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泛文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传统,文本,文艺创作,中国当代文学,分众化,大众文学,古典文学,精英文学,唐家叁少,步步惊心
泛文本论文文献综述
马季[1](2019)在《网络文学的泛文本与分众化阅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文学是作家的文学,网络文学是读者的文学。“作家的文学”在努力追求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提供给读者认知和思考生活的方式;“读者的文学”旨在娱乐大众,帮助读者闲暇之余实现精神调节。两种文本之间看似存在矛盾,但相互补充之后更符合我国文化发展的大势和民众的心理(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4-29)
王长才[2](2018)在《泛文本、显文本:“伴随文本”的两种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对赵毅衡先生提出的"伴随文本"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再讨论。本文认为,谈论"伴随文本"存在着以泛文本和显文本为对应核心文本的两种理解,这两种理解对"伴随文本"的认定范围和意义指向有所不同,需要仔细辨析。本文还对伴随文本的主动/被动选择与正面/负面影响、伴随文本与核心文本的相互转化、发送者与伴随文本、伴随文本理论的普适意义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康宁[3](2017)在《类型磨砺与文化缝合:《英伦对决》的泛文本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重组以可见或不可见的方式不断形塑着既存的电影类型与叙事模式。《英伦对决》采用"面向国际市场"的制作策略,借由电影类型的磨砺、缝合,文化符码的调用、转喻,泛/跨文化的修辞手段,尝试突破中西合拍片的藩篱。然而,中西文化的融合努力,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凝视"的游移、追随。但无论如何,任何跨国传播新文本的生成都是值得鼓励的尝试。(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宗峰[4](2013)在《建构革命集体记忆——对小说《红岩》的泛文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革命历史小说《红岩》的生产实质上是意识形态生产者们在建构革命集体记忆,其动机在于意识形态教化,因此,权力深度介入其中。该小说机巧地利用"历史文学化"和"文学历史化",将虚构和客观有效混溶,成功地建构了革命集体记忆。(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期刊2013年06期)
吴学峰[5](2012)在《苏青与杨绛民国经历的泛文本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青与杨绛属于同一时代的人,她们曾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有过在上海孤岛和沦陷区的生活、写作经历,文学创作也处于文学史的边缘。苏青在上世纪40年代红极一时,其经历却导致了晚景的凄凉悲惨。杨绛先生以其独立的风骨、温厚的为人和超脱的智慧行走于文坛,虽历经坎坷,但终被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两人最终命运的不同走向,可以从两人民国时期生活环境、恋爱婚姻、人生态度和文学创作的比较中解读出原因所在。(本文来源于《荆楚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季红真[6](2011)在《萧红小说的文化信仰与泛文本的知识谱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萧红一生在乡土传统与"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夹击之中,家庭的多元文化信仰形成她分裂的童年经验,其中女性长辈的民间混融信仰沉入前意识,并且制约着她的命运,造成精神的强迫,是她文学的泛文本知识谱系。她从家族开始的乡土故事扩及至泛乡土的叙事,呈现着民间思想实用混融的信仰方式,集中地体现为天命的观念。萧红发现了它巨大的凝聚力,也看到了它的消极愚昧、残酷的意识形态力量与自我调节的心理功能,颠覆了各种封建文化制度,发现了顺乎自然生命的健康人性力量,完成了精神的自我确立,建立起生命的伦理诗学。(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1年06期)
杨鹏[7](2010)在《“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泛文本研究——一种基于电影社会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电影社会学的视角来观照的话,"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泛文本层面上首先受到当时具有浓厚"艺术功利主义"色彩的中国电影体制的影响和规约,使其在总体风貌上不可避免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次,作为宣传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的艺术载体,"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受到以"民族团结"为最高诉求的"十七年"少数民族政策的规约,电影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等都与当时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相吻合。(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0年18期)
朱海燕[8](2008)在《一个暧昧文本的泛文本化——论《色·戒》热的原因和实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色·戒》热建基于李安对张爱玲小说的暧昧解读和有意味的填充,它以"情""色"边界的模糊,满足了当代中国人的情色心理;它对"爱国"与"卖国"背景的浓抹为舆论对历史的"过度阐释"提供了诱惑空间,满足了当代中国人的政治心理。《色·戒》的电影文本以及热评形成的泛文本有两个关键词:性和政治。正是这两个关键词,拨动了当代中国人的神经。因此,《色·戒》热实质上是一个暧昧文本的泛文本化。(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08年21期)
董希文[9](2005)在《超越文本:詹姆逊的泛文本理论与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来自左右阵营的攻击,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将詹姆逊勇敢地接过时代赋予的重担,将现代语境中占优势地位的语言文本理论与历史概念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泛文本理论与批评。这一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同时又借鉴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语言学阐释模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现代转型的成功范例。文章对詹姆逊泛文本理论产生的基础与前提、内涵与特征及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05年08期)
包燕[10](2004)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第五代”历史叙事及泛文本解读——以叁部“刺秦”文本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陈凯歌、周晓文、张艺谋的“刺秦”文本为个案 ,作者认为他们或从精英立场 ,或从大众视角不谋而合地释放了大众文化的感性化、消费化诉求 ,而张艺谋的《英雄》创造并投射的则是发展中的大众文化的精致化想象(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04年05期)
泛文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试图对赵毅衡先生提出的"伴随文本"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再讨论。本文认为,谈论"伴随文本"存在着以泛文本和显文本为对应核心文本的两种理解,这两种理解对"伴随文本"的认定范围和意义指向有所不同,需要仔细辨析。本文还对伴随文本的主动/被动选择与正面/负面影响、伴随文本与核心文本的相互转化、发送者与伴随文本、伴随文本理论的普适意义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泛文本论文参考文献
[1].马季.网络文学的泛文本与分众化阅读[N].文艺报.2019
[2].王长才.泛文本、显文本:“伴随文本”的两种理解[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8
[3].康宁.类型磨砺与文化缝合:《英伦对决》的泛文本策略[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
[4].王宗峰.建构革命集体记忆——对小说《红岩》的泛文本研究[J].阴山学刊.2013
[5].吴学峰.苏青与杨绛民国经历的泛文本比较[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
[6].季红真.萧红小说的文化信仰与泛文本的知识谱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
[7].杨鹏.“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泛文本研究——一种基于电影社会学的视角[J].大众文艺.2010
[8].朱海燕.一个暧昧文本的泛文本化——论《色·戒》热的原因和实质[J].电影文学.2008
[9].董希文.超越文本:詹姆逊的泛文本理论与批评[J].学术论坛.2005
[10].包燕.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第五代”历史叙事及泛文本解读——以叁部“刺秦”文本为个案[J].浙江学刊.2004
标签:文学传统; 文本; 文艺创作; 中国当代文学; 分众化; 大众文学; 古典文学; 精英文学; 唐家叁少; 步步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