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式重力热管论文-胡伟,许佐明,尹朋博,谢梁,徐涛

闭式重力热管论文-胡伟,许佐明,尹朋博,谢梁,徐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闭式重力热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换流变压器,套管,热管,一体化

闭式重力热管论文文献综述

胡伟,许佐明,尹朋博,谢梁,徐涛[1](2019)在《闭式重力热管与换流变阀侧套管一体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大负荷条件下换流变阀侧套管内部发热严重、局部过热的问题,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闭式重力热管与换流变阀侧套管一体化技术的传热能力、工质种类、充液率及倾斜角度等关键问题。理论分析表明:一体化技术的传热能力可完全满足套管的实际工作需求,套管内部所需传递热量小于传热极限值的7%。加热带模拟导管发热实验研究表明:载流导管内部填充的工质会强化其自身的热传递过程,当工质的工作温度与套管工作温度相匹配时,载流导管稳态温度分布均匀性最为优异;工质种类不同对应的最佳充液率存在较大区别,但都与无工质时载流导管的最高温度区所在位置直接相关;倾斜角度对导管温度分布均匀性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但基本满足套管的安装角度需求。导管载流发热实验研究表明:一体化技术显着提升了载流导管温度分布的均匀程度,峰值温度由108.1℃降低到84.6℃,最大温差由47℃降低到3.2℃。论文研究成果可指导超/特高压级换流变阀侧套管与闭式重力热管一体化结构设计,同时也为解决断路器等电力设备的局部过热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薛涛[2](2018)在《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烤烟生产使用的密集烤房在烟叶烘烤过程中采用开式排湿的弊端——能源浪费、烟叶品质低,结合密集烤房节能减排与提质增效的社会需求,本文提出并构建了一种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本文结合密集烤房实际烘烤情况,确定了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除湿系统风冷重力热管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参数,并采用Fluent建立了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稳态换热过程中的流动与传热模型,数值计算分析了不同进口风速和管间距对换热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现场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实验,确定了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在密集烤房中的适用性。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2)风冷重力热管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参数、结构模型及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的几何模型。(3)不同进口风速和管间距对重力热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风冷重力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是热湿气流进口迎面风速的凹函数,不能一味地增加进口风速,应通过优化选择最佳风速值_(最佳);进口风速一定时,蒸发段侧空气的总换热量随着管间距的减小而增加,但实际选择管间距时要考虑可操作性与经济性。(4)通过对现场烘烤数据记录及烘烤过程中排水量的收集记录分析,得出采用带有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的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进行烟叶烘烤时温湿度变化的分布规律;(5)通过现场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实验,取烟叶大排湿定色期为主要影响因素研究阶段,得出风冷重力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随进口干球温度的变化规律及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的除湿效率随进口干球温度、进口相对湿度RH、进口迎面风速v和进口空气流量Q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孙一牧[3](2018)在《基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离式重力热管性能分析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式重力热管是一种新型散热装置。因其蒸发段和冷凝段分离,动力来自于上升,下降管的制冷剂密度差。故其具有布置灵活,能效比高,运行可靠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基站散热,机房散热等场合。而微通道换热器相较于传统换热器结构紧凑,换热能力强,充液率低。近年来,基于它的研究和应用与日俱增,发展潜力巨大。将微通道换热器应用于分离式重力热管的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散热方案。本文为研究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工作特性及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首先从分离式重力热管系统的传热性能和动力性能出发,建立了热管系统的稳态数值仿真模型,并编写了相应的仿真程序。随后,搭建了实验台对热管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最佳充液率范围在90%~110%之间,且较高充液率下系统性能要优于较低充液率。通过比对最佳充液率下实验数据和数值模型的输出结果,在换热量方面相对误差为5.93%,在压力方面相对误差为9.18%。且随条件变化,实验数据与计算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相符。结果表明:在传热条件较差或传热温差较小时,系统性能主要受到系统换热能力不足限制;在换热器高度差较低或系统内部压阻较大时,系统性能主要受动力不足限制。最后,基于数值仿真模型的输出,研究了不同换热器高度差、换热器流程分配、扁管参数、翅片参数下热管系统性能的特性。为基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离式热管重力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王晓东,安永生,周大可,刘洪辰[4](2017)在《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在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设计的基础上,开展试验研究。通过建立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试验模型,对一次循环和多级循环的热管结构传热效率进行模拟对比,试验数据显示多级循环热管结构存在必要的启动时间,但最终传热稳定后的温度却无较大差别,得出新型结构可以在保证传热效果的基础上,有效提升重力热管的热量传输距离的结论。(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7年20期)

王晓东,周大可,刘洪辰,刘燕妮,沈允[5](2017)在《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力热管具有传热效率高、成本低廉、结构简单等突出优点,近年来在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规的重力热管在浅层地热开发中已有先例,但是对于中深层地热资源的开发,传统的重力热管由于自身结构的制约,在底部液池的充液量、长细比、真空保温、气液对流阻力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该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内外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的情况,设计了一款新型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结构。基于重力热管传热的基本原理,将管长1 000 m以上的超长重力热管分为多级循环系统,每级循环系统既各自独立又互为整体,在循环交界位置设计热池结构,减少传热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高传热效率,有效地提升了地热的传递距离。(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7年19期)

李棚辉,韩晓星,王亚雄,吴伟[6](2017)在《倾角与冷却水温度对新型闭式重力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丙酮为工作流体,设计了一套新型重力热管换热器,该装置由五根底部连通的垂直蒸发管共用一根水平同心套管冷凝管构成。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装置的传热性能,并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研究了当倾斜角度为15°~90°、操作温度为40~80℃、冷却水温度为10~30℃时装置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新型重力热管换热器具有良好的等温性能及操作稳定性;当充液率为15%、倾斜角度为60°、冷却水温度为30℃时,换热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最大传热量可达1 700 W左右,此时平均热阻为0.042℃/W。(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战洪仁,李春晓,王立鹏,吴众,杨瑞[7](2016)在《两相闭式重力热管强化传热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力热管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运行可靠且传热效率高等特点。本文介绍了重力热管的工作原理及发展历程,从热管的操作条件、结构优化、高效工质流体选取3方面对重力热管强化传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归纳总结了充液率、倾角的选取,内插件形式及纳米流体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同时,建议应综合考虑影响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多种因素,以便使其换热性能有更大提升。(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6年09期)

谭勇[8](2016)在《叁相流闭式重力热管流动和传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以碳化硅固体颗粒和水组成的混合物为工质的叁相流闭式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并与以纯水为工质的两相流重力热管的传热能力对比。实验主要测试了以水/SiC颗粒(35目、48目以及60目)为工质的重力热管在充液率为80%、固含率为0%-20%,热通量为8-232kW m-?下的传热性能,实验还测试了以60目SiC/水混合物为工质的重力热管在40%的充液率和同样的固含率与热通量下的传热能力,计算了蒸发段传热系数、冷凝段传热系数以及总热阻等评估传热能力的物理量。当充液率为80%时,重力热管蒸发段传热系数随热通量增加而减少,在低热通量下(小于182kW m-?),以20%固含率的60目SiC/水混合物代替纯水作为重力热管的传热工质能够获得最佳的蒸发段强化传热效果;冷凝段传热系数随热通量增大而提高,在实验中全部热通量下,重力热管使用15%固含率的48目SiC/水混合物工质能够获得最佳的冷凝段强化传热效果;在总体趋势上,增加热通量减小重力热管总热阻。根据总热阻的变化,加入SiC颗粒到纯水中对重力热管传热总体上起到恶化作用,仅在低热通量下(小于182kW m-?),48目和60目的SiC颗粒能够稍微提高重力热管的传热能力,最大提高7.4%。当充液率为40%时,重力热管蒸发段传热系数较80%充液率下相同工质(60目SiC/水)的热管至少高10%。60目SiC颗粒在固含率为5%和10%且热通量小于122kW m-?时有强化蒸发段传热作用,蒸发段传热系数最多提高12.5%;重力热管冷凝段传热系数较80%时最多增加44%;60目SiC颗粒在固含率为5%和10%时强化冷凝段传热,至少提高10%;总热阻较80%充液率下至少降低了8.7%,60目SiC在固含率为5%和10%时强化传热,至少减少4.7%的总热阻。综上,减小充液率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提高非常明显。另外,在本实验中所有热通量下,35目的SiC颗粒均未强化重力热管的传热,而45目和60目的SiC颗粒在低热通量下能够强化传热。固体颗粒对重力热管传热的影响与其流态化有关。固体颗粒的流态化促进了核态沸腾,而其堆积却阻碍了沸腾传热,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颗粒对蒸发段传热性能的最终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刘小平,张素军,李菊香[9](2015)在《同心套管结构内热式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搭建了同心套管结构内热式重力热管的试验装置。测试了自然冷却条件下同心套管结构内热式重力热管的启动性能和传热性能,研究了热管蒸发段的管内蒸发传热系数和冷凝段的管内冷凝传热系数随传热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热管外管保温条件下,热管具有较好的启动性能;在热管外管未保温条件下,热管具有较好的整体均温性;在相同的蒸发段加热热流密度时,外管未保温条件下的管内蒸发换热系数要比外管保温条件下的大;外管保温条件下的管内冷凝换热系数要比外管未保温条件下的大。(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陈爱华,李菊香,涂善东[10](2014)在《接力式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稠油开采等过程中使用的单支超长重力热管由于结构所限存在的可靠性极低的问题,提出了接力式重力热管系统的概念,并模拟稠油开采环境条件对接力式重力热管系统的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以验证接力传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接力式重力热管系统能完成热量的接力传递,其总体传热性能弱于单支超长热管,但弥补了单支超长热管可靠性极低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闭式重力热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目前烤烟生产使用的密集烤房在烟叶烘烤过程中采用开式排湿的弊端——能源浪费、烟叶品质低,结合密集烤房节能减排与提质增效的社会需求,本文提出并构建了一种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本文结合密集烤房实际烘烤情况,确定了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除湿系统风冷重力热管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参数,并采用Fluent建立了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稳态换热过程中的流动与传热模型,数值计算分析了不同进口风速和管间距对换热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现场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实验,确定了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在密集烤房中的适用性。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2)风冷重力热管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参数、结构模型及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的几何模型。(3)不同进口风速和管间距对重力热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风冷重力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是热湿气流进口迎面风速的凹函数,不能一味地增加进口风速,应通过优化选择最佳风速值_(最佳);进口风速一定时,蒸发段侧空气的总换热量随着管间距的减小而增加,但实际选择管间距时要考虑可操作性与经济性。(4)通过对现场烘烤数据记录及烘烤过程中排水量的收集记录分析,得出采用带有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的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进行烟叶烘烤时温湿度变化的分布规律;(5)通过现场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实验,取烟叶大排湿定色期为主要影响因素研究阶段,得出风冷重力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随进口干球温度的变化规律及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的除湿效率随进口干球温度、进口相对湿度RH、进口迎面风速v和进口空气流量Q的变化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闭式重力热管论文参考文献

[1].胡伟,许佐明,尹朋博,谢梁,徐涛.闭式重力热管与换流变阀侧套管一体化技术[J].高电压技术.2019

[2].薛涛.全闭式热风循环密集烤房风冷重力热管除湿系统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3].孙一牧.基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分离式重力热管性能分析及优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8

[4].王晓东,安永生,周大可,刘洪辰.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试验研究[J].科技资讯.2017

[5].王晓东,周大可,刘洪辰,刘燕妮,沈允.多级分离式重力热管设计[J].科技资讯.2017

[6].李棚辉,韩晓星,王亚雄,吴伟.倾角与冷却水温度对新型闭式重力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影响[J].制冷学报.2017

[7].战洪仁,李春晓,王立鹏,吴众,杨瑞.两相闭式重力热管强化传热研究进展[J].热力发电.2016

[8].谭勇.叁相流闭式重力热管流动和传热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6

[9].刘小平,张素军,李菊香.同心套管结构内热式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试验[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陈爱华,李菊香,涂善东.接力式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标签:;  ;  ;  ;  

闭式重力热管论文-胡伟,许佐明,尹朋博,谢梁,徐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