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眼斑水龟论文-林柳,孙亮,王伟,史海涛

四眼斑水龟论文-林柳,孙亮,王伟,史海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四眼斑水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眼斑水龟属,海南四眼斑水龟,形态差异,拉丁学名

四眼斑水龟论文文献综述

林柳,孙亮,王伟,史海涛[1](2018)在《海南四眼斑水龟的分类地位与命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于海南岛的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种群长期被认为与其他地区的四眼斑水龟没有差别,但是分子生物学方法发现,它与其他地区四眼斑水龟种群存在较大遗传差异,形态学研究的结果也支持分子生物学将其列为独立物种的建议,但该物种目前尚没有明确的中文和拉丁学名。根据国际龟类物种命名习惯及先验原则,建议将分布于海南岛的四眼斑水龟独立新种的拉丁学名命名为Sacalia insulensis Adler,1962,并拟定中文名为海南四眼斑水龟。(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8年04期)

孙亮[2](2015)在《海南四眼斑水龟和四眼斑水龟形态学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眼斑水龟是亚洲地区的特有种,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单一的物种Sacalia quadriocellata。该物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江西与海南,国外则分布于老挝和越南。本课题组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线粒体16s DNA序列)研究了四眼斑水龟不同地区种群的分类地位,发现分子生物学数据支持该物种可以分为两个物种,认为海南岛分布的四眼斑水龟应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命名为海南四眼斑水龟(Sacalia hainanensis)。而物种分子生物学的差异往往表现出形态学的差异,物种的常规识别也主要依据外部形态特征,但以往的研究并没有从形态学方面对这两个物种的差异进行系统深入的量化研究。为了从形态学方面探讨海南四眼斑水龟与四眼斑水龟的物种分类地位及形态学差异,本研究依据实物标本形态学测量值和已有文献中相关描述及测量数据开展两物种形态学差异分析,进而探讨海南四眼斑水龟物种地位并提出保护建议。研究结果分述如下:头部形态学差异:根据参考文献记载和对已知产地的实物标本的观察,四眼斑水龟与海南四眼斑水龟的头部描述性形态差异较为明显。分布于亚洲东南沿海地区的四眼斑水龟雄性个体下颌有两个大型的红色斑块,头部背面第二对眼斑内侧边缘相交而形成“V”字形。与之相对,分布于海南地区的海南四眼斑水龟下颌只有一些均匀分布的红色小斑块,头部背面第二对眼斑内侧边缘相距较远而呈现倒“几”字形。雌性成体头部特征的比较显示,四眼斑水龟下颌为两块大型的黄白色斑块,只有在近前端有少量相连接,海南四眼斑水龟雌性个体下颌没有斑块或者仅见分散的黄白色小斑块。依据头部斑纹或者斑块的形态测量值比较表明,海南四眼斑水龟和四眼斑水龟在下颌斑纹及斑块尺寸上有显着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P=0.0001)。这些结果表明,海南地区的海南四眼斑水龟与其他地区的四眼斑水龟在头部形态上存差异。依据头部形态学测量值以头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四眼斑水龟成体的头长(t=7.687,df=50,P=0.001)、头宽(F(1,50)=12.071,P=0.00<0.05)和头高(F(1,50)=6.079,P=0.017)显着大于海南四眼斑水龟个体。依据5个头部形态测量值(头长、头宽、头高、第一眼斑距、第二眼斑距、上下眼斑距)主成分分析表明,四眼斑水龟与海南四眼斑水龟在主成分散点图上的分布有其各自的质心,表明在两物种头部形态特征上存在着差异。而利用头部形态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可以将两物种区分开来。其中判别分析的判别函数对海南四眼斑水龟判别正确率为88.5%,对四眼斑水龟判别正确率为100%,总体判别正确率为90.4%。结果表明,利用头部形态学特征可以较好的将两物种区分开。背腹甲盾片形态学差异:测量龟类个体的背甲长(CL)、背甲宽(CW)和体高(CH)等41个形态测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无性别二态性的甲高(CH)、背甲曲线长(CCL)和最大腹甲长(PL2)等33个形态测量学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四眼斑水龟的相对背甲高(CH/CL)、相对腹甲长(PL2/CL)、相对肛盾末尾尖端距离(PPW1/CL)大于四眼斑水龟,而相对腹甲宽(PW/CL)则是四眼斑水龟大于海南四眼斑水龟。这些结果表明海南四眼斑水龟和四眼斑水龟由于生活环境和种群基因的差异而在背腹甲盾片的形态上具有明显差异,海南四眼斑水龟相比较于四眼斑水龟个体相对较小(CCL/CL);相对体高(CH/CL)更大使得背甲不呈现流线型。两物种的背腹甲形态学差异的形成和它们采用不同的生活史对策有关,海南四眼斑水龟倾向于加大繁殖投入而四眼斑水龟选择加大生存投入。此外,海南四眼斑水龟具有较大的身体前部活动空间如较大的相对前端背甲宽(ACW)、较大的相对腹腔容积较大的相对体高(CH/CL)以及相对较大的尾部活动空间和产卵体积(PPW1/CL),而生物的形态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依据具有类似形态特征龟类研究结果表明:这可能与海南四眼斑水龟在其分布区内生存压力不大有关,因而更加倾向于通过扩大身体内部器官容积增加个体的繁殖能力有关。四眼斑水龟则趋向于具有更大的腹甲保护面积(PW/CL、ABSW/CL、ABSL/CL)和更加呈现流线型背腹甲(较低的CH/CL比值)以利于四眼斑水龟个体运动和捕食,这个形态测量学特征与分布于水流速度较快、天敌较多的锦龟个体类似,因而这可能与其在生境中生存压力较大有关。具有性二态的8个形态测量学特征的数据分析表明,四眼斑水龟和海南四眼斑水龟均有明显的雌性偏大的性二态偏向。在雌性个体中,四眼斑水龟相比较于海南四眼斑水龟具有更大的腹甲保护面积(PL1/CL)和更大的腹甲横向覆盖面积(CW1/CL),而这两个形态学特征都说明四眼斑水龟要扩大自身的腹甲保护面积,这反映出四眼斑水龟在其生境中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海南四眼斑水龟具有宽的第二肋盾宽(2COSW/CL)和较长的甲桥长(BL/CL),通过增加背腹甲内部怀卵空间,增强自身的繁殖能力。在雄性个体中,四眼斑水龟具有更大的背甲覆盖长度(CL、NL/CL)和更宽的腹甲(CW1/CCL)从而能提供给身体较好的保护。同时通过缩短甲桥长(BL/CL)来增大四肢的活动空间提高自身运动能力。上述结果说明海南四眼斑水龟与四眼斑水龟背腹甲盾片形态存在差异,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基因差异是背腹甲盾片上产生明显差异的原因。利用具有性二态的形态测量值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典则判别函数分析提取了2个典则判别函数,依据典则判别函数得分绘制散点图可以将海南四眼斑水龟和四眼斑水龟以及眼斑水龟完全区分开,并且各函数的判别正确率为100%。主成分分析结果也证实了利用8个具有性二态的形态测量值可以将叁个眼斑龟属物种个体区分开,且各物种有其独特的物种质心。腹甲斑纹和斑点:采用Tps数字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海南四眼斑水龟和四眼斑水龟雌性腹甲黑斑相对面积和雄性腹甲斑点数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四眼斑水龟雌性个体腹甲的黑斑相对面积大于雌性的;雄性个体腹甲黑点数目比较中,海南四眼斑水龟的腹甲斑点数目多于四眼斑水龟,两物种的腹甲斑纹和斑点数存在差异。采用6个腹甲角度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雌性个体中,除角4以外,其他腹甲角度差异均显着;雄性腹甲角度比较中,除角2和角3以外,其他腹甲角度差异均显着。结果表明两物种在腹甲角度上存在稳定的差异。雌性个体的典则判别函数分析中以6个腹甲角度值为因子,分别建立两个判别函数并且判别正确率为100%。以每个个体在判别函数中得分作为坐标绘制散点图,可以看到海南四眼斑水龟和四眼斑水龟都有其各自的物种质心,表明两物种间存在着形态差异。主成分分析也验证了以上结论。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四眼斑水龟与海南四眼斑水龟在头部形态特征、背腹甲形态特征、腹甲斑纹和斑点上存在着显着差异。这些形态学分析结果支持将海南四眼斑水龟作为独立种的结论。本研究为探讨海南四眼斑水龟的物种分类地位与形态学鉴定提供基础形态学证据。并建议将海南四眼斑水龟的学名由Sacalia insulensis改为Sacalia hainanensis。本文首次在国内应用了数字图像处理软件(IMP形态测量软件)和地标点的概念和方法研究龟类物种形态学差异,对开展龟类形态差异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张珂,洪美玲,史海涛,田丹丹,刘薇薇[3](2015)在《四眼斑水龟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濒危物种四眼斑水龟目前人工养殖成活率不高,易发病,因基础研究薄弱而诊治困难。为了建立一套四眼斑水龟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给该物种的疾病诊断、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测定了8只健康四眼斑水龟成体(体质量215.03~304.17 g)血液中K+、Na+、Cl-、Ca2+、肌酐、尿酸、尿素氮、血糖、甘油叁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总胆红素的含量和渗透压,并分析了这些指标的季节变化和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在夏季,四眼斑水龟血液中K+、血糖和总胆红素的含量显着高于冬季,但总蛋白显着低于冬季(P<0.05);其它指标季节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雌性四眼斑水龟血液中尿素氮的含量显着高于雄性(P<0.05),而K+、Na+、Cl-、Ca2+、肌酐、尿酸、血糖、甘油叁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总胆红素的含量和渗透压,雌性略高于雄性,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还分析比较了四眼斑水龟与猪鼻龟(淡水代表种)、翘缘陆龟(陆地代表种)和绿海龟(海洋代表种)3种龟血液生化指标的异同,结果显示,四眼斑水龟血液中无机离子浓度、肌酐含量和渗透压与淡水龟猪鼻龟一致,低于绿海龟;尿素氮和尿酸含量高于其它3种龟;血糖和总蛋白低于绿海龟,高于猪鼻龟和缘翘陆龟。(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5年01期)

肖繁荣,史海涛,孙亮[4](2014)在《四眼斑水龟个体大小和体形的两性异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龟鳖的两性异形对理解形态适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量41只(21♀,20♂)成体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的20个形态特征指标,研究四眼斑水龟个体大小和体形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除头长、头宽、尾长和尾长肛前段长外,四眼斑水龟其他的形态特征均与背甲长呈正相关。雌性的背甲长、腹甲长、腹甲中线长、腹甲曲线长显着大于雄性;雄性的头长、头宽、后肢长、尾长和尾长肛前段长显着大于雌性;雌雄两性的体重、体周长、前肢长、腹甲宽、肛盾切口长、肛盾切口宽以及除背甲长外的所有背甲形态特征指标均无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四眼斑水龟存在个体大小和体形两性异形。(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杜爽[5](2014)在《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红耳龟和四眼斑水龟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脊椎动物肠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微环境,其内定植了大量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群落对宿主起着包括分解食物、新陈代谢、提供营养,以及提高免疫力和防御病原体入侵等重要作用。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微生态学最热门的课题。近年,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大量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被认知,但是对于在地球上已拥有2亿多年生活史的龟类动物,还未曾见报道。本研究选取外来物种巴西红耳龟和海南本地物种四眼斑水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宏基因组方法与454测序技术对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丰度进行研究,为了解龟类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菌群结构,构建红耳龟、四眼斑水龟与肠道细菌群落共生体系和肠道菌群监测平台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分别提取了3只红耳龟和3只四眼斑水龟粪便样品的微生物宏基因组DNA,通过罗氏454高通量技术对样品的16S rRNA基因的V3-V5可变区进行测序,进行细菌多样性的调查。测序结果表明红耳龟和四眼斑水龟具有丰富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共获得163,785条有效序列,在97%的序列相似度下对序列进行归类,共获得1,766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操作分类单位)。根据序列注释结果显示其类群多达16个门,分别为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柔膜菌门(Tenericutes)、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 Elusimicrob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纤维菌门(Fibrobacteres)、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以及一个古细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其中厚壁杆菌门和拟杆菌门广泛存在于各样品中,并且占绝对优势。此外,序列注释结果表明肠道中还蕴藏着数量巨大的未知细菌类群,共获未鉴定的序列8,014条,占到总序列的4.89%,而这些菌群序列的获得可为其将来被认知、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对于不同物种,肠道菌群体现了宿主特异性。根据Beta多样性分析,红耳龟和四眼斑水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且不同物种种间差异性要远大于种内差异。红耳龟样本共获得71,368条序列和1,061个OTUs,四眼斑水龟获得92,417条序列和705个OTUs,经α多样性分析显示,与四眼斑水龟相比,红耳龟的肠道微生物具有更加丰富的多样性。在类群分类上,红耳龟共获得15个门类,四眼斑水龟获得12个门类,且两组样本在优势菌群的比例上同样表现出差异性,红耳龟肠道的优势菌群为厚壁杆菌门、拟杆菌门和螺旋体门,而四眼斑水龟的肠道优势菌群则更加集中在厚壁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由此可推测螺旋体门类细菌可能在红耳龟肠道内发挥着某种特殊的作用。而在进一步的菌群种系型分析中,两组样品也存在差异性,例如在分类单位较高的拟杆菌门和互养菌门。而在未知菌种方面,红耳龟也显示出更加丰富的潜在待开发资源,红耳龟共有2,239.67±716.59条未能鉴定的序列,占总比例为9.67±2.34%,而四眼斑水龟未能鉴定的序列数相对较少,仅为431.67±114.29,所占比例为1.43±0.45%。此外,序列注释结果还表明红耳龟和四眼斑水龟肠道内含多种致病菌,包括短螺旋体属(Brevinema)、爱德华氏菌属(Edwardsiella)、志贺菌属(Shigella)和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等等。常作为宠物饲养的红耳龟,由于与人类长时间接触,致使这些病原菌很可能构成人畜共患病发生的潜在威胁。而跟据进一步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样品的肠道病原菌也存在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爱德华氏菌属、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短螺旋体属(Brevinema)和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仅有沙门氏菌属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两个属在两组样品中都被发现。因此,全面调查肠道病原菌的种类,对于人畜疾病的病因及预防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肖繁荣[6](2014)在《四眼斑水龟体色和体形的生态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眼斑水龟(Scalia quadriocellata)与国内其他龟鳖类相比,虽同样面临过度猎捕和栖息地破坏等压力,但其种群密度却是相对最高的,说明该物种有很好的生存适应性。与四眼斑水龟生存适应能力密切相关的研究有栖息地选择、食性、繁殖和行为等,但尚未见有关其形态适应的研究。体色与体形是动物的两个主要形态特征,是形态适应研究的重要方面。体色与生境颜色相似度的研究在鱼类、两栖类、蜥蜴类、鸟类和哺乳类见有报道,而龟类的体色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色变化、色素细胞的结构和调节等方面,尚无体色与生境颜色相似度的研究。有关动物体形与生境基质形状相似度的研究,仅见蛾类幼虫与树枝相似度研究,在脊椎动物中尚无报道。为揭示四眼斑水龟野外种群密度高的生态形态学原因,本文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海南省琼中县湾岭镇合总沟不同区段——四眼斑水龟自然分布的环境,开展四眼斑水龟体色和体形与其溪流的基质相似度研究。为比较四眼斑水龟与其同域分布的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和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之间的差异,开展了后两种龟体色和体形与其各自生境基质的相似度的研究。研究结果分述如下:体色与生境基质颜色的相似度: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样方,把龟放入样方内并使用数码摄影技术进行拍照,采用photoshop软件和CIE L*a*b*色彩空间量化颜色并计算色差。统计结果显示四眼斑水龟体色与合总沟不同区段基质的颜色相似度间差异显着,颜色相似度在中游最高(ΔE=12.24±0.17),且与上游(ΔE=26.60±0.87)(Z=-14.378,P <0.0001)和下游(ΔE=38.57±1.14)(Z=-17.641,P <0.0001)的差异均显着;亮度相似度在中游最高(ΔL*=9.75±0.17),与上游(ΔL*=22.07±0.90)(Z=-11.952,P <0.0001)和下游(ΔL*=37.08±1.18)(Z=-17.542,P <0.0001)的差异均显着;色度相似度也是中游最高(Δa*b*=7.02±0.14),与上游(Δa*b*=13.45±0.32)(Z=-15.255,P <0.0001)和下游(Δa*b*=8.96±0.17)(Z=-8.371,P <0.0001)差异均显着。这些结果表明四眼斑水龟体色与合总沟中游基质颜色的匹配程度显着高于上游与下游。四眼斑水龟的种群密度与颜色相似度和色度相似度呈正相关(ΔE: r=-0.455,P <0.0001;Δa*b*:r=-0.586,P <0.0001),表明四眼斑水龟种群密与颜色相似度有关。四眼斑水龟、平胸龟和黄喉拟水龟体色与各自生境基质的颜色相似度、亮度相似度和色度相似度差异均显着。四眼斑水龟体色与基质的颜色相似度(ΔE:Z=-17.98,P <0.0001)、亮度相似度(ΔL*:Z=-17.98,P <0.0001)和色度相似度(Δa*b*:Z=-15.293,P <0.0001)均显着高于黄喉拟水龟,表明四眼斑水龟的伪装程度比黄喉拟水龟高。四眼斑水龟体色与基质颜色相似度(ΔE:Z=-3.439,P=0.001)、亮度相似度(ΔL*:Z=-3.867,P <0.0001)显着高于平胸龟,而色度相似度显着低于平胸龟(Δa*b*:Z=-3.371,P=0.001),表明四眼斑水龟与基质的颜色和亮度比平胸龟更加匹配,而色度匹配程度则低于平胸龟。体形与生境基质形状的相似度:使用ImageJ软件测量相片中龟和基质的形状描述子并计算各形状描述子相似度,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形状描述子相似度的权重,计算龟与基质的形状相似度。统计结果显示四眼斑水龟体形与合总沟不同区段的石块的形状相似度具有显着差异性(Z=-11.56;P <0.0001),中游的形状相似度(0.784±0.004)显着高于上游(0.661±0.009),表明四眼斑水龟体形与中游基质匹配程度高。四眼斑水龟体形与合总沟中游石块的形状相似度显着高于平胸龟与分支沟石块的形状相似度(0.705±0.008)(Z=-8.061;P <0.0001),表明四眼斑水龟体形与基质匹配程度比平胸龟高。人眼评估伪装效果:采用以人类代替捕食者的人眼评分方法评估龟的伪装效果。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四眼斑水龟在中游的伪装效果(2)显着高于上游(1)(Z=-5.394,P <0.0001)和下游(1)(Z=-12.416,P <0.0001),表明四眼斑水龟在中游的伪装效果比其他区段好,不易被捕食者识别。四眼斑水龟的伪装效果(2)比黄喉拟水龟(1)高且差异显着(Z=-11.823,P <0.0001),表明四眼斑水龟的伪装比黄喉拟水龟更有效。四眼斑水龟与平胸龟伪装程度(2)无显着差异(Z=-1.439,P=0.15)。综合上述结果可知,四眼斑水龟体色和体形与其自然生存环境相适应,且比同域分布的淡水龟适应能力强,揭示了四眼斑水龟的形态与其生境相适应可能是其野外种群密度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为四眼斑水龟的保护、管理和人工驯养繁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本文首次在野外研究了龟类体色与生境的颜色相似度,首次研究了脊椎动物体形与生境基质形状相似度,对开展龟类形态适应性研究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李闯,汪继超,张杰,史海涛[7](2013)在《光周期对四眼斑水龟繁殖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光周期对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繁殖的影响,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其进行光周期实验。将39只成体分成短光照组、长光照组和对照组,每个组别中样本量均为7♀、6♂。每月用超声波技术对雌性个体进行卵泡数量、大小的检测,并用X光投射法确定硬壳卵数;每半月对雄性进行录像观察。结果表明:叁个实验组卵泡数量和卵泡大小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原始卵泡从8月份开始生长发育,卵泡数量在11月份最多,尺寸在12月份也达到最大值;光周期对雌性卵泡数量和卵泡大小的发育有影响,短光照组检测到的总卵泡数高于长光照组和对照组,其中短光照组卵泡数与对照组卵泡数差异显着(P<0.05),长光照组卵泡尺寸相对于另外2个实验组显着变小(P<0.01);光周期对雌性产卵数和雄性发情强度无影响(P>0.05)。光周期对四眼斑水龟雌雄个体性腺发育的作用不同,缩短光照对雌性繁殖有促进作用,延长光照对雄性发情强度在特定阶段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邓厚群[8](2010)在《眼斑水龟、四眼斑水龟的养殖》一文中研究指出眼斑水龟又称眼斑龟、四眼龟,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安徽、江西、贵州、香港等地。四眼斑水龟又称四眼斑龟,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这两种水龟外形相似,(本文来源于《农家之友》期刊2010年11期)

贺斌[9](2010)在《濒危物种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的人工繁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 Siebenzock, 1903)为濒危等级,其野生种群数量主要因非法贸易等因素正在急剧下降,有效而彻底的保育措施迫在眉睫。人工繁殖是该物种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前人对四眼斑水龟的人工饲养均以只能饲养而不能繁育告终。本课题组从1998年始对其进行人工饲养繁殖实验,在2004年前,未发现任何繁殖现象。作者从2004年开始,从生理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等角度进行了一系列诱导繁殖实验和生态养殖实验,首次在人工环境中成功繁殖出子一代四眼斑水龟。分述如下:激素诱导性行为对雄性个体进行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实验,注射后使用多媒体数字监控系统对雄性进行行为观察。实验动物分为4组:分别注射LHRH-A(1μg/100 g BW),hCG(200IU),LHRH-A(1μg/100 g BW)+hCG(200IU)和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表明:LHRH-A可以有效地诱导四眼斑水龟表现性行为,注射LHRH-A+hCG的个体发情强度高于LHRH-A单独诱导,单独注射hCG和生理盐水均不能诱导发情行为;不同浓度(0.5μg/100 g BW、1μg/100 g BW、2μg/100 g BW)的LHRH-A配合hCG(200IU)同时注射,发情效果无显着差异。本次实验报道了外源注射LHRH-A诱导龟鳖类性行为,尽管LHRH-A诱导发情行为的作用机制尚未证实,本实验能确定LHRH-A能在四眼斑水龟性腺未完全发育的条件下诱导发情。激素影响活动节律为检验LHRH-A和hCG诱导对四眼斑水龟活动节律的影响,将39只四眼斑水龟分成4组:低浓度组(6♀,4♂)、中浓度组(6♀,4♂)、高浓度组(6♀,4♂)和对照组(6♀,3♂),采用不同浓度LHRH-A(0.5μg/100 g BW、1μg/100 g BW、2μg/100 g BW)和hCG(200IU)对动物进行了诱导实验,实验按照10天为一周期,并在注射后对其行为进行24小时的连续跟踪观察,结果如下:激素诱导的个体相对对照组个体日活动节律无显着差异,年活动节律在季节差异显着,差异主要体现在实验组的雌雄个体均出现非常明显的求偶交配行为,对照组未发现发情行为;雄性活动、静息、摄食、其他等行为在四组间没有显着差异,雌性活动、静息、摄食等行为差异极显着,实验组活动量和摄食时间分配显着多于对照组。低浓度诱导的龟发情强度最大,浓度过高LHRH-A的作用受到抑制。卵泡发育周期为评估饲养条件下四眼斑水龟卵巢发育周期,于2007年1月~2008年5月,利用超声波检测(使用韩国产Medison SSA 88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合阴道探头)每月检测8只雌性四眼斑水龟的腹股沟区域,检测卵黄卵泡(包括生长卵泡和排卵前卵泡)、闭锁卵泡和输卵管卵的大小和数量。结果表明:四眼斑水龟卵巢卵黄卵泡数目和大小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检测到的卵黄卵泡长径范围为4~24mm(n=186)。8月份环境温度开始下降,此时卵泡数目开始增多,卵泡长径逐渐增大,至12月份排卵前期卵泡数量达最大值,卵巢发育成熟。排卵前期卵泡长径范围为19~24mm(n=56),最大排卵前期卵泡出现于12月。排卵时间是1月至3月。闭锁卵泡长径范围在10~20mm(n=14)之间,仅在10月至次年3月能检测到少数的闭锁卵泡。激素诱导卵泡发育在四眼斑水龟卵泡发育期(8-10月),将12只雌性四眼斑水龟采用LHRH-A、HCG对动物进行卵泡发育诱导试验,采用B超和X光检测技术检查龟卵的发育情况。发现实验组的雌性个体出现怀卵现象,并成功产下受精卵,而对照组也未出现怀卵现象。在前一次实验的基础上,使用18只雌性个体,分成3个组,每组6只个体:低浓度组(LHRH-A 0.5ug/100g BW, hCG 200IU),高浓度组(LHRH-A 8ug/100g BW, hCG 200IU)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结果发现,低浓度可以有效地诱导雌性四眼斑水龟卵泡发育(χ2=11.645, df=2, P=0.003);使用在非繁殖期进行LHRH-A和hCG诱导,没有显着地卵泡发育(Mann-Whitney U=1777.5, P=0.856)。实验结果证明LHRH-A对四眼斑水龟卵泡发育有双重作用,其影响方式受到激素浓度的影响,较低浓度可以有效地诱导卵泡发育。产卵与孵化室内养殖条件下,四眼斑水龟产卵行为出现在1月至6月间,四月份是产卵高峰。年产一窝,平均窝卵数为2.47枚(n=34, range=1-4),大部分个体产2-3枚(76.5%)。平均蛋重12.8±1.7 g (n=71, range=8.9-16.9 g),平均长径42.9±3.0 mm (n=71, range=35.4-49.4 mm);平均短径22.1±1.0 mm(n=71, range=20.2-24.1 mm);受精率22.6% (19/84)。稚龟平均背甲长39.10 mm(n=4, range 37.32-41.48 mm),平均体重8.46 g(n=4, range 7.40-9.63 g)。有雨天气和无雨天气的四眼斑水龟产卵行为出现有极显着差异(χ2>30,df=1,P<0.01),即雨天可能是诱导四眼斑水龟产卵的一个重要因素;窝卵数与体重,背甲长有关;在环境温度为24-27°C条件下,孵化期105.9 d(n=9, 89-122 d),共孵出9只个体。生态养殖以上实验结果证实了饲养环境不适导致四眼斑水龟性腺发育不良和激素分泌量下降,最终导致繁殖障碍。为探究出一套适用性较强并易于付诸大规模养殖推广的技术,满足人们对该物种的大量需求及减轻野生种群的压力,实现成功繁殖且保证成功繁殖出的个体无外源激素污染的负面影响,作者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养殖法的研究,在饲养条件下通过改变饲养环境、光周期、食物组成等。结果表明:饲养于生态池中的雌性个体产卵数量显着多于室内养殖个体;使用改良后混合饲料投喂产卵数量增加;短日照组卵泡发育情况好于长日照;延长雌雄混放时间有利于提高受精率。通过生态养殖法,成功突破了四眼斑水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育问题,为其他濒危龟类的人工驯养繁殖提供了范例。(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胡茂柜,贺斌,马永刚,傅丽容,洪美玲[10](2010)在《四眼斑水龟卵泡和卵的超声波扫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超声波技术检测了6只雌性四眼斑水龟的卵黄卵泡(包括生长卵泡和排卵前卵泡)、闭锁卵泡和输卵管卵的大小和数量。结果表明:四眼斑水龟卵巢卵黄卵泡数目和大小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检测到的卵黄卵泡长径范围为4~24mm(n=186)。8月份卵泡数目开始增多,卵泡长径逐渐增大,至12月份排卵前期卵泡数量达最大值,卵巢发育成熟。排卵前期卵泡长径范围为19~24mm(n=56),最大排卵前期卵泡出现于12月。排卵时间是1月至3月。闭锁卵泡长径范围在10~20mm(n=14)之间,仅在10月至次年3月能检测到少数的闭锁卵泡。(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0年01期)

四眼斑水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眼斑水龟是亚洲地区的特有种,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单一的物种Sacalia quadriocellata。该物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江西与海南,国外则分布于老挝和越南。本课题组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线粒体16s DNA序列)研究了四眼斑水龟不同地区种群的分类地位,发现分子生物学数据支持该物种可以分为两个物种,认为海南岛分布的四眼斑水龟应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命名为海南四眼斑水龟(Sacalia hainanensis)。而物种分子生物学的差异往往表现出形态学的差异,物种的常规识别也主要依据外部形态特征,但以往的研究并没有从形态学方面对这两个物种的差异进行系统深入的量化研究。为了从形态学方面探讨海南四眼斑水龟与四眼斑水龟的物种分类地位及形态学差异,本研究依据实物标本形态学测量值和已有文献中相关描述及测量数据开展两物种形态学差异分析,进而探讨海南四眼斑水龟物种地位并提出保护建议。研究结果分述如下:头部形态学差异:根据参考文献记载和对已知产地的实物标本的观察,四眼斑水龟与海南四眼斑水龟的头部描述性形态差异较为明显。分布于亚洲东南沿海地区的四眼斑水龟雄性个体下颌有两个大型的红色斑块,头部背面第二对眼斑内侧边缘相交而形成“V”字形。与之相对,分布于海南地区的海南四眼斑水龟下颌只有一些均匀分布的红色小斑块,头部背面第二对眼斑内侧边缘相距较远而呈现倒“几”字形。雌性成体头部特征的比较显示,四眼斑水龟下颌为两块大型的黄白色斑块,只有在近前端有少量相连接,海南四眼斑水龟雌性个体下颌没有斑块或者仅见分散的黄白色小斑块。依据头部斑纹或者斑块的形态测量值比较表明,海南四眼斑水龟和四眼斑水龟在下颌斑纹及斑块尺寸上有显着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P=0.0001)。这些结果表明,海南地区的海南四眼斑水龟与其他地区的四眼斑水龟在头部形态上存差异。依据头部形态学测量值以头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四眼斑水龟成体的头长(t=7.687,df=50,P=0.001)、头宽(F(1,50)=12.071,P=0.00<0.05)和头高(F(1,50)=6.079,P=0.017)显着大于海南四眼斑水龟个体。依据5个头部形态测量值(头长、头宽、头高、第一眼斑距、第二眼斑距、上下眼斑距)主成分分析表明,四眼斑水龟与海南四眼斑水龟在主成分散点图上的分布有其各自的质心,表明在两物种头部形态特征上存在着差异。而利用头部形态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可以将两物种区分开来。其中判别分析的判别函数对海南四眼斑水龟判别正确率为88.5%,对四眼斑水龟判别正确率为100%,总体判别正确率为90.4%。结果表明,利用头部形态学特征可以较好的将两物种区分开。背腹甲盾片形态学差异:测量龟类个体的背甲长(CL)、背甲宽(CW)和体高(CH)等41个形态测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无性别二态性的甲高(CH)、背甲曲线长(CCL)和最大腹甲长(PL2)等33个形态测量学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四眼斑水龟的相对背甲高(CH/CL)、相对腹甲长(PL2/CL)、相对肛盾末尾尖端距离(PPW1/CL)大于四眼斑水龟,而相对腹甲宽(PW/CL)则是四眼斑水龟大于海南四眼斑水龟。这些结果表明海南四眼斑水龟和四眼斑水龟由于生活环境和种群基因的差异而在背腹甲盾片的形态上具有明显差异,海南四眼斑水龟相比较于四眼斑水龟个体相对较小(CCL/CL);相对体高(CH/CL)更大使得背甲不呈现流线型。两物种的背腹甲形态学差异的形成和它们采用不同的生活史对策有关,海南四眼斑水龟倾向于加大繁殖投入而四眼斑水龟选择加大生存投入。此外,海南四眼斑水龟具有较大的身体前部活动空间如较大的相对前端背甲宽(ACW)、较大的相对腹腔容积较大的相对体高(CH/CL)以及相对较大的尾部活动空间和产卵体积(PPW1/CL),而生物的形态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依据具有类似形态特征龟类研究结果表明:这可能与海南四眼斑水龟在其分布区内生存压力不大有关,因而更加倾向于通过扩大身体内部器官容积增加个体的繁殖能力有关。四眼斑水龟则趋向于具有更大的腹甲保护面积(PW/CL、ABSW/CL、ABSL/CL)和更加呈现流线型背腹甲(较低的CH/CL比值)以利于四眼斑水龟个体运动和捕食,这个形态测量学特征与分布于水流速度较快、天敌较多的锦龟个体类似,因而这可能与其在生境中生存压力较大有关。具有性二态的8个形态测量学特征的数据分析表明,四眼斑水龟和海南四眼斑水龟均有明显的雌性偏大的性二态偏向。在雌性个体中,四眼斑水龟相比较于海南四眼斑水龟具有更大的腹甲保护面积(PL1/CL)和更大的腹甲横向覆盖面积(CW1/CL),而这两个形态学特征都说明四眼斑水龟要扩大自身的腹甲保护面积,这反映出四眼斑水龟在其生境中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海南四眼斑水龟具有宽的第二肋盾宽(2COSW/CL)和较长的甲桥长(BL/CL),通过增加背腹甲内部怀卵空间,增强自身的繁殖能力。在雄性个体中,四眼斑水龟具有更大的背甲覆盖长度(CL、NL/CL)和更宽的腹甲(CW1/CCL)从而能提供给身体较好的保护。同时通过缩短甲桥长(BL/CL)来增大四肢的活动空间提高自身运动能力。上述结果说明海南四眼斑水龟与四眼斑水龟背腹甲盾片形态存在差异,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基因差异是背腹甲盾片上产生明显差异的原因。利用具有性二态的形态测量值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典则判别函数分析提取了2个典则判别函数,依据典则判别函数得分绘制散点图可以将海南四眼斑水龟和四眼斑水龟以及眼斑水龟完全区分开,并且各函数的判别正确率为100%。主成分分析结果也证实了利用8个具有性二态的形态测量值可以将叁个眼斑龟属物种个体区分开,且各物种有其独特的物种质心。腹甲斑纹和斑点:采用Tps数字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海南四眼斑水龟和四眼斑水龟雌性腹甲黑斑相对面积和雄性腹甲斑点数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四眼斑水龟雌性个体腹甲的黑斑相对面积大于雌性的;雄性个体腹甲黑点数目比较中,海南四眼斑水龟的腹甲斑点数目多于四眼斑水龟,两物种的腹甲斑纹和斑点数存在差异。采用6个腹甲角度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雌性个体中,除角4以外,其他腹甲角度差异均显着;雄性腹甲角度比较中,除角2和角3以外,其他腹甲角度差异均显着。结果表明两物种在腹甲角度上存在稳定的差异。雌性个体的典则判别函数分析中以6个腹甲角度值为因子,分别建立两个判别函数并且判别正确率为100%。以每个个体在判别函数中得分作为坐标绘制散点图,可以看到海南四眼斑水龟和四眼斑水龟都有其各自的物种质心,表明两物种间存在着形态差异。主成分分析也验证了以上结论。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四眼斑水龟与海南四眼斑水龟在头部形态特征、背腹甲形态特征、腹甲斑纹和斑点上存在着显着差异。这些形态学分析结果支持将海南四眼斑水龟作为独立种的结论。本研究为探讨海南四眼斑水龟的物种分类地位与形态学鉴定提供基础形态学证据。并建议将海南四眼斑水龟的学名由Sacalia insulensis改为Sacalia hainanensis。本文首次在国内应用了数字图像处理软件(IMP形态测量软件)和地标点的概念和方法研究龟类物种形态学差异,对开展龟类形态差异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眼斑水龟论文参考文献

[1].林柳,孙亮,王伟,史海涛.海南四眼斑水龟的分类地位与命名[J].四川动物.2018

[2].孙亮.海南四眼斑水龟和四眼斑水龟形态学差异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

[3].张珂,洪美玲,史海涛,田丹丹,刘薇薇.四眼斑水龟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分析[J].水产科技情报.2015

[4].肖繁荣,史海涛,孙亮.四眼斑水龟个体大小和体形的两性异形[J].动物学杂志.2014

[5].杜爽.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红耳龟和四眼斑水龟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D].海南师范大学.2014

[6].肖繁荣.四眼斑水龟体色和体形的生态适应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7].李闯,汪继超,张杰,史海涛.光周期对四眼斑水龟繁殖影响[J].动物学杂志.2013

[8].邓厚群.眼斑水龟、四眼斑水龟的养殖[J].农家之友.2010

[9].贺斌.濒危物种四眼斑水龟(Sacaliaquadriocellata)的人工繁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0

[10].胡茂柜,贺斌,马永刚,傅丽容,洪美玲.四眼斑水龟卵泡和卵的超声波扫描研究[J].四川动物.2010

标签:;  ;  ;  ;  

四眼斑水龟论文-林柳,孙亮,王伟,史海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