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一鸣
摘要:在教育界一味追求改革、变化,追求教学方式的“新、奇、趣”的氛围中,我们看到新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抹杀的共性之处。导入新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新课内容的呈现方法要适应,既要适合教师的教,又要适合学生的学;板书不能因用多媒体教学而省略。
关键词:课改;导入;板书
作者简介:楼一鸣,任教于浙江省诸暨市滨江中学。
“导入新课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导入得法,不仅能架起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桥梁,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新课题的学习、探究中。”的确,巧妙的导入可以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创意的开讲可以点燃思维的火花。
一、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式:如教师在师生问好后直接说:“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某某页,我们今天上某某课:”这种方法简单直白、便于操作,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既不能让学生做好任何思想准备,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现在的教师一般都不采取这种方法。
2.习旧启新式:即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当然这些问题都与新课有关。这种方法要注意到历史发展的顺序和知识的前后衔接,使学生自然地由已知走向未知。课改前的教师大都使用这种导入方法。
3.设置悬念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带有悬念问题的疑问句导语,引发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积极思考,产生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心理,从而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创造出探索求知的最佳情境。
课程改革后,经过长期的学习、培训、实践,各位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探索出了许多新的导入方法,如直观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更加多样化、实用化、科学化。
课改后导入语的设计应该更加有创意,更能迎合学生,但是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导语都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应体现出多样化,因课而异,不拘一格,富有新意。千篇一律、千课一招的导语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切不可因为要实施新课改而刻意追求“新”、“奇”。
二、新课导入的注意点
1.导入的问题要明确
导入是一个问题的开始,这个问题该怎样展开,要说些什么,语言怎样组织,怎样表述,都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来决,而且还有准确无误地逐步提出。导入新课的语言切记拖泥带水或扯得太远,使学生不得要领,抓不住重点。
2.简洁明快,切入正题
导入新课起着承上启下、贯通前后的作用。通过导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指向教师将要教授的新内容上去。因此,导入新课的语言简洁明快,层层深入,较快地切入主题,为新课的教授铺平道路,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达到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保持高昂的信息热情,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要讲的新内容或重点内容上去,导入的语言不宜长篇大论,或在细节问题上徘徊,而应言简意赅,引入主题。
3.不单纯追求趣味性
导入语要富有趣味性,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因此,导入语不应哗众取宠,片面追求导入语的故事情节或专门猎奇,使学生停留在自发兴趣的水平上。
4.不牵强附会
导语的设计要贴切、自然、符合逻辑,要与史实吻合,不能任意发挥、胡编乱造。更不能为了引起下文生拉硬扯地将关系不大的事例罗列上去。
5.生动感人不呆板
导入语应生动感人,尽量做到引人入胜,防止千课一招,平淡呆板。否则,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导入语往往能显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多教师都很注重导语的设计,这就要求导语要情真意切,以情感人。
导入新课后,如何讲述新课内容?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多以讲解的方法呈现教学内容。由于教材都是按通史体例编写的,一般教师都依照教科书内容讲述的,其特点就是教师较多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它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述“贞观之治”内容时大多数教师通常是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然后讲述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贞观之治”的表现,最后归纳“贞观之治”的概念及知识要点。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灌输和传递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内容,但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促进学习抽象思维和想象力的训练和发展,不利于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和能力的形成。
课改实施以后,教师开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采用游戏法、竞赛法、讨论法及讲演、演课本剧等等。就教学方法本身而言是没有好坏、高低、优劣之分的。这是因为所有的方法都是达成目的的途径和手段,如果运用的合适,都可以完成预期的任务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因此,关键不在于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而在于哪一种方法是最合适的。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准备的过程中,就要具体分析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确定最为合适可行教学策略。而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认真考虑教法的适用性问题,尤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是否适合教学内容。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如果从课型上分类,可以分为新知识课、复习课、练习课等,以及讨论、模拟等活动课的课型。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侧重,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方面各有不同。如果从教学内容上划分,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等具体的历史状况,有历史过程的发展、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经过、历史现象的表现等不同的形态。这些内容的教学,肯定不可能用同一种方法包办,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内容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即使是某个知识点,有时也需要用多种方法,如对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教学,可以用讲解的方法分析事件的背景,用讲述的方法介绍事件的过程,用讨论的方法探讨事件的影响。这些都需要老师在备课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认真的思考和选择,比较各种方法对实际教学内容的效用,甚至要搞清楚哪些方法不适合哪些教学内容,如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难以理解的某些内容,就不宜采用讨论的方法。
2.是否适合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教师所有的所有教法,其实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展开想象活动,更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即使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年龄、性格、心理、知识上的差异,而且,学生的情况也不是静止不变的。面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是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方法的。有些方法在这个班效果很好,并不一定在其他班也有同样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3.是否适合教师的教。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优秀的教师一定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提炼而成的,绝不是刻意的模仿、照搬他人的方法。教师搞好教学工作,其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包含对自身的了解、发掘和驾驭,而不是在实际中迷失了自我。如果一个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经验,运用某种方法已经得心应手,就不一定要改弦易辙或随波逐流,刻意地模仿他人的方法。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所长,同时也有短处和不足,教法的运用之妙,也在于如何量体裁衣、扬长避短,而不是削足适履、刻舟求剑。平时我们也会听一些名师的示范课,听过以后也会在教学中去学习、模仿。但总觉得没人家上课的效果。或许也就是这个原因了。
总之,教法的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灵活多变的,这正是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很值得我们教师来探讨。我们知道,医学上从来就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武术界也未曾有过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奇技绝招。对症下药,见招拆招,方是行内的高手。教学也如此,注意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灵活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教法的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丰,于春燕.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小兵.适用的教法[J].历史教学,2006(12).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滨江中学
邮政编码:311800
NewReflectionsonJuniorHighSchoolHistoryTeachingLOUYiming
Abstract:Inpursuingethe“new,strange,fun”atmosphere,wehaveseenthatthenewclassroomteachingandthetraditionalclassroomteachingsharesomethingsincommon:inducingnewlessonswehavetofollowcertainprinciplesandrequirements;thepresentationofnewlessonshavetobedoneproperly;methodsblackboardwritingscannotbeomittedinthemulti-mediaage.
Keywords:curriculumreform;lead-in;black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