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精神总动员论文-张燚明

国民精神总动员论文-张燚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蒋介石,张群,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国民精神总动员论文文献综述

张燚明[1](2019)在《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939年3月,国防最高委员会成立以蒋介石为会长的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统领大后方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作为总动员会的实际操办机构,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张群领导下的秘书厅统筹指导全国各地,尤其是陪都重庆,举办"国民月会",使运动得以启动并取得一定成效。蒋介石对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抱有多重期待,既希望以此激发长期抗战的精神动力,又企图树立其个人绝对权威,达到"君师合一"之目的,但张群及其掌管下秘书厅并不能让蒋介石满意。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无法充分动员大后方民众,这是国民党始终走"精英"路线,与下层民众相脱离,群众基础薄弱的根本缺陷所致。(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9年04期)

魏延涛[2](2017)在《陕甘宁边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适应战争形式的新发展,国民党发动了一场动员广大民众全面参与抗战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为了巩固国共统一战线及推动民众抗日意识的觉醒,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结合边区的现实对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内容做出新的解释并加以改造,进而对陕甘宁边区各爱国群体发起了有效政治动员。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场规模浩大的运动既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陕甘宁边区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及精神上的支持。本文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理解、宣传和开展等具体动员事宜进行梳理和评述,对于历史事实展开详细的提取和分析,对于陕甘宁边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成就和经验进行阐释,力求能够为这一运动的研究有所助益,这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本文从文章结构上分为引言、正文两个组成部分。引言部分着重对选题缘由及意义、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这四个方面内容做一简要陈述。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发展脉络从宏观上对其进行简要梳理,目的是让读者对该运动大致了解和总体把握,为理解下文做好铺垫。第二部分着重从陕甘宁边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理解与宣传入手,阐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精神内涵作了适合陕甘地区客观实际的调整和改造。为了响应国民政府发起的这一运动,陕甘宁边区对运动本身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充分利用这一全国动员的大好机会,结合运动《纲领》内容,对边区和各个根据地及全国广大民众进行了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抗日战争、边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及社会风气改造等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宣传动员。第叁部分则是在对陕甘宁边区历史资料梳理归纳的基础上对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在抗战动员、文化传承改造、社会风气改造等方面的具体化进行论述。第四部分根据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具体开展的情况来看,主要从对抗战、民众、以及对维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四个方面所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7-06-01)

黄磊[3](2014)在《抗战时期四川省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坚定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发动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旨在团结全体人民、坚定抗战意志,激发国人对抗战的热情,夺取抗战的胜利。四川作为抗战期间的“复兴基地”,为赢得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对四川省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性。有基于此本文简要的梳理了四川省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开展情况,并对其成效进行简单的分析。四川省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名义上持续时间比较长,直至抗战结束才彻底宣告终结,然而实际上却仅仅在1939年至1941年这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有效的开展,自1941年之后基本上都偃旗息鼓了。在四川省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开展期间,其主要由国民精神总动员会、四川省及各市县动员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然而国民精神总动员会和各级动委会普遍存在组织空虚、机构不健全以及经费匮乏等不足,严重影响了精神动员工作的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工作主要分为开展国民月会及进行实际工作两个方面,其中举行国民月会是其中心工作。在四川省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兴盛时期,国民月会基本上都普遍得以开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保甲制度不健全、保甲长及民众知识水平有限等原因,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四川省动委会加强了对月会的督导,经常派督导员、视察员、巡回工作团前往督导视察,促进月会的举行;同时在月会内容上也不断的充实改进,月会组合上因地制宜的进行调整,使之更便于开展。在开展实际工作方面,精神动员期间主要进行了加强兵役宣传、开展各种献金捐款、进行空袭救助、慰问难民、征募寒衣、扩大节约建国储蓄、禁烟、禁止不良娱乐、慰问出征家属等工作,极大的充实了精神动员工作的内容。通过国民精神总动员工作的开展,确实起到了坚定国人抗战信心、激发民众抗战热情的作用,民众对精神动员工作的普遍反应热烈。其所开展的募捐物资、加强兵役宣传、慰问出征家属等实际工作,也有利的支持了抗战。总体上来说国民精神总动员工作的开展,在当时对坚持抗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4-03-12)

李万博[4](2013)在《抗战时期重庆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中国抗战的基地转移到西南大后方。对国民党来说,如何动员后方民众积极参与抗战,同时在正面战场溃败、国土丧失的危局下,如何激励民众的抗战精神,坚定民众抗战信心,成为当务之急。国民党于1939年初发起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是对民众进行精神动员的重要举措。重庆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是该运动的典型。本文梳理重庆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基本情况、领导机构以及动员方式,并对其进行评价。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学术回顾、资料运用、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分析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缘起。重庆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是全国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一部分,因此这样的分析将有助于对其作宏观把握。第二章主要梳理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演变,可以将运动分为叁个阶段。1939年3月到5月是运动的兴起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成立领导机构与进行舆论宣传;1939年5月至1941年初是运动的高涨阶段,其特点是国民月会的普遍举行与各项活动的广泛开展;1941年之后运动迅速衰落,这一阶段运动已经名存实亡。第叁章主要介绍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领导机构与动员方式。重庆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既受到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的指导,同时还有重庆市动员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其动员方式有举行国民月会,发起实际活动与配合其他抗战社会动员以及举办周年纪念。第四章对重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进行评价。首先,重庆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主要存在两个不足:形式主义盛行,民众参与度不高。而其影响表现在两方面:发起的实际活动与配合其他的社会运动对抗战动员产生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对民众的影响比较消极,不但没能赢得民众的欢迎,反而干扰了民众的正常生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20)

娄晓兵[5](2012)在《论抗战时期的国民精神总动员》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战争双方的力量悬殊,全面抗战开始后不久,抗战双方就进入了战争相持阶段。作为这一时期的抗战重要参与方,国民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国民意志对于抗战的重要作用,继而发起国民抗战精神总动员运动。要求动员国民"集中一切意识、思维、智慧与精神力量于一个方向,尤在于努力抗战之中,树立战后建国之永久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2年05期)

罗亨江,许倩晔[6](2010)在《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精神总动员会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众多的战时机构之一。它的组成与机构演化以及内部权力运行,无不以蒋介石个人为主轴,凸显了国民党战时政治体制的权力运行特点。(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0年18期)

乔兆红[7](2010)在《从国民精神总动员看战时新生活运动的积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活运动是蒋介石于1934年发起的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运动。它以蒋介石提倡的“力行哲学”为指导,以加强“国民文化心理建设”为举措,是中国近代史上为“求民族复兴”的又一次“文化重建运动”,在改造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方面不乏一些积极合理的功用,在中国国民党的历(本文来源于《历史档案》期刊2010年02期)

莫子刚[8](2010)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问题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抗战进入第二阶段即所谓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发起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其初衷具有较大的对中共的指向性。对于这一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态度首先是积极拥护和支持的,其次也是与国民党同中有异的,这种"异"主要体现在对"抗战到底"的诠释、如何集中意志与力量以达成国民精神总动员、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叁民主义的关系以及中共尤其强调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反对腐朽现象的重要性等方面。国共两党所代表的立场及其对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观点、措施不同也导致了各自所取得的成就不同。无论是从整个全国范围来看,还是从中共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区域内来看,中共对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都是有功劳和成就的。(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胡斌[9](2010)在《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于1939年3月发起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20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从该运动发起的背景、原因与目的,运动的内容、推行情况及效果,对运动的评价及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虽然不乏独到的见解,但总体而言,研究视角和范围仍相对较窄,尚有大量相关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在新形势下,加强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实现民族振兴与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肖雄[10](2008)在《论抗战时期中共对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回应——以中共《告全党同志书》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抗日,但也有防共的一面。中共基于这一认识,对该运动给予策略性的回应:对其抗日的一面予以积极性的引导,坚定国民抗日的决心;对其防共的一面予以灵活性的化解,防止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中共这种策略的形成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国民精神总动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适应战争形式的新发展,国民党发动了一场动员广大民众全面参与抗战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为了巩固国共统一战线及推动民众抗日意识的觉醒,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结合边区的现实对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内容做出新的解释并加以改造,进而对陕甘宁边区各爱国群体发起了有效政治动员。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场规模浩大的运动既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陕甘宁边区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及精神上的支持。本文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理解、宣传和开展等具体动员事宜进行梳理和评述,对于历史事实展开详细的提取和分析,对于陕甘宁边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成就和经验进行阐释,力求能够为这一运动的研究有所助益,这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本文从文章结构上分为引言、正文两个组成部分。引言部分着重对选题缘由及意义、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这四个方面内容做一简要陈述。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发展脉络从宏观上对其进行简要梳理,目的是让读者对该运动大致了解和总体把握,为理解下文做好铺垫。第二部分着重从陕甘宁边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理解与宣传入手,阐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精神内涵作了适合陕甘地区客观实际的调整和改造。为了响应国民政府发起的这一运动,陕甘宁边区对运动本身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充分利用这一全国动员的大好机会,结合运动《纲领》内容,对边区和各个根据地及全国广大民众进行了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抗日战争、边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及社会风气改造等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宣传动员。第叁部分则是在对陕甘宁边区历史资料梳理归纳的基础上对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在抗战动员、文化传承改造、社会风气改造等方面的具体化进行论述。第四部分根据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具体开展的情况来看,主要从对抗战、民众、以及对维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四个方面所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行梳理和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民精神总动员论文参考文献

[1].张燚明.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

[2].魏延涛.陕甘宁边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研究[D].延安大学.2017

[3].黄磊.抗战时期四川省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4].李万博.抗战时期重庆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D].西南大学.2013

[5].娄晓兵.论抗战时期的国民精神总动员[J].现代交际.2012

[6].罗亨江,许倩晔.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述论[J].大众文艺.2010

[7].乔兆红.从国民精神总动员看战时新生活运动的积极性[J].历史档案.2010

[8].莫子刚.中国共产党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问题再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9].胡斌.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研究述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

[10].肖雄.论抗战时期中共对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回应——以中共《告全党同志书》为中心的考察[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

标签:;  ;  ;  ;  

国民精神总动员论文-张燚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