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发火预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井工矿井,煤层自然发火,自然发火预测及防治
自然发火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冯瑞祥[1](2019)在《井工矿井煤层自然发火预测及防治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井工矿井煤层自然发火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井工矿井煤层自然发火预测和防治技术。研究结果对选择合理科学的煤层自然发火预测及防治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能源与节能》期刊2019年06期)
康文杰,周亮宇,王德明,李金帅[2](2019)在《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煤最短自然发火期预测方法存在操作复杂、耗时费力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方法。通过煤自燃特性的氧化动力学测试获得煤氧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参数,利用线性拟合建立了煤自燃倾向性判定指数和绝热氧化时间的函数关系;根据F-K热自燃理论,建立了煤绝热氧化时间和特征尺寸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以上函数关系推导出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模型。基于该方法获得的煤最短自然发火期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该方法耗时少、操作简单,适合大量煤样的最短自然发火期预测。(本文来源于《工矿自动化》期刊2019年05期)
张鹏[3](2018)在《煤矿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井的自然发火预测工作是预防煤矿火灾的一项重要手段,煤层参数各个指标的辨识以及处理对预测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在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的矿井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每一种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对相关缺点提出了改进措施,为各个矿井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因素下提供出最适合的预测方法,从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本文来源于《陕西煤炭》期刊2018年04期)
郭军,程小蛟,武剑,樊世星,王伟峰[4](2018)在《易自燃厚煤层工作面自然发火CO预测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预防遗煤自燃,深入研究自然发火初期的CO预测技术。基于回风隅角CO源的理论模型,以Gambit建立相似二维采场模型,数值模拟了采空区自燃"叁带"范围,并采用现场束管监测手段对结果进行了验证。利用程序升温实验获得了不同温度段回风隅角CO的极限指标,并与现场实测值对比分析,进而预判采空区遗煤发火程度,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CO作为低温氧化阶段预测指标对预防遗煤自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马砺,雷昌奎,张志鹏,袁婷[5](2016)在《基于GM(0,N)模型的煤自然发火期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科学准确预测煤自然发火期,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选取煤样工业分析中的灰分、挥发分和元素分析中的C、H、O、S含量作为系统相关因素,建立了预测煤最短自然发火期的GM(0,7)模型,经后验差检验,模型精度为优;通过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结果对比,GM(0,7)模型预测煤自然发火期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的相对误差为10.35%.经外来数据回代检验,GM(0,7)模型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在2%左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结果相对误差达26.27%,说明GM(0,7)模型预测结果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选取适当参数建立GM(0,N)模型能够较好预测煤最短自然发火期.(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9期)
秦毅,杨胜强,黄维,谭雪[6](2016)在《煤自燃特性及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梁宝寺矿3号煤层为背景,采用色谱吸氧法和氧化动力法对其自燃倾向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通过煤氧化升温热解实验对其升温过程中各气体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以实验所得和灰色关联分析所得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优选出了不同温度阶段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所对应的第一、第二和第叁预测指标,建立了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体系,为有效抑制该矿及同类矿井火灾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工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6年07期)
仲维清,孙健巍[7](2016)在《极限学习机在采空区自然发火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采空区煤炭自然发火的预测问题,从温度、标志气体浓度以及钻孔参数3个方面选取了8个相关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中提取出5个相对重要的因素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运用极限学习机算法进行预测,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极限学习机的输入权值及隐含层阈值作优化选取,以提高其泛化能力及预测精度,以此建立了PSO-ELM自然发火预测模型.选用28组训练样本和12组检验样本进行模型的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指标后的PSO-ELM模型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是预测采空区自然发火的一个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王汉元,贾宝山,李守国,金珂[8](2015)在《基于PCA的煤炭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标志性气体对煤层自然发火可能性的准确预报,利用相关仪器对煤样进行程序升温氧化实验。以温度、CO、C2H4等10种原始数据为研究指标,通过多元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主成分提取,并解释各主成分含义;命名第一主成分为"温度—CO因子",第二主成分为"CO/CO2—C2H4/C2H6因子"。从数据分析角度证明了温度、CO、CO/CO2以及C2H4/C2H6对煤层自燃倾向性的预报效果较好。在现场生产实践中,可以依据此估计煤层自燃倾向性的程度。(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戴警株[9](2015)在《褐煤低温氧化下表面活性基团变化的量子化学计算及自然发火期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较易自燃的小龙潭褐煤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自燃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两个角度得到各活性结构参与反应的难易和低温氧化过程的变化规律,推测低温氧化的反应机理和反应方程式,通过程序升温实验和化学反应前后的键能变化计算出低温氧化过程的放热强度和最短自然发火期,从而对煤自燃过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对于运用自燃规律预测和防治煤炭自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通过分析原煤的红外光谱和XPS谱图构建褐煤基本结构单元,并对基本结构单元进行结构优化和频率计算。结果表明,最活泼的是与芳环相连的?碳原子,其次是脂肪链上甲基、亚甲基中的碳原子和与羟基或醚相连的?碳原子,最稳定的是羰基或羧基中与氧原子相连的碳原子或氢原子;四种主要含氧官能团反应活性顺序由大到小是依次:羟基、醚、羰基和羧基;煤低温氧化的主要反应物是脂肪链、芳环的?碳原子、羟基和醚,主要生成物是羰基和羧基。然后,通过红外光谱和XPS谱图分析了煤样的活性结构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煤低温氧化过程中主要是烷烃和羟基发生反应,在低温阶段(100℃之前)醚也是反应物,它们与氧发生反应放出热量致使煤温升高,从而进一步加速煤氧复合,故影响煤自燃的关键基团是烷烃、羟基和脂醚。在100℃之前,甲基、亚甲基与碳氧单键作为主要反应物的反应比例约是1.5:1,羰基和羧基作为主要生成物的生成比例约是1:2。最后,通过程序升温实验和煤氧复合反应方程式计算得到耗氧速率、CO和CO2的生成速率以及反应过程的热效应,并结合实验结果确定了煤样的最短自然发火期。结果表明,根据键能变化计算得到生成CO的热效应CO?H=311.86 molk J/,生成CO2的热效应2CO?H=445.40 molk J/,第二步化学反应热效应第二步?H=271.53 molk J/。最终建立煤自然发火期计算模型,计算得出,煤体升温至不同温度所需的时间与温度呈递减趋势,小龙潭褐煤的最短自然发火期为55.77天。(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孙洪波,刘彤旭,王凯,赵红红[10](2015)在《综采放顶煤工作面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西沙河矿的实际情况,通过采取煤炭自燃早期预测预报技术,建立束管监测系统、辅助监测系统和实时监测系统,针对西沙河矿1901综采工作面构建了综采放顶煤工作面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体系,经过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体系为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煤炭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期刊2015年01期)
自然发火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现有煤最短自然发火期预测方法存在操作复杂、耗时费力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方法。通过煤自燃特性的氧化动力学测试获得煤氧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参数,利用线性拟合建立了煤自燃倾向性判定指数和绝热氧化时间的函数关系;根据F-K热自燃理论,建立了煤绝热氧化时间和特征尺寸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以上函数关系推导出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模型。基于该方法获得的煤最短自然发火期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该方法耗时少、操作简单,适合大量煤样的最短自然发火期预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发火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1].冯瑞祥.井工矿井煤层自然发火预测及防治技术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9
[2].康文杰,周亮宇,王德明,李金帅.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方法[J].工矿自动化.2019
[3].张鹏.煤矿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J].陕西煤炭.2018
[4].郭军,程小蛟,武剑,樊世星,王伟峰.易自燃厚煤层工作面自然发火CO预测及防治[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
[5].马砺,雷昌奎,张志鹏,袁婷.基于GM(0,N)模型的煤自然发火期预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秦毅,杨胜强,黄维,谭雪.煤自燃特性及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体系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6
[7].仲维清,孙健巍.极限学习机在采空区自然发火预测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王汉元,贾宝山,李守国,金珂.基于PCA的煤炭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5
[9].戴警株.褐煤低温氧化下表面活性基团变化的量子化学计算及自然发火期的预测[D].中国矿业大学.2015
[10].孙洪波,刘彤旭,王凯,赵红红.综采放顶煤工作面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体系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