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竞争论文-王卓,李晓莉,陶玲,彭亮,代梨梨

微藻竞争论文-王卓,李晓莉,陶玲,彭亮,代梨梨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藻竞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舟形藻,铜绿微囊藻,温度,初始密度比

微藻竞争论文文献综述

王卓,李晓莉,陶玲,彭亮,代梨梨[1](2019)在《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2种微藻生长竞争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舟形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竞争的影响,该研究设计不同温度梯度(10、15、20、25、30和35℃)和舟形藻与铜绿微囊藻不同初始密度比(1∶10、1∶1、10∶1),研究不同条件对2种微藻生长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种培养条件下,随温度升高,舟形藻细胞密度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大藻细胞密度为3.883×10~5个/mL;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5℃达到最大值(4.813×10~6个/mL)。(2)混合培养条件下,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两者生长均产生影响,舟形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能力随舟形藻初始密度增大而增强,温度25℃、初始密度比10∶1处理条件下,舟形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作用最为明显。(3)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推断,高温(30~35℃)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占有优势;低温(10~20℃)条件、初始密度比为1∶10的舟形藻与铜绿微囊藻稳定共存;初始密度比为1∶1和10∶1时舟形藻占有优势,且在舟形藻最适生长条件(25℃)下两者不稳定共存。(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卓,李晓莉,陶玲,彭亮,宋超峰[2](2019)在《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两种微藻生长竞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舟形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通过设计10℃、15℃、20℃、25℃、30℃、35℃6个温度梯度以及1:0.1、1:1、1:10 (舟形藻:铜绿微囊藻)叁个初始密度比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舟形藻最大细胞浓度随着温度升高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铜绿微囊藻最大细胞密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35℃达到最大值。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两者的生长均会产生竞争影响,舟形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能力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大而增强,在温度为25℃、1:0.1条件下,舟形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铜绿微囊藻对舟形藻的竞争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高密度的铜绿微囊藻对舟形藻的竞争抑制作用显着,在温度为30℃、1:10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对舟形藻抑制作用最强。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可以推断出,高温条件下,均为铜绿微囊藻占优势;低温条件下,密度比为1:10时,两者稳定共存,密度比为1:1和1:0.1时,舟形藻占优势;在达到舟形藻的最适生长条件时,两者不稳定共存。(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9-08-23)

高颖超,杨雪,林锟,谭丽菊,王江涛[3](2019)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浒苔与叁种赤潮微藻的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苏北浅滩水体浊度高、营养盐含量大、且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南黄海绿潮起源的实际情况,本文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0~4500lx)下浒苔与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和新月菱形藻对营养盐的竞争作用;并与苏北浅滩实际水体光照相结合,评估了浒苔与3种微藻在不同深度下的生理状态.浒苔与微藻的竞争,是决定暴发何种藻华的关键因素之一.结果表明,与3种微藻相比,浒苔对光照的适应性更强,最大日均相对增长率为11.91%/d.微藻与浒苔共培养时,生长情况明显劣于单独培养,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和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0%~46%,3%~44%,25%~41%,并且不同微藻对竞争作用的响应不同.营养盐监测数据表明,对有限营养盐的争夺是浒苔和微藻竞争作用的主要机制,研究结果为苏北浅滩浒苔绿潮的暴发机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赵晏强,周伯柱,蒿巧利[4](2018)在《微藻生物能源技术国际竞争态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能源是生物能源研究的热点前沿技术,本文基于微藻能源研究论文和专利数据,通过文献计量和专利计量的方法分析了国际微藻能源研究的时序分布、主要国家/地区和研究机构科研产出及影响力、国际合作情况等,以期了解全球微藻能源竞争态势,为我国微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科技促进发展》期刊2018年07期)

刘广群[5](2018)在《渤海异帽藻与共存微藻的种间竞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异帽藻(Heterocapsa bohaiensis sp.nov)是一种在辽东湾沿岸养殖区新发现的有害赤潮藻。除环境因素以外,浮游植物群落中优势种对共存物种的竞争排除是赤潮发生的关键过程。本研究选取渤海异帽藻、渤海常见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养殖区常见饵料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探究中肋骨条藻与渤海异帽藻,蛋白核小球藻和渤海异帽藻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并且探讨化感效应在几种藻种间竞争中的作用,本文设计进行了混合培养过程和无藻细胞滤液培养,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渤海异帽藻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机制。本实验探究了中肋骨条藻和渤海异帽藻两种赤潮藻种之间的竞争关系。首先,通过混合培养研究二者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实验设置不同初始藻密度,渤海异帽藻和中肋骨条藻的比例分别为1:1,1:2,1:3。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培养体系中,渤海异帽藻和中肋骨条藻的初始藻密度比例为1:1,1:2时,渤海异帽藻占绝对优势,中肋骨条藻从3天或4天之后开始出现生长抑制,至完全消失。渤海异帽藻和中肋骨条藻的初始藻密度比例为1:3时,两种藻都能得到生长,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抑制程度相对另两个密度组低。其次,本文进行了滤液交叉培养实验,以探讨化感作用对两种藻种间竞争的影响。渤海异帽藻的滤液能对中肋骨条藻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而中肋骨条藻的滤液对渤海异帽藻的生长影响作用较小。养殖区原优势饵料藻为蛋白核小球藻,渤海异帽藻如何与蛋白核小球藻竞争生态位、成为浮游植物优势种、大量增殖进而引发赤潮,是本部分要研究的问题。实验设置不同渤海异帽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初始藻密度比例,分别为1:1,1:3,1:5,1:15,1:100进行混合培养,探究两种藻的种间竞争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培养中,优势种群取决于两种藻的初始藻密度的比例,也取决于渤海异帽藻的初始藻密度,当渤海异帽藻的初始藻密度在1×10~4 cells/mL时,不管蛋白核小球藻的初始藻密度为多少,渤海异帽藻一直在群落中占据优势。蛋白核小球藻能够显着抑制渤海异帽藻的生长,当蛋白核小球藻滤液的浓度在60%时,就能显着抑制渤海异帽藻的生长,直至完全消灭。相反,渤海异帽藻滤液对蛋白核小球藻不显示毒性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在光照营养盐充足条件下,渤海异帽藻与蛋白核小球藻的种间竞争机制为细胞接触和利用性竞争,化感作用不是二者竞争的原因,竞争结果与种群密度有关。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渤海异帽藻与共存微藻间的种间竞争机理。实验发现渤海异帽藻作为一种有害赤潮藻,在不同浮游植物种群中的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获得生长优势。从赤潮的生物治理角度,可在养殖区利用蛋白核小球藻滤液控制异帽藻赤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梁英,李泽邦,刘春强,田传远,黄徐林[6](2017)在《不同磷源对3种海洋微藻生长和种间竞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不同的磷源(磷酸二氢钠、甘油磷酸钠和叁磷酸腺苷二钠)条件下,对3种海洋微藻——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分别进行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旨在研究不同磷源对3种海洋微藻生长和种间竞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种培养时,3种海洋微藻均能利用不同形态的磷源生长,其中叁角褐指藻在磷酸二氢钠处理组的平均比生长速率为所有处理组中最高,达到0.614/d;盐生杜氏藻和米氏凯伦藻对甘油磷酸钠的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其它2个处理组,平均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531/d和0.356/d。混合培养时,盐生杜氏藻在磷酸二氢钠组中的最终细胞密度显着高于其它2个磷源处理组,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42.7%;叁角褐指藻在甘油磷酸钠组和叁磷酸腺苷二钠组中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率均显着高于磷酸二氢钠组,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9.8%和63.5%,平均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516/d和0.534/d;米氏凯伦藻在3个磷源处理组的平均比生长速率、最终细胞密度及占总细胞密度的百分比均显着低于其它2种微藻,其中甘油磷酸钠组的平均比生长速率仅有0.236/d,在所有处理组中最低,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百分比仅为4.89%。本实验结果还表明,3种磷源条件下混合培养时,叁角褐指藻种群都占据了竞争优势。(本文来源于《山东海洋湖沼学会2017年资料汇编》期刊2017-12-01)

梁英,李泽邦,刘春强,田传远,黄徐林[7](2017)在《不同磷源对3种海洋微藻生长和种间竞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不同的磷源(磷酸二氢钠、甘油磷酸钠和叁磷酸腺苷二钠)条件下,对3种海洋微藻——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分别进行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旨在研究不同磷源对3种海洋微藻生长和种间竞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种培养时,3种海洋微藻均能利用不同形态的磷源生长,其中叁角褐指藻在磷酸二氢钠处理组的平均比生长速率为所有处理组中最高,达到0.614/d;盐生杜氏藻和米氏凯伦藻对甘油磷酸钠的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其它2个处理组,平均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531/d和0.356/d。混合培养时,盐生杜氏藻在磷酸二氢钠组中的最终细胞密度显着高于其它2个磷源处理组,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42.7%;叁角褐指藻在甘油磷酸钠组和叁磷酸腺苷二钠组中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率均显着高于磷酸二氢钠组,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9.8%和63.5%,平均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516/d和0.534/d;米氏凯伦藻在3个磷源处理组的平均比生长速率、最终细胞密度及占总细胞密度的百分比均显着低于其它2种微藻,其中甘油磷酸钠组的平均比生长速率仅有0.236/d,在所有处理组中最低,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百分比仅为4.89%。本实验结果还表明,3种磷源条件下混合培养时,叁角褐指藻种群都占据了竞争优势。(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7年05期)

董鹏,费岳军,何东海,张海波,徐韧[8](2016)在《清洁疏浚物对2种海洋微藻种间竞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起始密度下悬浮清洁疏浚物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单培养条件下,清洁疏浚物培养液中,起始密度不同,微藻生长状况明显不同。起始密度为0.2×104 cells·mL-1时,进入指数生长期和静止期的时间延长,但生长所达到的最大细胞密度较高;起始密度为0.8×104 cells·mL-1时,进入指数生长期和静止期的时间缩短,但生长所达到的种群最大密度较低。混合培养条件下,清洁疏浚物培养液中,起始密度不同,导致了微藻种间竞争关系的变化,中肋骨条藻与赤潮异弯藻具有明显的种间竞争,赤潮异弯藻是竞争的优胜者,中肋骨条藻受到赤潮异弯藻的抑制,整个实验周期内细胞密度下降都非常明显,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单培养时的细胞密度,而赤潮异弯藻细胞密度并没有明显的减少。在3种不同质量浓度组清洁疏浚物培养液中,质量浓度最高的1 000mg·L-1培养液中藻细胞密度显着低于100和500mg·L-1质量浓度组,而100mg·L-1培养液中藻细胞密度最高,说明清洁疏浚物质量浓度越高,对海洋微藻抑制影响越为明显,质量浓度越低,影响越小。(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梁英,孙明辉,刘春强,田传远[9](2014)在《营养盐输入方式对3种微藻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的营养盐输入方式下(一次性输入、每2d输入、每5d输入)对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进行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研究不同的营养盐输入方式对这3种海洋微藻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种培养时,盐藻在一次性输入方式下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着大于其它2种输入方式;叁角褐指藻和米氏凯伦藻在每5d输入方式下的最终细胞密度显着大于其它2种输入方式。混合培养时,盐藻在一次性输入方式下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着大于其它2种输入方式,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47.3%;叁角褐指藻在一次性输入方式下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着小于每2d输入和每5d输入方式,后2个处理组的最终细胞密度分别占总细胞密度的90.3%和79.9%;在3种输入方式下米氏凯伦藻的最终细胞密度及占总细胞密度的百分比、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着小于其它2种微藻。研究表明,无论单种培养还是混合培养,营养盐一次性输入方式均能促进盐藻的生长,而脉冲输入方式能促进叁角褐指藻的生长。脉冲输入方式下混合培养时,叁角褐指藻在种群中占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2期)

洪喻,许可[10](2014)在《微藻间竞争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综述了微藻间竞争机制的种类、特点及影响因素。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差异及利用域的可变性是其资源性竞争的主要机制,两者与溶解性无机碳(DIC)、二氧化碳浓度、光照、水体pH值、水体扰动等因素有关。微藻干扰性竞争机制主要是通过分泌化感物质实现,其性质包括双向性、易变性。间接性竞争机制则是微藻利用自身生理特性及外部环境因子间接改变藻间竞争,其中外部环境因子包括人为投放牧食者等生物因子,光照因素、营养因素、环境pH值因素等非生物因子。藻间竞争时上述3种竞争机制可同时存在,具有多元复合特点。最后,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利用藻间竞争机制治理水环境提供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05期)

微藻竞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舟形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通过设计10℃、15℃、20℃、25℃、30℃、35℃6个温度梯度以及1:0.1、1:1、1:10 (舟形藻:铜绿微囊藻)叁个初始密度比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舟形藻最大细胞浓度随着温度升高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铜绿微囊藻最大细胞密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35℃达到最大值。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两者的生长均会产生竞争影响,舟形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能力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大而增强,在温度为25℃、1:0.1条件下,舟形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铜绿微囊藻对舟形藻的竞争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高密度的铜绿微囊藻对舟形藻的竞争抑制作用显着,在温度为30℃、1:10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对舟形藻抑制作用最强。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可以推断出,高温条件下,均为铜绿微囊藻占优势;低温条件下,密度比为1:10时,两者稳定共存,密度比为1:1和1:0.1时,舟形藻占优势;在达到舟形藻的最适生长条件时,两者不稳定共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藻竞争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卓,李晓莉,陶玲,彭亮,代梨梨.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2种微藻生长竞争的影响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9

[2].王卓,李晓莉,陶玲,彭亮,宋超峰.温度和初始密度比对两种微藻生长竞争的影响[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9

[3].高颖超,杨雪,林锟,谭丽菊,王江涛.不同光照条件下浒苔与叁种赤潮微藻的竞争[J].中国环境科学.2019

[4].赵晏强,周伯柱,蒿巧利.微藻生物能源技术国际竞争态势[J].科技促进发展.2018

[5].刘广群.渤海异帽藻与共存微藻的种间竞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6].梁英,李泽邦,刘春强,田传远,黄徐林.不同磷源对3种海洋微藻生长和种间竞争的影响[C].山东海洋湖沼学会2017年资料汇编.2017

[7].梁英,李泽邦,刘春强,田传远,黄徐林.不同磷源对3种海洋微藻生长和种间竞争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17

[8].董鹏,费岳军,何东海,张海波,徐韧.清洁疏浚物对2种海洋微藻种间竞争的影响[J].海洋学研究.2016

[9].梁英,孙明辉,刘春强,田传远.营养盐输入方式对3种微藻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洪喻,许可.微藻间竞争机制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

标签:;  ;  ;  ;  

微藻竞争论文-王卓,李晓莉,陶玲,彭亮,代梨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