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亚型分类论文-曾庆鹏,赵峻

临床亚型分类论文-曾庆鹏,赵峻

导读:本文包含了临床亚型分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肺腺癌,IASLC,ATS,ERS分类,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

临床亚型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曾庆鹏,赵峻[1](2019)在《基于国际新分类肺腺癌亚型的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和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肺癌组织学分类将大多数腺癌归于混合亚型,在指导临床方面存在局限性。同时,随着分子病理及靶向治疗研究的进展,过去的肺腺癌分类已无法适应目前的发展。2011年IASLC、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及欧洲呼吸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联合多学科发表了关于肺腺癌国际多学科新分类。新分类实施以来,有关肺腺癌组织学亚型及临床特征、生存预后及分子生物学等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为指导临床决策及研究开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本文来源于《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健,宋志强[2](2019)在《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更新:从亚型向表型转变及其临床应用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供实用策略及建议,以促进表型方法在整个玫瑰痤疮领域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发展。方法复习巩固玫瑰痤疮专家临床诊治及研究相关文献综述。确立表型方法的玫瑰痤疮实践中所存在的挑战,并从临床实践、介入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和基础研究几个方面提出克服这些挑战的实际建议。结果这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促进玫瑰痤疮从亚型向表型发展的进步,其目标是提高我们对该病的认识,促进治疗的发展,并最终提升玫瑰痤疮的诊治水平。(本文来源于《201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3-28)

纪雯川[3](2017)在《2011年IASLC/ATS/ERS新分类Ⅰ期肺腺癌组织亚型及临床特征与EGFR突变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按照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学会(Ⅰ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ⅠASLC),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制定的国际多学科肺腺癌分类标准,研究Ⅰ期肺腺癌的组织亚型及临床特征与EGFR突变的关系。方法:根据新的组织亚型分类,判定100例Ⅰ期肺腺癌术后病人组织亚型;采用7500荧光定量PCR仪基于Ⅰon Torrent PGMTM测序平台的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19、21外显子的突变。采用相关性分析(X2)统计方法,探讨Ⅰ期肺腺癌组织亚型及临床特征与EGFR突变相关性结果:1.100例组织亚型中,腺泡为主型(Acinar predominant adenocarcinoma,APA)45例(45.0%,45/100),贴壁为主型(Lepidic predominant adenocarcinoma,LPA)36例(36.0%,36/100)、固态或粘液为主型(Solid/mucinous predominant adenocarcinoma,SPA/MA)9例(9.0%,9/100)、乳头为主型(papillary predominant adenocarcinoma,PPA)8例(8.0%,8/100),微乳头为主型(micorpapillary predominat adenocarcinoma,MPA)2例(2.0%,2/100)。本组100例EGFR突变共49例(49.0%,49/100),其中LPA亚型EGFR突变23例(63.9%,23/36),PPA亚型突变5例(62.5%,5/8),APA亚型突变21例(46.7%,21/45),MPA亚型和SPA/MA亚型无突变。Ⅰ期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与组织亚型有相关性(P=0.002)更多存在于LPA亚型中(63.9%,P=0.025);更少存在于SPA/MA亚型中(0.0%,P=0.003);存在贴壁组织成分的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60.8%(31/51)明显高于缺乏贴壁组织成分的腺癌的36.7%(18/49),P=0.018;存在有固态/粘液组织成分的腺癌中EGFR突变率为20%(3/15)明显低于缺乏固态/粘液组织成分的腺癌54.1%(46/85),P=0.015。2.本组EGFR突变49例,exon19外显子突变19例(38.8%,19/49),exon21外显子突变30例(61.2%,30/49)。临床特征中,肺腺癌的分化程度与EGFR突变有关(P=0.001),而性别、年龄、吸烟、肿瘤大小和胸膜侵犯与EGFR突变均无关(P值均>0.05)。结论:Ⅰ期肺腺癌组织亚型以腺泡为主亚型。贴壁为主亚型或存在贴壁组织成分的腺癌具有较高的EGFR突变率,固态/粘液成分为主亚型或存在固态/粘液组织成分的腺癌具有较低EGFR突变率。EGFR突变与肺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而与其他临床特征无关。(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仁青东主[4](2017)在《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临床证型分类及用药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如病是胃“叁火”功能失衡,不能磨碎、消化、分解食物,而过多产生的黏液积聚于胃内,逐渐凝结为浊液,阻塞吸收营养的脉道,导致精华和糟粕的紊乱,从而引起胃的萎缩。西医称普如病谓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该病在藏医中归属于“剑突培根病”、“胃铁锈症”、“胃衰症”等疾病范畴,病因由胃“叁火”功能失调所致。藏医药对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积累着丰富的经验,具有良好的疗效,发挥着优势和特色。但藏医对本病的证型分类存在不规范性问题,各种现有的证型分类法难以有效指导临床,有必要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其藏医证型分类,为其临床诊疗规范化提供科学证据。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藏医学认识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历史演变、病因病机、证型分类与症状分布规律、疗效与作用机理,总结藏医学的认识内涵及临床诊疗情况。2.通过前瞻性临床观察,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66例患者四诊资料及临床用药处方,分析宏观表象与微观指标(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的对应特征,挖掘藏医学四诊及微观指标各要素之间的聚类特点,并分析临床处方中的用药规律,为其临床诊疗规范化提供科学证据。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选取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的经典与现代文献,搜集所记载的有关“剑突培根病”、“胃铁锈症”、“胃衰症”等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症状与治疗,并包含具有明确处方用药记录的有效典型病例报道。2.通过临床研究,运用课题组统一制定、印制的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信息采集表,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现场调查,采集本病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及用药处方;使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等方法,采集本病患者的微观指标信息;建立不同模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四诊信息数据库、胃镜与胃粘膜病理变化信息数据库、血清微观指标数据库、处方信息库;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TCMISS)进行方剂数据分析。假说生命现象中很多疾病的宏观表象与微观指标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现存的大量数据证明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微观标记物与宏观层面的临床表征有着相关性,中医通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类研究表明,不同证型的生物学基础具有差异性表达,这对藏医研究该病的证型分类开辟了新路。因此,本研究将借鉴中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索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证型分类的生物学基础。结果1.文献研究发现,病因病机:“叁大因素”失调、内外因联合、风寒温热之邪、胃内培根黏液增盛、饮食与情志失衡、胃“叁火”紊乱、胃内气血不畅等说法。证型及范畴:衰弱型、寒型、热型、隆培根型、隆型、赤巴型、培根型,范畴为胃衰弱症、培根病、普如病、胃炎。疗效及机制:最佳胃镜有效率达86%、最佳病理活检有效率达86.6%、最佳症状有效率97.1%,机制以增加胃粘膜的血流、改善微循环、抑制和杀死多种病菌的作用。用药规律:使用次数最高的药味为“苦”、其次为“甘”,使用次数最高的功效为“凉”,其次为“热”,使用次数最高的单味藏药有白豆蔻、石榴子、荜茇、藏木香、寒水石、红花等,使用剂量最高的单味藏药有寒水石、石榴子、白豆蔻、余甘子、甘青青兰等。2.临床四诊分布特征:隆型相关的四诊信息特征为乏力、嘈杂、消瘦、焦虑、心烦、失眠、抑郁、便秘、空脉、尿色青、尿蒸汽大小均、尿嗅味均、尿沉淀物的厚薄均、尿浮着物的厚薄均、尿泡沫大而青、舌色红、舌色黑、舌苔薄;赤巴型相关的四诊信息特征为烧心、口苦、反酸、胸骨后疼痛、手脚心烧、疼痛、紧脉、数脉、洪脉、实脉、强脉、滑脉、尿色黄、尿色红、尿色黄褐、尿蒸汽大、尿嗅味大、尿沉淀物的厚、尿浮着物的厚、尿泡沫消失快、舌色黄、舌色褐、舌苔厚;培根相关的四诊信息特征为饱胀、食欲不振、嘈杂、上腹部不适、嗳气、健忘、腹泻、弱脉、沉脉、驰脉、迟脉、衰脉、尿色白、尿蒸汽小、尿嗅味小、尿沉淀物薄、尿浮着物薄、尿泡沫唾液样、舌色白、舌苔均。3.Logistic回归分析:宏观表象与微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P≤0.05)发现,隆型四诊信息相关的微观指标有胃体隆起糜烂、胃体充血、胃体出血、胃体粘液附、胃体胆汁反流、胃大弯侧皱襞变平、Hp阳性、Hp阳性程、增生程度、肠化生程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蛋白酶原I值的大小、胃泌素G17值的大小;赤巴型信息四诊相关的微观指标有胃体隆起糜烂、胃体的粘液附着、胃体出血、胃体充血、胃体胆汁反流、胃大弯侧皱襞变平、增生程度、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Hp阳性程度、Hp阳性、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程度、胃泌素G17值的大小;培根型四诊信息相关的微观指标有胃体的粘液附着、胃体出血、胃体平坦糜烂、胃体充血、胃窦血管显露、胃大弯侧皱襞变平、Hp阳性结果、Hp阳性程度、肠化生程度、增生程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程度、PGI/PGII比值的大小、胃泌素G17值的大小、胃蛋白酶原II值的大小;混合型四诊信息相关的微观指标有胃体充血、胃体粘液附着、胃大弯侧皱襞变、肠化生程度;赤巴隆型四诊信息相关的微观指标有胃体隆起糜烂、胃体充血、胃体粘液附着、Hp阳性、增生程度、胃泌素G17值的大小、增生程度;赤巴培根型四诊信息相关的微观指标有胃体出血、胃体充血、胃体平坦糜烂、胃体粘液附着、胃大弯侧皱襞变、Hp阳性程度、萎缩程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程度、胃泌素G17值的大小;培根隆型四诊信息微观指标有胃体粘液附着、胃体出血、胃体充血、Hp阳性、Hp阳性程度、胃泌素G17值的大小。脉象的位置与左右寸、左右根、右恰相关。4.聚类分析结果:症状的聚类(P≤0.05):(1)聚为6类分析,相关的证型有隆、赤巴、培根、培根赤巴、混合等五种,并提示Hp值高与培根型、培根赤巴型、赤巴型相关,胃体粘液附着与培根赤巴型、混合型有关;(2)聚为5类分析,相关的证型有隆、赤巴、培根、混合等四种,并提示Hp阴性与类别混合型相关,Hp值高与培根型、赤巴型有关;(3)聚为4类分析,相关的的证型有隆、赤巴、培根、混合等四种,并提示Hp阴性与叁者混合型、培根隆型,Hp值高、Hp阳性与赤巴型有关;(4)聚为3类分析,相关的证型有隆、赤巴、培根、混合等四种,并提示Hp阴性、Hp值高、Hp阳性与混合型有关;(5)聚为2类分析,得到的证型有隆培根型、赤巴型两种。总之,Hp值高与培根型、赤巴型、培根赤巴型、混合型相关,胃体粘液附着与培根赤巴型、混合型相关,Hp阴性与混合型、培根隆型相关,Hp阳性与赤巴型、混合型相关。宏观和微观表象的聚类(P≤0.05):相关的证型有隆、赤巴、培根、培根赤巴、培根隆型、混合型等六种,并提示Hp值高与隆型、培根型、培根赤巴型、培根隆型、赤巴型相关,胃体胆汁反流、胃体粘液附着与培根赤巴型、赤巴型、培根型有关,胃泌素G17较高、胃大弯侧皱襞变平与混合型有关。5.处方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结果:药物频次进行分析:排在前10位的药物有诃子、木香、红花、白豆蔻、荜茇、石榴子、肉豆蔻、藏木香、余甘子、麝香。用药规则分析:石榴子≥白豆蔻,置信度约0.875,沉香≥木香,置信度约0.88,荜茇,丁香≥木香,置信度约0.88,沉香,木香≥肉豆蔻,置信度约0.93,红花,木香≥诃子,置信度约0.93,鸭嘴花≥余甘子,置信度约0.93,沉香≥肉豆蔻,置信度约0.94,荜茇,石榴子≥白豆蔻,置信度约1。分析用药模式:得到含有13种药物的25对组合,包含药物有木香、诃子、荜茇、白豆蔻、红花、石榴子、藏木香、余甘子、肉豆蔻、沉香、丁香、麝香、鸭嘴花等,并得到4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新处方。结论1.通过文献研究得出本病归属于藏医学“培根胃病”范畴,胃“叁火”功能的失衡是基本病机,证型分类有衰弱型、寒型、热型、隆培根型、隆型、赤巴型、培根型等。藏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优势,主要作用机制体现在增加胃粘膜的血流、改善微循环、抑制和杀死病菌的作用,通过文献中“味”“功效”“剂量”的用药规律揭示,其配伍规律遵循藏药理论。2.通过临床研究得出本病四诊分布特征中培根型相关的症状出现频次最高,说明培根型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相对较高,符合藏医学所谓的胃病以“培根”偏盛所致之观点。3.通过宏观与微观指标之间的Logistic相关性研究得出结论,本病的证型有隆型、赤巴型、培根型、混合型、赤巴隆型、赤巴培根型、培根隆型等七种,该分型特征符合藏医学临床疾病分型规律。4.通过宏观和微观指标间的各种聚类分析得出结论,聚为3类分析最能够体现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证型分类的分布特点。5.采用TCMISS平台软件进行方剂数据分析,得出方剂中用药频次、关联规则、核心组合、新方分析结果,多数药具有健胃生“叁火”助消化之功效,是胃及培根病的主药方剂配伍,符合藏医理论治萎缩性胃炎以治培根的治疗原则。创新点1.首次确定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藏医证型分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混合型、赤巴隆型、赤巴培根型、培根隆型七种,该分型特征符合藏医学临床疾病分型规律。2.首次揭示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四诊信息与微观指标间的相关性,为其诊疗规范提供科学依据。3.首次揭示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藏医证型与微观指标间的相关性特点,为其证型分类提供客观量化的依据。4.确定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由培根增盛所致,属于“培根胃病”范畴,胃“叁火”功能失衡为藏医学基本病机。(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3-01)

赵淑萍[5](2014)在《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分类及探讨经静脉埋藏式叁腔起搏心脏转复除颤器(BVP-ICD)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静脉埋藏式叁腔起搏心脏转复除颤器(BVP-ICD)在扩心病心衰室速室颤合并心力衰竭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0例扩心病心衰室速室颤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超声心电图诊断为QRS波时限>130ms,左室射血分数<0.35,且经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为心室颤动(VF)或心动过速(VT)。所有患者均经头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分别于右室及右心耳中置入右室电极导管及右房电极导管,同时于冠状静脉后侧支置入左室电极。结果双室电极阻抗为784.5~987.6Ω,平均阻抗为(896.3±78.6)Ω,R波幅度为9.6~13.8mV,平均幅度为(10.8±4.2)mV,双室起搏阈值为0.78~2.2V,平均阈值为(1.79±0.73)V,除颤能量为11~25J,平均有效除颤为(18.9±4.8)J,手术时间为118.9~135.8min,平均手术时间为(128.5±22.9)min。10例患者中1次性除颤成功7例,2次除颤成功3例,所有患者均全部除颤成功。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其中心功能改善Ⅰ级2例,心功能改善Ⅱ级4例,心功能改善Ⅲ级4例,与置入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982,P=0.000),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BVP-ICD能有效提高扩心病心衰室速室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除颤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首次设定电极能量时不应设置太低,同时应尽快对患者完成转复心律的工作,保证除颤安全。(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4年S1期)

兰国斌,王智泉,蔡少雄[6](2014)在《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评价及高血压的中医辨型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进行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曾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7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利用氨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利用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7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利用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可进行广泛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4年S1期)

张世民,祝晓忠,黄轶刚,王欣[7](2012)在《肘关节恐怖叁联征的分类亚型及临床意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肘关节恐怖叁联征除了X片可见的后脱位和桡骨头及尺骨冠突骨折外,还有广泛的软组织损害。本文根据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如否,将肘关节恐怖叁联征分为2个亚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4—2009年,共治疗7例肘关节恐怖叁联征,其中Ⅰ型2例(MCL完整)保守治疗,石膏固定2~3周后功能锻炼;Ⅱ型5例(MCL断裂)手术治疗,经内外侧双切口显露,分别固定桡骨头和冠突,修复外侧副韧带和内侧副韧带。结果 7例患者获得1~4年随访(平均2年)。骨折愈合,肘关节稳定,活动无疼痛。活动幅度屈伸平均120°,旋转100°,MEPS评分优5例,良2例。结论在肘关节恐怖叁联征中,MCL完整者,其桡骨头和冠突骨折的类型和移位均较轻,可保守治疗;MCL断裂者,其骨折类型和移位均较重,需手术治疗。修复MCL能显着提高肘关节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外科研究与新技术》期刊2012年02期)

姚莉,李春婷,朱方石[8](2009)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证型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吴斌[9](2009)在《后循环缺血疾病责任血管与病灶的关系、临床亚型分类及预后的判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根据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缺血病灶与责任血管的关系,以期对后循环缺血疾病进行临床亚型分类;2.找出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为进行后循环缺血的预后判断总结一些规律。方法:在一定时间段内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收入研究组。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的诊断标准,并有影像学(MRI、CT)作为定性、定位的可靠依据。本项研究依从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急性脑血管事件登记研究(Registry of Acute Cerebrovascular Events China,RACE)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连续的病例收集,详细记录患者临床表现,病灶及受累血管部位,发病后90天预后(mRS评分),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58例病例中存在对应血管受累的发生率、运用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将NIHSS评分、早期意识障碍、头晕叁项分别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共58例,按照病变部位、NIHSS、mRS评分将后循环缺血分为预后不良型及预后较好型、前者按照受累血管区域又可分为基底动脉主干型和基底动脉尖型。后者按照病变部位可分为:腔隙性桥脑梗死型、延髓背外侧型、小脑梗死型、枕叶梗死型及跨区域多发梗死型。对应区域血管本身病变仍是后循环缺血的一大病因(66%),发病时NIHSS评分过高(>25)以及早起出现意识障碍均可提示预后不良(p<0.005)、而头晕则与预后无相关性(p >0.05)。结论:1后循环缺血疾病危险因素与一般缺血性卒中相同。2相应区域血管受累是后循环缺血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3发病时NIHSS评分过高(>25分)或发病早期出现意识障碍均提示预后不良,而头晕症状与预后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9-03-01)

姚莉,李春婷,朱方石[10](2008)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证型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确定治法治则,为制定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客观标准提供框架结构和依据。方法检索近4年的医学期刊,收集含辨证分型具体病例数据的论文72篇中确诊CHB病例8768例,总结、比较分析CHB中医证型的构成比。结果CHB临床常见证型依次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结论上述4种证型反应了CHB的病变机制,临床治疗以调肝运脾、清热解毒为基本大法,根据病情证候选择其他治法。(本文来源于《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8-11-28)

临床亚型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提供实用策略及建议,以促进表型方法在整个玫瑰痤疮领域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发展。方法复习巩固玫瑰痤疮专家临床诊治及研究相关文献综述。确立表型方法的玫瑰痤疮实践中所存在的挑战,并从临床实践、介入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和基础研究几个方面提出克服这些挑战的实际建议。结果这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促进玫瑰痤疮从亚型向表型发展的进步,其目标是提高我们对该病的认识,促进治疗的发展,并最终提升玫瑰痤疮的诊治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床亚型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1].曾庆鹏,赵峻.基于国际新分类肺腺癌亚型的临床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19

[2].李健,宋志强.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更新:从亚型向表型转变及其临床应用策略[C].201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3].纪雯川.2011年IASLC/ATS/ERS新分类Ⅰ期肺腺癌组织亚型及临床特征与EGFR突变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7

[4].仁青东主.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临床证型分类及用药规律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5].赵淑萍.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分类及探讨经静脉埋藏式叁腔起搏心脏转复除颤器(BVP-ICD)的临床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4

[6].兰国斌,王智泉,蔡少雄.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评价及高血压的中医辨型分类[J].环球中医药.2014

[7].张世民,祝晓忠,黄轶刚,王欣.肘关节恐怖叁联征的分类亚型及临床意义(英文)[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2

[8].姚莉,李春婷,朱方石.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证型分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

[9].吴斌.后循环缺血疾病责任血管与病灶的关系、临床亚型分类及预后的判断[D].河北医科大学.2009

[10].姚莉,李春婷,朱方石.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证型分类研究[C].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2008

标签:;  ;  ;  ;  ;  ;  

临床亚型分类论文-曾庆鹏,赵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