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中心小学433300
一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低年级学生在掌握字形方面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对字形的记忆会更加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
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他们产生读书的欲望,在反复朗读中掌握生字读音,认识字形。接着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好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同学们兴趣盎然,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熟字加偏旁”、“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减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笔画。例如学习“天”字时,有的说“大”字加一横就是天;有的说“人”字加两横就是天;有的说“夫”字不出头就是天。学习“园”字时,有的说在“元”字外面加上围墙“口”就是“园”,从而明白“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以区别“元、园”的用法。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生字。
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突破字形难点
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对汉字以及汉字学习的态度和情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所以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也促使其有意注意的发展。并且老师要为解决困难创设情境,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有创造性地发展。下面我介绍几种趣味识字方法:
1.编顺口溜,儿歌识字法。在教学中,我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汉字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人门闪,土里埋,山石岩,白水泉”等,再如:“不正歪,三人众,三木森,三日晶”等。又如:“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泡、饱、跑、抱、袍、炮”用儿歌来认识这六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趣味性。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自主识字和创造性识字。如:记忆“喝和渴“时,学生就能自编顺口溜:“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是口字旁,喝水要有嘴。
2.猜字谜编字谜识字法。把生字编成谜语,让学生在猜谜中学习生字。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如:“一口咬断牛尾巴”-——告。“池里不见水,地上不见泥”——也。“把儿连起来”——几。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些字谜,自己编字谜。经过引导,孩子们经常动脑筋编字谜在课堂上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两个月亮交朋友——朋;两棵树,并排站——林;雨点掉到田地里——雷。田字上下加一角——鱼。孩子们不仅能编出书上出现的生字,还能把这种识字方法扩展到课外,并讲给家长听,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同时也巩固了生字。
3.变魔术识字法。我组织了“变字小魔术”的游戏,选一些简单的字让学生加一笔变成新字。如:日,孩子们变出了“目、田、旦、电、由、白、甲”等,还可以加两笔,例如:十,让学生先加一笔,可变成“土或千、干”再加一笔,两笔可变成“王、主、玉”等字。课堂上,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魔术”中,在游戏中学习,在交流中巩固,也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三、阅读课外书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
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温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四、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电视、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袋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所以,教材编排识字二中的三篇课文就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收,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六,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超市里的物品包装袋上,汉字就更多了。“光明牛奶、蓝月亮洗衣液、绿箭口香糖、奥利奥饼干、汇源果汁、阿尔卑斯奶糖”……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们是多么兴奋啊!
识字教学中,通过各种途经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