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力补偿论文-张金英,赵英娜,延皓,李长春,孙萌

多余力补偿论文-张金英,赵英娜,延皓,李长春,孙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余力补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余力,相位修正,相位辨识,位置反馈

多余力补偿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英,赵英娜,延皓,李长春,孙萌[1](2014)在《电液伺服负载模拟器多余力补偿及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抑制多余力值,改善电液伺服系统加载精度与系统性能,在对正弦信号施力机构数学建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结构不变性原理的改进方案,利用驱动伺服机构位置反馈信号进行辨识,构造理想的速度补偿信号进行流量前馈补偿,抑制多余力,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在线辨识补偿信号修正相位有效地补偿了多余力.对正弦运动施力机构多余力的补偿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赵英娜,张金英,延皓,李长春[2](2013)在《正弦运动条件下负载模拟器的多余力补偿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电液伺服系统加载精度,根据多余力产生机理及结构不变性原理,选择伺服机构位置指令信号作为前馈补偿信号源,并通过修正相位和幅值的方法消除多余力。仿真和试验表明,此方法对正弦运动是有效的,避免了受到非线性因素影响的速度反馈对多余力补偿效果的干扰,对用于正弦运动测试的负载模拟器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3年10期)

刘晓东[3](2008)在《电液伺服系统多余力补偿及数字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液伺服系统具有响应快、精度高、传递功率大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电液伺服系统的协同控制是其中一类重要应用。电液伺服对顶协同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飞行器设计的重要地面实验设备——负载模拟器相同,多余力是对顶协同控制系统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本文以电液伺服对顶协同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电液伺服数字控制技术,主要针对小力值加载的多余力的补偿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多余力的补偿方法,对电液力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根据对顶协同控制系统结构及运动特点,分析并提出了多余力等对顶协同控制中的关键问题,确定了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根据对顶协同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和过程,进行了解析建模和系统辨识建模的方法研究,充分考虑到伺服阀阀口非线性、液压缸泄漏和摩擦等非线性因素,建立了对顶协同控制系统的功率键合图模型。并进行了对顶同步位置、力加载系统时域仿真、频域计算和键合图仿真研究。对多余力的产生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对其工作特点进行研究,针对多余力及其补偿策略进行了键合图仿真验证。结构不变性补偿(SIC)方法根据活塞的运动速度计算补偿流量,进而补偿对顶协同控制系统中的多余力,是研究多余力补偿的理论基础。ISIC控制策略改进了SIC方法,在理论上解决了速度估计中的不确定因素,可有效实现多余力的补偿。基于迭代学习的ISIC控制,是智能化的ISIC控制,实现了ISIC参数的自动优化和整定。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研究是正确的,基于迭代学习的ISIC控制有效补偿了多余力。针对对顶协同控制系统中的位置控制机构,提出辨识零相差跟踪控制方法,在控制策略中依据系统辨识的结果,在闭环系统之外设计动态补偿环节,通过对消闭环系统零极点的方法来改善位置系统的动态性能。最后,基于数字控制器的要求,研制了基于工业控制计算机和以太网的主从式网络拓扑结构的控制器,采用WinCE嵌入式操作系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采用Matlab/RTW和VC++混合编程技术,提高控制策略的开发效率,将前述的各种控制策略予以实现,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8-12-01)

徐民[4](2008)在《夹持同步控制系统的多余力补偿与控制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北京市科委支持项目为背景,建立夹持同步控制实验平台,利用电液伺服数字控制及实现技术,对加载系统的多余力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夹持同步系统自身特点设计夹持同步控制算法,实现了高精度的夹持力控制。首先,本文根据夹持同步控制系统结构及运动特点,分析并提出了夹持同步控制中的关键问题。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针对多余力问题的各种校正方法,介绍了电液力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发展情况。其次,根据夹持同步控制工作原理和过程,进行了系统解析建模研究,对于实际中难以精确得到的参数,给出相应估算或试验测量方法,并进行了夹持同步位置、力加载系统时域仿真和频域计算。对多余力的产生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工作特点进行研究。在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的基础上,由结构不变性原理校正多余力和实际应用的估计速度相位滞后等问题,提出结构矢量校正设计思路,并引入迭代自学习控制思想,提出结构矢量自学习方法,以完成结构矢量校正控制器的自动设计和优化过程。再次,完成对夹持同步控制系统数字控制硬件接口的设计。研究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实时中断、数据采集和实时数据显示以及存储等工作的实现技术,完成对控制过程和控制策略的面向对象方法的设计。最后,介绍了夹持同步控制实验研究情况。在实现了夹持同步力加载数字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不变性原理补偿、结构矢量修正补偿实验研究,进一步对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确定结构矢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8-06-01)

多余力补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电液伺服系统加载精度,根据多余力产生机理及结构不变性原理,选择伺服机构位置指令信号作为前馈补偿信号源,并通过修正相位和幅值的方法消除多余力。仿真和试验表明,此方法对正弦运动是有效的,避免了受到非线性因素影响的速度反馈对多余力补偿效果的干扰,对用于正弦运动测试的负载模拟器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余力补偿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英,赵英娜,延皓,李长春,孙萌.电液伺服负载模拟器多余力补偿及控制策略[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4

[2].赵英娜,张金英,延皓,李长春.正弦运动条件下负载模拟器的多余力补偿策略[J].液压与气动.2013

[3].刘晓东.电液伺服系统多余力补偿及数字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4].徐民.夹持同步控制系统的多余力补偿与控制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标签:;  ;  ;  ;  

多余力补偿论文-张金英,赵英娜,延皓,李长春,孙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