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穴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针,功能性腹泻,5-羟色胺1A受体,c-fos
不同穴组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王渊,牛文民,杨晓航,刘智斌[1](2019)在《电针不同穴组对功能性腹泻大鼠下丘脑及结肠5-羟色胺和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不同组穴对功能性腹泻(FD)大鼠下丘脑及结肠组织5-羟色胺1A受体(5-HT_(1A)R)、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对FD大鼠脑-肠关系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Ⅰ组、电针Ⅱ组,每组10只。采用番泻叶加束缚制动的方法建立FD大鼠模型。电针Ⅰ组电针大鼠双侧"天枢""大肠俞",电针Ⅱ组电针大鼠双侧"曲池""上巨虚",均留针20min,每日1次,连续10d。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稀便率及腹泻指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及结肠组织5-HT_(1A)R、c-f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Ⅰ组、电针Ⅱ组稀便率及腹泻指数均升高(P<0.01)。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稀便率及腹泻指数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Ⅰ组稀便率及腹泻指数均降低(P<0.01);与电针Ⅰ组比较,电针Ⅱ组稀便率及腹泻指数显着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及结肠组织中5-HT_(1A)R和c-fos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Ⅰ组下丘脑及结肠组织中5-HT_(1A)R及c-fos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电针Ⅱ组结肠组织中5-HT_(1A)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电针Ⅰ组比较,电针Ⅱ组大鼠下丘脑中5-HT_(1A)R、下丘脑及结肠组织中c-fos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电针"天枢""大肠俞"可减轻番泻叶诱导的FD大鼠的腹泻症状,降低下丘脑及结肠组织5-HT_(1A)R和c-fos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脑-肠轴系统有关。(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文亚[2](2019)在《不同神经分布区穴组对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镇痛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穴的针刺镇痛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初步明确不同神经分布区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期的针刺镇痛效应特点及规律,以达到优化选穴、提高疗效的目的。方法: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264例患者根据头痛部位分层为A组枕部疼痛组,B组额颞眶部疼痛组。组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枕神经分布区穴组(A1、B1组)、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A2、B2组)、远端穴组(A3、B3组)、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A4、B4组)。枕神经分布区穴组以枕部排针平刺法,留针2h;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以额颞部排针平刺法,留针2h;远端穴组根据国家统编的针灸学专业教科书,辩证取穴,除外头面部取穴,留针0.5h;联合取穴组遵照A组+B组针刺方法执行。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各组针刺前、针刺后5min、30min、2h时点的头痛程度。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不同时点VAS、同一头痛部位不同神经分布区相同时点VAS、同一神经分布区不同头痛部位相同时点VAS差值及2h有效率。结果:1.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对8组患者各小组内不同时间点VAS值差异分析,不同时间点受试者VA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对比较提示,各神经分布区穴组对枕部痛、额颞部痛均有一定疗效,但达疗效峰值所需时间不同,头痛相应神经分布区穴组达疗效峰值所需时间较短。2.同一头痛部位不同神经分布区穴组的VAS对比:对枕部痛,枕神经分布区穴组及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的疗效在治疗后5min、2h均明先优于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及远端穴组(P<0.05),二组之间则疗效相当(P>0.05);对额颞眶部痛,在治疗后5min、2h时点,枕神经、叁叉神经及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的疗效均优于远端穴组(P<0.05),叁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疗效大小依次为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枕神经分布区穴组,随着留针时间延长,叁组间疗效差异变小。3.同一神经分布区不同头痛部位VAS对比:枕神经分布区穴在治疗后5min对枕部痛疗效明显优于额颞眶部痛(P<0.05),在治疗后2h对两个部位头痛疗效则相当(P>0.05);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在治疗后5min、2h时点对额颞眶部疗效明显优于枕部痛(P<0.05);远端穴组在治疗后5min、2h时点对两个部位头痛疗效相当(P>0.05);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在治疗后5min对额颞眶部痛疗效明显优于枕部(P<0.05),在治疗后2h则对两个头痛部位疗效相当(P>0.05)。4.2h有效率对比:对枕部痛,枕神经分布区穴组与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的2h有效率相当(P>0.05),明显高于叁叉神经及远端穴组(P<0.05);对额颞眶部痛,枕神经、叁叉神经及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的2h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远端穴组(P<0.05),又以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为最佳。枕神经分布区穴对两个部位头痛2h有效率相当(P>0.05),但对枕部痛稍有优势;叁叉神经分布区穴对额颞眶部痛的2h有效率明显高于枕部痛(P<0.05)。结论:(1)枕神经分布区穴组、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远端穴组对枕部疼痛、额颞眶部疼痛均有一定的镇痛效果。(2)枕神经分布区穴组对枕部痛、额颞眶部痛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可能对枕部疼痛存在特异性镇痛作用,且这种特异性不仅体现在镇痛程度,更多地体现在镇痛速度上;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对额颞眶部疼痛可能存在特异性镇痛作用;远端穴组对不同部位头痛可能不存在特异性镇痛作用。(3)就本试验涉及的叁种取穴方法而言,对枕部疼痛,应首选枕神经分布区穴组;对额颞眶部疼痛,应首选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23)
王渊,王强,刘思洋,周锋,牛文民[3](2019)在《电针不同穴组对功能性便秘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及AQP3、AQP8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针不同穴组治疗功能性便秘(FC)大鼠的作用机理。方法 FC动物模型采用0℃0.9%氯化钠溶液对SD大鼠灌胃复制,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1组(EAⅠ组)、电针2组(EAⅡ组)和电针3组(EAⅢ组),正常组采用SD大鼠。EAⅠ组取天枢、大肠俞(双侧)、EAⅡ组取曲池、上巨虚(双侧)、EAⅢ组取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单侧)进行电针治疗。观测粪便性状和肠道炭末推进率评定大鼠肠动力,透射电镜检测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8蛋白表达,qPCR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8mRNA表达。结果 EAⅡ组大鼠24h粪便粒数、24h粪便含水量和肠道炭末推进率均显着增加,首次黑便时间显着减少(P<0.05),结肠黏膜超微结构经EAⅡ干预后显着改善,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AQP3、AQP8蛋白和AQP3、AQP8mRNA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经EAⅡ干预后表达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曲池、上巨虚可能通过降低FC大鼠结肠黏膜AQP3、AQP8蛋白和AQP3、AQP8mRNA表达,减少结肠水分重吸收,增加结肠粪便含水量,调节水分转运,改善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增强肠动力,起到改善便秘症状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翟伟,叶赞[4](2018)在《不同穴组穴位注射治疗妊娠剧吐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穴组穴位注射治疗妊娠剧吐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肌注组、内关组、足叁里组、内关加足叁里组,每组30例。肌注组肌肉注射维生素B_1注射液2 m L(100 mg),每日1次;内关组取双侧内关穴,每穴注射维生素B_1注射液1 m L(50 mg),每日1次;足叁里组取双侧足叁里,每穴注射维生素B_1注射液1 m L(50 mg),每日1次;内关加足叁里组取单侧内关和足叁里,药物和操作方法同内关组、足叁里组,每穴注射药物1 m L(50 mg),每日1次,两侧内关、足叁里隔日交替进行穴位注射。7 d为1个疗程,4组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24 h呕吐次数、尿酮体的变化,并对4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肌注组总有效率为60.0%,内关组、足叁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83.3%,内关加足叁里组总有效率为96.7%。内关组、足叁里组、内关加足叁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肌注组(P<0.05),内关组和足叁里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关加足叁里组治疗效果优于内关组、足叁里组(P<0.05)。结论内关加足叁里组治疗妊娠剧吐的效果优于肌注组、内关组和足叁里组。(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刘兢,刘渝册,马志辉,杨艳君,郑贺英[5](2018)在《针刺不同腧穴组方联合Schuell语言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平行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刺不同腧穴组方联合Schuell语言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差异性。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40例。3组均给予Schuell刺激法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对照1组给予"四冲穴"针刺;对照2组给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组给予百会八阵取穴针刺。治疗8周后观察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阅读能力、口语表达、听语理解积分和CFCP评分方面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分别高于对照1组(80%)、对照2组(77.5%),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百会八阵穴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听语理解,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陈少宗[6](2016)在《不同穴位配伍对原发性痛经止痛作用的观察——七论取穴组方规律研究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针刺不同穴位处方对原发性痛经的止痛作用探讨针刺疗法的取穴组方规律。方法:将1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穴针刺粗、多穴针刺组。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记录每个患者针刺前即时及针刺后多个时点的疼痛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多穴组的止痛效果明显好于单穴组(P<0.01或<0.05)。但是,多穴组扎针的数量(7针)是单穴组(只扎1针)的7倍,而多穴组的疼痛减值幅度却达不到单穴组的倍数级。结论:适当配穴是必要的,但并非取穴越多越好。不同穴位之间的配伍并非全是协同效应,有些配伍也极有可能产生拮抗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针灸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首届鲁台针灸高峰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9-16)
翟恒,张宝文,苑迅[7](2016)在《针刺不同穴组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小鼠行为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针刺不同穴组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昆明小鼠60只,适应性饲养3 d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合谷、太冲"组、"合谷、太冲、叁阴交"组、"合谷、太冲、足叁里"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束缚+力竭游泳复合因素建立CFS模型,共12 d。治疗7 d后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改变,检测血清抗氧化指标。结果 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悬尾不动时间延长,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减少,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悬尾不动时间缩短,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增加,血清MDA含量减少,SOD及GSH-PX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合谷、太冲、足叁里"组改善最为显着(P<0.01)。3"合谷、太冲、足叁里"组与其余两针刺组比较,血清MDA含量减少、SOD及GSH-PX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各组腧穴均能对CFS小鼠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中"合谷、太冲、足叁里"穴组治疗效果最佳,其配伍作用更符合CFS的基本病机。(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6年25期)
杨晶,宿红起,冷雪[8](2016)在《电针刺激不同腧穴组对血虚大鼠外周血细胞及胸腺指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电针刺激不同腧穴组对血虚大鼠外周血细胞及胸腺指数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数据,促进腧穴处方规范化的研究。方法:按照红细胞计数进行随机分组,将50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益气补血组,健运脾胃组,联合运用组,每组10只。电针治疗8 d后,观察大鼠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及脾、胸腺指数指标的变化。结果:3个电针组中外周血细胞计数、脾脏和胸腺指数均升高,其中以健运脾胃组和联合运用组疗效显着(P<0.05),益气补血组变化不明显,尤其与对照组相比,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联合组相比,健运脾胃疗效确实优于益气生血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运脾胃组与联合运用组相比,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个电针组均能改善血虚大鼠症状,联合运用组效果优于益气补血组及健运脾胃组。(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6年07期)
宋小娟[9](2016)在《针刺不同穴组对抑郁大鼠行为学及HPA轴相关激素影响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拟依据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从通督调神和疏肝解郁两方面出发,通过观察“百会、大椎”穴及“内关、太冲”穴二个穴组对CUMS抑郁大鼠体重、行为学以及HPA轴相关激素(CRH.ACTH和CORT)的影响,探讨二者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差异,为阐明中医对抑郁症“肝郁气滞”和“脑神失调”的认识,以及为以“疏肝解郁”、“通督调神”为治则的两种针刺方法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将46只健康的SD雄性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通过开野实验筛选出水平和垂直运动得分近似的大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8只)和造模组(38只)。造模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CUMS)结合孤养方法造模,2周后通过行为学检测(旷场实验和糖水消耗实验)进行模型评估,筛选出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再根据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通督调神组(8只)、疏肝解郁组(8只)、西药组(8只)。正常组4只1笼饲养,其余各组单笼饲养。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通督调神组选取“百会”、“大椎”穴,疏肝解郁组选取“太冲”、“内关”穴,两组均用手针,每次20min,每日1次,6次/周,连续3周;西药组将氟西汀按照1.8mg/kg体重灌胃给药,每日1次,6次/周,连续3周。治疗过程中,模型组及各治疗组仍施以CUMS模型刺激。每隔7日进行一次行为学检测,3周后用放免法检测HPA轴相关指标。研究结果:(1)造模14日及治疗3周末,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糖水消耗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表明模型成功而稳定。(2)治疗3周末,两针刺组体重、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糖水消耗百分比较之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除通督调神组水平得分高于疏肝解郁组(P<0.05)外,两针刺组各项行为学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3)治疗3周末,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肾上腺皮质醇(CORT)含量较之正常组均明显增加(P<0.05),两针刺组较之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且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4)治疗3周末,模型组大鼠血清皮质醇(CORT)含量较之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通督调神组血清CORT含量较之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而疏肝解郁组血清CORT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通督调神组血清CORT含量与疏肝解郁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及意义:(1)本研究采用CUMS结合孤养的方法复制抑郁大鼠模型,通过对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糖水消耗百分比及体重的测定,证实该模型能具有临床抑郁症患者的快感缺乏、兴趣丧失、运动能力及好奇行为能力下降、体重减轻等抑郁表现。该抑郁大鼠模型复制成功率及有效性较高、可持续1个月以上,有助于本实验的观察,是较为成功而稳定的抑郁动物模型。本实验采用先造模,后治疗,更符合临床疾病发病、治疗过程。(2)“百会、大椎”穴、“内关、太冲”穴两针刺组均能明显改善抑郁大鼠行为学指标,而“百会、大椎”穴组略优于“内关、太冲”穴组,表明就抑郁症的针刺治疗而言,存在具有一定优势的特异性穴位或穴组,提示应一步加强对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3)“百会、大椎”穴、“内关、太冲”穴两针刺组均能够调节HPA轴的功能亢进且作用相当,提示这可能是其抗抑郁的机制之一。(4)关于“百会、大椎”穴、“内关、太冲”穴两针刺组对HPA轴上相关激素的调节,是通过正向调节还是负反馈调节实现,以及是在多个方面还是单一方面发挥调节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5)本项实验“百会、大椎”穴、“内关、太冲”穴两针刺组在血清皮质醇上存在的差异与二者调节HPA轴各激素的作用相当有所出入,推测是否与肾上腺皮质醇的释放及血清皮质醇的代谢过程中存在差异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洁,胡玲,许静,李前辉,吴子建[10](2016)在《电针不同穴组对心肌缺血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B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心经原穴及其配穴对心肌缺血大鼠大脑的保护作用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B(TrkB)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抗心肌缺血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5只作为伪手术组,其余大鼠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方法复制心肌缺血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神门组、神门+心俞组和神门+支正组,每组15只。神门组电针"神门"穴,神门+心俞组电针"神门""心俞",神门+支正组电针"神门""支正",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TrkB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各组均可见BDNF、TrkB阳性细胞表达,各电针组海马BDNF、Trk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大鼠海马BDNF mRNA和TrkB mRNA表达量升高(P<0.05,P<0.01);神门+心俞组和神门+支正组海马BDNF、Trk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和BDNF mRNA、TrkB mRNA表达高于神门组(P<0.01,P<0.05)。结论:电针不同配穴对心肌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有协同效应,神门+心俞组与神门+支正组的调整效应优于神门组,电针上调心肌缺血大鼠海马BDNF、TrkB表达可能是其抗心肌缺血脑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不同穴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穴的针刺镇痛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初步明确不同神经分布区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期的针刺镇痛效应特点及规律,以达到优化选穴、提高疗效的目的。方法: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264例患者根据头痛部位分层为A组枕部疼痛组,B组额颞眶部疼痛组。组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枕神经分布区穴组(A1、B1组)、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A2、B2组)、远端穴组(A3、B3组)、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A4、B4组)。枕神经分布区穴组以枕部排针平刺法,留针2h;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以额颞部排针平刺法,留针2h;远端穴组根据国家统编的针灸学专业教科书,辩证取穴,除外头面部取穴,留针0.5h;联合取穴组遵照A组+B组针刺方法执行。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各组针刺前、针刺后5min、30min、2h时点的头痛程度。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不同时点VAS、同一头痛部位不同神经分布区相同时点VAS、同一神经分布区不同头痛部位相同时点VAS差值及2h有效率。结果:1.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对8组患者各小组内不同时间点VAS值差异分析,不同时间点受试者VA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对比较提示,各神经分布区穴组对枕部痛、额颞部痛均有一定疗效,但达疗效峰值所需时间不同,头痛相应神经分布区穴组达疗效峰值所需时间较短。2.同一头痛部位不同神经分布区穴组的VAS对比:对枕部痛,枕神经分布区穴组及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的疗效在治疗后5min、2h均明先优于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及远端穴组(P<0.05),二组之间则疗效相当(P>0.05);对额颞眶部痛,在治疗后5min、2h时点,枕神经、叁叉神经及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的疗效均优于远端穴组(P<0.05),叁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疗效大小依次为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枕神经分布区穴组,随着留针时间延长,叁组间疗效差异变小。3.同一神经分布区不同头痛部位VAS对比:枕神经分布区穴在治疗后5min对枕部痛疗效明显优于额颞眶部痛(P<0.05),在治疗后2h对两个部位头痛疗效则相当(P>0.05);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在治疗后5min、2h时点对额颞眶部疗效明显优于枕部痛(P<0.05);远端穴组在治疗后5min、2h时点对两个部位头痛疗效相当(P>0.05);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在治疗后5min对额颞眶部痛疗效明显优于枕部(P<0.05),在治疗后2h则对两个头痛部位疗效相当(P>0.05)。4.2h有效率对比:对枕部痛,枕神经分布区穴组与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的2h有效率相当(P>0.05),明显高于叁叉神经及远端穴组(P<0.05);对额颞眶部痛,枕神经、叁叉神经及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的2h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远端穴组(P<0.05),又以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为最佳。枕神经分布区穴对两个部位头痛2h有效率相当(P>0.05),但对枕部痛稍有优势;叁叉神经分布区穴对额颞眶部痛的2h有效率明显高于枕部痛(P<0.05)。结论:(1)枕神经分布区穴组、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远端穴组对枕部疼痛、额颞眶部疼痛均有一定的镇痛效果。(2)枕神经分布区穴组对枕部痛、额颞眶部痛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可能对枕部疼痛存在特异性镇痛作用,且这种特异性不仅体现在镇痛程度,更多地体现在镇痛速度上;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对额颞眶部疼痛可能存在特异性镇痛作用;远端穴组对不同部位头痛可能不存在特异性镇痛作用。(3)就本试验涉及的叁种取穴方法而言,对枕部疼痛,应首选枕神经分布区穴组;对额颞眶部疼痛,应首选枕神经+叁叉神经分布区穴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穴组论文参考文献
[1].王强,王渊,牛文民,杨晓航,刘智斌.电针不同穴组对功能性腹泻大鼠下丘脑及结肠5-羟色胺和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9
[2].文亚.不同神经分布区穴组对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镇痛疗效评价[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3].王渊,王强,刘思洋,周锋,牛文民.电针不同穴组对功能性便秘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及AQP3、AQP8表达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4].翟伟,叶赞.不同穴组穴位注射治疗妊娠剧吐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
[5].刘兢,刘渝册,马志辉,杨艳君,郑贺英.针刺不同腧穴组方联合Schuell语言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平行对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8
[6].陈少宗.不同穴位配伍对原发性痛经止痛作用的观察——七论取穴组方规律研究的重要性[C].山东针灸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首届鲁台针灸高峰论坛论文集.2016
[7].翟恒,张宝文,苑迅.针刺不同穴组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小鼠行为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
[8].杨晶,宿红起,冷雪.电针刺激不同腧穴组对血虚大鼠外周血细胞及胸腺指数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
[9].宋小娟.针刺不同穴组对抑郁大鼠行为学及HPA轴相关激素影响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10].王洁,胡玲,许静,李前辉,吴子建.电针不同穴组对心肌缺血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B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