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收缩论文-王乐军,陆爱云,张胜年,龚铭新,郑樊慧

静态收缩论文-王乐军,陆爱云,张胜年,龚铭新,郑樊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静态收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静态收缩,主动肌,拮抗肌,肌电信号

静态收缩论文文献综述

王乐军,陆爱云,张胜年,龚铭新,郑樊慧[1](2014)在《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对肌肉共收缩中肌电同步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协同收缩是实现人体运动中肢体协调的最重要生理过程之一,目前对运动性肌肉疲劳中主动肌与拮抗肌活动及其中枢调控等问题的认识存在争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观察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对主动肌与拮抗肌肌电信号频率与相位同步特征的影响,据此探索疲劳引起主动肌与拮抗肌活动耦合及共神经输入支配的变化情况。研究方法:记录1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以20%最大负荷静态收缩至力竭过程中主动肌肱二头肌与拮(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4-09-26)

闵一建,王婷婷[2](2014)在《人体肱二头肌静态等长收缩振动模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肱二头肌静态收缩振动规律。利用多物理场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建立肱二头肌仿真模型,计算肱二头肌在静态时的本征频率及其模态,同时检测静态负荷弯举的肱二头肌肌声信号。模拟结果显示肱二头肌静态等长收缩振动模态主要有5种,且随振动频率的升高,振动模态趋于复杂。实验测量反映了肱二头肌静态收缩肌声振动能量集中在超低频区。仿真模拟结果与实验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肱二头肌在超低频区域振动的模态在y轴方向受力伸缩的同时,出现x轴和z轴方向的振动。振动主峰频率平均在12 Hz。(本文来源于《应用声学》期刊2014年04期)

王乐军,陆爱云,郑樊慧,龚铭新,张磊[3](2014)在《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的肌电与脑电相干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对肱二头肌sEMG与EEG频率一致性的影响,探索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引起运动皮层与外周肌肉活动的耦合变化情况。方法:以15名青年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以20%MVC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过程中肱二头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与脑电信号(EEG)。截取实验开始最前和最后4.096s数据,分别记为实验开始阶段和实验结束阶段。对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所记录的sEMG与脑电Fz、C5、Cz、C6、Pz导联记录EEG进行相干性分析,获取相干函数在alpha(8~12Hz)、beta(15~30Hz)、gamma(30~60 Hz)频段内的值。结果:实验结束阶段内记录sEMG与C5导联EEG相干函数在beta频段内的值、sEMG与Pz导联EEG相干函数在alpha频段内的值具有显着性差异,运动结束阶段记录sEMG与EEG相干函数在相应频段内的值显着高于运动开始阶段。结论:恒定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肌肉疲劳使得外周肌肉与对侧运动皮层生物电活动在beta频段内的同步性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皮层与外周肌肉活动进行调节,使得对侧运动皮层与外周肌肉活动之间的耦合性增加,对侧运动皮层与外周肌肉活动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这可能与疲劳后多种因素引起的皮层调节活动改变有关。(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王乐军,陆爱云,龚铭新,郑樊慧,张磊[4](2013)在《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的肌电与脑电频、相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低负荷(低于30%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静态收缩是人们日常活动中常见的肌肉运动方式,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对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引起外周肌肉肌电与脑电的相干性和相位同步变化规律及潜在机制问题进行过分析与探讨。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20%MVC疲劳负荷实验前半段和后半段所记录sEMG与EEG的相干性分析和相位同步分析结果,探讨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过程中肱二头肌sEMG与EEG的频率一致性和相位同步关系,进而探索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引起运动皮层与外周肌肉活动的耦合变化情况。。研究方::以15名男性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以20%MVC(最大自(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期刊2013-10-22)

王乐军,陆爱云,郑樊慧,龚铭新[5](2013)在《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的协同肌sEMG相干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法,记录受试对象以20%MVC负荷强度静态屈肘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肱二头肌与肱桡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将所记录信号按持续时间均分为2段,对2段信号相干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后半段相干函数在Beta频段内的值明显大于运动前半段,而Tremor和Gamma频段内无显着性差异,提示疲劳过程中肱二头肌与肱桡肌共神经输入同步支配增加。这或许是为补偿疲劳引起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大脑运动皮层控制协同肌以更加同步的方式活动,在肌肉收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继续维持既定的负荷运动任务。(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单来,刘道斌,沈卫国,张大亮,张郭峻[6](2012)在《半刚性路面基层收缩开裂静态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收缩开裂极大地影响了路面的使用性能和服役年限。选用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作为评价裂缝发生几率和裂缝危害性的指标。通过对半刚性基层的收缩开裂力学原理分析,建立了一种半刚性基层的收缩开裂模型,采用文献报道的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收缩系数对路面基层收缩开裂的两个评价指标进行了计算,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采用室内试验计算的结果和实际基层的表现有很大的背离,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从设计和施工方面改善抗裂性能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李文彬,王德明,何伟敏[7](1998)在《油锯动静态特性对操作者手臂肌肉疲劳的综合效应(Ⅲ)──振动对掌长肌收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通过实验研究了油锯振动对操作者手臂掌长肌收缩强度和疲劳的影响.结果表明,振动加速度大小和振动频率对掌长肌收缩强度的影响都很显着,加速度幅值越大收缩越强烈,27~120Hz条件下的掌长肌收缩都比静态握持时要大,并且27~80Hz范围内掌长肌收缩最强烈,超过120Hz时,与静态握持时基本相同.肌电图频谱中与激振频率相对应的成分占主导地位,随着激振频率增大,与之对应的肌电成分变小,但也有明显的峰波值.振动频率和暴露时间对掌长肌收缩慢波化的影响很显着.与静态负荷比较,80Hz附近的振动易引起掌长肌疲劳,而27Hz附近的振动则有减轻掌长肌疲劳的效果.握持开始后3min内,掌长肌收缩的慢波化进展最快,第3~7min较慢,第7min开始又加快,说明掌长肌的疲劳进展呈现一定的节奏.(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5期)

李文彬,安静贤,崔文彬,王德明[8](1997)在《油锯动静态特性对操作者手臂肌肉疲劳的综合效应(I)──重量、手把直径和手臂姿势对掌长肌收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通过表面肌电图研究了油锯重量、手把直径和手臂姿势对掌长肌收缩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量和手把直径对掌长肌收缩强度的影响很显着,而手臂姿势的影响不显着.通过回归分析求出了3个方程:①握持重量与掌长肌收缩功率的回归方程;②握持力与掌长肌收缩功率的回归方程;③握持重量与所需握持力的回归方程.中国人生理上的合理油锯手把直径和油锯重量分别为30mm左右和4~6kg(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兰月[9](1997)在《儿童与成人动、静态肌肉收缩时力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成熟与不成熟肌肉之间有形态学、组织学、生化学的不同。动、静态收缩中力产生的速率与肌肉吸缩速度有关,而这个速度与ATP酶的活性和运动单位的活性程度(慢搐纤维与快搐激发率的募集与变更而这二者受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肌纤维型分化程度所影响)以前的研究中未成熟儿童中力产生的特性未被证实过。本文旨在探讨6岁儿童(因为小于6岁儿童常不能正确完成动、静态肌收缩活动)与成人在动、静态收缩中力产生特性方面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期刊1997年01期)

姜起立,杨午鸣,于建兴,李少华[10](1983)在《少年田径运动员静态心脏收缩时间间期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少年田径运动员55例进行静态心脏收缩时间间期的研究,提出以Q~D、Q~u、LVET及Q~u/LVET为指标,并以心率校正提出心率为0时的有关指数Q~DI、Q~uI、LVETI及Q~uI/LVETI,以便同体不同时间或导体而同时间所得的数值进行比较,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本工作发现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静态STI中,排血前期时间较一般正常人为长,左室排血时间较短,而电机械时间相等。Q~D、LVET与心率呈负相关,Q~u与心率相关不显,而Q~u/LVET与心率呈正相关。集训后Q~DI、Q~uI及Q~uI/LVET值变小,而LVETI无显着差异,提示心功能提高。(本文来源于《体育研究》期刊1983年03期)

静态收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肱二头肌静态收缩振动规律。利用多物理场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建立肱二头肌仿真模型,计算肱二头肌在静态时的本征频率及其模态,同时检测静态负荷弯举的肱二头肌肌声信号。模拟结果显示肱二头肌静态等长收缩振动模态主要有5种,且随振动频率的升高,振动模态趋于复杂。实验测量反映了肱二头肌静态收缩肌声振动能量集中在超低频区。仿真模拟结果与实验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肱二头肌在超低频区域振动的模态在y轴方向受力伸缩的同时,出现x轴和z轴方向的振动。振动主峰频率平均在12 Hz。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静态收缩论文参考文献

[1].王乐军,陆爱云,张胜年,龚铭新,郑樊慧.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对肌肉共收缩中肌电同步活动的影响[C].第十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4

[2].闵一建,王婷婷.人体肱二头肌静态等长收缩振动模态研究[J].应用声学.2014

[3].王乐军,陆爱云,郑樊慧,龚铭新,张磊.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的肌电与脑电相干性分析[J].体育科学.2014

[4].王乐军,陆爱云,龚铭新,郑樊慧,张磊.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的肌电与脑电频、相关联[C].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2013)论文集.2013

[5].王乐军,陆爱云,郑樊慧,龚铭新.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的协同肌sEMG相干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

[6].单来,刘道斌,沈卫国,张大亮,张郭峻.半刚性路面基层收缩开裂静态力学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

[7].李文彬,王德明,何伟敏.油锯动静态特性对操作者手臂肌肉疲劳的综合效应(Ⅲ)──振动对掌长肌收缩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

[8].李文彬,安静贤,崔文彬,王德明.油锯动静态特性对操作者手臂肌肉疲劳的综合效应(I)──重量、手把直径和手臂姿势对掌长肌收缩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

[9].兰月.儿童与成人动、静态肌肉收缩时力的产生[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7

[10].姜起立,杨午鸣,于建兴,李少华.少年田径运动员静态心脏收缩时间间期的探讨[J].体育研究.1983

标签:;  ;  ;  ;  

静态收缩论文-王乐军,陆爱云,张胜年,龚铭新,郑樊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