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动词论文-冯鲁洁

名动词论文-冯鲁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名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译汉,名动词类转译,翻译策略

名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冯鲁洁[1](2019)在《英汉翻译中名动词类转译策略的应用——以《约翰·布鲁克斯园艺和景观设计》汉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译汉的翻译过程中,英语中有些名词之所以需要转译为动词,主要是因为这些名词实质上都源自动词,具有潜在的动词属性特征。名动词类转译策略的应用有利于汉语译文更符合受众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译文的可接受性。通过对英语中非典型性名词的分类,结合实例总结这类名词在汉译中的翻译策略,以期帮助更多英语翻译者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灵活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实现英汉两种语言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1期)

林立梅[2](2018)在《俄语动名词与汉语名动词对比及认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俄语动名词是由动词派生的有动作(状态)意义的名词。既具有一般名词的语法范畴,也有动词的某些特征。汉语名动词是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兼有动词和名词性质。俄语动名词及汉语名动词是俄汉语言中使用越来越广泛的一类词,也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进行二者对比研究的比较少。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及方法,以俄语中的动名词及汉语中的名动词为对象,从二者的构成、语义、语法等角度进行对比,并从认知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异同进行探析。本文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研究对象、对比基础和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二章为研究综述,介绍了国内外对俄语动名词与汉语名动词的相关研究及多语对比的研究情况。第叁章为俄语动名词与汉语名动词的构成对比。俄语动名词以词缀派生为主,汉语名动词以转化生成为主。俄语动词派生动名词时会出现一个动词派生多个动名词的情况,而汉语名动词则是一对一转化。第四章为俄语动名词与汉语名动词语义及语法功能对比。语义方面二者存在相同之处:俄语动名词及汉语名动词在派生和转化后均表达了比动词更多的语义。除自指动词本身的动作语义外,还可转指与动作相关的施事、受事、时间、内容等语义;二者在派生和转化后较之原动词语义集抽象性与融合性于一身。语义方面不同之处:俄语动名词在使用时语义有了修辞色彩的不同,汉语名动词基本无此限制。语法功能上,二者相同之处:词法上均获得了一些名词的词法特征。句法上,二者均具有了名词的句法特征,可在句子中充当主、宾语句子成分;经常与虚化动词连用等。语法功能不同之处:俄语动名词有时可与副词连用,汉语名动词不能;有些俄语动名词保留了原动词的支配关系,有些动名词改变了配价(及物动词为主),后面常接二格。汉语名动词后无强制搭配;俄语“虚化动词+动名词”结构后面可以带宾语,汉语同类结构中不能接宾语等。第五章对俄语动名词与汉语名动词异同进行了认知探析。运用事件认知框理论及突显理论对俄汉语中此类词在语义及语法上的共性进行了探析。由于俄汉民族对世界的感知方式不同及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俄语动名词和汉语名动词在词类归属、构成及使用时会出现一些差异。第六章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概述。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俄汉语学习者对俄语动名词和汉语名动词在语义及语法等方面形成一种更清晰的认知,通过了解二者之间的异同,使我们在使用或翻译此类词时能够更精准地表达。(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5-15)

胡辰[3](2018)在《现代汉语形式动词和名动词的语法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形式动词作为现代汉语动词大类中的特殊封闭小类活跃在多种语法现象中,其数量有限,但使用频率却很高,多用在正式的书面语中。名动词是朱德熙在论述准谓宾动词宾语时提出的一类特殊词类,名动词本身是动词,兼有名词性质,属于现代汉语兼类词中的热点板块。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形式动词的名称由来和定义的确定展开,比较了形式动词和其它名称的立类特点和差异以及各自的局限性,进而根据其立类特点和一般语法、语义特征,正式确定其定义。在定义基础之上,结合前人观点,尝试给出形式动词的判定标准。第二部分主要确定了形式动词的范围,首先归纳文献中的“疑似”形式动词成员;然后借助《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和《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筛选出符合形式动词虚化语义特征的义项;接着,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检索其后带的宾语,并进行分类,和统计;最后将叁方面结合,一一排查,确定形式动词的范围。第叁部分主要围绕形式动词和一般动词的特点比较,以及对确定的形式动词成员展开内部分类、差异比较与功能研究。第四部分主要比较分析了名动词与历史上的“名物化”等概念和英语中的“V-ing”词差异。该部分还对做形式动词宾语的名动词进行词性讨论。此外,这部分还重点论述了朱德熙先生所提出的关于名动词的8条判断标准的不足之处。最后,在前文所确定的形式动词基础之上,检索其后带动词宾语的情况,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出发,试图总结出名动词的判别标准。(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冯鲁洁[4](2015)在《英汉翻译中名动词类转译策略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异质性源自这两种语言的使用者群体不同的思维方式。就词汇使用而言,张韵斐1986年就曾对现代英语做过一项实证研究,发现英语是一种相对静态的语言,多用名词,而汉语则是一种相对动态的语言,多用动词。相比而言,汉语中动词的使用频率要高于英语,而英语中则存在诸多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名词,如动名词、动词派生的抽象名词以及动名兼类词等。对于这一点,本文作者在《约翰·布鲁克斯园艺和景观设计》—书的汉译实践过程中有较为深刻的体会。在翻译《约翰·布鲁克斯园艺和景观设计》一书的过程中,如何识别此类“非典型”英语名词并灵活施以不同的翻译策略是译者所面临的难点之一。基于这样一个具体翻译实践问题,本文作者先对名动词类转译策略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学习借鉴了英语名词的分类方法以及付诸转译策略的相关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翻译素材实例,进一步思考了具体的名动词类转译方法,对相关译例进行了优化。本文作者认为,在英译汉的翻译过程中,英语中有些名词之所以需要转译为动词,主要是因为这些名词实质上都源自于动词,具有潜在的动词属性特征。因此,名动词类转译策略的应用有利于汉语译文更符合受众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译文的可接受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4-26)

于珊[5](2013)在《英汉名动词互转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词类转换,又称零派生,是指一个词语从一个词类转换到另外一个词类形态上没有任何改变的词类派生手段。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这一语言现象就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词类转换是效率和清楚这两个语用学原则的直接体现。相比之下,经过词类转换的词语在语义上依然具有相似性。随着人类交流的深入,词类转换以更高的频率出现,尤以名动词之间的互转显着。因此,本文将名动词之间的互转作为研究对象。长久以来,名动词互转研究一直从语用学和词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其语用和修辞功能。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转喻的认知功能被语言学家发掘,即转喻就是概念在一个理想认知模型里面从源域到目的域的转换。而动名词之间互转就是动作认知模型里的转喻,每一项转换中个包括七个不同类型。作为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名动词互转在不同语言中又具有不同特点。本文将对中英文名动词互转进行一个对比研究,论证词类转换中的转喻机制因不同语言的语言、文化和语用规则的不同而具有不同运作方式。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会给词汇教学方面带来一些启示,帮助中英文的学习者掌握词类转换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6-05)

沈家煊[6](2012)在《“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德熙先生建立的"名动词"类别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标准不好把握,范围难以确定;二是导致理论上矛盾,体系上不一致。标准可以进一步明确和改进,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名动词"的定位最终导致放弃"汉语动词做主宾语的时候没有转化为名词"的立场,违背朱先生一贯看重和坚持的"简单性原则"。本文指出,"名动词"和英语的"V-ing形式"并不是对当的同类现象,英语所有的动词都有"V-ing形式",而"名动词"只是汉语动词中的小部分,汉语里跟英语的"V-ing形式"对当的不是"名动词"而是整个"动词"类。我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是两条:一,确立汉语"名动包含"的模式;二,首先用单音双音来区分动性强弱不同的动词。(本文来源于《世界汉语教学》期刊2012年01期)

沈家煊[7](2011)在《“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朱德熙先生的论述,"名动词"是兼有名词性质的动词,也可以看作名动兼类词,如"研究、调查、准备"等,它们只出现在汉语的书面语里,而且都是双音动词。名动词的提出并没有因此改变朱先生的一贯立场,即汉语动词做主宾语的时候没有发生"名词化"。名动词的定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标准不好把握、范围难以确定,二是导致理论上矛盾、体系上不一致。现在有人批评语言工程给语料标注词性的时候,同一个名动词的标注经常前后不一致,这是因为名动词的范围本来就难以确定。这个问题还不算太大,标准可以进一步明确和改进。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名动词的定位会导致理论的自相矛盾和体系的前后不一致。叶斯帕森把英语动词的分词形式比喻为动词和名词的混血儿,兼有动词和名词双重性质,朱先生认为汉语的名动词"是类似的现象",也是动词和名词的混血儿,兼有动词和名词双重性质。这个定位会最终导致违背"简单性原则",不得不放弃"汉语动词做主宾语的时候没有名词化"的立场,跟朱先生已经建立的语法体系的主体发生难以调和的冲突。名动词的以上两大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对语言实际的认识有偏误,一个是受先入为主的词类观念的误导,这两点互相关联。语言的实际情形是,许多用来区分名词动词的鉴别词跟名词动词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赵元任先生多次强调的"扭曲关系"。这样的扭曲关系告诉我们,当用这些鉴别词来测试名词性还是动词性的时候,我们只能肯定一个词不具有动词性,但是不能肯定一个词不具有名词性。汉语的词(指实词)天然地具有名词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汉语的名词"本身不受否定",也不难理解我们很难从正面给汉语的名词定下一个仅为名词所有的语法特点——名词的语法特点只是从反面讲的,即名词不能做谓语。问题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受先入为主的词类观念的支配。朱先生所定义的名动词和英语动词的分词形式其实并不是对当的同类现象,重要的差别在于:英语所有的动词都有分词形式,而朱先生定义的名动词只是汉语动词中的小部分;英语的分词在词形上表现出来,即原形动词加-ing,汉语的名动词在词形上没有特别的表现。实际上汉语里跟英语的V-ing形式对当的不是"名动词"而是整个"动词"类。英语的"V-ing形式",即便区分动名词和现在分词,并不能彻底解决名动连续性的问题,我们提出汉语的动词都是(动态)名词,这当然也不是要解决名动连续性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汉语名动关系的大格局。只有先解决好这个大格局,才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名动的连续性。我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是两条:一,确立汉语"名动包含"的模式。二,首先用单音双音来区分动性强弱不同的动词。名动分立并不是世界语言惟一的词类模式,过去有一种误解,以为一旦承认动词包含在名词中,区分名词和动词就变成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了,其实不然,区分名词和动词还是有意义,因为名词不都是动词。区分词类的目的是要讲结构类型,能够区分结构类型的词类区分是重要的区分。从这个角度出发,汉语里单音动词和双音动词的区分比名动词和一般双音动词的区分重要,用单音双音做划分标准也比较可靠。单音双音的区分类似形态手段,说一不二,便于把握,单音动词可以叫"动强名词",双音动词可以叫"动弱名词"。此外,把汉语动词看做名词的一个次类,还可以对形式动词的功用做出简单统一的说明。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对策不需要增加新的层次和范畴,坚持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简单性原则",也不用对"中心扩展规约"做不必要的修正。(本文来源于《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期刊2011-03-26)

罗颖[8](2011)在《《周易》名、动词的转指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转指"是指名词或动词语义发生变化,转而指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名词或与该动作相关的各种对象。本文考察《周易》中名、动词的转指,由于名、动词转指内涵相包含,我们将名、动词的兼类也看作用名词的一种广义的转指。动词的转指分为动词后附加助词的转指和不加助词的转指,二者转指性质不变。(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王淑华,凌飞[9](2010)在《动词的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兼论汉语语法中的“名物化”与“名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的内涵是该动词区别于其他动词的本质属性。动词的外延是可能世界中满足该内涵属性的一切事件行为。在具体的使用中,动词有时体现为内涵意义,有时体现为外延意义。区别动词的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有助于全面认识汉语中动词在不同位置上的句法表现,并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曲文蕾[10](2010)在《“名动词”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对汉语中的动词来说,它们除了固定地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外,还可以在少数情况下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引起了很多语法学家的注意,其中对于"名动词"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语法学界各家的争议尤为强烈。(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0年20期)

名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俄语动名词是由动词派生的有动作(状态)意义的名词。既具有一般名词的语法范畴,也有动词的某些特征。汉语名动词是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兼有动词和名词性质。俄语动名词及汉语名动词是俄汉语言中使用越来越广泛的一类词,也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进行二者对比研究的比较少。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及方法,以俄语中的动名词及汉语中的名动词为对象,从二者的构成、语义、语法等角度进行对比,并从认知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异同进行探析。本文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研究对象、对比基础和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二章为研究综述,介绍了国内外对俄语动名词与汉语名动词的相关研究及多语对比的研究情况。第叁章为俄语动名词与汉语名动词的构成对比。俄语动名词以词缀派生为主,汉语名动词以转化生成为主。俄语动词派生动名词时会出现一个动词派生多个动名词的情况,而汉语名动词则是一对一转化。第四章为俄语动名词与汉语名动词语义及语法功能对比。语义方面二者存在相同之处:俄语动名词及汉语名动词在派生和转化后均表达了比动词更多的语义。除自指动词本身的动作语义外,还可转指与动作相关的施事、受事、时间、内容等语义;二者在派生和转化后较之原动词语义集抽象性与融合性于一身。语义方面不同之处:俄语动名词在使用时语义有了修辞色彩的不同,汉语名动词基本无此限制。语法功能上,二者相同之处:词法上均获得了一些名词的词法特征。句法上,二者均具有了名词的句法特征,可在句子中充当主、宾语句子成分;经常与虚化动词连用等。语法功能不同之处:俄语动名词有时可与副词连用,汉语名动词不能;有些俄语动名词保留了原动词的支配关系,有些动名词改变了配价(及物动词为主),后面常接二格。汉语名动词后无强制搭配;俄语“虚化动词+动名词”结构后面可以带宾语,汉语同类结构中不能接宾语等。第五章对俄语动名词与汉语名动词异同进行了认知探析。运用事件认知框理论及突显理论对俄汉语中此类词在语义及语法上的共性进行了探析。由于俄汉民族对世界的感知方式不同及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俄语动名词和汉语名动词在词类归属、构成及使用时会出现一些差异。第六章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概述。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俄汉语学习者对俄语动名词和汉语名动词在语义及语法等方面形成一种更清晰的认知,通过了解二者之间的异同,使我们在使用或翻译此类词时能够更精准地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名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冯鲁洁.英汉翻译中名动词类转译策略的应用——以《约翰·布鲁克斯园艺和景观设计》汉译为例[J].海外英语.2019

[2].林立梅.俄语动名词与汉语名动词对比及认知探析[D].延边大学.2018

[3].胡辰.现代汉语形式动词和名动词的语法特征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8

[4].冯鲁洁.英汉翻译中名动词类转译策略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5

[5].于珊.英汉名动词互转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6].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J].世界汉语教学.2012

[7].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C].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2011

[8].罗颖.《周易》名、动词的转指考察[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9].王淑华,凌飞.动词的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兼论汉语语法中的“名物化”与“名动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0].曲文蕾.“名动词”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10

标签:;  ;  ;  

名动词论文-冯鲁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