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经济体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泽广巳,经济思想,统制经济,倾斜生产方式
日本经济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生[1](2019)在《有泽广巳经济思想及其对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影响——兼谈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对赶超型现代化国家的利与弊》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有泽广巳在战前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统制体制经济思想,并在日本政府智囊机构的研究成果乃至经济政策中有所体现。在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复兴时期,有泽广巳提出着名的"倾斜生产方式",即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煤炭、钢铁等基础产业,该政策建议为政府采纳并产生积极效果。尽管该政策建议很快为美国政府主导的"道奇计划"所取代,但这一统制经济模式在日本独立后以"行政指导"的形式延续下来,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基础。日本实现经济赶超的目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这一模式的消极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并成为泡沫经济形成及崩溃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日本文论》期刊2019年01期)
叶琳[2](2019)在《日本经济国际化与经济体制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国际化对经济体制变迁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物质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物质性因素指的是各种经济要素的国际流动及其带来的国家经济权力,制度性因素则包括国际经济组织及其确立的基本规则以及各国签署的国际条约、协定及其确立的经济秩序等。特定的国际化因素,会使不同国家的国内行为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益。日本的经济国际化始于明治维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压下被动开始模仿性国际化,后经过反动霸权性国际化、参与性国际化,再到主动性国际化,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战后民主改革以及一系列制度变迁,确立了独具特色的经济体制模式,即日本式经济体制,实现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式经济体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新的变革,小泉改革和安倍改革便是其重要尝试。从整体发展历程来看,日本的经济国际化可以说是在外界的压力下渐进实现的,通过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与金融自由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日本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并不能说日本经济因为走向国际化,就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科学的评价应该是日本充分利用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大势,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应对等内在因素来推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其经济体制内在因素的作用,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时,只是在形式上实现了“对接”,实际上却自成体系,在将贸易和资本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的同时设下种种障碍,极力阻止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关键产业领域进而对本国经济造成冲击。这种“双重性”导致日本式经济体制及国际化进程在全球化大发展时代遭遇了挫折。在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发展、国际规范及美国因素对日本经济体制变迁的影响作用尤为突出。(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28)
徐平[3](2013)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考察——兼谈赶超经济的体制性缺陷》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发达工业化国家比较,日本属于后发展国家,其所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赶超经济。如果以此作为观察视角,日本的赶超经济在战后经历了赶超试验、泡沫试验、转型试验叁个阶段。日本赶超经济在这叁个阶段的绩效表现有所不同:赶超试验阶段绩效显着,泡沫试验阶段弊端显露,转型试验阶段步履维艰。通过对日本赶超经济叁大阶段性发展过程的认真观察和深度思考,可以发现其赶超经济难以克服的体制性缺陷。这正是日本经济转型试验中制度创新的瓶颈。日本赶超经济所经历的比较完整的过程,向人们验证了一个命题:政府干预既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经济衰退的根源。(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2013年03期)
任景波[4](2012)在《日本经济低速增长与管理体制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叁十余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将进入一个稳定增长时期,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压力日益明显,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令经济增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分析日本各个经济发展阶段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低速增长阶段的内生、外生因素、经济对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转型,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球金融危机的长期化也让日本的经验和教训更加具有现实的政策和理论涵义。文章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公共经济理论,采用历史分析、制度和政策分析方法,聚焦于两个中心展开:一是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崩溃以及救赎的政策分析,二是长达二十余年的低速增长的体制性原因以及体制改革。测算了相关经济、社会指标,通过计量分析研究日本经济管理制度的变迁和进化,与我国进行对比。对日本战后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深入分析高速增长、稳定增长和低速增长这叁个阶段的增长动力因素、政策。特别解释了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速增长的经济波动性和体制性原因以及经济管理体制转型的出发点。对低增长对策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传统财政金融政策无效的结论。同时,基于对国际环境变化和日本国内经济结构变化的研究,提出日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有二:实现长期增长,实现低增长为前提的经济社会架构的可持续性。文章进行了经济管理政策的复杂性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日本的低增长既为国内外经济环境、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然,又有泡沫经济崩溃后资产负债型通货紧缩长期化的因素;在低增长对策执行过程中,对于政策模型、时机的选取、政策信息的畅通以及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矛盾等都应该十分注意。中国既要汲取日本在应对短期经济失衡过程中的教训,又要深入研究经济结构的深层变化,避免在人口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出现问题,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应注意到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发展不平衡,要有针对性地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2-12-01)
平力群,刘轩[5](2009)在《从战后日本经济波动解读日本经济体制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其经济绩效。战后日本经济波动是日本型经济体制变迁的反映。同时,日本型经济体制的变迁也对日本经济绩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后日本经济呈现出了增长性衰退的特点,其绩效的变化可以分成叁个阶段。而这叁个阶段也恰巧是日本传统型经济体制形成、强化和变革的叁个时期。(本文来源于《现代日本经济》期刊2009年03期)
于舰[6](2008)在《体制改革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考察二战后日本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中的举措,分析了体制改革在经济崛起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两方面: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涉及新宪法的制定,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地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解散财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两方面的体制改革为日本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沈阳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冯玮[7](2004)在《再论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问题及改革——对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历史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当代经济体制是为适应日本战后的经济环境、经战后改革而形成的,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指出近些年来,强调日本战时经济体制是战后经济体制的原型,认为二者的关系是未经战后改革而割断的"持续"关系,已成为一股强劲的学术潮流,传统观点已遭到动摇。本文还提出了日本经济体制的几项特征,对这些特征逐项进行了扼要的历史考察,并论述了日本战时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以及当今日本的改革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本文来源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冯玮[8](2004)在《总体战和现代日本经济体制叁大特征的形成——近年日本经济史研究新动向》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 90年代后 ,日本史学界出现了挑战传统观点的“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总体战体制论”和“1 940年体制论”的基本理论 ,认为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叁大特征虽然在战前已现萌芽 ,但是其最终形成是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开展“总体战”时期。战时形成的“总体战体制”的核心要素一直延续至战后 ,构成了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原型 ,并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04年05期)
刘红[9](2004)在《历史进程与现实约束的体制调整——关于《日本经济体制变革研究》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的最后2 0年,国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西方世界在70年代初结束了二战之后持续的黄金发展期,并陷入了严重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失灵以及该政策主导下的“福利主义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引发了新自由主义或新右派的兴起。80年代以后(本文来源于《日本研究》期刊2004年02期)
冯玮,桑新梅[10](2004)在《“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阐析——一种重新审视日本现代史的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是近年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等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阐述了传统的“日本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并通过对战时和战后经济体制变化的分析 ,得出了如下结论 :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大部分要素 ,形成于战时 ,延续于战后。这一理论的提出 ,给日本经济史研究以很大的刺激 ,使日本的银行制度、劳资关系、生产技术史、殖民地经济同战时体制的关系等 ,均得到了研究和探讨 ,为日本史学各领域的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缺陷 ,它过分重视战前和战时的断绝性、战时和战后的连续性 ,抹杀了战后改革的历史意义 ,因此遭到了日本学者的批评(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2004年03期)
日本经济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济国际化对经济体制变迁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物质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物质性因素指的是各种经济要素的国际流动及其带来的国家经济权力,制度性因素则包括国际经济组织及其确立的基本规则以及各国签署的国际条约、协定及其确立的经济秩序等。特定的国际化因素,会使不同国家的国内行为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益。日本的经济国际化始于明治维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压下被动开始模仿性国际化,后经过反动霸权性国际化、参与性国际化,再到主动性国际化,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战后民主改革以及一系列制度变迁,确立了独具特色的经济体制模式,即日本式经济体制,实现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式经济体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新的变革,小泉改革和安倍改革便是其重要尝试。从整体发展历程来看,日本的经济国际化可以说是在外界的压力下渐进实现的,通过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与金融自由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日本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并不能说日本经济因为走向国际化,就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科学的评价应该是日本充分利用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大势,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应对等内在因素来推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其经济体制内在因素的作用,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时,只是在形式上实现了“对接”,实际上却自成体系,在将贸易和资本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的同时设下种种障碍,极力阻止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关键产业领域进而对本国经济造成冲击。这种“双重性”导致日本式经济体制及国际化进程在全球化大发展时代遭遇了挫折。在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发展、国际规范及美国因素对日本经济体制变迁的影响作用尤为突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经济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新生.有泽广巳经济思想及其对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影响——兼谈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对赶超型现代化国家的利与弊[J].日本文论.2019
[2].叶琳.日本经济国际化与经济体制变迁[D].外交学院.2019
[3].徐平.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考察——兼谈赶超经济的体制性缺陷[J].日本学刊.2013
[4].任景波.日本经济低速增长与管理体制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5].平力群,刘轩.从战后日本经济波动解读日本经济体制的变迁[J].现代日本经济.2009
[6].于舰.体制改革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
[7].冯玮.再论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问题及改革——对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历史学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
[8].冯玮.总体战和现代日本经济体制叁大特征的形成——近年日本经济史研究新动向[J].历史研究.2004
[9].刘红.历史进程与现实约束的体制调整——关于《日本经济体制变革研究》的思考[J].日本研究.2004
[10].冯玮,桑新梅.“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阐析——一种重新审视日本现代史的理论[J].日本学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