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惯习论文-徐琳琳

教学惯习论文-徐琳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学惯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场域,公开课,教学惯习

教学惯习论文文献综述

徐琳琳[1](2019)在《自解之途:场域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公开课教学惯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开课作为我国本土教学实践活动的产物,一直承载着教育工作者立足本国教育现实的探索热情。其中,“真实性”和“常态化”一直是围绕公开课研究的焦点话题——如何让教师在公开课中褪去装饰、回归日常。然而,我们在不断强调公开课应当真实、应当常态化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追问为何公开课难以真实、难以常态化,忽视了追问为何教师在公开课环境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日常教学不同的行为倾向,忽视了思考教师应当如何理解这一陌生又熟悉的教学空间以及自身在其中的行动缘由和策略。事实上,公开课这个蕴含着我国本土文化基因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一个由处于不同位置的群体之间关系交织所构成的社会空间,在这个独立的社会空间内,有着虽模糊但充满吸引力的“利益”、心照不宣的规则、以及无意识遵循的行为逻辑。由此,本研究的核心研究问题确定为: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解释并分析公开课环境下教师教学行为特殊性的原因和表现,主要尝试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描述公开课场域的形成与特征,分析场域中的关系结构和运作方式;2.阐述公开课场域教师教学惯习是如何生成、以何种行为外显、对教师在场域中的位置和策略有何影响;3.探索教师在公开课场域中的自解之道。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将从社会学视角的审视、解释行为的工具、理解自身的途径叁方面层层推进,阐述运用场域理论解释公开课的合理性、充分性和必要性。首先,通过概括公开课在制度模式、教学方式、活动组织形式上与日常教学的差异,总结出目前针对公开课问题的研究在社会学视角上的缺失;其次,学界和一线教师在对公开课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态度和理解上存在着差异,这源于双方各自在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上的对立,而布迪厄的惯习概念正是对此的克服;最后,教师在公开课中并不总是理性自知的,更多的是困惑与期待并存,而场域理论则有利于教师对自身环境和行为有更合理的理解。第二部分将立足于实践观察和理论解读,对公开课场域进行深描。首先,研究以“2018年度重庆市Y区小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以及“Y区国培计划‘送教下乡’示范课”为观察对象,通过“公开课入场前情”、“公开课‘剧场’再现”,对公开课的举办过程和公开课场域中物理场、人际场进行观察感知,以此描绘出公开课场域环境和氛围最形象的画面;接着,借助布迪厄场域理论,从独特性、稳定性和竞争性入手,分别对公开课场域的运行逻辑、关系结构和资本支撑进行解读;最后,以场域中的各层次的关系结构为基础,阐述公开课场域的“场魂”——“期待”是如何发生作用的。第叁部分,通过对公开课执教教师的访谈以及其教学行为的观察,从集体与个人两个维度入手对教师教学惯习进行分析,一方面,公开课教学惯习是教师群体在公开课场域内长久历史积淀下形成的对教学的感知、判断和评价的身心图示,主要表现为以“磨”为主的备课途径、以“展”为要的上课呈现、以“和”为先的评课旨要,教师群体的行为倾向体现着共性,也使得教师在场域内将自然而然地产生与日常教学不同的惯习,并如鱼得水般自然;另一方面,公开课教学惯习也是拥有不同位置和经验的教师的性情倾向,具有个体的生动性,因此,通过对不同经验、位置的教师进行访谈,从中凝练总结出他们各自在公开课教学中的性情、认识和机遇,呈现出个体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的自我解释和自我理解,反映出他们在公开课环境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后一部分,从场域、资本、惯习叁个角度分别论述教师如何达到对自身的理解,以便破除身份的困惑和行为的矛盾。从公开课场域来看,教师应该理解场域存在的必要性、明确自身在场域中的位置、合理地利用规则和制定策略对自身位置进行维持或改变;从公开课资本来看,教师应将自身的文化资本、经验资本和作为辅助的社会资本、象征资本有效融合,以便在公开课场域中拥有更高的话语权;从公开课教学惯习来看,一方面,公开课教学惯习与公开课场域相互依存,惯习的存在使得场域充满意义,另一方面,对于不适应于公开课场域的教学惯习,教师也应当通过改变对场域的感知、反思审判自身行为以达到对惯习惯性的克服和解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0)

耿雁冰[2](2018)在《教学惯习转变:在课例研讨中实现自我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惯习是在教学经验不断内化与积淀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反应方式。促进教学改进与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把社会学的"惯习"转化为教育学的"习惯",进而形成新的教育学意义上的"惯习",强调内部形塑。学科组课例探讨中的自我反思,可以逐步使教师在反思与澄清中敞亮那些处于"固着"状态的种种教学预设与假定,质疑其合理性,并加以辨析与解构。(本文来源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13期)

许昌良,苗新坤[3](2017)在《教学惯习转变:在同伴互助中实现自我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促进教学改进与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把社会学的"惯习"转化为教育学的"习惯",进而形成新的教育学意义上的"惯习",强调内部形塑。同伴互助下的自我反思,可以逐步使教师在反思与澄清中敞亮那些处于"固着"状态的种种教学预设与假定,质疑其合理性,并加以辨析与解构。我校语文组的一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证实了教师转变教学惯习的实践可能。(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7年Z2期)

吴陈兵[4](2016)在《教学惯习对教师教学发展的影响及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惯习来自布迪厄的惯习理论。教学惯习是教师在长期工作、生活和实践当中,在当时当地的背景下逐渐形成而固化的一种行为倾向系统。它主要来自教师对外部教学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内化结构,对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惯习对教师教学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妨碍教师的理性认知和制约教师的自我价值认同。为此,教师只有不断提升素养,进行自我反思,教师教学发展才能不断得以实现。(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论坛》期刊2016年10期)

许昌良[5](2016)在《教师教学“惯习”与专业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习惯"是因教学历史积淀,教师对课程、教材和学生渐渐形成的某些固化思维、教学惯例和势态。教学"惯习"具有先验的前反思模式以及历史积淀,它能把周围场域中的新生事物吸收到自身之中,呈现出一种操作性和创造性。课程改革需要不断解构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形塑旨在不断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教学惯习。形塑教学惯习可以在着意于教学观念变革,着意于课堂优势挖潜,着意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着意于构建课堂形态,着意于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构等途径实现。(本文来源于《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苏成才,汪娟[6](2015)在《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惯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初中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一些不当的教学习惯被教师忽视,甚至有的教师见怪不怪,视之为合理的存在。这些固化的教学行为,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称之为“教学惯习”。如今,不当的教学惯习正制约着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让课堂变得低效,让教学变得肤浅。下面试举两(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报》期刊2015-07-31)

张德超[7](2015)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改变教师教学惯习》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变革课程教学内容,还需要变革学校管、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等,而传统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惯习影响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当前及今后要切实改变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惯习,分析其现状,找准原因,落实变革策略,在构建区域教师观念更新平台、教学教研运行平台、教学实践平台方面,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行为,重塑新的教学惯习。(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参考》期刊2015年08期)

张怀明[8](2015)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惯习”观察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些惯常的教学行为被教师视为一种合理化存在。审视之会发现其中存在低效、肤浅甚至错误的成分,严重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结合相关案例进行了剖析与反思。(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5年06期)

许昌良[9](2013)在《教学惯习:语文课堂的问题检讨及其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惯习"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大师布迪厄提出,他的这种实践理论是围绕"场域·惯习"建立的理论。他认为行动是由关于在社会世界中如何动作的"实践感"控制的惯习概念,体现了社会现实观,它既存在于个体身上和心灵中,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特征。他认为惯习是一种持续可以转(本文来源于《语文世界(教师之窗)》期刊2013年09期)

许昌良[10](2013)在《教师教学惯习转变的理性思考及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这表明,学校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学校的工作重心要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破解教师课堂高耗低效、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矛盾与问题,研究与重建教师新的教学惯习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与突出。(本文来源于《天津市教科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教学惯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学惯习是在教学经验不断内化与积淀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反应方式。促进教学改进与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把社会学的"惯习"转化为教育学的"习惯",进而形成新的教育学意义上的"惯习",强调内部形塑。学科组课例探讨中的自我反思,可以逐步使教师在反思与澄清中敞亮那些处于"固着"状态的种种教学预设与假定,质疑其合理性,并加以辨析与解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学惯习论文参考文献

[1].徐琳琳.自解之途:场域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公开课教学惯习研究[D].西南大学.2019

[2].耿雁冰.教学惯习转变:在课例研讨中实现自我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

[3].许昌良,苗新坤.教学惯习转变:在同伴互助中实现自我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

[4].吴陈兵.教学惯习对教师教学发展的影响及路径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6

[5].许昌良.教师教学“惯习”与专业发展[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6

[6].苏成才,汪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惯习[N].江苏教育报.2015

[7].张德超.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教学惯习[J].基础教育参考.2015

[8].张怀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惯习”观察与反思[J].江苏教育.2015

[9].许昌良.教学惯习:语文课堂的问题检讨及其超越[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3

[10].许昌良.教师教学惯习转变的理性思考及其实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

标签:;  ;  ;  

教学惯习论文-徐琳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