且能够弥补液压缸不对称性的影响。(4)完成台架试验。在已有的线控液压转向控制台架上完成正弦跟随、阶跃响应和随机转向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控制方法对转向精度的影响,从而验证双通道模糊PID控制方法的优越性。(5)完成样机的改装与试验。基于沃得854拖拉机型,对转向系统进行改装。针对改装后的液压油路,设计阀座,将所有的液压元件装在阀座上组成液压总成以减小能量损耗,并且与原转向系统并联。选取蛇形、稳态回转、角脉冲叁种经典工况,在田间完成试验,包括翻耕前和翻耕后两种路面。对比分析不同控制方法的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双通道模糊PID控制策略不仅能够提高控制精度,同时能够弥补单活塞杆液压缸的不对称性。(6)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文的研究工作,归纳本文的创新点,展望相关领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程准,鲁植雄,龚佳慧,刁秀永[5](2016)在《转向系统传递函数的研究及理想传动比获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新建立的6自由度非线性转向模型的研究,提出采用传递函数代替原转向模型的方法,提出求解传递函数的新方法.利用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求解传递函数,采用不同的插值法建立传递函数的动态参数变化模型,对不同的插值法进行比较.基于得到的转向传递函数模型,针对现阶段获取理想传动比方式的缺陷,提出稳态增益理想传动比动态精确获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转向传递函数输出的响应曲线与原系统的响应曲线非常吻合,精度极高,该传递函数能够替代原先复杂的系统;动态参数变化模型能够很好地表征传递函数的参数随车速、传动比和转向盘转角的变化关系;理想传动比的动态精确获取能够实时保证在车速和方向盘不断变化下转向增益维持理想的定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6年07期)

王春燕,崔滔文,赵万忠,陈俊飞[6](2015)在《基于理想传动比的主动前轮转向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缺少对理想传动比规律研究的问题,建立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模型,以及轮胎模型;设计固定横摆角速度增益下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规律,提出基于该规律的主动前轮转向附加转角闭环控制策略,并对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理想传动比的前轮主动转向附加转角控制策略可有效保证车辆在低速时横摆角速度响应幅值变大,车辆具有较好的操纵性;高速时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响应的幅值均变小,车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有利于车辆获得较为理想的转向品质。研究结果可为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公伟强,王小杰,高树健[7](2012)在《线控四轮转向系统理想角传动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转向盘与执行机构间的机械连接,可以自由设计力传递特性和角传递特性,实现了对前轮转向的主动控制,大大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本文推导出线控四轮转向理想角传动比计算公式,并且应用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理想角传动比下的汽车操纵稳定性,结果表明线控四轮转向的汽车操纵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轻型汽车技术》期刊2012年Z3期)

郑宏宇,宗长富,田承伟,朱天军,董义亮[8](2007)在《基于理想转向传动比的汽车线控转向控制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9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保证汽车转向增益不变的理想传动比稳态控制策略,使线控转向汽车转向特性不受车速和方向盘转角变化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状态反馈的动态校正稳定性控制算法。仿真和驾驶模拟器实验表明,基于理想转向传动比的稳态控制策略保证了汽车转向增益不变,减轻了驾驶员的负担,适合于更多的驾驶人群;基于状态反馈的动态校正稳定性控制算法有效提高了汽车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理想传动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线控转向系统由于其可以自由设计传动比的特点,可以保证在不同工况下,汽车都有着良好的转向特性和操纵稳定性。文章主要对线控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进行了研究设计。在中低速段,采用基于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的设计方案;在高速段,采用模糊控制对传动比进行设计。最后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设计的理想传动比的控制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想传动比论文参考文献

[1].李旭,史晓华,李瑞川,王建春,马勇.基于理想变传动比的主动前轮转向滑模控制[J].汽车技术.2019

[2].殷凡青,姜良超.线控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设计[J].汽车实用技术.2019

[3].冯晓志,石沛林,曹凡,吕少文,徐国辉.基于CarSim的线控转向汽车理想传动比的设计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龚佳慧.拖拉机线控液压转向系统理想角传动比获取及系统控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5].程准,鲁植雄,龚佳慧,刁秀永.转向系统传递函数的研究及理想传动比获取[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

[6].王春燕,崔滔文,赵万忠,陈俊飞.基于理想传动比的主动前轮转向控制[J].农业工程学报.2015

[7].公伟强,王小杰,高树健.线控四轮转向系统理想角传动比的研究[J].轻型汽车技术.2012

[8].郑宏宇,宗长富,田承伟,朱天军,董义亮.基于理想转向传动比的汽车线控转向控制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

标签:;  ;  ;  ;  

理想传动比论文-李旭,史晓华,李瑞川,王建春,马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