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阻抗型免疫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化学发光,钙钛矿,量子点,信号放大
阻抗型免疫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金雨晨[1](2019)在《两种钙钛矿的性质研究与低阻抗免疫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是电化学和化学发光的结合产物,因其无需激发光源、无背景散射光干扰、设备简易以及操作方便等特点,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近年来,ECL分析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药学等相关领域。许多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质,而基于各种纳米材料的ECL免疫传感器的构建也是近年来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最近,钙钛矿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探究了两种钙钛矿纳米材料的ECL性质,并研制了一种低阻抗的电极修饰方法用于ECL免疫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碳纳米管混合的FAPbBr_3量子点在水相中的电致化学发光及其传感研究研究发现,FAPbBr_3钙钛矿量子点在水相中具有良好的ECL行为,并且其ECL强度可以在碳纳米管(CNTs)的作用下得到大幅提升。电化学测试显示FAPbBr_3量子点具有一个还原峰和两个氧化峰,以叁正丙胺为阳极共反应剂,FAPbBr_3与CNTs复合物的ECL信号大幅提升,实现了以钙钛矿量子点为发光体的ECL传感器在水相中对多巴胺-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1~20μmol/L,检测下限为0.05μmol/L。2、不同粒径CsPbBr_3量子点在水相中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合成了五种尺寸的CsPbBr_3量子点,粒径分别为10、13、15、18、20 nm。研究结果表明,CsPbBr_3量子点具有很强的荧光,且单色性良好,半峰宽约为24 nm。随着CsPbBr_3量子点的粒径由10 nm增加到20 nm,其荧光发射峰由480 nm增加到534 nm,吸收光谱中1S激子跃迁峰也随之红移。以叁正丙胺为阳极共反应剂,CsPbBr_3量子点在水相中具有良好的ECL性能,ECL强度随量子点的粒径增加而增强,其发光电位向低电位方向移动,ECL发射峰的半宽度约为24 nm,这使得CsPbBr_3量子点成为一种可调控型ECL发光体。3、以g-C_3N_4作为标记物的信号放大型ECL免疫传感器电化学发光的信号放大通常采用高效的基质来实现,该基质可以加速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或携带更多的电化学发光体。在本章中,我们提出了一种便捷的信号放大策略用于ECL免疫测定,以羧基化的g-C_3N_4纳米片作为ECL标记物,癌胚抗原(CEA)作为检测目标,然后通过电化学预处理底物:在玻璃碳电极(GCE)上电聚合2-氨基对苯二甲酸(ATA)薄膜(GCE/ATA)。通过夹心免疫法将g-C_3N_4标记的CEA抗体(Ab_2)的固定在GCE/ATA上以形成GCE/ATA-Ab_1-Ag-Ab_2-g-C_3N_4。电化学阻抗谱和电位分辨ECL表征证明GCE/ATA在GCE/ATA-Ab_1-Ag-Ab_2-g-C_3N_4的电子转移抗性(R_(et))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在含有K_2S_2O_8和H_2O_2的双共反应体系中连续扫描,GCE/ATA-Ab_1-Ag-Ab_2-NSs的R_(et)可以显着减少,扫描第10次比扫描第1次ECL信号增强3.3倍,是在单共反应剂K_2S_2O_8中ECL信号的10.2倍。制备电极时,采用在含有K_2S_2O_8和H_2O_2的介质中连续扫描GCE/ATA,可以显着降低GCE/ATA-Ab_1-Ag-Ab_2-g-C_3N_4的R_(et),同时大大提高ECL响应。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实现了对CEA的高灵敏检测,响应浓度范围为0.1 pg/mL~1ng/mL,检测限为3 fg/mL。(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5)
杨威,韩小平,宋海燕,张志勇,冯俊惠[2](2018)在《检测低浓度布鲁氏菌抗体的阻抗型免疫传感器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测低浓度的布鲁氏菌抗体,通过将布鲁氏菌病抗原直接固定在丝网印刷金电极表面,检测不同浓度的布鲁氏菌抗体,利用交流阻抗法表征布鲁氏菌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过程,经过拟合测试数据构建Randles模型,根据电子转移阻抗的变化建立变化值与布鲁氏菌抗体浓度之间的关系。在优化后的免疫反应条件及检测参数条件下,抗体浓度在1×10~(-4)~1 IU/mL范围时,电子转移阻抗的变化值与抗体对数浓度呈线性关系,表明阻抗型免疫传感器能用于有效地检测低浓度布鲁氏菌抗体。(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游凯豪,史强,江东健,何庆华[3](2018)在《转基因蛋白Cry1AC的非标记阻抗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Cry1Ac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杀虫剂,在转基因作物中应用广泛,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中Cry1Ac蛋白的含量进行监测,是保障食品安全及消费者知情权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在获得抗Cry1Ac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以其为核心识别元件,构建非标记阻抗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Cry1Ac阻抗性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0.98~125ng·mL-1,最低检测限为0.80ng·mL-1,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0%~110%,并与其它蛋白无交叉反应,为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中Cry1Ac蛋白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18年03期)
耿小会,张永花,高强,张芳琳,雷迎峰[4](2016)在《基于绝缘膜信号放大的电化学交流阻抗建立检测IgM的免疫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制备了一种具有高灵敏度的检测IgM的免疫传感器,它是基于辣根过氧化酶(HRP)催化氧化生成不溶物沉淀吸附在金电极表面,阻碍电子传递起到信号放大的作用。首先在金电极上通过Au.-S键自组装一层小分子MUA-MCH-DTT,然后第一个IgM特异性抗体(st mAb)通过缩合反应形成酰胺健固定在金电极表面。依次将目标物IgM和HRP标记的第二个IgM抗体(2nd mAb)通过双抗体夹心法固定在修饰电极上。HRP氧化4-氯-1-萘酚形成不溶物沉淀,在传感器上形成一层绝缘层,阻碍了电子在电极与电解质溶液之间的传递。因此,随着绝缘层沉淀量的增大,传感器的电子转移电阻(Ret)会随之大大增加。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用于监测不溶物在电极表面上的沉积。传感器的Ret值可间接指示IgM浓度。在最佳条件下,IgM的最低检测浓度为3×10-16g/mL。该传感器具有很好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6-09-09)
满燕,梁刚,潘立刚[5](2016)在《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的链格孢酚单甲醚毒素高灵敏电化学阻抗免疫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链格孢酚单甲醚(AME)毒素是链格孢霉的次级代谢产物,由于它具有基因毒性、诱变性、致癌性等毒性作用,因此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AME毒素的检测主要是依靠液相(LC)和液质联用(LC-MS)、气相(GC)和气质联用(GC-MS)等大型仪器设备,但是这些检测方法不能满足当前食品安全领域所追求的实时、快速、高灵敏、便携式检测的需求。生物传感技术作为AME毒素的前景替代方法,具有高专一性、高选择性、便携性和实时分析的性能,因此可以弥补上述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己经成为众多分析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的检测方法。本文首先筛选到AME毒素的单克隆抗体,并将此抗体固定到分别修饰有碳纳米管、石墨烯、胶体金纳米颗粒修饰的金电极,构建电化学阻抗免疫传感器,最后实现水果、蔬菜等实际样本中链格孢毒素AME的实时快速、高灵敏、便携式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期刊2016-07-01)
朱丹[6](2016)在《隐性孔雀石绿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电化学阻抗免疫传感器的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孔雀石绿是叁苯甲烷类化学物孔雀石绿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和存在形式,残留时间长,由于其潜在的高毒、高残留、“叁致”等毒副作用,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已经严格限制其使用,但是违规添加事件屡有发生,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极有必要建立隐性孔雀石绿及孔雀石绿的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得到科学即时的结果,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监督,保障和促进我国水产品行业的发展。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根据化学合成原则和半抗原设计要求,采用以原料为基础,从源头进行合成的方法,合成了四种含不同基团和长度连接臂的半抗原,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隐性孔雀石绿半抗原的合成路径,以纯碳链作为连接臂,并可以通过更换反应物实现连接臂的延长。对设计合成的目标产物分别进行薄层色谱法、质谱扫描和核磁氢谱鉴定,证实已成功制备隐性孔雀石绿半抗原,且纯度均在95%以上。将设计合成的半抗原分别通过碳二亚胺法与BSA和OVA偶联,并且经过紫外光谱和MALDI-TOF-MS对完全抗原进行鉴定和偶联比的计算,结果表明完全抗原制备成功,且免疫原的偶联比介于10:1~20:1之间。选用适龄兔进行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制备,用ELISA方法检测得到的抗血清的效价和灵敏度,确定反应终点。选用效果最好的抗血清,进行ELISA工作条件的优化,建立隐性孔雀石绿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隐性孔雀石绿ELISA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2.21 ng/mL,线性范围为0.15~31.7 ng/mL,最低检测限为0.06 ng/mL,并用于鱼肉样品的实际检测中,回收率为79.8~92.4%。选用优化得到的抗体进行电化学阻抗免疫传感器的组装,并用电化学阻抗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对苯二胺重氮化修饰玻碳电极,将蛋白还原的纳米金簇共价连接到电极表面,并用EDC/NHS作为活化剂,将隐性孔雀石绿多克隆抗体以共价连接的方式固定到了修饰过的玻碳电极表面,BSA封闭,以减少非特异吸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根据抗体抗原特异性反应前后电极表面电阻值的变化对隐性孔雀石绿进行了检测,检测限为0.03 ng/mL,检测范围是0.1~10 ng/mL,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以实现水样中隐性孔雀石绿和孔雀石绿的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5-01)
耿小会[7](2016)在《信号放大的乙脑病毒电化学交流阻抗免疫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至今,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中,由库蚊传播的日本脑炎病毒(JEV)是引起疾病的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它能够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引起病毒性脑炎。它在临床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症为主,病死率很高,且多数幸存者患有神经、认知和精神后遗症。JEV感染主要在我国及亚洲的一些国家流行,是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迄今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针对JEV感染引起的脑炎主要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JEV早期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JEV感染人体后,在血液中病毒载量较低,经过短暂的病毒血症期后进入脑组织,故需要建立一种高灵敏的方法用于JEV的快速检测。电化学方法因其具有灵敏度高,易于小型化等特点,在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广受关注。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以其对界面性质敏感,免标记等优点受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人员的青睐。本论文以抗体为分子识别物质,IgM和JEV为目标物,利用辣根氧化物酶HRP作为标记物进行信号放大,开发了一种用于检测IgM和JEV的高灵敏的电化学交流阻抗免疫传感器。本论文由四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概述了JEV研究背景,包括JEV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防治措施以及传统的检测方法;其次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和分类,其中详细综述了生物传感器在病毒检测中的研究;接着概述了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和分类,并重点介绍了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以及该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随后介绍了丝网印刷技术及其在病毒传感器中的研究进展;最后,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思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内容。第二章信号放大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IgM的研究本研究制备了一种具有高灵敏度的检测IgM的电化学交流阻抗免疫传感器。当目标物IgM存在时,利用叁明治夹心法连接上辣根过氧化酶(HRP)标记物。随后在H202的条件下,标记在抗体上HRP催化氧化4-氯-1-萘酚(CN),生成的不溶性沉淀附着在电极表面,阻碍了电子在电化学探针[Fe(CN)6]3/4-与电极表面的传递,进而起到信号放大的作用。通过比较IgM结合前后阻抗值的变化来实现对目标物IgM的检测。在浓度为1.6 fg/mL~1.6 ng/mL的范围内,目标物浓度和阻抗信号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到0.53 fg/mL(S/N=3),并且该传感器有较高的选择性。第叁章交流阻抗信号放大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JEV的研究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叁明治”型电化学病毒免疫传感器。首先通过-SH自组装的方式,在处理好的金电极上建立了小分子MUA(十一巯基十一烷酸)、MCH(巯基己醇)和DTT(二硫苏糖醇)的混合单层。之后利用NHS/EDC活化MUA上的羧基,并和抗体上的氨基发生缩合反应形成酰胺键,将1st anti-JEV固定在电极上。随后利用免疫反应把自制的JEV和2nd HRP-anti-JEV连接到电极上。在H202存在的条件下HRP催化氧化CN产生沉淀吸附在电极表面,使电极导电性降低。最后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方法来检测电极上沉淀物的积累,进而实现对目标物JEV的检测及信号放大。该方法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第四章基于金纳米粒子修饰的丝网印刷碳电极的电化学交流阻抗免疫传感器检测JEV的研究本研究以金纳米粒子(AuNPs)修饰的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为基体电极,制备了一种便宜、高灵敏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JEV的研究。首先,利用计时电位法在SPCE上电沉积一层AuNPs;之后通过-SH自组装的方式,在金纳米粒子上建立了小分子MUA、MCH和DTT的混合单层。之后再利用NHS/EDC活化MUA上的-COOH,并与anti-JEV上的-NH2发生缩合反应形成酰胺键,将1 stanti-JEV固定在电极上。通过叁明治夹心法将HRP标记的二抗结合到电极表面。最后HRP生物催化氧化CN产生不溶物沉淀,阻碍氧化还原电对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实现了JEV的高灵敏度检测。在JEV浓度为500 pfu/mL-500000 pfu/mL范围内,阻抗变化值与JEV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167 pfu/mL(S/N=3),为JEV的检测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灵敏、选择性好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金晶,李群芳,张升晖[8](2016)在《阻抗型免疫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阻抗型免疫传感器是利用抗原(或抗体)在电极表面发生特异性结合前后导致电极表面的电化学性质发生改变而实现对抗体(或抗原)进行测定一类新型免疫传感器,其具有制备简单、响应时间短和灵敏度高等特点。该文对阻抗型免疫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发展及现阶段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学传感器》期刊2016年01期)
韦林洪,刘琳,吕红映,滕镇远,康慧敏[9](2016)在《基于丝网印刷电极的阻抗型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烯效唑》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循环伏安法在丝网印刷碳电极表面电聚合聚苯胺/壳聚糖复合膜,利用静电吸附作用固定烯效唑抗体,制备了检测烯效唑的阻抗型免疫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谱对电极修饰过程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缓冲溶液p H值、温育温度及时间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研究了免疫传感器的性能。此免疫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现性和稳定性好的特点,对烯效唑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1~100 mg/L,相关系数为0.999,检出限为8μg/L(3σ)。白菜样品中添加0.05,0.10和1.0 mg/kg烯效唑,平均回收率为98.5%~104.6%,相对标准偏差为3.3%~4.3%,检测结果与气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相符。(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6年02期)
王阵贺[10](2015)在《奶牛孕酮的无标记阻抗免疫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孕酮(Progesterone)是雌性动物排卵后在黄体和怀孕期胎盘产生的一种天然孕激素。奶牛孕酮的含量随着其繁殖活动而呈现规律性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对孕酮的准确检测诊断奶牛是否发情或妊娠,从而采取受孕措施提高奶牛繁殖效率、增加奶牛业的生产效益。传统的孕酮检测方法有:乳胶凝集抑制试验(LAIT)、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酶免疫测定法(EIA)和放射免疫法(RIA)。但这些方法操作较为复杂,且价格昂贵,不能满足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需求。本课题将孕酮单克隆抗体用蛋白A固定在丝网印刷金电极上,制备了可快速检测孕酮含量的阻抗免疫传感器,并用交流阻抗法进行了孕酮的定量检测,同时设计了一种微弱信号检测装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贡献如下:1.为了增加印刷电极的稳定性和灵敏性,对丝网印刷金电极采用电化学方法(在硫酸中进行循环伏安法活化),分析电极活化的最优条件。2.用0.1g/mL的蛋白A修饰丝网印刷金电极并将孕酮单克隆抗体固定在修饰过的电极上制备孕酮阻抗免疫传感器,并进行优化。用制备的孕酮阻抗传感器检测浓度梯度为Ong/mL、1.5625ng/mL、3.125ng/mL、6.25ng/mL、12.5ng/mL、25ng/mL和50ng/mL的孕酮溶液进行交流阻抗法测量,建立阻抗值和孕酮浓度的回归方程,实现对孕酮浓度的定量检测。3.根据试验得到的阻抗数据用Zsimpwin软件拟合出相应的等效电路,并得到电路各元件的值以及拟合误差,进一步对理论模型分析。4.设计了一种微弱信号检测装置,为基于孕酮阻抗免疫传感器制备一种便携式孕酮检测设备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阻抗型免疫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检测低浓度的布鲁氏菌抗体,通过将布鲁氏菌病抗原直接固定在丝网印刷金电极表面,检测不同浓度的布鲁氏菌抗体,利用交流阻抗法表征布鲁氏菌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过程,经过拟合测试数据构建Randles模型,根据电子转移阻抗的变化建立变化值与布鲁氏菌抗体浓度之间的关系。在优化后的免疫反应条件及检测参数条件下,抗体浓度在1×10~(-4)~1 IU/mL范围时,电子转移阻抗的变化值与抗体对数浓度呈线性关系,表明阻抗型免疫传感器能用于有效地检测低浓度布鲁氏菌抗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阻抗型免疫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金雨晨.两种钙钛矿的性质研究与低阻抗免疫传感器[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杨威,韩小平,宋海燕,张志勇,冯俊惠.检测低浓度布鲁氏菌抗体的阻抗型免疫传感器构建[J].江苏农业科学.2018
[3].游凯豪,史强,江东健,何庆华.转基因蛋白Cry1AC的非标记阻抗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8
[4].耿小会,张永花,高强,张芳琳,雷迎峰.基于绝缘膜信号放大的电化学交流阻抗建立检测IgM的免疫传感器[C].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2016
[5].满燕,梁刚,潘立刚.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的链格孢酚单甲醚毒素高灵敏电化学阻抗免疫传感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2016
[6].朱丹.隐性孔雀石绿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电化学阻抗免疫传感器的组装[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7].耿小会.信号放大的乙脑病毒电化学交流阻抗免疫传感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8].金晶,李群芳,张升晖.阻抗型免疫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J].化学传感器.2016
[9].韦林洪,刘琳,吕红映,滕镇远,康慧敏.基于丝网印刷电极的阻抗型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烯效唑[J].分析化学.2016
[10].王阵贺.奶牛孕酮的无标记阻抗免疫传感器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