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结合电针理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药物结合电针理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李敏王寿强(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颌面外科四川宜宾644000)

【中图分类号】R7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074-03

【摘要】目的观察药物结合电针理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等药物,结合电针、五官科超短波、中频脉冲电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糖皮质激、抗病毒等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6例(占59.09%),有效率97.73%;对照组治愈13例(占30.95%),有效率88.10%,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等药物,结合电针、五官科超短波、中频脉冲电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药物结合电针理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颌面部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由寒冷刺激、细菌、病毒感染等引起[1]。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一般认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治疗较佳。我们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等药物,结合电针、五官科超短波、中频脉冲电治疗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2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14~86岁,平均56岁;病程5天~18个月。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8~79岁,平均57.6岁,病程3天~1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急性或亚急性发病。(2)发病前或有伤风、感冒、受凉史,少数患者于发病前有颌面部、耳后疼痛或面部不适等症状。(3)临床表现为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和,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健侧向上歪斜。(4)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等。(4)排除因外伤、手术或颅内病变如肿瘤、出血、梗塞等所致中枢性面瘫。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1.3.1.1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d,连用7天,口服阿昔洛韦(无环鸟苷)2400mg/d,分3次服下,连用7天;(2)血管扩张药物:口服地巴唑10mg/次,3次/d,连用7天;(3)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1针0.1g,肌注1次/d,维生素B12针0.5mg,肌注1次/d,连用7天。

1.3.1.2电针治疗取穴:主穴为风池、翳风、太阳、牵正、人中、承浆、地仓、颊车等;配穴为颧髎、阳白、迎香、下关、合谷、太冲等。操作方法:局部皮肤用75%酒精常规消毒,取0.5~1寸的毫针(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市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产),常规进针得气后,两针为一组接G6805-2型电针治疗仪(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产),波型疏密波,调整电流至病人感到有舒适牵拉跳动感为度。每次电疗时间30分钟,每日1次,7次1个疗程。。

1.3.1.3物理因子治疗(1)超短波治疗:采用DL-CⅡ五官超短波治疗机(汕头市医用设备有限公司产),频率50Hz,波长7.37m,输出功率100W。双圆形电极分别于患侧耳后茎突部(风池穴)和面部耳乳突前(颊车穴)并置,距离皮肤0.5~1.0cm,微热量,20分钟,每日1次,7次1个疗程。(2)中频脉冲电治疗:采用BA2008-Ⅲ型电脑中频治疗仪(北京新科技有限公司产),选调制中频电流,5号处方,双小电极板放置于患侧面部耳乳突前(颊车穴周围)和口角旁(地仓穴周围),开通电源,调节电流强度、频率,至引起面部肌群明显收缩为度,每次20分钟,每日1次,7次1个疗程。

1.3.2对照组单纯糖皮质激素、抗病毒等药物治疗,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治疗组。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予康复教育,嘱患者注意面部及耳后保暖,可做局部热敷,用眼药水或眼膏护眼,每日早晚面对镜子做面肌功能训练和按摩。

1.4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周围性面瘫疗效标准制定[2]。治愈:眼睑完全闭合,额纹及鼻唇沟恢复正常,流泪消失。显效:经治疗后眼睑能闭合,额纹及鼻唇沟恢复,示齿时出现轻微口嘴歪斜。好转: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但不太明显。无效:治疗前后无任何改变。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见表1。治疗组44例,治愈26例,显效13例,好转4例,无效1例。对照组42例,治愈13例,显效15例,好转9例,无效5例。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各组治疗效果

3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Bellpalsy),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等。对于面瘫的病因,现代医学研究较多,但至今尚不完全明确,一般多认为是行经在狭窄而曲折的面神经管的面神经受寒凉、病毒感染、局部炎症、情志身心、免疫反应等因素刺激,引起血循环障碍,局部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致神经功能障碍或丧失[3]。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此病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表不固,风寒湿毒等邪乘虚而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4]。

西医对此病的治疗常常采用药物(激素类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血管扩张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或手术治疗,往往疗程较长,疗效不甚理想,副作用较多。中医对此病一般是采用针灸进行治疗,大量文献资料和临床报道已证实此类疗法对该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中西医各有所长,目前在临床上一般主张综合治疗。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等药物使用,能快速控制组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减少神经受压,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尤其针对急性期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5]。面瘫患者经气闭塞,脉络不畅,辨证施行电针能激发经气,促进气血循环,宣通经络。此外电针可使面部肌肉兴奋产生舒缩的节律性运动,调节面部肌肉的张力,增加肌肉的被动锻炼,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面肌组织的供血供氧,促进麻痹及瘫痪的面肌功能恢复。物理治疗中的超短波及中频脉冲电,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淋巴回流、锻炼骨骼肌的功能,有提高平滑肌张力、消散炎症及神经节段反射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等作用,从而调节神经、肌肉功能,解除肌肉痉挛,缓解局部疼痛。超短波、直流电还能加速周围神经再生,促进面神经机能的恢复,因此对急慢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都有良好的效果[6,7、8]。综上所述,电针理疗和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有效,但药物结合电针理疗比单纯西药疗效更好,且适用于该病的各阶段,疗效显著,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王世惠,王宏亮.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41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5):21-22.

[2]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795.

[3]任重,郭锡久.236例贝尔氏面瘫诊疗进展[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1987,3:141.

[4]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6~188.

[5]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67~368.

[6]朱贞国,朱文辉.物理治疗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同阶段的疗效分析[J].中华理疗杂志,1991,14:92.

[7]缪鸿石.电疗与光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65~166.

[8]乔志恒,范维铭.物理治疗学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53-456.

标签:;  ;  ;  

药物结合电针理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