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型核苷类似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2,4-叁氮唑开环核苷,Sonogashira反应,二甲胺基类似物,抗肿瘤活性
新型核苷类似物论文文献综述
陈迷谜[1](2018)在《新型1,2,4-叁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苷类似物是模拟天然核苷结构的一类化合物,它能干扰DNA/RNA的生物合成和/或抑制核酸参与的生物过程,进而达到抑制细胞增殖和病毒复制的作用。目前,核苷类似物主要被用于癌症、病毒及真菌/细菌感染等疾病的治疗。常见的临床用核苷类药物有利巴韦林(Ribavirin)、阿昔洛韦(Acyclovir)和吉西他滨(Gemcitabine)等。对核苷类似物的碱基和糖基进行修饰是获得新型核苷类似物的重要方法。1,2,4-叁氮唑类似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它可作为氢键受体或供体与生物体内活性位点相互作用,因此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癌、抗病毒、抗菌和抗精神病等。芳基1,2,4-叁氮唑核苷类似物是一类结构新颖的核苷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癌和抗病毒活性。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设计了两类新型1,2,4-叁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一类是3-芳炔基-1,2,4-叁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旨在发掘基于1,2,4-叁氮唑的新型生物活性分子并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另一类分子是在3-芳炔基-1,2,4-叁氮唑开环核苷的开环糖链上进行修饰所得,二甲胺基团的引入旨在增加化合物的细胞渗透性,进而提高其生物活性。本论文以3-溴-1-[(2-羟基乙氧基)甲基]-1,2,4-叁氮唑-5-甲酰胺为原料,采用Sonogashira反应合成了第一类分子,我们通过使用碘代1,2,4-叁氮唑底物取代相应的溴代底物极大地改善了反应产率,并拓展了底物的应用范围。进一步通过对核苷分子上开环糖链末端的羟基进行二甲胺基取代,得到了糖链末端羟基转化为二甲胺的第二类目标分子。所得目标分子均使用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随后我们在不同的肿瘤细胞上对合成的目标分子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筛选。在第一类分子中,多个3-芳炔基-1,2,4-叁氮唑开环核苷被证实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第一类分子相比,糖链末端的羟基被二甲胺基取代的分子展示出了更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热休克转导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来诱导细胞凋亡,并且不会破坏细胞膜。综上所述,本论文工作发展了一系列具有抗癌潜力的新型1,2,4-叁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它们具有良好的抗癌细胞增殖活性、新颖的作用机制以及对正常细胞毒性小等优点,为发展新的临床化疗候选药物用于治疗癌症及其他相关疾病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林伟[2](2018)在《新型bola型核苷类似物的合成、抗癌活性评估及药物自传递系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Bola型两亲性分子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可以自组装形成形貌各异的纳米聚集体,在药物传递领域,特别是抗癌药物传递领域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核苷类似物与天然核苷结构相似,它们能通过干扰DNA/RNA的合成或抑制核酸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发挥抗癌作用。药物自传递系统是基于药物分子本身具备自组装形成纳米尺寸聚集体的特性,从而在不使用外加载体的条件下能实现药物的自传递。因此,它具有载药率高、靶向性好、毒性低等优点。根据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bola型核苷类似物,并基于此bola型核苷构建了药物自传递系统,用于抗肿瘤活性研究。本论文的工作首先是设计及合成一系列新型的bola型双叁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以1,2,4-叁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作为极性头基,不同长度的烷基链作为疏水骨架,通过铜催化的Huisgen 1,3-偶极环加成反应得到了叁类bola型双叁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和一类非bola型双叁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接下来,我们对所合成的bola型核苷类似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在多种癌细胞上均表现出很好的抗增殖活性。进一步的抗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不仅能诱导癌细胞凋亡,而且还能通过抑制HSP90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效果。基于bola型核苷类似物的特殊结构,我们还考察了这类化合物自组装形成纳米聚集体的能力,并对该纳米自组装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载药和释药性质展开了初步的研究。我们通过测定化合物的临界聚集浓度以及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自组装体的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评估。除此以外,考虑到所合成的一类化合物结构中含氟,因此我们还利用氟核磁谱考察这类化合物在活性氧条件下的降解。最后,本论文工作还探究了由bola型核苷类似物形成的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包载阿霉素以后,在模拟肿瘤微环境中的药物释放情况。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不仅能形成纳米自组装体实现自我传递,而且还能通过刺激响应机制有效地释放所装载的药物。综上,我们发展了一类具有潜在抗癌活性的bola型核苷类似物,它们能构建新型的药物自传递系统用于癌症或其它疾病的治疗,为生物医学相关领域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谢晨[3](2016)在《新型荧光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核苷类似物,其光物理性质能够随着微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的改变,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中。这类具有特殊光物理性质的核苷类似物,其结构与天然核苷类似,在插入核酸序列后,对母体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较小,能够替代天然核苷发挥正常的细胞功能。根据荧光核苷的设计要求,本文设计合成了两个新型荧光核苷类似物,噻吩[2,3-d]尿苷类似物和噻唑[5,4-d]尿苷类似物,以及5-(4-甲苯)尿苷类似物和5-(4-甲氧基苯)尿苷类似物。利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技术,本文对四个荧光核苷类似物在不同溶剂(水、甲醇、乙腈、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二氧六环)、不同pH和不同黏度条件下的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以验证其是否具备对微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同时,本文设计了六种合成方案,探索了5-(2-吡咯)尿苷类似物的合成方法。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5-(2-吡咯)尿苷类似物不稳定,较难得到纯的目标产物,其合成工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1,4-二硫-2,5-二醇和氰乙酸甲酯为原料,经两步反应,合成得到噻吩[2,3-d]尿嘧啶。此碱基与1-乙酰氧基-2,3,5-叁苯甲酰氧基-1-β-D-呋喃核糖反应,经过醇解,得到终产物噻吩[2,3-d]尿苷类似物,其发射峰位于340 nm左右,且对溶剂极性和溶液黏度的变化敏感。以异氰基乙酸乙酯和异硫氰酰甲酸乙酯为原料,经叁步反应,合成了噻唑[5,4-d]尿嘧啶。此碱基与1-乙酰氧基-2,3,5-叁苯甲酰氧基-1-β-D-呋喃核糖反应,经过醇解反应,得到终产物噻唑[5,4-d]尿苷类似物。噻唑[5,4-d]尿苷类似物的五元噻唑环上的氮原子增强了溶剂化效应,使其具备了更理想的光物理性质,其紫外和荧光光谱均表现出对溶剂极性、溶液pH和溶液黏度变化的敏感性。对溴甲苯/对溴甲氧基苯和硼酸叁甲酯在给定的条件下,合成得到了相应的硼酸化合物,该化合物与5-碘尿苷经Suzuki反应获得终产物5-(4-甲苯)尿苷类似物和5-(4-甲氧基苯)尿苷类似物。5-(4-甲苯)尿苷类似物的结构中由于缺少杂原子,因而其光物理特性比较单一,仅表现出对pH变化的敏感性。由于氧原子的存在5-(4-甲氧基苯)尿苷类似物具备非常理想的性能,对溶剂极性、溶液pH和溶液黏度的变化均具备敏感性。荧光猝灭的实验结果表明,四个荧光核苷类似物的荧光强度受相邻核苷酸的影响较小,表明它们在插入核酸序列后,能够保持其原有的光物理性质,发挥荧光探针的功能。通过四个荧光核苷类似物的光物理性质之间的对比,本文证实了电负性强的原子能够增强荧光核苷类似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使其具备更加理想的光物理性质,更符合荧光探针的特征。总之,本文合成的噻唑[5,4-d]尿苷类似物和5-(4-甲氧基苯)尿苷类似物的光物理性质最为理想,与各环境条件的变化之间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具备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特性,符合荧光探针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01)
郭美丽[4](2016)在《新型叁环高碳糖核苷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抗肿瘤领域,核苷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胞核酸的代谢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该类药物也存在着诸如生物利用率低、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吸收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的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核苷类药物依然是药物化学及其他药学相关领域的重要内容。本论文以廉价易得的天然产物D-木糖为起始原料,通过多步反应分别合成了双嘧啶碱基叁环核苷类似物系列和1,2,3-叁氮唑高碳糖核苷类似物系列化合物,并对第二个系列化合物进行了初步活性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以D-木糖为原料制备具有特殊叁环结构的关键中间体C10高碳糖化合物5的各步反应进行了优化,探索出一条高效、操作简便的合成路线,为后续步骤的原料积累奠定了基础。2.以C10叁环结构高碳糖化合物5为基础,通过结构改造得到3'位脱羟基的叁环高碳糖化合物7,再经过Vorbriiggen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共5个3'位脱羟基的双嘧啶核苷类化合物,其结构已通过核磁确证。3.通过Click反应了合成了一系列含有1,2,3-叁氮唑杂环碱基的叁环高碳糖核苷类似物共14个,并对这类化合物在人肝癌细胞株(SMCC-7721)、人胃癌细胞株(MGC-803)、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14b-14h对MGC-803细胞株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14e的抑制活性达到1.822μM。综上,该论文以D-木糖为起始原料合成了具叁环结构的高碳糖,并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的碱基核苷类化合物,这两类化合物结构新颖,文献中未见报道;此外对合成的叁氮唑杂环碱基核苷类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MGC-803细胞活性,这类化合物具有更深一步的研究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05-01)
梁桂才,叶新山[5](2016)在《新型左旋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LdT)治疗乙肝相关性疾病临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肝主要是由肝炎病毒家族的双螺旋环状封闭DNA病毒造成的,是世界第9位致死的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1]。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乙肝相关疾病而死亡的患者约为100~200万人,而我国每年由于乙肝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约30万[2]。乙肝病毒DNA主要在肝细胞内通过RNA介导的逆转录进行复制。治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抑制病毒(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高晶晶,罗先金,修乃云[6](2015)在《新型2-异丙基氨基-5,6-二氯苯并咪唑基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两种构型的1,2-O-异丙叉基-3-O-苄基-4-羟甲基-核糖和2-溴-5,6-二氯苯并咪唑为原料,经多步反应高效合成了4种标题化合物。4个新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NMR、IR和MS进行确证。(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5年02期)
刘宁宁[7](2014)在《新型核苷类似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苷类药物在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中,核苷类药物所占比重达60%以上。耐药性和毒副作用是治疗病毒类疾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既有理论意义,也是实际需要。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系统地综述了核苷类病毒抑制剂的研究和临床使用,分析了抑制剂的分子结构特点;设计了六个系列含有叁氮唑的新型核苷类病毒抑制剂;通过分子对接实验评价了目标分子的生物活性。设计了有效的合成路线,其中叁氮唑环的构建是关键步骤,经多步反应合成了含有叁氮唑环的新型核苷类似物。第二章,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N-羟乙基-1,2,3-叁氮唑核苷类似物和N-乙烯基-1,2,3-叁氮唑核苷类似物。以丁炔二醇与苯甲酸2-迭氮乙酯为原料,经10步反应以0.9%--1.8%的总产率合成了一系列N-羟乙基-1,2,3-叁氮唑嘌呤核苷类似物。利用Huisgen1,3-偶极环加成反有效地构建了1,2,3-叁氮唑环,利用不同的保护基团达到了选择性保护羟基的目的。胺和醇钠与嘌呤环上的氯发生取代反应时,苯甲酸酯保护基团同时也被脱除,实现了一步完成两个反应的目的。发现四正丁基氟化铵不能与N-乙基磺酸酯反应生成氟代产物,而是发生消除反应得到N-乙烯基化合物。发现对甲苯磺酸的乙腈和水溶液为脱除硅醚保护的最佳条件。培养了一个单晶,利用X衍射确定了化合物2.9a的结构。第叁章介绍了N-氟乙基-1,2,3-叁氮唑核苷类似物的合成方法。以4-氧-叁苯甲基丁炔醇和氟乙基迭氮为原料,经Huisgen1,3-偶极环加成反应得到N-氟乙基1,2,3-叁氮唑混合物3.6a和3.6b。利用柱色谱分离纯化,把化合物3.6a培养单晶,利用单晶的X衍射确定了结构。再经磺酸酯化,烷基化,脱保护和6-氯嘌呤衍生化等5步反应以0.7%-2.3%的总产率合成一系列的N-氟乙基-1,2,3-叁氮唑核苷类似物。对脱除叁苯甲基保护的条件进行了筛选,确定了碘的甲醇溶液中回流为最佳条件。对化合物3.11b的氢碳谱进行了解析。第四章介绍了N-对甲氧基苄基取代以及NH-1,2,3-叁氮唑核苷类似物的合成方法。以丁炔二醇和对甲氧基苄基迭氮为原料经Huisgen1,3-偶极环加成反应构建4,5-二羟甲基-1,2,3-叁氮唑环。利用叁苯甲基为保护基高选择性的保护4-位羟基,5-羟甲基经磺酸酯化,烷基化反应将碱基和叁氮唑环相连,脱除叁苯甲基保护后以3%-8%的总产率得到N-对甲氧基苄基1,2,3-叁氮唑核苷嘌呤类似物,对嘌呤的6-位进行修饰,引入甲氧基,乙氧基,甲胺基,氨基,环丙胺基和羟基。脱除对甲氧基苄基后得到NH-1,2,3-叁氮唑核苷类似物。本论文通过多步反应共得到新化合物100多个,其中目标化合物65个,所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均经氢和碳核磁谱和高分辨质谱鉴定。测定了产物的熔点。目标化合物的抗疱疹病毒和抗乙肝病毒活性评价工作还在进展之中,由比利时鲁汶大学(Leuven University) Rega研究院微生物与免疫研究所完成。(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1)
陈晓静[8](2014)在《新型核苷类似物FNC在Beagle犬体内的血浆动力学及大鼠组织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FNC (2’-脱氧-2’-氟-4’-迭氮-核苷类似物)为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发的一种新型核苷类似物。药效学、毒理学研究表明,FNC毒性较低且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对胃癌、肝癌、肉瘤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1,2],具有很强的抗艾滋病毒(HIV)和乙肝病毒(HBV)活性[3-5]。FNC有望成为新型高效低毒的抗病毒、抗肿瘤核苷类药物。对FNC进行非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有利于揭示FNC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为药物制剂的特性和质量进行评价,对药物的研究开发起着重要作用,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信息。本实验室已经对FNC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做了一些前期研究,包括FNC在啮齿类动物大鼠体内的血浆动力学、血浆蛋白结合率以及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其结果表明FNC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较高,灌胃给药后在大鼠体内过程符合一室模型,在有效剂量范围具有线性动力学特征,最后主要以原形及代谢物形式通过肾脏排泄[6];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有利于药物快速分布发挥药效。为了全面评价FNC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需要进一步进行FNC在非啮齿类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因而本实验进行FNC在Beagle犬体内的血浆动力学以及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两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FNC在Beagle犬体内的血浆动力学研究第一节Beagle犬血浆样品中FNC H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采用甲醇蛋白沉淀法对血浆样品进行前处理,用HPLC-MS/MS方法对血浆样品中的FNC进行分离与检测,优化分析方法的色谱与质谱条件,建立犬血浆中FNC的测定方法并对本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经过本实验建立的方法处理的样品FNC在0.5-400ng·mL-1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限为0.5ng·mL-1,提取回收率在82.7%以上,日内、日间的RSD均小于7.49%。本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分析速度快,方法学验证结果符合体内药物分析要求,且稳定,能满足分析大量样品的需要。第二节FNC在Beagle犬体内的血浆动力学研究Beagle犬单次经口灌胃给药FNC0.05、0.1、0.2m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血浆处理后用上述建立的HPLC-MS/MS法测定FNC的血药浓度,用DAS3.0软件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它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血浆中药物的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3.91±0.64) h、(3.61±1.04) h和(4.92±0.83) h;峰浓度Cmax分别为(45.77±5.08)、(80.47±8.88)和(200.57±34.11) ng·mL-1;AUC0-t分别为(227.53±23.98)、(375.85±74.84)和(1061.27±233.91) ng·h·mL-1, Cmax和AUC0-t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P<0.05),高、中、低剂量半衰期基本不变(p>0.05),在0.05-0.2mg·kg-1范围内符合线性动力学特点,雌雄犬口服FNC的药代动力学不存在性别差异。第二部分FNC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建立并验证FNC在大鼠组织中的HP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大鼠经口灌胃给药FNC制剂0.52mg·kg-1后组织中的FNC浓度,研究FNC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本实验建立的分析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方法学验证结果均符合体内药物分析要求,适合组织样品中FNC的分析检测。给药后FNC分布最多的组织是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且消除较慢,胸腺中FNC含量在给药后12h达到最大,脾脏中FNC的浓度在给药后7h达到最大。在心、肝等组织分布较少且消除较快,在脂肪、脑和脊髓组织中含量最少。(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5-01)
王陈萍[9](2014)在《新型核苷类似物FNC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侵袭力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NHL约占恶性淋巴瘤总数的90%左右,其中70%为B细胞型(B-NHL)。化学治疗在侵袭性NHL的综合治疗中占主导地位,但目前的疗效还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抗淋巴瘤药物。2’-氟-4’迭氮-核苷类似物(FNC)为新型核苷类化合物,由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合成,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201010506595.X。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FNC对几种B-NHL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表现出很好的开发潜力。为了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试验选用两种高度侵袭性B-NHL细胞株Raji(伯基特淋巴瘤)和Jeko-1(套细胞淋巴瘤),研究新型核苷类化合物FNC对NHL细胞侵袭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FNC处理Raji(0.035、0.175、0.875、4.375μmol·L-1)、Jeko-1(0.0016、0.008、0.04、0.2μmol·L-1)细胞24小时后,用改良噻唑兰(MTT)实验检测FNC对上述两种细胞粘附力的影响;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FNC对上述两种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FNC对上述两种细胞β-链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E-钙粘蛋白(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⑴FNC作用于Raji和Jeko-1细胞24h后,各实验组细胞的粘附力均显着降低,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⑵FNC作用于Raji和Jeko-1细胞24h后,各实验组细胞的迁移力和侵袭力均显着降低,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⑶随着FNC浓度的增加,Raji细胞和Jeko-1细胞中β-catenin、MMP-2、MMP-9、VEGF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降低,GSK-3β、E-cadheri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升高。结论:⑴一定浓度的FNC可抑制Raji和Jeko-1细胞的粘附、迁移和侵袭。⑵FNC可能作用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调β-catenin,上调GSK-3β、E-cadherin,导致MMP-2、MMP-9、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减少,从而抑制细胞的侵袭力。⑶FNC可能通过多靶点发挥抗非霍奇金淋巴瘤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4-01)
张艳,程旭芳,黄刚,董静静,王陈萍[10](2013)在《新型核苷类似物FNC对Raji细胞增殖、凋亡和Bcl-6、PRDM1、C-myc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2'-脱氧-2'-氟-4'-迭氮-核苷类似物(FNC)对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0、0.035、0.350、3.500、35.000和350.000μmol/L的FNC处理Raji细胞24、48、72h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分别用0、0.035、0.175、0.875、4.375μmol/LFNC处理Raji细胞48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用RT-PCR与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中Bcl-6、PRDM1、C-myc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FNC可显着抑制Raji细胞的增殖,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F浓度=4869.984,F时间=1785.062,F交互=126.281,P均<0.001);FNC可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P<0.05);随着FNC浓度的增加,Raji细胞中Bcl-6、C-myc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F=65.497、68.502和59.086、78.285,P均<0.001),PRDM1mRNA及蛋白的表达升高(F=81.133、85.234,P均<0.001)。结论:FNC可能通过下调Bcl-6、C-myc和上调PRDM1的表达,抑制Raji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新型核苷类似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Bola型两亲性分子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可以自组装形成形貌各异的纳米聚集体,在药物传递领域,特别是抗癌药物传递领域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核苷类似物与天然核苷结构相似,它们能通过干扰DNA/RNA的合成或抑制核酸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发挥抗癌作用。药物自传递系统是基于药物分子本身具备自组装形成纳米尺寸聚集体的特性,从而在不使用外加载体的条件下能实现药物的自传递。因此,它具有载药率高、靶向性好、毒性低等优点。根据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bola型核苷类似物,并基于此bola型核苷构建了药物自传递系统,用于抗肿瘤活性研究。本论文的工作首先是设计及合成一系列新型的bola型双叁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以1,2,4-叁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作为极性头基,不同长度的烷基链作为疏水骨架,通过铜催化的Huisgen 1,3-偶极环加成反应得到了叁类bola型双叁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和一类非bola型双叁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接下来,我们对所合成的bola型核苷类似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在多种癌细胞上均表现出很好的抗增殖活性。进一步的抗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不仅能诱导癌细胞凋亡,而且还能通过抑制HSP90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效果。基于bola型核苷类似物的特殊结构,我们还考察了这类化合物自组装形成纳米聚集体的能力,并对该纳米自组装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载药和释药性质展开了初步的研究。我们通过测定化合物的临界聚集浓度以及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自组装体的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评估。除此以外,考虑到所合成的一类化合物结构中含氟,因此我们还利用氟核磁谱考察这类化合物在活性氧条件下的降解。最后,本论文工作还探究了由bola型核苷类似物形成的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包载阿霉素以后,在模拟肿瘤微环境中的药物释放情况。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不仅能形成纳米自组装体实现自我传递,而且还能通过刺激响应机制有效地释放所装载的药物。综上,我们发展了一类具有潜在抗癌活性的bola型核苷类似物,它们能构建新型的药物自传递系统用于癌症或其它疾病的治疗,为生物医学相关领域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型核苷类似物论文参考文献
[1].陈迷谜.新型1,2,4-叁氮唑开环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8
[2].林伟.新型bola型核苷类似物的合成、抗癌活性评估及药物自传递系统的构建[D].重庆大学.2018
[3].谢晨.新型荧光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江南大学.2016
[4].郭美丽.新型叁环高碳糖核苷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6
[5].梁桂才,叶新山.新型左旋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LdT)治疗乙肝相关性疾病临床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
[6].高晶晶,罗先金,修乃云.新型2-异丙基氨基-5,6-二氯苯并咪唑基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表征[J].化学试剂.2015
[7].刘宁宁.新型核苷类似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D].北京理工大学.2014
[8].陈晓静.新型核苷类似物FNC在Beagle犬体内的血浆动力学及大鼠组织分布研究[D].郑州大学.2014
[9].王陈萍.新型核苷类似物FNC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侵袭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4
[10].张艳,程旭芳,黄刚,董静静,王陈萍.新型核苷类似物FNC对Raji细胞增殖、凋亡和Bcl-6、PRDM1、C-myc表达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