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的现实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叁部曲”,后现代现实主义,历史语境,“反田园”叙事
现代的现实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黄新川[1](2019)在《历史语境下的“反田园”书写——菲利普·罗斯“美国叁部曲”中后现代现实主义叙事策略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小说的建构重新回归到小说本来的自由文化精神,指出作家并非是创作者,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者。罗斯把这种新的后现代小说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造实践当中,创作了"美国叁部曲"。文章在梳理叁部小说中典型的地域环境选择、深远的历史语境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后现代语境下的"反田园"叙事这叁个主线的基础上,解析了这叁部小说当中的后现代现实主义叙事策略,这有助于我们把握小说中各文化主线的运行机制,领略小说的独特意蕴。(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刘凌,孙明阳[2](2019)在《超现实主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出人意料的创造力和非凡的想象力是服装设计师的灵魂所在,以超现实主义为表现方式的服装设计师借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梦境与现实冲突和无意识的创作方法,运用各种标新立异的图像元素、夸张荒谬的廓形结构、大胆的破坏性款式,设计摆脱了理性与逻辑的束缚,体现潜意识梦幻世界表现极端的美感和未来感,从而推动时装界的革新。文章梳理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以及超现实主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为服装设计师们的服装设计提供新的设计视角和创意来源。(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10期)
隋亚男[3](2019)在《英国小说中的视觉韵律——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细致的文字描写营造出的视觉效应或图像感在同一文本中多次隐现,便构成了一支"视觉韵律"。伴随着英国小说从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视觉韵律在读者阅读记忆中堆迭产生的画面也从"具象"走向了"抽象",这表明图像叙事在美学现代性的催化中演进出了新样态。当"图像"化为零碎的"意象"、其韵律性的重现不再服务于叙事——嬗变背后是小说家们试图将表现对象从"现实真实"转向"心理真实"的匠心,是文学创作由再现摹仿转向主观内省的理念改变。(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陈荣芳[4](2019)在《油画现实主义风格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评《服装画技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服装画是服装设计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服装设计从构思、收集资料到产品的宣传推广都离不开服装画,它是一名优秀服装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一。服装画从产生逐步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它与国画、油画等一些纯艺术绘画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随着我国服装业的不断发展,服装画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使用的(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刘浩[5](2019)在《论《罪与罚》中现代元素对现实主义的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在整体艺术倾向上带有从现实主义思潮向现代主义转型的色彩。《罪与罚》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凸显了这一特征,人物与环境关系发生转变并与存在主义有着一脉相通的血缘关联,对人物非理性心理的演绎也是方法多样。书写策略的变化,现代元素的运用,使作品对现实主义原则有明显的消解意味。(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9年07期)
牛学智[6](2019)在《文化现代性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从毕飞宇《小说课》说开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小说课》共收录10篇文章,论评对象包括《促织》(蒲松龄)、《红楼梦》(曹雪芹)、《项链》(莫泊桑)、《故乡》(鲁迅)、《布莱克·沃滋沃斯》(奈保尔)、《杀手》(海明威)、《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等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片断,其中对《故乡》《项链》的解读,具有自觉而成熟的文化现代性思想意识,打破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金一[7](2019)在《中韩两国现代文学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之比较——以20世纪叁四十年代的文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国际性的文艺思潮。作为同处于亚洲的东方国家,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在其影响之下出现了许多体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文学作品和批评文章。通过对同时期中韩两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征及其流变过程的比较,可以总结出20世纪叁四十年代两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异同点,进而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聂皓雪[8](2019)在《从乔治·奥特看超现实主义艺术话语在美国早期现代艺术语境中的延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美国现代主义艺术家乔治·奥特的晚期艺术活动与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关联,可以对美国早期现代艺术中存在的艺术史话语叙述中的语焉不详及相互抵牾之处进行厘定与分析。首先检视奥特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倾向及其作品中去政治化的特点;其次探讨其作品中的形而上维度及其与艺术家个人生活经验和私人幻想之间的勾连;再次,则透过对奥特作品中的"形式主义"立场的阐释,分析其与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在形式主义话语上的隔阂与冲突,从而呈现出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全面占领艺术话语权之前,美国早期现代主义艺术中复杂而微妙的景观。(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19年04期)
邹军[9](2019)在《1980年代“现代派”论争中的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1980年代为社会历史语境,以“现代派”文艺论争为文化思想场域,以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锋为问题主线,以论战争鸣中不同观点理论批评文章为文本分析对象,对文艺论争中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地回顾与梳理,力求在尽可能还原文艺论争历史现场的基础上,展示改革开放新时期文艺观念变革中的矛盾冲突、新旧交替、范式转型与思想嬗变的复杂历史过程,进而阐扬新时期文艺观念转型变革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1980年代“现代派”论争的文化思想语境,梳理了世界学术史上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论争,为研究对象的深入探讨找寻社会学和学术史的背景。本文以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锋为问题主线,分别从哲学基础、文艺本质、创作过程、作品构成、价值判断等五个维度,深入考察论争的问题实质。从文艺进化论的观点看,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文艺思潮或流派,在历史演进顺序中现代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发展与超越。从文艺创作方法或创作原则上看,二者并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别,甚至还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因为在文艺创作中,找寻一种恰当的方法并使其切合于历史时代精神的表达,以确保艺术审美创造最大限度地抵达自由之境,无疑是不同艺术思潮所致力于追求的理想目标。1980年代是一个革旧鼎新的时代,这一时代特质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各种思想争鸣交锋的文化场域。社会转型变革促使因袭的传统架构松动瓦解,催生新观念生成发展,正是在这新旧交替的变革中,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保守与创新、个人与集体等诸多问题,都面临着重新的审视和讨论。1978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召开,宣布取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口号,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时代政治的转变为文化思想领域营造出了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于是,在各种因素的共同发酵下,论争成为了这一时期各个学科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在文艺领域,改革开放西方现代主义作品再次被大量地译介进来。众所周知,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现实主义曾成为主流正统的文艺创作方法,而现代主义则一直被定义为资产阶级的文艺,被视为洪水猛兽而招致不断的批判,以至于现代主义在中国一直处于销声匿迹的境况。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人们重新审视现代主义提供了自由争鸣的空间,因此,在“现代派”论争中如何看待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对峙与冲突,就成为中国当代文艺思想论争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焦点议题。“现代派”论争起始于1978年下半年,以外国文学研究学者为主体,展开了如何看待西方现代派的论争。在“现代派”论争中,关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孰是孰非、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孰主孰从等问题始终是焦点议题。《外国文学研究》于1979年第1期发表了柳鸣九的《现当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的几个问题》,并率先开辟了“西方现代派文学讨论”专栏,从1980年第4期到1982年第1期,该专栏共发表相关讨论文章32篇。作为总结,徐迟发表了《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此文及其引发的论争将“现代派”讨论推向了一个高潮。1980年,戴厚英在《人啊,人》(1980年11月出版)后记中,明确地表达了对现实主义的不满和批判,提倡文艺创作向现代主义转型,由此引发一轮论战,耿庸等发文就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与戴厚英进行商榷和争辩。“现代派”论争的另一个高峰,是由高行健1981年出版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所引起的。该书出版后,冯骥才、李陀、刘心武围绕这本书展开了通信式讨论,在《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上发表以后,引起了与之相关的论争。此外,由朦胧诗及评价朦胧诗等相关问题的论争同样引发了如何看待“现代派”的问题。其中,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尤其是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引发了文艺界极为激烈的论争。1984年,“现代派”论争转向低潮,直到1988年,黄子平在《北京文学》第2期发表了《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一文,“现代派”论争又有所复苏,但重心转向了关于“现代派”之真伪的争辩上。为系统地回顾与梳理1980年代“现代派”论争中的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本文以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锋为问题主线,分别从哲学基础、文艺本质、创作过程、作品构成、价值判断等五个维度,深入考察论争的问题实质。本文尝试从学术问题史的角度梳理中外文艺论争史上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问题,回顾“现代派”论争的文化思想语境,描述“现代派”论争的重要过程和主要观点。这是因为,1980年代“现代派”论争中所涉及的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只发生在中国的特殊现象,而是一个世界文艺史上的重要议题,因而对世界文艺史范围内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论争的梳理和考察,将为1980年代“现代派”论争研究提供重要的参照。论文第叁章,任何一种文艺思潮或文艺观念都建立一定的哲学基础之上。本文以“唯物与唯心”为切入点,从文艺基础论视域介入研究对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1980年代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争辩的焦点之一。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西方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哲学。在特定历史时代,“唯物主义”被想象为真理,而“唯心主义”却被视为谬论,在这种先在性偏见的影响之下,以“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现实主义同样被想象为天然正确,而以“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现代主义则被认为充满了谬误。第四章从哲学基础论视域深入到文艺本质论视域,以考察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文艺观念的差异是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现实主义认为文艺创作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而现代主义却认为文艺创作是对主观世界的表现。第五章以“理性与非理性”为题,从文艺本质论视域延伸到文艺创作论视域。究其根本,现实主义的创作心理以理性为主导,而理性恰恰又是现代主义最为不满也最欲挑战的思维方式,因此,如何看待文艺创作中的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自然成为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交锋的又一个焦点。本文第六章重点考察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关于文艺构成的不同理解。具体而言是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来探讨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现实主义注重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认知传达,而现代主义却走向了语言和形式实验,这两种差异构成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论争的焦点之一。第七章从文艺价值论视域出发,即从对文艺作品的价值判断角度去考察二者的异同。现实主义创作希冀追寻意义呈现真理,而现代主义却认为这是一种虚妄和自欺,在后者看来,世界是荒谬的,意义是虚无的,而文学艺术的重要价值在于勇敢地直面和揭示世界的荒诞、意义的虚无、人性的灰暗和人生的惨淡,也可以说,现代主义是以“无意义”的方式来呈现“意义”的,由此可见,二者对文艺价值的理解和表达是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这便构成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矛盾与冲突的又一焦点。1980年代“现代派”论争中的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看似某一历史阶段的某一文艺争鸣的议题之一,实则牵涉众多,并且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在论争中,大致出现了叁种论调:一部分论者认为现代主义先进于现实主义并必将取代现实主义;另一部分论者却认为现实主义拥有坚固的创作和接受传统,是一种亘古常青的创作方法;还有一部分论者认为,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甚至还存在融合的可能,新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其它带有前缀和定语的现实主义都能佐证这一观点。作为社会转型变革的历史时期,1980年代的突出特点是,某些权力关系的必然松动与某些长久被忽视和压抑的话语得以复苏重建:前者如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后者如具有现代性和先锋性的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在这些变革中,由于对话语权力的维护和争夺,本来是学术范围内的争鸣和争锋,却每每会演变成一种更为激进也更为片面的二元对立,这无疑成为1980年代文艺批评最为鲜明的文化症候之一。还有就是,当本文将1980年代“现代派”论争中的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纳入世界文艺思想史的视域中进行参照性考察时发现,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观点,它既不是简单的融合,也不是单纯的对立,而是始终抱持着多元与自由的原则立场,这种观点认为:文艺创作最好的方法既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现代主义,或者,既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现代主义,以及它们的融合交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何种“主义”,而在于这种创作方法是否贴合实际表达、能否抵达创作的自由之境,如果它在“贴合”上和“抵达”上都做得好,那么,它自然就是最好的方法。在本文看来,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确为文学艺术所惯用,并在文学艺术史上创造出无数的经典,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主义自诞生以来,更为文学艺术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和创新。秉持这一总体立场,本文往返于当下与历史、现代与传统、理论与实践,探寻1980年代“现代派”论争中的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从中辨析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为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思想去客观、理性、公正地对待这两种至今仍然饱含张力和魅力的创作方法,以展示并阐扬新时期文艺观念转型变革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方晨[10](2019)在《现代现实主义是一种必须的创作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从不为流派写作,但认同为了阅读和研究,把写作分成什么类型。那些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算作乡土写作;以城市生活为主的算作城市题材。我创作叁十年,一直没有偏离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这条主线,但从一开始,它就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而是经过了改良的现实主义。(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期刊2019年02期)
现代的现实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出人意料的创造力和非凡的想象力是服装设计师的灵魂所在,以超现实主义为表现方式的服装设计师借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梦境与现实冲突和无意识的创作方法,运用各种标新立异的图像元素、夸张荒谬的廓形结构、大胆的破坏性款式,设计摆脱了理性与逻辑的束缚,体现潜意识梦幻世界表现极端的美感和未来感,从而推动时装界的革新。文章梳理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以及超现实主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为服装设计师们的服装设计提供新的设计视角和创意来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的现实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黄新川.历史语境下的“反田园”书写——菲利普·罗斯“美国叁部曲”中后现代现实主义叙事策略解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刘凌,孙明阳.超现实主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诠释[J].大观(论坛).2019
[3].隋亚男.英国小说中的视觉韵律——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J].国外文学.2019
[4].陈荣芳.油画现实主义风格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评《服装画技法》[J].上海纺织科技.2019
[5].刘浩.论《罪与罚》中现代元素对现实主义的消解[J].福建茶叶.2019
[6].牛学智.文化现代性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从毕飞宇《小说课》说开去[J].小说评论.2019
[7].金一.中韩两国现代文学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之比较——以20世纪叁四十年代的文论为中心[J].东疆学刊.2019
[8].聂皓雪.从乔治·奥特看超现实主义艺术话语在美国早期现代艺术语境中的延异[J].艺术探索.2019
[9].邹军.1980年代“现代派”论争中的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D].辽宁大学.2019
[10].王方晨.现代现实主义是一种必须的创作手法[J].时代文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