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接受论文-宋展云

形象接受论文-宋展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形象接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陶渊明,陶诗,隐逸诗,无弦琴,钟嵘《诗品》,归去来辞,温汝能,《归去来兮辞》,朱长文,审美趣味

形象接受论文文献综述

宋展云[1](2019)在《陶渊明作品及其形象的多元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的作品及其形象具有典范意义。隐逸诗人、菊花、酒、五柳、葛巾、藜杖、无弦琴等诸多元素相互交织,使陶渊明的形象呈现出清俊脱俗的艺术美感。也正是因为具有朴素底色和内在韵味,陶渊明诗作及形象在历代文艺作品中不断得到再现、加工与重塑。(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9-23)

刘琳[2](2019)在《接受美学视阈下的短视频城市形象传播探究——以抖音APP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阵地。接受美学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有着共通之处,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探析了以抖音为例的短视频在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增强城市形象特色、加强城市建设和提高短视频创新能力的改进策略。(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7期)

钟景就[3](2019)在《唐五代的李贺故事与李贺形象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五代的李贺故事主要内容集中于表现李贺作诗刻苦、诗才横溢、因父名讳"晋"而不应进士、死后上天宫为白玉楼作记等内容,故事之间具有传承性,故事内容多具有称赞性和虚构性。它们既共同丰富了李贺的形象,也体现了唐五代时人对李贺形象的接受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分别是惋惜其早逝及所留作品不多、仰慕其过人才能。(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6期)

左胜辉[4](2019)在《拿破仑形象在中国的早期接受研究(1816-1911)》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后期,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他者”的西方进入国人的视野,一大批西方政治家形象被中国社会各阶层认识和接受,拿破仑便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相对于晚清最后十余年间广为流传的卢梭、罗兰夫人、华盛顿等西方政治家而言,拿破仑形象较早地传入中国,在不同书写者的笔下几经嬗变,从传入之初的一个负面知识符号,最后演变为1900年代的启蒙标本、革命偶像和政治象征。晚清出现的大量通俗文学作品进一步助推了对多元拿破仑形象的普及,使其成为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政治符号和精神象征。本文撰写主要以时间为序,讨论1816年至1911年国人对拿破仑形象接受的特点,并将其分为叁个时段。尝试探讨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厘清不同时期拿破仑形象塑造的基本特征;二是勾勒出1816年至191 1年近百年间拿破仑形象的演变历程;叁是追寻不同时期拿破仑形象发生改变的原因,探究其与晚清国人政治诉求和社会心态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绪论一章,正文叁章,结语一章。论文绪论部分概述了21世纪以来有关中国文学中西方形象研究的学术动态,界定了论文撰写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概念,并对拿破仑其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一章内容主要探讨1816-11840年拿破仑形象初践中国的相关记述,主要是对马礼逊、郭士立拿破仑书写的考察。二人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对拿破仑的详细介绍将其带入了中国的文化语境之中,郭士立笔下的“霸王”拿破仑形象对中国知识界认识拿破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章讨论1840-1895年拿破仑形象在中国知识界的接受与继续传播情况,所考察的主要文献是魏源、徐继畲、王韬等人的一些涉外史地作品和晚清早期的一些涉外游记作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魏源、徐继畲等人将拿破仑形象解读为一个穷兵黩武的异国史鉴,这一看法限定了知识阶层对拿破仑形象的最初认识,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为一个与武功相关的负面知识符号。第叁章主要讨论拿破仑形象在1895-1911年间辗转于维新者和革命派的笔下,被奉为异国雄主、新民偶像、革命表木,甚至进入通俗文学作品的多元接受情况。这一时期拿破仑形象出现于各类文献之中,基本完成了社会化和文学化的进程,在当时俘获了一大批崇拜者和效仿者。结语部分概述了拿破仑形象辗转于不同书写者笔下的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不同社会阶层和政治群体对拿破仑进行介绍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拿破仑形象在1816-1911近百年的形象嬗变表明,中国知识分子们在认识和接受西方政治家形象时,无论是对形象的选择还是解读,都掺杂了较多的主观选择和自觉阐释,这与他们自身的身份特征有关,也是清末不同时期中西方文化互动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晚清时期出现的大量的通俗文学作品完成了对各式各样拿破仑形象的整合,展现在社会大众眼前的拿破仑既是提倡民主革命的异国志士,也是充满英雄气概却最终穷途末路的英雄人物,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为之后的辛亥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31)

樊婧[5](2019)在《《水浒传》女性形象接受与再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对《水浒传》女性形象的审美接受进行分析,并选取明清时段,聚焦于文人阶层的接受。明清时期文人接受,是构建《水浒传》接受史的重要一环。他们留下的文化印记,影响着后人的接受,成为后人接受的前在文本。一方面,从明清文人的接受视野入手,解析明清文人《水浒传》评点中对女性形象的评价,同时对水浒戏和《水浒传》续书中女性形象的再创造进行剖析,进而分析时代语境对当时女性形象接受的影响。另一方面,对评点、戏曲以及续书进行文本细读,分析不同的文本形式对接受结果呈现样态的影响,进而明确文人是如何进行小说文本的空白填补的。明清文人通过笔记、序跋、评点等形式对《水浒传》进行解读批评,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水浒传》的研究材料。《水浒传》女性形象解读与再创造有叁种形式:明清评点、水浒戏、《水浒传》续书,因此本文分为四章,分别对其进行介绍。第一章是对明清文人期待视野的说明。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学接受是一种在伦理文化下的接受,伦理对小说的创作和解读都有很大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了中国伦理文化的核心——儒家伦理观。第二章对《水浒传》评点中有关女性形象的伦理化接受进行分析。明清评点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对于《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的解读则是一种伦理评判。本章分析了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梳理了评点者如何通过情节和文法分析进行评判,并揭示了评点者对女性形象的伦理评判的目的在于强化白话小说的教化劝诫作用。第叁章对明清文人水浒戏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阐明了戏曲这一不同于小说的艺术形式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它使女性形象雅化和扁平化。并说明了水浒戏中“情”与“理”的冲突和纠缠,“贤妻”重“理”,“淫妇”重“情”。第四章着重分析了《水浒传》续书中的女英雄形象。女性英雄在原着和水浒戏中都呈现出一种“失语”的状况,作者往往是用寥寥数笔简单勾画她们的形象。但是在续书中,女性英雄的重要性增加。本章重点分析了续书中女性英雄对正统女性观颠覆的原因以及具体表现。(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6)

张培培[6](2019)在《从接受角度看屈原形象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国中期楚国士大夫屈原品性高洁、才华绝异,然身处乱世、奸谗当道,虽执履忠贞却难逃谗佞宵小的陷害,被贬遭弃;又庸君不明,亲佞远贤,屈原幸君拔擢一寤而不能,终怨愤投江。屈原忧愁苦闷之时作了《离骚》等二十五篇,后被刘向辑入《楚辞》一书,受到后世广大读书人的诵阅,并产生了一批专门注解研究《楚辞》的着作,而作品中所蕴涵的屈原形象亦在不同的研究者笔下产生了不同的转变。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认为屈原“不胜愤懑”,是一个“怨君爱国”的臣子形象;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认为屈原“过亲而怨”,是一个“爱君爱国”的臣子形象;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认为屈原“爱君无己”,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臣子形象。屈原的形象在不同注本中的转变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注者所处的时代特征是造就他们如此注解的背景环境;注者自身的经历使其在注释时搭建了一个和屈原情感共鸣的桥梁;再加上注者自身所受的思想影响、学术氛围等原因,最终使屈原的形象慢慢转变。(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毛誉澄,刘嘉伟[7](2019)在《浅谈川剧《王熙凤》对原着人物形象的接受与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川剧《王熙凤》是着名女性剧作家徐棻的成名作,也是当代"红楼"戏曲改编的精品之作。在这部剧作中,王熙凤与尤二姐的形象与原着相比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使得戏曲体裁能够更好地承载《红楼梦》的内涵与精神,并且丰富了王熙凤与尤二姐在当代戏曲舞台上的形象,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借助接受美学、艾布拉姆斯的"作品、世界、作者、读者"四要素说、本雅明"技术"理论等批评视角,对《王熙凤》进行阐释,希望能为《红楼梦》的改编接受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红楼梦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张勇[8](2019)在《郭沫若所译“维特”形象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现代中国引起强烈反响,但是"维特"形象被中国读者所接受的重自由、强个性的典型性格特征,与歌德创作此形象本身所具有的西方悲情意识和时代内涵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通过对郭沫若译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本源探究,可以明显地发现他推介"维特"形象最终的指归在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命题的回应和深化,《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与《女神》形成的创作与译介的双位一体的双响炮,形成了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全面参与与影响的态势,这也为外国文学典型形象如何合理有效的参与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9年03期)

袁满[9](2019)在《鲁滨逊形象在中国接受的流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到了近代,欧洲长篇小说的地位已经与历史悠久的史诗和悲剧并驾齐驱。就欧洲近现代文学来说,长篇小说已经发展为主要类型之一,而在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中,享有“小说之父”之名的笛福功不可没。这不仅是因为他的长篇小说创作时间比大多数人更早,还因为他的作品处于时代转变时期、而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转型时期的状况。此外,对于小说而言,它的兴起与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而笛福受到这样的资产阶级上升时代精神的深刻感染,才会创作出符合时代背景的小说。就像很多外国文学史教科书中所描述的,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他不屈不挠、顽强生存、不轻易放弃的进取精神,也映射出资产阶级的进取和拓殖思想。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表现出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现代精神。鸦片战争以来,出于改变我们文化精神面貌的目的,我们对外国文学的译介相当重视。在分布甚广、数量庞大的欧美文学作品译介中,笛福作品的翻译与研究持续百余年的历史,绝对是一个典型的范例。笛福的作品被中国学者翻译过来的主要有《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瘟疫年纪事》、《罗克珊娜》、《杰克上校》和《海盗船长》等,而百年来中国对于笛福的作品研究次数最多,深受学者重视的便是《鲁滨逊漂流记》,这与该作品的内容、作者笛福对于中国的认知、中国人对其期待愿景等,都有着的密切联系。本篇论文选取笛福这个百年来颇受翻译、研究与接受的典型欧美作家,选择他的重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从历史的细节来重新审视百年来中国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情况、以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来分析鲁滨逊形象的流变,并试图发现其与欧美文学中国化整体进程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从最早的沈祖芬翻译的《绝岛漂流记》到当今的众多译本,《鲁滨逊漂流记》在中国的漂流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处在中国百年来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鲁滨逊的形象在中国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象解读。笔者认为,百年来中国对于鲁滨逊形象的接受大致可以分为叁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末民初的“殖民英雄”形象;再到建国以来“资产者”的形象;最后到九十年代以来的“创世者”形象。这些形象都与这叁个阶段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反映出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一定深受近现代中国社会背景的转变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静[10](2019)在《论曹植与曹丕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建构与传播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叁地关于曹氏兄弟的影视剧有16部之多。其中具体可以分为两个系列:一是作为历史剧的"叁国"系列,二是作为爱情剧的"洛神"系列。在众多的影视剧中,主创人员对曹氏兄弟的形象塑造和人物建构是相对一致的。"叁国"系列中,曹氏兄弟的每次出场皆选择的是最有传播影响力的情节。"洛神系列"多年的持续重拍,说明曹氏兄弟的爱情故事有优良的传播效果。(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形象接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阵地。接受美学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有着共通之处,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探析了以抖音为例的短视频在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增强城市形象特色、加强城市建设和提高短视频创新能力的改进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象接受论文参考文献

[1].宋展云.陶渊明作品及其形象的多元接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刘琳.接受美学视阈下的短视频城市形象传播探究——以抖音APP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

[3].钟景就.唐五代的李贺故事与李贺形象的接受[J].名作欣赏.2019

[4].左胜辉.拿破仑形象在中国的早期接受研究(1816-1911)[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5].樊婧.《水浒传》女性形象接受与再创造[D].河北师范大学.2019

[6].张培培.从接受角度看屈原形象的转变[D].湖北师范大学.2019

[7].毛誉澄,刘嘉伟.浅谈川剧《王熙凤》对原着人物形象的接受与改编[J].红楼梦学刊.2019

[8].张勇.郭沫若所译“维特”形象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中国翻译.2019

[9].袁满.鲁滨逊形象在中国接受的流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10].张静.论曹植与曹丕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建构与传播接受[J].语文学刊.2019

标签:;  ;  ;  ;  ;  ;  ;  ;  ;  ;  

形象接受论文-宋展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