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效应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矸石,动态淋滤,环境效应,敏感元素
环境效应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安茂国[1](2019)在《兖州煤田煤矸石中敏感性元素动态淋滤特征及环境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矸石是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固体废弃物,其长期露天堆放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为探究煤矸石在自然条件下降水淋滤过程中敏感性元素的淋出特征,选取山东省主要煤炭生产基地——兖州煤田某典型煤矿的煤矸石作为研究对象,模拟自然降雨条件下动态淋滤试验对煤矸石中的9种敏感性元素淋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淋出液的pH值均偏碱性,介于9.3~9.8,且随着淋滤次数的增加逐渐增高并趋于稳定。F,As元素具有较强的淋出活性,其淋出率分别为2.60%,1.06%,且全部时间段的淋出液浓度均超出了地下水质量标准Ⅳ类水限值。Cd,Cr,Cu,Hg,Ni,Pb,Zn元素的淋出率均低于0.05%,反映了相对较弱的淋出活性,其各时间段的淋出液浓度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的要求。9种敏感性指标均呈现有间歇性快速释放规律,且随淋滤时间的延长,各元素在淋滤后期逐步稳定慢速释放。大量露天堆放以及直接充填于采煤塌陷区内的煤矸石对周边水环境的长期污染效应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7期)
张斌,赵国春[2](2019)在《对口支援政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疆受援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0年-2015年数据基于熵权值法合成生态环境指数,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方程模型,检验对口支援政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新疆大部分受援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均得到改善,但生态环境修复能力仍较低,污染物排放处于低水平,生态环境改善能力总体处于非稳定状态。实证分析发现:对口支援对受援地区生态环境,特别是对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环境改善能力直接正效应显着,对生态环境修复作用不显着,对生态环境间接影响效应出现异质化。(本文来源于《地方财政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朱占玲[3](2019)在《苹果生产系统养分投入特征和生命周期环境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当前苹果园养分投入高、肥料利用率低,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还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为此,分析我国苹果生产系统的养分资源投入、环境代价和环境减排潜力及途径,对我国苹果产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渤海湾(山东、辽宁、河北)和黄土高原(陕西、山西、甘肃)苹果产区3535个果园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苹果产区养分投入数量、结构、适宜程度;采用养分平衡法计算了氮磷养分盈余量,基于养分盈余和化肥环境安全指数定性评价了苹果园环境风险;基于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产区431个苹果园生产过程详细管理数据和本地化参数,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定量了苹果生产系统的生命周期环境代价,并通过不同生产效率果园的分组分析了环境减排潜力;结合6年59个田间试验数据和调查数据,评价了养分综合管理和有机生产两种减肥途径的环境减排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苹果园养分投入量总体较高且不同产区间差异较大。我国主产区苹果园氮、磷和钾平均投入量分别为1056.12 kg N/ha、687.34 kg P_2O_5/ha和861.12 kg K_2O/ha,以无机养分为主,化肥氮、化肥磷和化肥钾投入量占比高达81.02%、79.11%和81.65%;氮、磷养分投入量表现为山东和甘肃较高,辽宁和山西较低,钾养分则表现为山东较高,陕西和山西较低。与推荐施肥量相比,氮、磷和钾养分分别仅有17.84%、6.35%和17.54%的样本处于投入适宜水平,处于投入过量的样本比例则分别为70.24%、88.12%和56.39%。果园有机肥投入总体不高(9.24~13.01 t/ha),平均为10.82 t/ha,13.91%的果园不施有机肥。2、苹果园氮磷养分的高投入带来较高的氮磷盈余和环境风险。苹果园氮平均盈余量为296.56 kg N/ha,总体表现为高环境风险,其中56.85%的样本处于高风险状态(盈余量>200 kg N/ha),低环境风险样本仅占20.35%(<150 kg N/ha)。苹果园磷平均盈余量为414.28 kg P_2O_5/ha,其中盈余量超过200 kg P_2O_5/ha的样本比重高达70.20%。根据磷盈余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线性关系,各产区苹果园磷盈余量均超过了土壤磷素淋失风险临界值(50~70 mg/kg)所对应的土壤磷盈余量(190.54~326.28 kg P_2O_5/ha),全国平均磷盈余量是土壤磷素淋失风险临界值上限所对应的土壤磷盈余量的1.27倍,苹果园土壤磷素淋失环境风险大。化肥环境安全指数法结果表明,全国苹果园化肥环境风险指数平均为0.78,环境风险类型达到重度风险。从不同区域来看,环境风险指数最高的是甘肃,为0.81,环境风险类型为严重风险;环境风险指数较低的是辽宁和山西,分别为0.73和0.74,环境风险类型为中度风险;山东、河北和陕西的环境风险类型处于重度风险。3、根据农户调查数据结合文献资料数据,基于本地化参数,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定量了苹果生产系统的环境代价。生产单位产量苹果,我国苹果生产系统能源消耗、全球变暖潜力、环境酸化潜力和富营养化潜力分别为4597.79 MJ/t、1067.02 kg CO_2-eq/t、5.73 kg SO_2-eq/t和3.91 kg PO_4-eq/t。不同产区间存在差异,各环境指标均表现为渤海湾产区<黄土高原产区。不同生产效率农户分组比较表明,低产低效组(LL)能源消耗、全球变暖、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潜力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7、1.32、1.30和1.32倍,而高产高效组(HH)各环境代价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9.18%、34.30%、38.16%和34.22%。4、黄土高原产区6年59个试验点的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管理相比,以优化施肥数量、施肥品种、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以及优化果园土壤管理为核心的苹果养分综合管理实现减氮28.27%、减磷48.57%、减钾18.45%,增产12.77%,单位产量的能源消耗、全球变暖、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潜力分别降低25.31%、28.51%、39.36%和37.78%。5、与常规苹果生产系统相比,有机生产系统具有较低的全球变暖潜力、水体毒性、人体毒性和土壤毒性,主要归因于有机生产不使用无机化肥和化学农药;但有机生产系统的能源消耗、环境酸化潜力和富营养化潜力分别比常规生产系统高8.89%、18.74%和26.91%,一方面是由于是有机生产体系产量较低,另一方面有机生产中有机肥的大量施用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有机生产系统中由有机肥大量使用引起的土壤毒性显着高于常规生产系统。(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9)
付丹丹[4](2019)在《基于遥感反演模型的紫菜养殖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系统平衡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话题,也是国家密切关注的工作重点。海洋资源丰富多样,然而自然变化、人类生产活动等对海洋生态环境均产生了或好或坏的影响。近年,我国江苏沿岸紫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紫菜生产国,但近岸海域赤潮、绿藻的爆发也愈加频繁和严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那么紫菜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怎么样的?为此,本文基于RS和GIS空间分析研究了紫菜养殖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首先,根据紫菜光谱特性研究了海州湾区域的紫菜养殖时空分布;其次,依据海洋增殖养殖区生态环境评价规范确定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和指标,以实际海水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建立紫菜养殖区域海洋生态环境遥感反演模型并分析其相对误差。以遥感模型为基础,对海州湾紫菜养殖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进行遥感反演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最后,充分发挥RS和GIS的优势,根据遥感反演结果对紫菜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海域环境和社会生态因素分析其结果产生的原因。紫菜养殖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因子包括叶绿素a浓度、无机氮浓度、PH值等。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际监测数据,结合ENVI和Arc GIS软件平台,实现了对紫菜养殖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分布展示,为对紫菜养殖活动进行合理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杨娜[5](2019)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耕作农业向草地农业转变的资源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粮食消费下降,动物性食品消费增长。进而推动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饲料粮的需求缺口,形成了新的粮食危机。此外,传统耕作农业生产方式所导致的面源污染、土壤养分失衡与退化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传统耕作农业自身也面临严重危机。为解决传统农业的“双重危机”,寻求我国粮食安全出路,必须对以耕作为主的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进行重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种植,调整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耕作农业逐步向草地农业转变。虽然草地农业是我国农业调整的战略选择,但是目前对这一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资源环境效应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难以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路径和草地农业发展模式设计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本文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利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采用eFootprint软件系统,以地处黄土高原的通渭县为研究区域,针对传统作物(玉米、小麦)种植系统、与饲草作物(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种植系统和养殖(肉牛)系统分别建立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叁个系统生产生命周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定量辨识各个系统运行过程的资源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各作物2015—2018年种植面积的变化测算出种植结构变化导致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变化,进而分析种植结构转变的资源环境效应。养殖系统方面,计算了1功能单位牛肉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并对各阶段的累积贡献进行分析,识别出关键影响阶段及物质。研究结果表明,实行草地农业带来种植结构的变化可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传统作物通常采用高投入的生产模式,种植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农资如化肥、农药等,对环境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而饲草作物在种植过程中投入相对较少,并且其产出全部可以用于动物饲料,避免了废弃物处理过程,因而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明显减轻。但是随着牛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大,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显着增加。因为养殖规模的增加,抵消了由于种植结构变化减轻的环境影响,并且进一步加重了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从农业系统生命周期重点污染阶段和物质出发,积极寻找减排突破点是必要且有效的。通过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水资源采取开源、节流两种方式,减少肉牛肠道发酵产生的CH_4排放可降低农业系统的负面环境影响,促进我国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刘煜,向武,张延夕,邢旭东,朱杰[6](2018)在《河北省宣化地区原煤与燃煤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河北省宣化原煤及燃煤污染区表土和近地降尘的野外调查和样品分析,查明了表土及降尘中Hg、Cd、V、Zn、Mo、U、Mn、Cr等13种重金属元素及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原煤区土壤以Hg、Cd污染为主,污染区在煤带两侧约100 m范围内,燃煤区土壤以Hg、Cd、V污染为主,污染范围在燃煤企业下风口超过2 km。原煤区表土中Hg、Cd、Zn、Mo、U及PAHs与燃煤区表土中Hg、V、Mo、U、Mn、Cr及PAHs主要通过大气沉降带入。区内土壤中脲酶、碱性磷酸酶及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其中以β-葡萄糖苷酶最为明显,且燃煤区较原煤区抑制更为显着,反映了煤污染对土壤碳循环过程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8年05期)
张雁[7](2018)在《山区水源地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与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跨流域调水、生态建设、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山区水源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已经关系到水安全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Ⅰ、Ⅱ期工程(简称“丹治”工程),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为建设单元,积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及方式,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质量,使水源地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安全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趋势。本研究以“丹治”Ⅰ、Ⅱ期生态建设的山区水源地—商洛市及省级示范闵家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收集、实地调查、野外采样、室内分析,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壤学、生态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了生态建设影响下的商洛水源地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抗侵蚀能力等的响应关系;阐明了水平梯田建设对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变化与空间分布的影响;探讨了生态建设对商洛水源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功能的影响;评价了生态建设下的商洛水源地生态安全状态及可持续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阐明了商洛水源地土地利用类型及结构的变化特征。2005~2014年,商洛水源地大于25°坡耕地退耕还林,灌木草地转换为林地和园地,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转化为耕地,坡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2014~2020年,耕地和未利用土地转换为林地、园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耕地: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均属缓慢变化型,土地利用发展程度均表现一般。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多样性指数、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小幅度下降趋势,优势度指数呈上升趋势,但4个指数均呈小幅度波动,表明商洛水源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已逐渐趋于稳定。(2)阐明了土壤生态环境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响应关系。闵家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10年后,流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8.99g/kg和0.44g/kg;从坡顶部到坡底部,形成了较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土壤有保持生态林地、疏林灌木草地、退耕坡地、石坎水平梯田;乔灌木阔叶混交林更有利用类于土壤有机质、氮素及抗侵蚀能力的提高;坡耕地改造为石坎水平梯田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7.8 g/kg和0.21 g/kg,而流域尺度上梯田的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高于田块尺度上的梯田。(3)揭示了生态建设与商洛水源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机制。2005~2014年和2014~2020年,商洛水源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增加4.65×108元和0.87×108元;原材料生产、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娱乐文化、土壤形成和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生产服务价值日益增多,与林地和坡改梯的面积增加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有关;2014年和2020年的研究区生态敏感指数分别为1.09和1.47,均小于2,商洛水源地为低生态敏感区域。总之,生态建设改善了商洛水源地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4)评价了生态建设对商洛水源地的生态安全状况的作用。2005~2008年,商洛水源地的生态安全在重警状态,2009年直接进入预警状态;2011~2012年是一个生态安全状态转变关键时期,由2011年的预警状态进入2012年较安全状态;2012年后,商洛水源地的安全综合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与“丹治”Ⅰ工程顺利竣工验收和“丹治”Ⅱ工程正式启动时期吻合,表明生态建设提高了商洛水源地生态环境的生态安全水平。(5)阐明了生态建设对商洛水源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从2009年到2013年,商洛水源地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生态压力指数逐年上升,但指数介于0.8和1.2之间,研究区是一个生态平衡区;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发展能力指数不断增加,且指标规模相近,表明研究期内商洛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潘晓栋,田莉[8](2018)在《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的经济绩效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以长叁角和珠叁角的十叁个区(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半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剧烈变化,并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以长叁角、珠叁角两大区域的中心城市上海市、广州市的市郊区县及江阴市、顺德区为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样本,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法,动态分析比较了2000~2009年十年间样本地区土地利用变迁的经济绩效与生态环境效应,发现十年间两大区域中半城市化地区的经济绩效均有提升,但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并不乐观。本文最后简单探讨了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优化的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18期)
崔瑜[9](2018)在《基于环境效应的新能源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要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势推行的背景下,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同时带来资源节约价值和环境改良价值,同时对于推动其他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财务绩效作为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内容,能够反映企业一定经营期间内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如何全面、科学、公正地对新能源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已成为目前财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传统的成本角度转向价值贡献角度,以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的产出为切入点,以具有资源节约效应和环境改良效应的新能源企业为研究对象,对现行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重新思考和构建,重建的指标体系是在原有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环境指标,该指标的引入可同时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资源节约价值和环境改良价值,该体系是对传统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在介绍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回顾,然后就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做一概述,最后指出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新能源相关概念,然后就支撑本论文研究的重要理论进行分析,包括与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资源产权理论,与环境效应价值测算相关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环境价值理论和环境资源价值补偿理论。第叁章从规模、结构和速度叁个方面分析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与我国国民经济的适应性,并分析我国新能源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及特点。第四章首先对现阶段我国新能源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中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环境价值缺失对新能源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其次,构建了环境效应价值测算模型并对新能源企业的资源节约价值和环境改良价值进行测算;再次,基于以上两个指标构建了体现环境效应价值的具有新能源特色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五章综合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对新能源企业财务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了新能源企业环境效应对财务绩效具有显着影响、各企业财务绩效差异显着以及总体现金流不足的结论。最后,分别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新能源企业需加强现金流管理,提高研发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政策建议。第六章为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6)
杜玥[10](2018)在《伏牛山区产业结构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因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要。伏牛山区是我国南北自然过渡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生态系统乃至全国生态系统构成中都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但是,目前伏牛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伏牛山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区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虽然近几年在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力度远远不够。因此,调整伏牛山区产业结构,对伏牛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和归纳产业结构以及生态环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地理学、生态经济学和产业生态学等理论,选取伏牛山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伏牛山区2000-2015年产业结构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首先运用产业趋同度、产业集中度、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伏牛山区产业结构现状;利用地学统计方法建立生态遥感指数,从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四个方面评价伏牛山区生态环境质量。其次,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性,运用IIISNE评价方法,从产业结构整体及细分产业两个层面研究伏牛山区产业结构的生态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最后,从调整伏牛山区产业结构出发,对提升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提出政策与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伏牛山区GDP增长迅速,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现代转型。研究期间,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二、一、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二、叁、一”产业结构。其中第二产业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呈下降趋势,而第叁产业比例上升。伏牛山区的产业结构正在逐年向“叁、二、一”的转型。伏牛山区的产业趋同度在下降,产业集中度在上升,区域的经济互补性增强以及区域分工向合理化发展。但是相对于河南省平均水平而言,伏牛山区经济缺乏后期发展动力,竞争力下降,增长速度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不足。(2)伏牛山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作用存在性质上的差别,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相对较好。对伏牛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分析表明,湿度和绿度在生态环境质量中起正向作用,热度和干度在生态环境质量中起负向作用。伏牛山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相对较好,处于第四等级的区域较多。但研究期间,伏牛山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等级有两极向中间聚集的特征,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3)整体上,研究期间伏牛山区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在增大,产业调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加深。其中,第二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叁产业,第一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最小。产业结构主要影响生态环境的湿度和干度。(4)伏牛山区不同的细分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差异明显。研究期间,旅游业、轻工业、重工业和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大,特别是重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大。交通运输业和其他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且持续减少。(5)伏牛山区细分产业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差异显着。其中,西峡县、淅川县和栾川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他县(尤其是东部的汝阳县、南召县)的影响较小;从时间演进看,研究期内,淅川县、南召县和内乡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逐年加深;汝阳县、嵩县、卢氏县、鲁山县、栾川县和西峡县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有减小趋势;各县相比较而言,内乡县和南召县产业结构调整一直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小。最后,针对伏牛山区生态环境实际,论文提出了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对策。未来伏牛山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制订与生态相协调的产业政策;利用科学技术改进工业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同时扩大第叁产业的发展,利用伏牛山区特色资源,发展区域生态旅游业。(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环境效应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新疆受援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0年-2015年数据基于熵权值法合成生态环境指数,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方程模型,检验对口支援政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新疆大部分受援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均得到改善,但生态环境修复能力仍较低,污染物排放处于低水平,生态环境改善能力总体处于非稳定状态。实证分析发现:对口支援对受援地区生态环境,特别是对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环境改善能力直接正效应显着,对生态环境修复作用不显着,对生态环境间接影响效应出现异质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效应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安茂国.兖州煤田煤矸石中敏感性元素动态淋滤特征及环境效应评价[J].山东国土资源.2019
[2].张斌,赵国春.对口支援政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J].地方财政研究.2019
[3].朱占玲.苹果生产系统养分投入特征和生命周期环境效应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9
[4].付丹丹.基于遥感反演模型的紫菜养殖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5].杨娜.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耕作农业向草地农业转变的资源环境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9
[6].刘煜,向武,张延夕,邢旭东,朱杰.河北省宣化地区原煤与燃煤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价[J].现代地质.2018
[7].张雁.山区水源地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与保护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8].潘晓栋,田莉.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的经济绩效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以长叁角和珠叁角的十叁个区(县)为例[J].城市建筑.2018
[9].崔瑜.基于环境效应的新能源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
[10].杜玥.伏牛山区产业结构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价[D].河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