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传统体育,保护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论文文献综述
申明玉[1](2018)在《中国朝鲜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享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如何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朝鲜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其中朝鲜族的秋千、跳板和摔跤等项目成功载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其他的传统体育项目却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危险。为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应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享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机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推广"小学-中学-高校"相结合的阶梯式朝鲜族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民族体育研究者的科研水平,促进朝鲜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从而繁荣朝鲜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禹晓静[2](2014)在《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碰撞与融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logo设计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创造和沉淀下的宝贵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经过五千多年的锤炼和洗礼,逐渐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展,传承不绝。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logo,作为视觉识别系统中传达信息的视觉图形,在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的传媒特性。1ogo主要用于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领域。视觉识别系静态的识别符号。以丰富、多样的应用形式,在最为广泛的层面(本文来源于《体育文化遗产论文集》期刊2014-12-01)
杨家坤,张玉超[3](2014)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威胁、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和政府在建立完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配套的法律制度方面的主要职责,以及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保护传承人等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毛必坚[4](201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中国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奉化布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的基点,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布龙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促使中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韩志强[5](2011)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与竞技的知识产权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体育与竞技,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寻求传承已成为当今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热点与难点。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涵在其表征上与传统的知识产权客体存在较大的差异,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传统体育与竞技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宏观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知识产权制度又存在适度兼容。因此,在二者兼容下,我国传统体育与竞技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策为:建立传统体育与竞技的登记建档制度和集中管理制度;延长传统体育与竞技的保护期限;保障区域群体对传统体育与竞技的使用收益权和建立传统体育与竞技的"事前知情同意"与"利益分享"制度。(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1年01期)
董胜美,梁同福[6](2009)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法制化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制化保护如何根据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身特性进行保护等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文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提出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法制化保护中存在着保护法律法规欠缺、法律保护教育匮乏等问题的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董胜美[7](2009)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法制化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近代以来西方体育的强烈冲击以及缺乏必要的保护,具有独特个性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存在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排挤与破坏,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发展面临着窘境。而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及强烈的法律意识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走向更高阶段的必由之路,可以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法制化保护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体育文物的保护、体育文化教育以及体育产业开发等均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文献检索发现,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近十几年的事,且所涉及的范围狭小,对体育文化遗产进行法制化保护的研究起步则更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武术保护的研究,并且研究少而不完善、不系统。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共识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法制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迫在眉睫。为此,本文运用专家调查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法制化保护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个以国际保护、国家保护、学术保护、教育保护、产业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网络已基本形成。但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法制化保护中,也存在着法律属性界定不明,法制保护的价值理念模糊,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执法不严,宣传教育不力,公众参与程度较低等现象。2.政府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政府的政策及监督效力,公众的法制思想意识水平,管理经费的投入,遗产保护单位的依法管理是影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法制化保护的主要因素。3.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应遵循权利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以及合理利用原则;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应树立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立法指导思想,确保立法与相关法律相互应。4.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法具体制度设计应设立保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确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认定标准,确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建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确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传承制度,确立保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障制度,建立侵害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法律救济机制。5.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法制化保护的执法中,应通过走政府与社会协同运行,单行法与国家法相统一之路,来加强执法力度。6.在推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法制保护的普及方面,应扩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法制保护范围,树立全面保护观,提高公众参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法制化保护的程度,加强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7.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现状,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执法检查与评比制度,从规章制度上予以保护,作为执法、普法的有力依据。8.本研究在借鉴西方文化遗产法制化保护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法制化保护的对策。从理论上讲,本研究的结果将会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法制化保护的挖掘和传播提供一套理论研究依据,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法制保护和教育提供方法论依据。从内容层面上讲,本研究探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法制化保护的影响因素,构建一套以法律为基础的保护体系,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法可依。(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冯健[8](2008)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论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使其能跟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体育与科学》期刊2008年03期)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研究目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创造和沉淀下的宝贵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经过五千多年的锤炼和洗礼,逐渐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展,传承不绝。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logo,作为视觉识别系统中传达信息的视觉图形,在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的传媒特性。1ogo主要用于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领域。视觉识别系静态的识别符号。以丰富、多样的应用形式,在最为广泛的层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1].申明玉.中国朝鲜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享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禹晓静.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碰撞与融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logo设计浅析[C].体育文化遗产论文集.2014
[3].杨家坤,张玉超.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毛必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中国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奉化布龙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1
[5].韩志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与竞技的知识产权保护[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
[6].董胜美,梁同福.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法制化保护[J].体育科学研究.2009
[7].董胜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法制化保护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8].冯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