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性认同论文-张先清,段云兰

族性认同论文-张先清,段云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族性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族性,族群理论,多元视角

族性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张先清,段云兰[1](2019)在《认同、认知与实践:当代西方族性研究的叁种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西方学界在族性研究方面存在认同、认知与实践叁种路径,它们相互影响并不断衍生为新的理论体系。族群认同理论关注族性的生成机制,为族群意识产生的宏观社会学分析提供便利;"认知转向"批判族群认同理论的群体性和同质性倾向,以全新的族性概念开拓微观研究视域;实践视角注重权力关系讨论,试图以"整体观"描述社会场域中族性的变迁规律。族性是一个社会分类的工具性概念,鉴于中西方社会结构方面存在"关系化"与"类别化"逻辑的差异,应在本土经验上发展适应中国性质的族群研究相关概念和理论,促进族群理论的"中国化"。(本文来源于《世界民族》期刊2019年05期)

梁怡[2](2019)在《族性声音、文化记忆与多重认同——以恩施女儿城“土家民俗博物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恩施女儿城"土家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打造土家族民俗特色为目的、采用民间音乐为媒介建构而成的非盈利性民营博物馆。该馆集中展示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土家族民歌、戏曲、曲艺、舞蹈、器乐五种类型。这些土家族传统音乐与各种民俗展演相结合,共同服务于女儿城的民族特色需求,以增进土家族的文化认同。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女儿城、以土家民俗博物馆为中心的音乐文化现象,探讨当地人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建构族性声音,并追溯其文化记忆,从而获得不同层面认同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9年02期)

郭旭[3](2018)在《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族性音调”及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一个民族所产生形成的特有音乐风格,被称为"族性音调",其不仅深刻彰显了这个民族的内涵和底蕴,而且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概况。因此,"族性音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围绕云南德宏景颇族,在概述了云南德宏景颇族民间音乐后,从民族文化认同视角分析了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族性音调",指出景颇族的"族性音调"浓缩了景颇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民族音乐风格,如歌曲腔调认同、调式认同、衬词认同以及音色的认同等,提出了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吴晓双[4](2018)在《《中间地带—西南中国的社会性别、族性与认同》(第四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是基于沈海梅教授的《中间地带——西南中国的社会性别、族性与认同》一书中第四章“高兴村的两尊圣母与莲池会的分裂”的翻译而写的。该书汇集了作者从2002到2009年间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村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东岸的挖色镇、高兴村等多次回访的人类学田野研究成果,在社会性别视角的审视下,“中间地带”的各种权利关系会衍生出更加纷繁的、生动的画面,纠结在多样性的族群和人们的认同实践的情景中。在节选章节中,作者从高兴村的两尊圣母与莲池会的分裂出发,主要介绍了洱海区域白族人的宗教与认同,该文本以记叙、议论为主,学术性强,并包含有大量的白族宗教文化专有名词和文化负载词。在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案例分析”部分,笔者先对此次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了总结,然后运用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地方经文、歌曲的翻译和句子的处理等方面对译文中的典型例句作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不仅对大理白族宗教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还积累了不少翻译经验,对翻译有了新的认识。同时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赵书峰[5](2016)在《“认同的力量”/“逃避统治的‘艺术’”--湘、粤、桂过山瑶音乐“族性歌腔”的文化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湘、粤、桂过山瑶音乐中的"族性歌腔"(如"纳发调")鲜明地隐喻出瑶族漂洋过海,被迫迁徙的悲苦生活场景,用哀婉忧郁的下行旋律音调表征了过山瑶逃避历代王朝统治的"艺术"。通过"族性歌腔"构建的系列音乐叙事重拾过山瑶族群文化认同与历史记忆。虽然过山瑶面临被汉化、现代化同化的不利境况,但是过山瑶"族性歌腔"特质所隐喻的音乐叙事性与族群文化认同的力量是巨大的、恒久的,并在其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语境中呈现出鲜明的文化自觉性,也是过山瑶支系传统文化"濡化"的一个现代表征。(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林春大[6](2015)在《繁忙的割胶与热闹的“扩塔”:拉祜族族性认同的加强——以西盟南约寨拉祜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橡胶经济将南约寨拉祜族社区纳入全球风险社会市场体系中,而当地却没有一套完善应对风险社会的机制,民间信仰成了应对和缓解风险事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的地方性策略。繁忙的橡胶种植淡化了拉祜族民众传统文化意识,拉祜族地方精英通过对传统文化内容再现或者丰富化来加强拉祜族民众对族性认同和民族身份的实践。在热闹的"扩塔"与叁佛祖祭祀中,共同的信仰祭祀、共同的拉祜音乐声调、共同的行为表现使来自不同地缘关系的拉祜族全体将彼此想象成为"具有祖先血缘关系的共同体",强化他们对族性内涵的了解和认同。(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静芬,郑杰[7](2014)在《族性与认同——南北朝时期作为佛教艺术供养人的北方游牧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简介从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后期开始,发源于中国北部和西部的游牧部落开始向内地迁移。据估计,在4至6世纪期间,总共有一千万人从草原迁至中国北部定居。~③大规模族群迁徙造成的破坏,引发了一段时期的混乱和社会分裂。游牧民(nomadic peoples)在北方地区建立了(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论丛》期刊2014年00期)

陈昀[8](2014)在《从阿尔麦多声部民歌看音乐的起源与族性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岷江上游地区的黑水、松潘、茂县交汇之处,存在着一种被称为阿尔麦(或称尔麦)多声部民歌的独特艺术形式。田野调查发现,阿尔麦多声部民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土壤和地理背景,是阿尔麦人这一特殊族群的情感纽带和文化基因。(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4年09期)

董林[9](2014)在《“根”的延续:云南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中的历史记忆与族性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及文化特征,位于我国西南部的云南犹如一个悠然的"世外桃源"。25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在此处交融与变迁,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身体装饰方式和文化审美观念。本文拟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入手,实现从注重艺术本体到关注文化内涵的转变,即从身体装饰中的"技艺"层面至族群"记忆"层面展开剖析。主要通过"原色"、文身(面)、服饰纹样以及图腾配饰四个要素展开论述,以期能够对云南少数民族由身体装饰所呈现出的历史记忆和族性认同问题进行一个人类学的解读。(本文来源于《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董林[10](2013)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乐舞中的历史记忆与族性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乐舞中族性认同问题的解读,可以使我们了解一个少数民族群体选择什么作为自身的象征符号,他们如何通过音乐维系群体,强化自身族性。音声表达方式、身体表现、图腾符号和社会性别这四者正是我们有效分析少数民族乐舞中族性问题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13年05期)

族性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恩施女儿城"土家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打造土家族民俗特色为目的、采用民间音乐为媒介建构而成的非盈利性民营博物馆。该馆集中展示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土家族民歌、戏曲、曲艺、舞蹈、器乐五种类型。这些土家族传统音乐与各种民俗展演相结合,共同服务于女儿城的民族特色需求,以增进土家族的文化认同。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女儿城、以土家民俗博物馆为中心的音乐文化现象,探讨当地人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建构族性声音,并追溯其文化记忆,从而获得不同层面认同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族性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先清,段云兰.认同、认知与实践:当代西方族性研究的叁种路径[J].世界民族.2019

[2].梁怡.族性声音、文化记忆与多重认同——以恩施女儿城“土家民俗博物馆”为例[J].中国音乐.2019

[3].郭旭.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族性音调”及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8

[4].吴晓双.《中间地带—西南中国的社会性别、族性与认同》(第四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昆明理工大学.2018

[5].赵书峰.“认同的力量”/“逃避统治的‘艺术’”--湘、粤、桂过山瑶音乐“族性歌腔”的文化隐喻[J].民族艺术研究.2016

[6].林春大.繁忙的割胶与热闹的“扩塔”:拉祜族族性认同的加强——以西盟南约寨拉祜族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

[7].王静芬,郑杰.族性与认同——南北朝时期作为佛教艺术供养人的北方游牧民[J].西北民族论丛.2014

[8].陈昀.从阿尔麦多声部民歌看音乐的起源与族性认同[J].四川戏剧.2014

[9].董林.“根”的延续:云南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中的历史记忆与族性认同[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

[10].董林.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乐舞中的历史记忆与族性认同[J].艺术探索.2013

标签:;  ;  ;  

族性认同论文-张先清,段云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