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湿地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洪湖湿地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湖北省荆州市434000

摘要:洪湖湿地是长江中下游最具代表性的湖泊之一,本文通过对洪湖水生态环境现状论述与剖析,针对洪湖水生态恶化日趋严重的问题,初步提出了保护和修复洪湖水生态环境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洪湖湿地;水生态环境;现状;对策

洪湖是湖北省最大,全国第七大天然淡水湖泊,水域面积53.3万亩,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我国主要的越冬水禽栖息地。洪湖是长江重要的分蓄洪区,连接了来自荆门、潜江、荆州等上游及洪湖周边地区共1.0375万平方公里的汇水,是大武汉重要的防洪安全屏障,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区,其周边涉及洪湖、监利两县市共13个乡镇以湖为生的渔民近2万人。洪湖又是重要的水产种养基地,水产品产量每年达10万吨,产值过亿元,在全国湖泊中居第二位。作为革命老区,洪湖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秀丽的湖区风光和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使洪湖成为丰富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除此之外,洪湖湿地在航运交通、净化环境、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发挥着主要作用。但由于人口急剧增加,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湖地区群众对湖泊无节制的开垦和侵占,洪湖湿地水生态被破坏,水质污染、物种减少、调蓄功能下降,候鸟迁飞,洪湖水生态恶化日趋严重,保护和修复洪湖水生态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1洪湖水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水生态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措施不到位,当前洪湖水生态遭到较严重的破坏,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湖泊面积萎缩,调蓄能力下降

上世纪50年代,洪湖面积114万亩。六十年代中后期,受“以粮为纲”“与水分地,向湖要粮”观念错误引导,沿湖地区广泛开展“插到湖心、收到湖底”围湖造田大运动,不到20年,洪湖面积速减近一半以上,目前只有53.3万亩,有效调蓄容积为6-12亿立方米,调蓄能力较50年前减少一半以上,完全不能满足四湖流域防洪抗旱调蓄需要。因此每逢大雨或干旱就出现一次大灾,80型、91型、96型、2010型大灾就是明显例证,特别是2011年春旱乃70年一遇,实属罕见。这一切灾害的发生都是因湖泊面积萎缩,调蓄能力下降所引发,灾害造成的损失短期无法弥补,灾害给人的教训十分深刻而惨痛。

1.2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质达不到规定的水质要求

洪湖承接四湖上中区的汇水,中上区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生产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下泄到洪湖。有关监测资料表明:80年以前洪湖湿地水质整体Ⅱ类水质,80年至90年处于Ⅱ类Ⅲ到类之间。2000年至2005年处于Ⅲ、Ⅳ类,局部区域水质出现劣Ⅴ类,水华现象连年发生,仅2004年当年发生达8次,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2007至2009年洪湖水体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型,水体质量综合评价为Ⅳ类。

1.3圈围养重新抬头,掠夺性生产,水生态物资濒临枯竭,水体自身净化能力降低

2005年以来国家花巨资对洪湖湿地进行拆围,虽然减少了70%,但围栏面积仍有10万余亩。近年来仍有反弹趋势,每年养殖入湖饵料总氮、总磷分别达到840吨和420吨,消耗黄丝草、轮叶黑藻、金鱼藻达1万吨,洪湖水生植物由过去的472种下降到去年98种,水草覆盖率由98.6%下降为零星水域有水草。一些经济价值较好的水草产量锐减,目前除莲以外,其它经济植物很难寻觅。由于渔民无节制发展圈围养和过度利用水草资源,导致水生植物濒临灭绝,水体自身污染功能降低,水污染呈恶性循环。

1.4水工建筑物病态老化,运行维护困难,水循环系统不健全

洪湖湿地周边在洪湖围堤(洪湖境内)有大小水工建筑物54座,大都建造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设计标准低,建造时间长,年久失修,管理缺位,绝大多数涵闸泵站不能正常运行,成为病险涵闸。江与湖,湖与河不能频繁进行水体置换,绝大多数涵闸泵站前后左右水体处于静水或死水状态,“流水不腐”,水质变坏变臭这是必然的结果,同时还滋生血吸虫病等有害病毒。

1.5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管理混乱,管理效果差

洪湖湿地自形成以来,管理机构几经更迭,机构不稳定、不统一、不规范,经济无保障,出现管理“吃湖”的现象,管理形象不佳。同时,管理依据不足,至今没有出台湖泊管理的政策性法律法规,操作无标准,建设无目标,管理无手段,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合力难以形成。水利、林业、水产、渔政、环保、公安、交通、血防等部门各有职能,谁都有权管,谁都管理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达不到综合治理的效果。洪湖湿地确权定界也不明晰,两点清晰(陆地界线明确)一线模糊(湖心分界线),人为的权属争端增加了洪湖监利两县市共治洪湖的难度,也给洪湖湿地的社会治安和正常的生产带来了混乱,洪湖监利两县市因水域之争经常发生械斗和纷争在所难免。

2洪湖水生态修复的思考与对策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活之基,加强水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人水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加强水生态保护和建设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参与,要把惠及当代,荫及子孙,造福人民的大事抓好抓落实。

2.1理顺湿地管理体制是水生态修复的重要保证

洪湖具备防洪调蓄、湿地生态、水产养殖、旅游航运、环境保护等多种职能,要建设好和保护好洪湖,仅靠哪一个部门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必须组建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统筹各种职能,实行一套班子,分工负责,科学规划,统筹管理。按洪湖湖泊的功能定位,洪湖的主要功能是防洪调蓄,在组建机构时应当以水利部门为主,吸纳湿地、环保、渔政、水产、林业、交通、旅游、血防等部门组建洪湖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局,同时兼顾洪湖、监利两县市地域关系,行政上受荆州市政府或省政府管理,业务上接受省直部门指导,人员经费及事业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或转移支付之中,避免再次出现管湖“吃湖”,靠水生财的不良现象,为保护和治理洪湖提供可靠科学的组织保障。

2.2出台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条例是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法律保障

湖泊功能的定位,湿地保护的内容和范围,管理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违法的责任追究与处罚等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加以明确和界定。不然,各种破坏水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处罚和打击,将会出现无法可依,盲目执法的混乱局面。湿地生态保护事不宜迟,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因此,各级政府要呼吁,要争取湖泊管理法律法规尽早出台,为湖泊湿地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2.3严格控制圈围养规模,控制反弹,推行科学养殖模式是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2005年以来,省政府花巨资对洪湖进行一次大规模拆围行动,效果很好,圈围养面积减少了70%,但由于湿地管理机构及人员经费落实不够,部分渔民安置存在困难,近几年来,原已拆除的水域又重新出现了新的围网,颁证的或不颁证的蜂涌而至,大有复辟反弹之势,这样下去,不出三五年,拆围成果将付之一炬,消失殆尽,洪湖再次出现“洪湖水,杆打杆”的悲凉场面。因此,各级政府必须下大决心从严控制圈围养的面积和区域,从严把住审批关,原已滥批或强占的圈围养必须限制拆除,不讲人情,不徇私情。对确需保留的圈围养要进行科学养殖培训,要求渔民既讲经济效益,更注重水生态保护,改过去高密度的投入的资源消耗式养殖模式为稀养、优养、清水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尿素,磷胺磷肥和化学品鱼药的使用量,打击各种采集水草,打捞螺蚌的不法行为,还湖泊休养生息的机会。

2.4控制污染源,群防群治,综合治理是水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

洪湖面临的主要有三大污染,既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对工业污染的控制,主要是从工业项目立项环评审批入手,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的产业,关停有污染的“五小”工厂,对沿湖乡镇牲畜定点屠宰场等重点污染大户进行限期治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主要是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做好农药包装瓶回收工作,提倡稀养、清水养殖新模式,减少碳、磷及化学鱼药的使用量,划定蓄禽养殖区、限养区、适养区,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利用;对生活污染的控制,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水改、“一建三改”等工程建设,对农村生活污水垃圾进行有效回收处理,实现农户家居温暖清洁化,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量,减少对洪湖水生态的污染。

2.5整治病险涵闸,实行排灌自如,水体置换是水生态修复基础性环节

对湖滨围堤上的54座病险涵闸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和论证,确定是维修还是重建,无论是维修还是重修,必要起点要高,要打基础,管长远,要实现自动化,信息化,使每座水工建筑物开启自如,排灌自如,科学有序地进行水体置换,改善水质,从而形成江湖连通,湖渠连动,水面辽阔,水草茂盛,水清鱼肥的美好格局。

2.6退田还湖,湖底清淤,增加库容是水生态修复最根本的手段

洪湖水域面积萎缩,湖底淤积,湖滨人口稠密,(沿湖地区人口总数达27万)是洪湖水质逐渐变坏的最根本因素。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各级政府要对湖滨村场人口变化进行调查摸底,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有计划地把湖滨渔民向中心集镇和内垸转移,把过去因发展粮食生产强占区域改造成农田的水域面积退还给湖泊,扩大现有水域面积。同时,结合发展旅游经济,对现有湖底进行一次全面清淤,垒岛筑景,对湖滨堤防进行加高培厚,提高冬春季蓄水高度,增加库容量。一来改善水质,二来为农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水源,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3结语

为从根本上解决洪湖湿地水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形成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必须多方位、多举措、多手段的加强治理与保护。

标签:;  ;  ;  

洪湖湿地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