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比字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语背景,留学生,比字句,偏误
汉语比字句论文文献综述
丁勇[1](2019)在《英语背景留学生的汉语比字句使用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字句在比较句中使用频率最高,句式结构及语用方法相对复杂,在比较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英语背景留学生使用"比"字句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比字句结构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次序失当;第二,结果项的构成成分失当。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一是母语的负迁移,二是目的语规则泛化。(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26期)
王玥[2](2019)在《日本留学生现代汉语“比”字句习得顺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调查日本留学生汉语“比”字句的习得顺序,并进一步探讨该顺序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汉语教学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首先,笔者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教学大纲及常用对外汉语教材,选取了7类“比”字句句式作为考察对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日本留学生“比”字句习得情况进行调查。笔者使用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以及蕴含量表法两种方法对汉语“比”字句考察句式进行排序,得出两个级别的日本学习者的“比”字句习得顺序。日本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比”字句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典型句式到非典型句式的规律,该习得过程是连续的、动态的。其次,笔者从语言内部因素和语言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分别探讨可能对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比”字句习得顺序产生影响的因素。语言内部因素包括汉语“比”字句自身结构的影响,以及日语作为学生母语产生的正迁移和负迁移。语言外部因素包括学习者自身认知策略的影响,以及相关语言材料的输入频率的影响。最后,笔者结合前文的调查结论及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从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两个角度提出一些建议。教材对语法项目先后顺序的安排应尽量遵循学生的习得顺序,并且应注重重现率。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应遵循学生的习得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句式到复杂句式,并且注重对偏误的讲解。笔者以习得难度最大的“比”字句考察句式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启发。(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曹水,程春君[3](2018)在《印地语与汉语“比”字句对比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印地语与汉语"比"字句进行对比研究,介绍了以印地语为母语的印度留学生汉语"比"字句的使用偏误情况,归纳了"比"字句偏误产生的类型及原因,以期对"比"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期刊2018年12期)
张昕[4](2018)在《现代汉语“比”字句的限制性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字句是比较句中一种常见句式,用来比较不同事物以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差别。"比"字句的基本格式为:X比Y(Z)W,其中X和Y是比较项,Z是比较视点,W为比较结论。"比"字句在生活和学习中使用非常普遍和高效,但有一些限制性条件:能充当比较项的X和Y之间必须具有语义相关性且符合认知才可以进行对比;"比"字句中如果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或根据上下文能找回比较视点,比较视点才可以省略。"比"字句结论项的谓语类型主要分为形容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和比N还(更)N叁大类型,并各有其限制性条件。凡是能用程度副词"还"的地方,都能用"更"去替换。探析"比"字句在运用中的限制性条件,能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握和高效地用好"比"字句。(本文来源于《语言与翻译》期刊2018年04期)
袁亮杰[5](2018)在《基于HSK语料库的对外汉语“比”字句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字句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比较句类型,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收集留学生作文中"比"字句的偏误语料共136条,将偏误类型按照出现位置和形式共分为六大类十五小类,包括在比较词、比较项、结论项、否定词等位置出现的误用、误带、遗漏、错序等类型的偏误。通过对偏误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学习者在"比"字句结论项误加和比较词误用方面容易出现偏误,分析其原因可能受到语间/语内干扰、对目的语规则掌握和词汇积累不足等,进而提出加强对比讲解、适度操练和注重积累相结合的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马洪海[6](2016)在《论汉语比字句中的比较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视点是比字句中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进行比较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是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所共同具有的属性。比较视点在句法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形式标记,如介词"论"、结构助词"得"、话题标记"要说"等,这些形式标记有助于判定比较视点。比较视点在句法实现上比较复杂,句法位置灵活多变,在特定的语境中经常缺省,有的属于省略,有的则属于隐含。(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朴敏浚,李强,袁毓林[7](2016)在《汉语“比”字句关键要素的常规序列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表达"差比"义的"比"字句,是比较句的主要句型,也是比较句关键要素抽取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主要课题。该句型的关键要素(SUB、BI、OBJ、ITM、DIM、RES、EXT)在语义上互相交织,在表层句法上可以实现为多种多样的序列模式。该文面向中文"比"字句关键要素抽取这个目标,对于表示"差比"义的460多个"比"字句文本进行了七种关键要素的标注。在此基础上,利用Apriori和PrefixSpan算法找出这些要素的关联规则及其序列模式,并归纳出六种"比"字句关键要素的分布规律。此外,该文还进一步说明了产生这六种模式规则的动因,为"比"字句特征选取和处理提供了重要的语言学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文信息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伊哈卜(Ehab,Samir,Kabary)[8](2016)在《汉语“比”字句与阿拉伯语“(?)”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汉语众多表示比较的语言形式中,“比”字句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比”字句是初级阶段的重点语法之一,同时也是汉语二语教学研究所关心的热点。而据调查,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所使用的教材《简明汉语》中将“比”字句列为汉语学习高级阶段的语法点。笔者认为该教材在这一语言点的编排设计上没有遵照汉语教学系统性、阶段性的要求。另,依笔者个人学习经历来说,作为一个埃及汉语学习者,深刻体会到“比”字句是汉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本文力图将汉语“比”字句与阿拉伯语“(?)”句进行对比,通过对高级水平埃及学生的测试来了解他们习得“比”字句的情况,进而按偏误性质将“比”字句偏误类型归纳为七种,由此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等两方面提出针对埃及学生“比”字句的教学策略及建议,以期对针对埃及学习者的汉语二语教学提供研究材料及教学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期刊2016-06-30)
陈华[9](2016)在《印尼学生汉语“比”字句的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研究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这表现在语言上是大多数语言都具有表示比较的范畴,都有表达比较含义的具体句式,汉语和印尼语也不例外。汉语中的“比”字句是比较句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指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在表达比较内容的句式中占较大比重,成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语法内容。基于这一点,笔者立足于汉语“比”字句的本体研究,结合在印尼本土教学的经验,以印尼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了不同阶段的印尼学生习得11种“比”字句的总体情况,并分析了学生在习得这些句式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及产生偏误的原因。从而基本掌握所考察对象的习得概况,最后笔者根据分析结果,从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4)
盛玲玲,李柏令[10](2016)在《近10年来汉语“比”字句习得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收集了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关于汉语"比"字句习得研究的47篇论文,将该研究领域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个主题,总结了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6年03期)
汉语比字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旨在调查日本留学生汉语“比”字句的习得顺序,并进一步探讨该顺序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汉语教学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首先,笔者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教学大纲及常用对外汉语教材,选取了7类“比”字句句式作为考察对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日本留学生“比”字句习得情况进行调查。笔者使用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以及蕴含量表法两种方法对汉语“比”字句考察句式进行排序,得出两个级别的日本学习者的“比”字句习得顺序。日本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比”字句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典型句式到非典型句式的规律,该习得过程是连续的、动态的。其次,笔者从语言内部因素和语言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分别探讨可能对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比”字句习得顺序产生影响的因素。语言内部因素包括汉语“比”字句自身结构的影响,以及日语作为学生母语产生的正迁移和负迁移。语言外部因素包括学习者自身认知策略的影响,以及相关语言材料的输入频率的影响。最后,笔者结合前文的调查结论及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从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两个角度提出一些建议。教材对语法项目先后顺序的安排应尽量遵循学生的习得顺序,并且应注重重现率。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应遵循学生的习得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句式到复杂句式,并且注重对偏误的讲解。笔者以习得难度最大的“比”字句考察句式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比字句论文参考文献
[1].丁勇.英语背景留学生的汉语比字句使用偏误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
[2].王玥.日本留学生现代汉语“比”字句习得顺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曹水,程春君.印地语与汉语“比”字句对比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
[4].张昕.现代汉语“比”字句的限制性条件[J].语言与翻译.2018
[5].袁亮杰.基于HSK语料库的对外汉语“比”字句偏误分析[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6].马洪海.论汉语比字句中的比较视点[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朴敏浚,李强,袁毓林.汉语“比”字句关键要素的常规序列模式探索[J].中文信息学报.2016
[8].伊哈卜(Ehab,Samir,Kabary).汉语“比”字句与阿拉伯语“(?)”句对比研究[D].中山大学.2016
[9].陈华.印尼学生汉语“比”字句的习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10].盛玲玲,李柏令.近10年来汉语“比”字句习得研究述评[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