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胞囊线虫论文-张海莉,黄秋兰,李林,邓光兵,梁俊俊

禾谷胞囊线虫论文-张海莉,黄秋兰,李林,邓光兵,梁俊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禾谷胞囊线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禾谷孢囊线虫,苯丙氨酸解氨酶,面包小麦,水杨酸

禾谷胞囊线虫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莉,黄秋兰,李林,邓光兵,梁俊俊[1](2019)在《PAL正向调控易变山羊草对禾谷孢囊线虫(CCN)的抗性反应并提高面包小麦对CCN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孢囊线虫(CCN)是麦类作物上重要的病原生物,近年来CCN在全世界的危害已越来越严重。易变山羊草1号是小麦近缘物种,具有CCN抗性。我们前期工作发现易变山羊草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表达受CCN诱导显着上调。苯丙氨酸解氨酶是苯丙烷代谢途径的第一个酶,参与了诸多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反应。但是PAL在植物与CCN互作中的作用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AeVPAL1通过调控水杨酸(SA)和下游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而调控CCN抗性反应。沉默AeVPAL1会降低根部SA含量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并导致根部侵染的CCN数目显着增加。同时,外源SA处理会显着提高CCN抗性。另外,我们发现PAL和色氨酸脱羧酶(TDC)所在的代谢途径存在明显相关性。当AeVPAL1或AeVTDC1被沉默后,AeVPAL1和AeVTDC1的表达以及它们下游的代谢产物都呈现出一致的下调变化。以上结果表明,AeVPAL1协调AeVTDC1通过调控下游次生代谢产物及SA的含量进而调控CCN抗性。此外,过表达AeVPAL1可以显着提高面包小麦对CCN的抗性,并且对小麦的生长以及产量相关性状无显着负面影响。以上结果表明,AeVPAL1对于小麦的抗CCN育种改良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郑庆伟[2](2019)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发现类毒素过敏原蛋白在禾谷孢囊线虫侵染中起重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线虫病害流行与控制创新团队在《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IF=4.188)上发表了题为"Two venom allergen-like proteins, Ha VAP1 and Ha VAP2, are involved in the parasitism of Heterodera avena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影响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侵染小麦的两个新的类毒素过敏原蛋白(venom allergenlike proteins,VAP)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09期)

李秀花,马娟,高波,王容燕,陈书龙[3](2018)在《不同土壤深度禾谷孢囊线虫的孵化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小麦孢囊线虫在不同土壤深度的孵化特点,于2011年6月30日将田间分离的新鲜孢囊分别置于地下10cm、20cm和30cm土壤深度,同时利用自动温度记录仪测量相应土壤深度的温度变化,每周或两周检测1次孢囊孵化数量,连续检测3年。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下孢囊主要在试验第二年的3-4月份孵化。在第2年3月份不同土壤深度中的孢囊孵化率具有显着差异。在3月31日地下10cm、20cm和30cm土壤中的孢囊孵化率依次为83.45%,61.92%和48.64%,叁者之间具有显着差异。到4月上旬,地下10cm土壤中的孢囊孵化率高达92.45%,显着高于其他土壤深度中的孢囊孵化率,而地下20cm和30cm土壤中的孢囊孵化率分别为82.54%和81.04%,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在试验第一年结束(6月17日)地下10cm、20cm和30cm土壤中的孢囊孵化率依次为95.22%、92.59%和94.82%,叁者之间无显着差异。之后2年,孢囊持续孵化,但孵化数量很少。在试验结束时,孢囊内还有1.66%~2.45%的卵尚未孵化。说明当年形成的孢囊,其孵化主要发生在莅年的3-4月份,而且在早春,孢囊处于土壤深度越深,孵化率越低。(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侯生英,马麟,李存贵,谢春辉,侯璐[4](2018)在《209份国外春小麦种质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找抗禾谷孢囊线虫的春小麦种质资源,于2015-2016年采用两年叁个点的田间病圃鉴定和室内二龄幼虫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209份国外春小麦种质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鉴定。结果显示,2015年在大通田间病圃测试中,初筛到抗病材料63份;2016年对63份抗病材料在大通和湟中两个点进行田间验证鉴定,依据Andersen等的标准,得到抗病小麦种质8份;依据Soriano等的标准,表现抗病的小麦种质11份;按两个标准均表现抗病的材料有7份,为MY00653、MY00865、MY00982、MY001302、MY001307、MY001592和MY002732。室内人工接种鉴定得到抗病春小麦材料4份。田间和室内均表现抗病的材料为MY00653、MY001302、MY001307和MY001592,系禾谷孢囊线虫的潜在抗性资源。(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崔磊,邱丹,孙蕾,孙玉,吴培培[5](2017)在《小麦品种Madsen抗禾谷孢囊线虫的QTL定位与抗性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土传病原线虫。我国有Heterodera avenae和H.filipjevi两种CCN发生。2009~2017年通过9年的田间病圃鉴定和多次温室接种鉴定发现,美国小麦品种Madsen抗河南许昌和郑州的两种线虫群体,而且还能抗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的其他3个H.filipjevi群体和5个H.avenae群体。以Madsen×良星99 F_(6:9)重组近交系(RIL)为作图群体,采用Illumina iSelect 90K SNP芯片结合SSR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了包括3219个多态性标记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含2466个位点,染色体总长度为4576.11 cM。通过田间病圃和温室接种表型评价,发现Madsen的7D染色体上一个新的主效QTL位点QCre-ma7D抗H.filipjevi,解释表型变异率为13.6~42.0%;2A染色体上的QCre-ma2A抗H.avenae,解释表型变异率为15.4~19.6%。利用紧密连锁的3个SNP标记建立了QCre-ma7D的KASP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技术。通过对Madsen系谱涉及品种的表型鉴定和基因型鉴定结果比较分析,Madsen对H filipjevi和H.avenae的抗性可能来自亲本VPM1携带的偏凸山羊草染色体片段。田间观察发现,Madsen可以限制根际土壤中CCN群体的扩增。通过观察线虫对根系的侵染过程,发现Madsen可能通过限制侵入根系的线虫正常生长发育而表现抗线虫效应。利用Madsen与良星99杂交培育出携带抗线虫QTL和抗白粉病基因Pm52的兼抗两种病害同时生育期适合黄淮冬麦区的新种质,为我国抗线虫育种提供了新的有效抗源。(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7)

刘荣荣[6](2017)在《菲利普孢囊线虫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根系趋性及种衣剂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s,CCN)是危害全球小麦、大麦、燕麦等禾谷作物的重要寄生线虫类群,其中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lipjevi)和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最具有经济重要性的种类,严重威胁我国的小麦生产。本文对河南省小麦主产区的CCN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利用双重PCR技术对采集样品的CCN种类进行了快速鉴定;利用Plutonic F-127胶体介质观察了 H.filipjevi和avenae 2龄幼虫(J2)对不同小麦品种根的趋性特征,探究二者可能的致病机理;在田间条件下测定了 4种悬浮种衣剂对CCN的防治效果,以期为我国小麦品种布局及CCN的综合治理提供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2014年和2015年5月小麦灌浆期,随机调查了河南省商丘、漯河、许昌、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焦作等八个地区19个县市的麦田,共采集61份CCN根围土壤样品。通过分析样品的孢囊密度,发现采自商丘、新乡、鹤壁、安阳和濮阳地区的样品孢囊密度普遍较高,CCN发生比较严重;利用双重PCR技术对样品的CCN种类进行了快速检测鉴定,检测出H.avenae单一侵染的样品有33份;H.filipjevi单一侵染的样品有9份,二者复合侵染的样品有19份。H.filipjevi主要采自商丘、漯河、许昌、新乡、焦作等五个地区,其中商丘地区发生比较普遍。利用Plutonic F-127胶体为介质,观察并分析了 H.filipjevi和H.avenae J2在不同时间点对'华麦1号'、'矮早八'、'华麦4号'、'徐麦99'、'新麦19'、'濮麦9号'、'矮抗58'和'郑麦9023'等8个小麦品种的根尖趋性差异。结果表明,H.filipjevi和H.avenae J2对高抗品种'华麦1号'和'矮早八'根尖均表现较弱的趋性,对高感品种'矮抗58'和'郑麦9023'均表现较强的趋性。'郑麦9023'根尖周围聚集的H.filipjevi数量明显高于H.avenae,而在其它品种的根尖周围聚集的两种线虫数量之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推测H.filipjevi和H.avenae J2对不同抗性品种表现的趋性差异可能与品种的根系分泌物组成有关。在田间条件下测定了 2.5%咯菌腈(适乐时)、30%噻虫嗪(锐胜)、27%苯·醚·洛噻虫(酷拉斯)和15%克·酮·福美双等4种悬浮种衣剂对江苏省CCN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4种种衣剂的各浓度处理不仅对麦苗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均能抑制J2侵染小麦根系,其中,27%苯·醚·洛意虫和15%克·酮·福美双对J2侵染根系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2.5%咯菌腈和30%噻虫嗪。相比其他3种种衣剂处理以及0.5%阿维菌素颗粒剂处理,27%苯·醚·洛噻虫种衣剂对CCN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增产效果较明显,增产率可高达22.02%,作为一种低毒高效的种衣剂,今后可应用于CCN的田间防治,为我国小麦孢囊线虫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崔磊[7](2017)在《小麦品种Madsen抗禾谷孢囊线虫的遗传控制与抗性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已报道在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小麦生产地区发生危害,地处黄淮冬麦区的河南省受害面积和程度尤其严重,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Heteroder avenae和H.filipjevi两种禾谷孢囊线虫在我国混合发生且致病型多样,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当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品种对两种禾谷孢囊线虫都不具有抗性,而且有效抗源也匮乏,严重影响了利用寄主抗性有效防治禾谷孢囊线虫。研究发现美国小麦品种Madsen具有良好的线虫抗性。本研究围绕Madsen我国发生的禾谷孢囊线虫抗性、对小麦根际土壤线虫群体的影响、抗两种禾谷孢囊线虫的遗传控制机制和抗性种质创新等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多年重复的田间病圃鉴定和温室接种鉴定,Madsen对来自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的4个H.filipjevi群体和6个H.avenae群体都表现抗病或中抗反应型,根系孢囊数均显着少于感病对照温麦19,表明Madsen对我国多个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具有稳定抗性和广谱抗性。2.在PF-127胶体中,Madsen和温麦19的根尖对H.aavenae都表现出吸引性,但在禾谷孢囊线虫危害地块,Madsen根系正常生长,温室接种条件下早期(25天)侵入Madsen根系的线虫数目少且最终形成孢囊少。所以,Madsen的抗性机制可能是抑制线虫的侵入或使侵入的线虫无法完成生活史。连续两年分别在河南H.filipjevi和H.avenae病田,采用人工计数白雌虫、繁殖系数法(Rf)和南澳大利亚研究与开发研究所的PreDicta B分子检测方法对Madsen等7个不同抗性品种根际土壤线虫群体进行分析,叁种评价方法分析结果一致表明,种植Madsen等抗性品种能够减少线虫在当季小麦根系上增殖,同时降低下一生长季节根际土壤中线虫的密度。3.基于187个Madsen×良星99 F6:9重组近交系(RIL)为作图群体,采用IlluminaiSelect 90K SNP芯片结合SSR标记,利用3219个多态性标记构建了覆盖小麦A、B和D基因组21条染色体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包含2466个位点,覆盖染色体总长度为4576.11 cM。根据3年的田间病圃(2013-2015年)和2年(2013-2014年)温室接种共5个环境对H.filipjevi.线虫的表型鉴定数据,进行抗线虫QTL分析,在7D染色体上发现一个主效QTL位点QCre-ma7D,解释表型变异率为13.6%-42.0%,7D染色体上未报道有抗H.filipjevi的基因或QTL,因此,QCre-ma7D可能是抗H.filipjevi新的主效QTL位点。在H.avenae温室接种和田间病圃2个环境中检测到一个位于2A染色体的QTL位点QCre-ma2A,解释表型变异率为15.4%-19.6%,该QTL位点可能是已知抗线虫基因Cre5。获得与QTL抗性位点紧密连锁的SNP标记,将与QCre-ma7D紧密连锁的叁个SNP(Kukri-_c45628_892,BS00021745_51 和Kukri_rep_c68335_607)转化为分型结果清晰的KASP标记,建立了QCre-ma7D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根据对Madsen系谱涉及品种的表型鉴定结果结合分子标记检测结果,Madsen对Hfilipjevi和H.atvenae的抗性可能来自亲本VPM1携带的偏凸山羊草染色体片段。4.Madsen抗两种禾谷孢囊线虫但极晚熟,且不抗白粉病,影响其抗性利用,而良星99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52。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从Madsen×良星99杂交组合中选育出兼抗两种线虫和白粉病的ML99-18和ML99-46,两个家系遗传了来自亲本Madsen的抗线虫QTL和良星99的抗白粉病基因Pm52,而且抽穗期和农艺性状都与亲本良星99相近,可作为抗病虫新种质资源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乔芬[8](2016)在《甜菜抗线虫基因Hs1-2鉴定及禾谷孢囊线虫RNAi致死基因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菜(Beta vulgaris L.)是重要糖料作物,世界范围内约四分之一糖料来源于甜菜。甜菜孢囊线虫(BCN,Heterodera Schachtii Schmidt)是甜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达25-50%。抗性育种是甜菜孢囊线虫防控的主要方式。最有效的甜菜抗病资源为野生甜菜Patellifolia procumbens,甜菜抗病易位系TR363和TR520带有来自其1号染色体的易位片段也具有甜菜孢囊线虫抗病性。但是只有TR520带有之前克隆的抗病基因Hs1~(pro1),并且Hs1~(pro1)只有部分抗病性,因此在两个易位系的共有区域内一定存在第二个抗病基因,命名为Hs1-2。通过γ-射线照射TR520,将易位片段打断,从中筛选获得两个感病易位系TR320及TR659。Hs1-2位点应位于两个抗病易位系TR363和TR520易位片段的共有区域,而不存在于感病易位系TR320及TR659携带的易位片段上。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第二代测序技术对TR520、TR363及TR659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而找到Hs1-2位点。共获得了1,822,146,316读长序列,经过扣除法的生物信息分析,去掉属于感病品种的序列,最终将Hs1-2位点定位到375kbp范围内。来自TR520的RNA-seq数据映射到这一区域,从中筛选了10个基因进行下一步分析。以TR520植株在线虫侵染后3、7、15及25天的根组织为材料,应用RT-qPCR检测筛选的10个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ORF901、ORF903、ORF906及ORF910的表达量在线虫侵染后7dpi及15dpi显着下降。ORF902含有2个钙离子结合结构域,与钙调磷酸酶B类基因(CBL)高度同源,在线虫侵染后7dpi上升表达。ORF904与MAP3K蛋白激酶基因具有较高相似度,并且在线虫侵染后3dpi上升表达,因此,ORF902及ORF904筛选为Hs1-2位点的抗病候选基因,可能参与线虫抗病性的早期反应。ORF905类似于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b ZIP),bZIP类转录因子在水杨酸信号传导中发挥作用,能够增加作物的抗逆性,并且ORF905在线虫侵染后的3dpi、7dpi及15dpi均上升表达。ORF908类似于一个F-box蛋白,在线虫侵染后的3dpi、7dpi、15dpi及25dpi均上升表达。因此ORF905及ORF908也筛选为Hs1-2位点的抗病候选基因。通过甜菜发根体系,应用RNAi方法对ORF902及ORF904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当靶标基因沉默后,植物的抗病表型并没有改变,表明ORF902及ORF904没有参与Hs1-2位点介导的线虫抗病性。最终筛选ORF905及ORF908为Hs1-2位点的抗病候选基因,基因功能验证需要进一步分析。应用体外RNAi技术,结果表明2个far基因及2个致死候选基因dsRNA处理后,禾谷孢囊线虫的侵染率,与对照针对e GFP的dsRNA处理相比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12-01)

坚晋卓,徐鹏刚,张虎忠,李健荣,赵鹏[9](2016)在《真菌AT9对禾谷孢囊线虫的寄生作用及种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小麦孢囊线虫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用化学药剂防治存在毒性大、易残留等问题,所以筛选对该病害有生防作用的菌株,对该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室内试验测定菌株AT9分生孢子悬浮液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卵的寄生作用和对孵化的抑制作用,并进行形态学和rDNA-ITS分子鉴定.【结果】不同浓度AT9分生孢子悬浮液对卵具有明显的寄生和抑制孵化作用,且不同浓度之间存在差异;寄生率和孵化抑制率随着AT9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时间越长,寄生和抑制孵化作用越明显.在第12天浓度为4.42×107 CFU/mL的AT9分生孢子悬浮液对卵的寄生率为76.17%,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为60.83%.菌株AT9鉴定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结论】菌株AT9是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具有较大潜在开发价值的生防菌株.(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牛雯雯,马居奎,鞠玉亮,王暄,李红梅[10](2016)在《基于EST数据库开发禾谷孢囊线虫的微卫星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于1989年首次在我国湖北省天门县发现,迄今已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16个省(市/自治区)分布危害,给我国小麦生产及粮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近年来针对小麦孢囊线虫的形态学、生物学、抗病品种筛选以及防控技术等研究有较多的报道,然而关于我国禾谷孢囊线虫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相对滞后。微卫星,即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基于禾谷孢囊线虫EST序列设计了210对SSR标记引物,通过降落PCR和短串联重复(STR)分型检测,共筛选到13对多态性较好的SSR标记引物。利用禾谷孢囊线虫群体JSPX对这13对SSR引物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CS-31、CS-60、CS-102、CS-121、CS-137、CS-179、CS-187和CS-8384等8对SSR标记引物所对应的微卫星位点,无效等位基因频率都很低,低至为0,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均大于0.25,表明它们的多态性较高。此外测试13对SSR引物的哈德温(Hardy-Weinberg)平衡和连锁遗传,并利用Sequencial Bonferroni校正P值,发现以上8对SSR引物均未偏离哈德温平衡(P<0.05),也不存在连锁遗传现象(P<0.05)。结果表明,这8对SSR标记引物具有良好的多态性,可用于分析我国禾谷孢囊线虫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禾谷胞囊线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线虫病害流行与控制创新团队在《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IF=4.188)上发表了题为"Two venom allergen-like proteins, Ha VAP1 and Ha VAP2, are involved in the parasitism of Heterodera avena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影响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侵染小麦的两个新的类毒素过敏原蛋白(venom allergenlike proteins,VAP)的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禾谷胞囊线虫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莉,黄秋兰,李林,邓光兵,梁俊俊.PAL正向调控易变山羊草对禾谷孢囊线虫(CCN)的抗性反应并提高面包小麦对CCN的抗性[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郑庆伟.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发现类毒素过敏原蛋白在禾谷孢囊线虫侵染中起重要作用[J].农药市场信息.2019

[3].李秀花,马娟,高波,王容燕,陈书龙.不同土壤深度禾谷孢囊线虫的孵化特点[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

[4].侯生英,马麟,李存贵,谢春辉,侯璐.209份国外春小麦种质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J].麦类作物学报.2018

[5].崔磊,邱丹,孙蕾,孙玉,吴培培.小麦品种Madsen抗禾谷孢囊线虫的QTL定位与抗性利用[C].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7

[6].刘荣荣.菲利普孢囊线虫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根系趋性及种衣剂防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7].崔磊.小麦品种Madsen抗禾谷孢囊线虫的遗传控制与抗性利用[D].中国农业大学.2017

[8].乔芬.甜菜抗线虫基因Hs1-2鉴定及禾谷孢囊线虫RNAi致死基因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9].坚晋卓,徐鹏刚,张虎忠,李健荣,赵鹏.真菌AT9对禾谷孢囊线虫的寄生作用及种类鉴定[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6

[10].牛雯雯,马居奎,鞠玉亮,王暄,李红梅.基于EST数据库开发禾谷孢囊线虫的微卫星标记[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标签:;  ;  ;  ;  

禾谷胞囊线虫论文-张海莉,黄秋兰,李林,邓光兵,梁俊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