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林机论文-李东轩,龚俊,杨东亚

斯特林机论文-李东轩,龚俊,杨东亚

导读:本文包含了斯特林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帽式密封,斯特林机,热力耦合,密封性能

斯特林机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轩,龚俊,杨东亚[1](2019)在《斯特林机活塞杆帽式组合密封动密封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无油润滑帽式组合密封的动密封性能,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帽式密封的二维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基于系统实际工况,研究工质压力对帽式密封性能的影响,得到不同压力下的有效密封区域。静态密封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帽式密封环与活塞杆的接触应力是密封的关键,动态密封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接触应力和密封区域随压力增大而增大,且外行程接触应力略大于内行程。通过热力耦合动态仿真模拟,分析环境温度、摩擦因数、往复运动速度对动密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帽式密封温度场影响不大,热源主要来自摩擦热;往复运动速度对其密封性能影响也不大,而摩擦因数的影响较大,摩擦因数越小,帽式密封的密封效果越好,使用寿命越长。(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05期)

辛凤,刘志春,郑年本,刘鹏,刘伟[2](2018)在《斯特林机加热管交变流动强化传热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氦气为工质,对斯特林机加热管内流体的变物性、可压缩、瞬态交变流动的换热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流体在二头螺旋波纹管内产生纵向旋流涡,吸热量明显大于光管。从回热器端进入的575 K的工质流经壁温1000 K的两种加热管后,强化管比光管温升高160 K.采用两种PEC计算方法评价了螺纹波纹管的综合强化换热能力:单个周期瞬态PEC取平均值方法获得平均PEC值为1.69;周期内参数平均值计算PEC为1.38。由于膨胀腔、压缩腔内压力是MPa级变化,加热器中由于使用强化管导致的百帕级压降代价很小,却获得了加热器出口上百度的温升,使发动机的效率提高。(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许磊[3](2018)在《金属丝网多孔体对斯特林机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斯特林发动机光管换热加热器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在加热器内部填充金属丝网多孔体,以提高加热器的传热性能。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有无多孔介质以及不同孔隙率下换热器内传热性能进行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加入多孔介质后,加热器的传热量增大,传热系数明显升高;随着孔隙率的减少,加热器传热量增大,传热系数升高。与相关实验数据相比,模拟结果真实有效。(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朱悦[4](2018)在《基于ANSYS斯特林机的密封材料的摩擦磨损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斯特林发动机是通过外部热源对机器中的氢气或氦气工质加热,进行闭式回热循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做功的。斯特林发动机闭式回热循环的工作特性要求密封装置必须具有可靠的密封性能,而优良的密封材料能够更好地提高密封装置的密封性能。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无油润滑材料的摩擦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选用聚四氟乙烯为基体的密封材料,通过填充不同纳米粒子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作为密封材料的耐磨性、自润滑性以及热稳定性与斯特林发动机的效率和功率密切相关。研究密封材料在高温高压和长时间下的摩擦磨损性能是至关重要的。要达到准确选择密封材料、最佳材料配比、优化密封件的结构及对其寿命的预测计算,而只通过实验的方法不够现实,所以本文把实验和仿真结合起来对密封材料进行摩擦磨损的研究和相互验证。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1)首先从摩擦现象开始,着重的分析了磨损机理、分类以及影响磨损的主要因素。在分析过程中,注重基本理论的阐述,努力在复杂的磨损过程中找到基本理论存在。正确分析本课题采用的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在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的磨损形式。(2)根据数值仿真的要求,合理的设计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的实验方案,根据不同配比的密封材料与不同的实验条件、实验参数进行实验,为建立试验机磨损模型提供更好的材料和试验参数,并验证其正确性。(3)为了更好的建立摩擦磨损试验机的磨损仿真模型,选择以Archard粘着磨损模型为基础,对试验机的摩擦接触表面做一定的假设,建立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的磨损仿真模型。(4)最后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运行机理进行模拟仿真,得到试验机运行中的模拟数据,并运用MATLAB软件对模拟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拟合出试验机的磨损深度模型。并与实验数据相互验证。(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3-21)

史和春,肖刚,于双源,彭浩[5](2017)在《斯特林机加热管积碳对其换热与循环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柴油机尾气为碳源,考察发动机加热管内流体雷诺数、流体温度和积碳时间对积碳量的影响规律,分析积碳量对加热管换热特性以及对发动机运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同一工况下,管内积碳量随积碳时间近似线性增加(180 h);积碳量受雷诺数和流体温度影响较大,雷诺数为10 434时,积碳量最大,管内流体温度为110℃时,积碳量为1.645 6 g,约为190℃时积碳量(0.165 1 g)的10倍;积碳量较少时,可以强化加热管的换热性能,但随着积碳量的增加,换热性能逐渐降低;利用SIMPLE模型考察了管内积碳对斯特林循环的影响,随着积碳量的增加,斯特林发动机的循环效率和循环功率都先增加后减少。结合效能分析,提出在循环功率降低到初始状态功率以下时,此时单位面积积碳量约为5.11~6.88 mg/cm~2,雷诺数在3 688~33 523范围内,建议对斯特林发动机进行积碳检测和清洗。(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潘登宇,李琦芬,李卓能,焦贵海[6](2017)在《基于附壁效应的斯特林机多孔介质加热器传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斯特林机加热器加热管管外出现"热点"现象,提出斯特林机的多孔介质型加热器,以提高加热管外传热平均温度。通过改进纽曼与包克附壁射流模型,提出斯特林机加热器多孔介质模型。通过本多孔介质模型下流动传热特性与Fu方程下的对流换热特性对比、同时分析不同流速与孔径下的加热管换热系数,验证出:在附壁效应下,多孔介质模型对碳化硅等大孔径、内部结构均匀且形状变化平滑的泡沫型多孔介质有较好的拟合特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35期)

戴东东,袁芳,刘伟[7](2017)在《线性唯象传热定律下斯特林机多目标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斯特林发动机进行了有限时间热力学分析,在线性唯象传热定律的基础上,考虑了热源与工质换热的有限性、回热不完全性以及冷热源间存在的热漏等不可逆因素,继而得到了该模型的效率、功率以及生态学性能函数。考虑到叁个优化指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各自的最优值,故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其进行叁目标同时优化,并用TOPSIS法进行决策并将最终的结果与单目标优化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武新苗[8](2017)在《新能源拓宽斯特林机应用市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石化能源发展受限与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的今天,斯特林发动机由于具有不受热源形式限制、运行噪声低、热效率高等突出优点,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民用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斯特林发动机主要有四类:燃气式斯特林热电联产机组、热气式斯特林联产机组、太阳能(本文来源于《中国能源报》期刊2017-09-04)

史和春[9](2017)在《斯特林机加热管积碳对换热与循环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斯特林发动机外部加热的特点使其具有能源适应性好的突出优点,不仅可燃用煤、汽油、柴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也能利用木屑、秸秆、酒精、沼气等生物质能源,还可利用余热、太阳能等低品位能源。为了密封和减少运动部件的磨损,大多数发动机都需要润滑油进行润滑,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润滑油窜入发动机内部,斯特林发动机也不例外。对于长期运行的斯特林发动机密闭循环系统而言,累积效应十分明显。窜入的润滑油在斯特林发动机中长期运行下变质,形成积碳、漆膜、或油泥等产物,造成换热器效率下降。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加热管积碳的实验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斯特林加热管的换热非常重要,是斯特林系统设计和优化的关键,润滑油的泄漏在加热管高温条件下将发生裂解,最终形成积碳物质,影响换热状况。两种合成润滑油在180℃、氮气和二氧化碳条件下,质量减少相差不大;450℃时几乎消失殆尽,在250℃和350℃时,二氧化碳气氛下质量减少较少;相同条件下加热时间越长质量减少越多。PAO润滑油在250℃和350℃时直链烷烃容易挥发、裂解,且氮气气氛下更加容易减少,与乙烯基相连接的C-H在250℃时减少,350℃条件下与乙烯基相连接的C-H发生了取代基断裂重组;双酯润滑油-CH3和-CH2的变形振动吸收峰、C=O-O-的振动吸收峰、直链烷烃的特征吸收峰在250℃和350℃均有加强,-CH3和-CH2的伸缩振动键在250℃无明显改变,在350℃有减弱现象。PAO润滑油在180℃和250℃加热条件下,高分子有机物化学键发生断裂,生成短链的烃,在250℃的工况条件下相比180℃条件下生成的更多,350℃的条件下,生成了高沸点物质,450℃的条件下PAO润滑油裂解形成碳物质,碳易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双酯润滑油在180℃和250℃加热条件下,高分子有机物发生断裂,生成短链的烃,在250℃的工况条件下和180℃条件下生成的物质类似,在350℃的条件下,生成了高沸点物质,在450℃的条件下双酯润滑油裂解形成碳物质,形成了沸点在280℃的物质。PAO所形成的固体残渣比较光滑,双酯中二氧化碳气氛中形成的固体残渣比氮气氛围下形成的残渣更加光滑,综合比较叁者,PAO油在形成残渣固体更加光滑,能有效抑制污垢层的形成。在对5个不同雷诺数考察发现,雷诺数为10434时积碳量最多,是其它雷诺数的1.36~1.75倍,主流流体的温度高低以及流体的类型对积碳的影响较为明显。相同雷诺数下,110℃下的积碳量是190℃下的10倍。分析各工况条件下,积碳沿管程呈均匀分布且积碳时间越长分布的均匀性越明显;对于同一流体,高温工况下可以有效缓解斯特林发动机内部积碳的形成;而对于不同类型的流体,氧化气氛(例如空气)更加能抑制积碳的形成。进行了加热管的换热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拟合了洁净状态和积碳180小时的无量纲换热关联式:Nu= 1.5136*10-7*Re00.6627**Pr0-39.5630(洁净状态)该拟合关联式的相关系数R2=0.9958,其中 3567 ≤Re≤33524。Nu = 2.8171*10-7*Ref0.6627*Prf-39.1176(180小时)该拟合关联式的相关系数R2=0.9925,其中3567 ≤Re≤33524。加热管积碳过程中,积碳量较少时,积碳可以强化加热管的换热性能,随后换热近似线性降低;在相同雷诺数下,随积碳量增加,管壁表面温度和主流流体温差先减小后增加。积碳造成的循环效率和循环功率下降趋势一致,且在积碳量较少时能提高其性能输出,即在整个性能下降的过程中趋势一致且先增强后减少。这一显着特点可以为检修清洗积碳作出指导和提示。结合效能分析,提出在循环功率降低到初始状态功率以下时,此时单位面积积碳量约为5.11mg/cm2~6.88mg/cm2,雷诺数在3688~33523范围内,建议对斯特林发动机进行积碳检测和清洗。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了一套斯特林除碳的简便装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6-01)

杨晓华,杜寒,陈家熠[10](2016)在《基于斯特林机的大功率LED半主动散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以斯特林机为基础的大功率LED半主动散热装置,该装置能够巧妙地利用LED工作时散发的热量驱动斯特林机,带动风扇对LED进行风冷散热,降低LED结温,保证其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通过理论计算对LED改造前后的换热系数与换热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改造后可以有效提高换热系数,增大换热量,有效降低了LED的工作温度。(本文来源于《能源与节能》期刊2016年11期)

斯特林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氦气为工质,对斯特林机加热管内流体的变物性、可压缩、瞬态交变流动的换热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流体在二头螺旋波纹管内产生纵向旋流涡,吸热量明显大于光管。从回热器端进入的575 K的工质流经壁温1000 K的两种加热管后,强化管比光管温升高160 K.采用两种PEC计算方法评价了螺纹波纹管的综合强化换热能力:单个周期瞬态PEC取平均值方法获得平均PEC值为1.69;周期内参数平均值计算PEC为1.38。由于膨胀腔、压缩腔内压力是MPa级变化,加热器中由于使用强化管导致的百帕级压降代价很小,却获得了加热器出口上百度的温升,使发动机的效率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斯特林机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东轩,龚俊,杨东亚.斯特林机活塞杆帽式组合密封动密封性能分析[J].润滑与密封.2019

[2].辛凤,刘志春,郑年本,刘鹏,刘伟.斯特林机加热管交变流动强化传热模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3].许磊.金属丝网多孔体对斯特林机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

[4].朱悦.基于ANSYS斯特林机的密封材料的摩擦磨损仿真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8

[5].史和春,肖刚,于双源,彭浩.斯特林机加热管积碳对其换热与循环特性的影响[J].热能动力工程.2017

[6].潘登宇,李琦芬,李卓能,焦贵海.基于附壁效应的斯特林机多孔介质加热器传热特性[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

[7].戴东东,袁芳,刘伟.线性唯象传热定律下斯特林机多目标优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7

[8].武新苗.新能源拓宽斯特林机应用市场[N].中国能源报.2017

[9].史和春.斯特林机加热管积碳对换热与循环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7

[10].杨晓华,杜寒,陈家熠.基于斯特林机的大功率LED半主动散热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6

标签:;  ;  ;  ;  

斯特林机论文-李东轩,龚俊,杨东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