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

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

(重庆工商大学400067)

摘要:当下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就需要大学生在频繁的知识周期更迭中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观能动作用。本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重庆大学208名硕士生创新能力构成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对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加以细化操作,通过信效度分析对量表的科学性加以检验,运用回归分析法深入分析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对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科学合理地提出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建议和对策,力求为现阶段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对策

引言

伴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社会中能否具有话语权的关键因素。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各大高校已经对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举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足够之处。对此,本文以重庆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比较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各项指标因素,科学合理地提出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建议和对策,力求为现阶段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

(一)编制调查问卷

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研究,本预测问卷共设置了由22个题项组成的创新能力构成要素量表和25个题项组成的创新能力影响因素量表,具体情况表1所示。创新能力构成要素量表设计主要参考威廉斯(Williams)创造力倾向量表、艾曼贝尔(Amabile)的工作偏好量表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正。创新能力影响因素量表的设计主要参考艾曼贝尔(Amabile)的组织创新氛围量表、金凌志(2011)编制的量表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正,同时部分量表根据研究需要进行自行设计。

表1创新能力构成及影响因素变量描述

在对变量进行定义后,设计出完整的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博士生背景资料。第二部分是创新能力构成因素,以表1为依据,设置22个表示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题项。第三部分为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以表1为依据,设置25个表示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题项。

(二)样本选择

本研究对象选取重庆大学全日制硕士生,主要是对硕士生群体的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选取该校全日制硕士生作为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调查的方法,为了保证抽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于硕士生群体的调查,本文拟采取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首先抽取工科、经济学中的相关专业,然后在各专业内进行随机抽样。

(三)问卷发放

预调研在2017年6月进行,向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6个学院的博士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3.3%。对预调研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对部分题项进行修订与增删,形成正式问卷。正式调查在2017年7月进行,采用与预调研相同的方法,向全日制硕士生发放调查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0.4%。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统计分析

1、样本分布情况

对回收的208份有效问卷,从性别、年龄、所在院系、年级、是否本硕连读、学科平台、本科院校等七个方面对硕士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见表2:

表2样本选择情况分布表(N=208)

2、各变量统计

表3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数据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3所显示结果可知,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各层面均值介于3.215-3.636之间,处于“一般”到“比较符合”的行列。其中,创新知识技能得分最高,其次是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内部动机得分较低。这说明目前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偏重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对于创新人格和创新内部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创新内部动机水平一般。

(二)回归分析

本研究分别以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知识技能、创新内部动机为因变量,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科研条件等为自变量,进行四次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四个多元回归方程,整理后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在引入控制变量后,性别、年级、学科平台、本科院校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影响,而年龄、院系、是否本硕连读对创新能力没有影响,没有进入到回归方程,因此对于没有影响的控制变量在本文中不予显示。

表6创新能力构成与影晌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四个回归方程的F值显著水平均为0.00,表明各回归方程均是显著的。修正后的R平方值范围在0.190-.405之间,表明自变量解释创新能力差异的范围在19.04%-40.5%之间。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性别、年级、学科平台、本科院校在不同程度上对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影响,即男生在创新思维、创新人格方面优于女生,二年级及以上学生在创新知识技能方面优于一年级学生,国家级学科平台的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优于其他学科平台学生,本科院校为985、211高校的学生在创新知识技能、创新思维方面优于其他高校学生。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各因子并不都对创新能力产生影响,而是在不同程度上对创新能力各因子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可以比较各变量之间影响程度的大小。具体表现为: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科研条件对创新思维具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286、0.240、0.216;学位论文、课程学习、导师指导对创新人格产生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320、0.238、0.228;课程学习、导师指导、学位论文对创新知识技能产生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227、0.164、0.142课程学习、政策支持、导师指导对创新内部动机产生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263、0.171、0.132。

三、结论与建议

(一)硏究结论

本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重庆大学208名硕士生创新能力构成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对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加以细化操作,运用回归分析法深入分析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对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硕士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由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知识技能、创新内部动机四个因子构成,其中,创新知识技能是基础、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人格是保障、创新内部动机是动力。

(2)硕士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由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科研条件、政策支持、学位论文五个因子构成,五个因子共同对硕士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3)硕士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各因子并不都对创新能力产生影响,而是在不同程度上对创新能力各因子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

1、构建科学合理的硕士生课程体系

一方面,应构建科学的硕士生课程体系,即开设学科前沿领域相关课程,注重体现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以此来开拓硕士生的视野;开设交叉学科或跨学科课程,使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能够得到融合,便于硕士生合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开设实验技术方法及创新方法论课程,使硕士生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以及创新的相关方法,提高创新的效率。

2、建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导师在硕士生知识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严格审查导师的学术水平,遴选知识渊博、乐于施教的导师担任硕士生培养工作。高度关注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教师自身应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握最新研究动态。

3、注重在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构建知识

硕士学位论文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要求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发展做出原创性贡献,而要达到这一标准,必须从科学的选题、导师的精心指导、硕士生的刻苦钻研、同辈的帮助支持等方面下功夫。

4、构建良好的科研环境

科研条件既包括学校提供的科研平台、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等硬件条件,也包括科研氛围等软件条件。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搭建硕士生科研创新平台,为硕士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提供硬件支持。

5、树立创新人格的教育理念

高校应该积极倡导树立培养创新人格的教育理念,塑造硕士生的创新人格。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博士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发问,在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时应予以鼓励,保护硕士生的质疑精神及个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元.浅谈大学生创新软实力的培养与提升[J].管理观察,2017,(17):112-113.

[2]张秋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及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09):45-47.

[3]李云飞.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07):23-25.

[4]杨秀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4):149-150.

[5]高瑞苑.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06):186-188.

[6]陶富源.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与创新人才造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7,(04):55-60.

[7]刘德君.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07):25-26.

[8]刘子青.浅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及应对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105-106.

[9]徐艳.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反思与方法创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3):108-110.

[10]刘昌荣.加强本科生教育之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药前沿,2012(5):24-25

[11]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3-4

[12]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5):4-6

[13]廖保平.“众创热”一中国经济的新引擎[J].金融博览,2015(10):34-39

[14]姜聃.消化吸收再创新及其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21-22

标签:;  ;  ;  

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