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类聚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类聚居学理论,人居环境,庐山,“夷平面”
人类聚居论文文献综述
张芙蓉,解智涵,李玉轩[1](2019)在《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庐山东谷“夷平面”人居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庐山东谷开发于19世纪后期,庐山的自然地理环境对该地的开发、发展与成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通过对庐山"夷平面"成因的分析,运用人类聚居学理论的五要素对庐山东谷"夷平面"人居环境的开发进行论述,从而证明地形对人居环境的基础作用。可为如何充分利用好自然地理环境给人类社会所提供的资源基础,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诉求、实现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应魁,翟斌庆[2](2018)在《人类聚居演变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基于新疆的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发展越发成为规划界绕之不去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引入社会学领域的人类聚居学理论,将传统村落中的建构筑物、中心建筑、道路交通、公共空间等住居元素内化入理论系统的本体、中心、循环系统、特殊区四大聚居组成要素,并依此对传统村落的生长、发展、成熟、衰亡进行演化发展梳理分析,归纳出传统村落历史演进中的延续、调试、替补、融承的有机更新规律,并针对传统村落聚居元素提出相应的保护更新策略,以期使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可参考依循历史演进更新轨迹从而达到村居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罗志刚[3](2018)在《从“人类聚居学”到“人类空间系统学”的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的问题及贡献以及国内的人居环境科学主要内容做了述评,并提出了建立人类空间系统学的设想。道氏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人类聚居"概念、一个关于"人类聚居学"的朴素框架和一个"聚居系统"进化的思想。人居环境科学虽借鉴道氏学说,但核心内容是"多学科综合"解决居住环境问题。人类空间系统学滤除了道氏学说的不合理成分,初步构建了学科的理论内核。(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期刊2018-11-24)
孙应魁,塞尔江·哈力克[4](2018)在《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传统聚落更新策略探究:以南疆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传统民居聚落的更新已不可避免。该文以当代南疆地区传统聚居村落的发展阶段及更新特征为例进行分析总结,以此论证人类聚居学理论用于古村聚落更新发展的适用性,并从人类聚居的本体、中心、循环系统、特殊区四大组成要素更新现状为出发点,基于人类聚居学的视角提出传统村居聚落的更新发展策略,以期为当前南疆地区的乡村演化更新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其他相类似地区的传统聚落更新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8年08期)
同文娟,李晴[5](2018)在《“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课例(人教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人教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课例设计为例,通过"唇枪舌战、各抒己见","脑洞大开、集思广益","动手搜集、自主整理"叁个教学片断展示,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本文来源于《地理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孙应魁[6](2018)在《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吐鲁番传统村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吐鲁番地区处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部,也是新疆境内东西向和南北向交通运输的交汇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地,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吐鲁番地区传统村落民居与内地绝大多数村落民居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它反映着当地居民千百年来适应本土地域性气候环境、宗教文化背景等的优秀智慧总结,是地区性传统生产、生活、习俗、文化的完好体现。吐鲁番传统村落给人以不事张扬、淳厚质朴的印象,村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这对当前的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等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但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现代文明的侵入,传统村落居民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村居环境、生活生产方式等日益改变,致使村落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和传统风貌整体性面临改变破坏乃至消逝的命运,但村民的生活功能需求的提升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故本文针对吐鲁番地区传统村落聚居环境当前所面临的既要保持历史传统建筑的真实完整,又要满足当今居民的现代化适用需求的现实问题,以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为主线,逐层分析既有传统村落的村居环境特征,以寻求解决传统村落在现代功能需求下的保护更新策略问题。本文由六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课题来源背景、相关的研究综述、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并简单介绍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概念内容;第二部分从“地域资源环境”方面分析吐鲁番地区传统村落的形成背景、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条件以及历史人文背景;第叁部分从“地域营建特征”方向对吐鲁番传统村落的选址定居、空间布局、交通区划以及民居建筑形态等本土营建智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第四部分则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四大构成要素(本体、中心、循环系统、特殊区),对应吐鲁番特定传统村落进行定向分析,研究其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统一这一地域现象特征;第五部分通过分析村落当前面临的保护发展现状问题,以人类聚居学理论视角逐项提出传统村居的保护更新策略,力求使传统村落的既有聚居环境保护与现代化的生活功能需求紧密结合,探究古村的发展更新方向;第七部分为本文的总结展望,将文章的策略分析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针对传统村落的未来发展问题,试对传统地域营建智慧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一定的展望规划。综上,文章将人类聚居学理论引入并构建吐鲁番地区古村落保护发展系统:提炼出村落中建构筑物、中心建筑、道路交通、公共空间等住居元素以及分别对应作为人类聚居系统的本体、中心、循环系统、特殊区四大组成要素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基于聚居理论的传统村落演进各阶段的延续、调试、替补、融承的更新生长机制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并提出顺应村落更新演进规律的有机保护发展策略,使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内化入其自身演化发展的更新进程之中。(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19)
彭绪艳[7](2018)在《《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4月,作者有幸参加了淄博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录课活动,被评为了县优课,还被推荐参加了市优课的评选,在整个录课准备过程中认真准备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的教学有所启迪。(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10期)
李曼[8](2017)在《“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导入]我们班有位男孩小楼,最近交了位微信好友小树。小树是来自吉安坡下古村的。最近他们常聊自己的家乡。我们来看下他们的聊天记录。小楼:嗨,我是小楼。我的家乡很美。发个我家乡的视频给你看下吧!请猜猜,我的家乡在哪里?(此处下划线文字为PPT中的视频超链接,介绍南昌特有的城市建筑。小楼完成台词后,点击播放。播放前,老师提醒同学仔细观看两段视频,比较两者的(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下)》期刊2017年10期)
颜文涛,象伟宁,袁琳[9](2017)在《探索传统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以世界文化遗产区都江堰灌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世界文化遗产区的都江堰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人类聚居生态智慧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都江堰灌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水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对人类聚居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前、建设时期、发展时期及近现代时期四个阶段,"天府之国"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显示出顺从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四次转变;从道生万物的整体观、道法自然的实践观、兼利天下的社会观、以道驭术的伦理观、自发秩序的善治思想等五个方面,揭示了"天府之国"社会和自然系统和谐共存的深层生态智慧。上述生态智慧对当代城乡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实践的若干启示为:自然与社会系统的协同关系将有助于促进人类聚居的可持续性;自然引导下的人类聚居实践能够支撑生命支持系统;应通过规划实践维持或重构健康的自然过程;融合环境管理单元和规划发展单元,形成聚居模块单元,有助于形成基于模块单元的富有活力的健康自治管理模式;在城市规划领域引入环境伦理观,可以指导规划价值选择与规划制度革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模式应该是社会与自然系统相互协作、理性包容、适度冗余、有序增长的协同进化模式。(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17年04期)
黄昕佩,李琳[10](2017)在《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人类聚居——兼论对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潜存于系统概念中的逻辑矛盾为契机展开思考。首先指出系统依赖"时间"而存在的现象本质,以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还原"过程"的思维特点;接着以之为基础,通过对信息类型及其传导途径的梳理,分解出以人为主体复杂适应系统的叁个子过程暨人类聚居的演化图景;最后进一步探讨新的视角与思维对规划设计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7年03期)
人类聚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发展越发成为规划界绕之不去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引入社会学领域的人类聚居学理论,将传统村落中的建构筑物、中心建筑、道路交通、公共空间等住居元素内化入理论系统的本体、中心、循环系统、特殊区四大聚居组成要素,并依此对传统村落的生长、发展、成熟、衰亡进行演化发展梳理分析,归纳出传统村落历史演进中的延续、调试、替补、融承的有机更新规律,并针对传统村落聚居元素提出相应的保护更新策略,以期使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可参考依循历史演进更新轨迹从而达到村居的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类聚居论文参考文献
[1].张芙蓉,解智涵,李玉轩.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庐山东谷“夷平面”人居环境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
[2].孙应魁,翟斌庆.人类聚居演变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基于新疆的案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罗志刚.从“人类聚居学”到“人类空间系统学”的提升[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18
[4].孙应魁,塞尔江·哈力克.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传统聚落更新策略探究:以南疆地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8
[5].同文娟,李晴.“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课例(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8
[6].孙应魁.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吐鲁番传统村落研究[D].新疆大学.2018
[7].彭绪艳.《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J].文教资料.2018
[8].李曼.“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学设计[J].新课程(下).2017
[9].颜文涛,象伟宁,袁琳.探索传统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以世界文化遗产区都江堰灌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7
[10].黄昕佩,李琳.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人类聚居——兼论对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启示[J].中外建筑.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