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药行业协会召开传达党的十六大精神汇报会

上海市医药行业协会召开传达党的十六大精神汇报会

一、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举行传达十六大精神报告会(论文文献综述)

韩小伟[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提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廉晓红[2](2019)在《中国共产党党组制度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中共党组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制度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的一个重要制度创造,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非党的组织和机构中得到贯彻执行的重要途径。中共党组的存在以及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重要抓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本文对中共党组制度的研究置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各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中,通过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中共党组发展情况进行了宏观的历史考察和认真的梳理总结,积极探究中共党组独具特色的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共党组发展可以分为提出确立、发展承续、全面建立、弱化撤销、曲折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等六个不同阶段的观点。在中共党组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本文力求厘清中共党组在这个时期发展的脉络,研究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在提出确立阶段,中共党组组织建设先于制度完善的特点非常突出,在中共四大正式提出中共党组的前身——中共党团的概念之前,中共党团就已经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成立了。在发展承续阶段,中共七大正式将中共党团更名为中共党组,开始了中共党组发展的新里程。在全面建立阶段,中共党组与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同频共振,为适应革命战争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掀起了全面建立的热潮。在弱化撤销阶段,受毛泽东几次重要批示的影响,中共党组从全面建立开始走向逐步弱化,最终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政治环境下再无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而被迫全部撤销。在恢复发展阶段,中共党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构想的影响下,中共党组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党的十三大后经历了再次被撤销的命运,只不过这次撤销范围较小,局限在政府机关的范围之内。1989年政治风波结束后,党中央吸取教训,加强对中共党组的建设,中共党组又逐步走向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阶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加强了对中共党组制度的规范化建设,研究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这是第一部完整系统的中共党组制度规定,为中共党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共党组的发展有过坦途,更经历过挫折,有过全面建设的大好形势,更经历过被全面撤销的艰难境地。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共党组展现出了异乎顽强的生命力,朝气蓬勃地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彰显了中共党组制度本身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指导下,中共党组必将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张录全[3](2019)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提出过上殷实、安定的小康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向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目标。自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首次用“小康”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以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保持了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连续性,而且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小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采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举措,不断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说到底还是需要人来实现的。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既需要党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也需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要解决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首先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素质,使其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为背景,以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状况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为落脚点,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和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针对我国农业农村的主要特点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研究,以期对提高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有所助益。本文绪论部分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研究现状做出梳理和述评,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论文内容共六章。第一章概述篇,主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及特点进行解读,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理论基础篇,主要从学理上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第三章历史考察篇,主要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背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要求,以及各个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历史依据。第四章现状篇,主要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归纳总结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已取得的进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主要原因。第五章认知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路径,即提高领导干部、思政工作者、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第六章实践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即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队伍素质、构建社会环境。

陶心怡[4](2019)在《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认为面对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新闻作为信息的载体,在对外宣传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文新闻网站也成为了国家和地方对外“发声”的重要阵地,如新华网英文网站、中国日报等。在外宣工作中,新闻编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有越来越多翻译界与传媒界的学者对“新闻编译”这个跨学科的活动进行了研究,但事实上,国内的英文新闻网站发展依旧参差不齐,政府和企业的新闻外宣工作质量也没有得到大幅提高。因此,结合具体经历和事例探讨在新闻编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新闻编译的质量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笔者在南方传媒集团的南方英文网(Newsgd.com)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8年7月9日至10月9日),主要负责新闻编译及采写工作。本报告在对实习情况及其他背景信息介绍的基础上,对编译新闻的工作内容、流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编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结合具体编译文本,进一步介绍了多种编译技巧在新闻编译中的使用,包括信息补充、信息删减和信息重组等,并结合改写理论,从“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专家”方面探讨影响新闻编译的重要因素和操纵力量。此外,笔者对本次实习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总结了实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的缺陷,如不熟悉新闻词汇体系、缺乏政治敏感度等,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通过本次实习,笔者希望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希望本报告可以为其他新闻编译者和英语笔译的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彦惠[5](2018)在《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文中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从实践上总结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对执政党主动迎接挑战和适应社会变革,实现长期执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非公企业起步早、发展快,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也开展的比较早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历史脉络”为线,以“典型个案”为点,以历史启示和“实践创新经验”为结论,分四个阶段分别考察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概括论述了整个国家对非公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第一阶段,即1979年至1991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萌芽期。这个阶段深圳外资企业快速发展,深圳对外资企业党建的认识又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到1985年,理论探讨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的合法性和必要性;1986年到1991年,从实践上重点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第二阶段,即1992年至200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期。十年间,深圳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都迎来了大发展,深圳市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非公企业在党组织建设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对外资企业,坚持“业余”、“小型”、“分散”为主,采用机动灵活的弹性制度保证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坚持按照党章规定,与企业组建同步建立党组织;对个体私营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党章规定组建党组织,加强对私营企业主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第三阶段,即2002年至201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创新发展期。主要分析深圳在进行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领先于全国其他地方的同时,仍然遵循深圳特区一贯的创新路径,在公推直选、定岗定责、双培双推、新社会阶层发展党员、留学归国党员过党组织生活等都进行了试点,继续为全国的党建创新提供参考。第四阶段,即2012年十八大至今,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全面加强期。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党组织建设向不断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目标迈进。通过对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发展历程的历史梳理,回顾总结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经验,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加强党建工作相结合;二是必须坚持探索先行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非公企业主积极性相结合;四是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郭随磊[6](2018)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政府高度重视的产业之一,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系统支持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工具选择不合理、与产业政策转型趋势相悖的问题比较严重。对于政策工具理论来说,其重要地位与其受关注不够之间的矛盾突出。在这样的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有必要在深化政策工具理论研究基础上,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工具选择现实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选择优化方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进行研究,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作指导。“新治理”理论把行政管理或公共政策的分析单位转变到实现公共目标的工具,同时强调组织网络、公私合作、协商说服方法和赋权技能对公共问题解决的重要意义,与我国当前的治理环境相适应。“新治理”理论为我们进行政策工具分类、设定政策工具选择标准以及明确政策工具选择过程具有启发意义,可以作为构建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就工具分类而言,把政策工具分为管制、激励、能力建构、系统改进四类,既与当今网络治理背景相适应也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的需要。四种类型政策工具选择分别以规则安排、公共物品财政购买、科技创新支持、公共物品供给体系优化作为其核心机制。就政策工具选择标准而言,公益性、科学性、体制适应性、易管理性是研究者最为重视的,也是最有系统性的标准。就政策工具选择过程而言,结合新治理范式及其他学者的研究,可以把政策工具选择过程划分为政策工具选择现状分析、政策工具选择现状评价及政策工具选择优化三个阶段。以政策工具分类、政策工具选择标准、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为核心要素的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构成了本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进行研究的逻辑基础。2001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可划分为研发推动、消费推广、系统支持三个历史时期,比较全面的涉及了管制、激励、能力建构、系统改进工具。近二十年来的政策工具选择具有服从政策规划目标、被关键事件推动、受体制改革影响以及更加依赖多元合作的特点,并且在基础研发、产销量、商业模式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回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是否具有合理性问题方面,本文的结论建立在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基础上。在对16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相关典型事件或过程进行事实描述、特征总结之后,采取三级编码分析的方式,分别回答管制、激励、能力建构、系统改进工具选择是否符合公益性、科学性、适应性、易管理性标准。并通过逻辑一致性检查、进一步诠释论证等措施增加结论的可靠性。通过应然与实然状态对比,可以总结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合理之处:在公益性上,科技参与渠道的拓展确保了能力构建工具选择的公益性;在科学性上,通过政策研究、实验,科技信息共享互评等增加了激励工具、能力建构工具选择的科学性;在体制适应性上,通过与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相适应,减少了管制工具、系统改进工具选择与制度环境的可能冲突;在易管理性,通过职能互补合作关系建立,增加了能力建构工具选择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也呈现一定的问题。在公益性上,由于缺少公益性、有效性评估,缺少参与机制、有效性保障机制构建,导致管制、激励、系统改进工具选择偏离公共利益;在科学性上,由于认识视角狭隘、对社会风险认识的片面性,导致管制及系统改进工具选择脱离实际情况;在体制适应性上,由于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科技体制结构-功能紊乱导致政府在相关职能上缺位和越位;在易管理性上,由于忽视管制与被管制者、给予激励者与接受激励者、不同职能承担者合作关系的建立,导致相关行动者在相应问题解决上不合作。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优化,应该针对政策工具选择问题的成因,确保工具选择的公益导向、增加工具选择的科学性、拓展工具选择的合理制度空间、建立工具选择所依赖的有效合作关系。本文的创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以新治理范式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现状分析、依据标准进行工具选择评价、政策工具选择优化三阶段的过程机制。第二,设计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评价方案。本文以政策工具选择这一决策过程核心阶段为切入点,结合政策工具选择公益性、科学性、体制适应性、易管理性的应然性标准,新能源汽车管制、激励、能力建构、系用改进工具选择的实然状态,提出一种政策工具选择评价方案。第三,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优化的关键在于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往提出的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优化方案要么具有片面性,要么缺乏相关事实依据。本文既通过提出地方政府行为的双重激励模型论证中央和地方不合作的风险点,又通过多个案例从事实上证明中央和地方零和博弈是政策工具选择不合理的最主要原因。第四,提出我国治理背景下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把治理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融合具有一定必然性,但是网络治理背景下政策工具选择策略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既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经验事实述说“新治理”理论,又提出网络治理背景下政策工具选择的应然性标准,试图超越个案提出治理背景下具有启发性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董大伟[7](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所称的非公有制经济,界定为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发展已经走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历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成分,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仍有发展的必要。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系统梳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对于今后完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抛开同类题目开篇即纵论原典理论的范式,秉持以史带论的写作风格,分阶段进行实证论述,最后加以总结,理论从历史而出。虽然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所处背景复杂多因,但本文为抓主线叙事,不再赘述前人之思,主要从经济背景入手,探看中共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最重要动因,展示各项经济政策的演进与成效,并在分析各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阶层特征的基础上,梳理分析相应的统战政策,从而使文章更加饱满,也为最后的逻辑总结铺设了较为全面的历史基础。本文可分三大部分、九个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独立成篇。主要论述文章的选题初衷与基本价值,界定与说明正文所涉及的重要复杂概念,回顾前人成果,确立本文创新的着力点。第二部分为正文,从第一章到第七章,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第一章题目为“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在具体叙述中分成两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二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第二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主要论述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以及党初步调整相关政策的过程,并分析了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第三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主要论述南方谈话与十四大的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理论及十四大后的政策发展,分析在政策作用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走上正轨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然后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第四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主要论述十五大至十六大期间中共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后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体政策的历程,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阶段的特征,以及该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第五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主要论述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间中共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的宏观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阐述党的政策支持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发展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特征,最后阐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第六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主要论述十七大到十八大之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具体政策的新发展,得益于党的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下不仅逆势增长,而且为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亮眼表现作出突出贡献,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期间有了新特征,党对他们的统战政策也有条不紊地推进。第七章题目为“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主要论述十八大及之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具体政策,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进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出现的新变化,以及这一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发展。在第二部分,由于历史原因,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结构与后面几章并不相同,正因如此,更可直观感受到1992年在非公有制经济及其政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第三部分就是结语章“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为史后之论。本章的论述完全是基于前面几章内容自然而出,既是总结,也是提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是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三是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赵亚男[8](2017)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腐败,不仅关系到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价值观的较量。腐败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博弈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如何通过在党内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最终战胜全社会范围的腐败亚文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廉政文化建设也日益成熟。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要研究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也要对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历史、现状及经验教训进行梳理研究,以期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论文结构上分为六章。第一章是思想源流分析。本章主要运用阶级分析法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思想及对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借鉴价值做了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历史进行了考察。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借助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增产节约运动以及系列反腐运动等方式,不断从思想上肃清封建社会的腐败文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以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定了党员干部的宗旨信念,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从而改善了社会风俗习惯,铸造了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历史做了考察。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建设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在领导体制机制上,廉政文化建设由各级党委领导,各级纪委、宣传部、组织部等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非官方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在对象上,既面向全党,通过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的形式将廉政文化普及到全社会。在手段和方式上,既加强教育引导,又加强舆论宣传,同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固化廉洁理念。第四章主要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廉政文化建设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去规划、去布局。将教育引导、理论宣传、文化熏陶作为廉政文件建设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党风政风与民风社风良性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第五章,基于前文的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做了分析。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探索,廉政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廉政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全面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已成基本社会共识,节约务实重新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风尚,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心和行动力明显增强。本文认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人民性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必须坚持破与立相结合、坚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相统一;重视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重视党风廉政宣传: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支撑廉政文化建设。第六章,分析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应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强化思想建党,坚持文化强党,不断务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思想道德基础。同时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廉政知识,改变群众“腐败与我无关”的观念,加强党风廉政宣传,增强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的信心,健全完善参与机制,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反腐。同时不断拓展领域,创新载体,增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吸引力和感召力,以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

胡春阳[9](2016)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诞生使无产阶级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改造世界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革命实践过程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解决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早期探索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1842年至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在革命实践中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结合起来等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获得初步认同;从1848年欧洲革命至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革命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在无产阶级中得到进一步认同的阶段;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全面认同。社会主义工人政党的兴起、第二国际的成立以及第二国际思想家的理论宣传都对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早期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方式奠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基础;诉诸经验事实的实践验证强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根基;长期的理论斗争提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早期探索的经验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帮助我们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信心,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理论前提、历史依据和方法借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苏联历经坎坷。十月革命前夕,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必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十月革命后不久,苏维埃政权就面临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危机。为此,列宁积极推行新经济政策重新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合格主体并阐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理论——灌输论,初步解决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问题。斯大林时期由于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卫国战争的胜利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巨大的优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但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很大程度是对斯大林模式的认同,并把这种模式绝对化和神圣化。在认同方式上趋于单一化,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效果中包含着严重扭曲的成分,表面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已经暗藏着认同危机的潜流。后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危机逐步显现,先后经历了赫鲁晓夫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动摇、勃列日涅夫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困顿以及戈尔巴乔夫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崩溃,全面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和亡党亡国的悲剧性结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中国也经历过多次波折,但时至今日社会主义事业依然蓬勃向前。19世纪末随着西学东渐,社会主义学说同西方其他思潮一起在中国开始传播并在20世纪初达到了高潮。到五四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想流派进行了论争,其中代表性的有“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论战”、“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三次论战。论战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逐步获得国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随着新民主义革命的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理论上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其认同度的提升历经由少数先进知识分子的精英认同逐步演变为民众的普遍认同。建国后,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积极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注重思想和文化建设和强化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效应的引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的认同和积极的支持。但到1956——1978年期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逐渐背离其建构的物质基础,被人格化为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导致出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畸变。文革结束以后,在未来政治建设的道路上如何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从个人崇拜转向主流意识形态上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历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重启、巩固和发展时期,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理性回归。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基于不同利益基础的多元价值观易引发价值冲突甚至可能出现价值认同危机。重构价值认同是价值认同危机消解的内在诉求,这是由价值认同危机的性质、价值选择的同一性和价值认同过程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当代中国价值认同重构的根本就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认知认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增强情感认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行为认同,从而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导作用,形成一种和谐、稳定、充满活力的价值生活秩序。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整个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并呈现认同弱化的趋势,其凸显出来亟待破解的问题主要有:认同主体教育的虚化;大众权益的实现仍有差距;认同客体的解释力下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宣传中存在着空泛化的趋向;多样化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等。为此,在基本方法上我们必须要处理好主导性与多样性、理想化与世俗化、泛化与淡化、批判与包容的关系,并通过实施分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主体塑造;推进理论创新,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文本权威;畅通利益表达,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动力基础;注重大众传媒,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传播途径;优化社会生态环境,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外部条件等途径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杨文学[10](2016)在《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文中研究表明未来的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大。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习近平开篇九问1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陈旧话题,不断被刷新纪录的贪官激活的当下,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拥有百亿资产的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却填写了一份感动国人的答卷。一个用27年的心血,创造了一个年销售额60多亿元、为国家一年就纳税近10亿元的财

二、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举行传达十六大精神报告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举行传达十六大精神报告会(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2.1.1 中央单位
        2.1.2 社会扶贫
        2.1.3 定点扶贫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6.2.1 政策优势
        6.2.2 资源优势
        6.2.3 规划优势
        6.2.4 人才优势
        6.2.5 技术优势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3.1 党委领导机制
        6.3.2 政府主导机制
        6.3.3 群众参与机制
        6.3.4 组织协调机制
        6.3.5 资金投入机制
        6.3.6 考核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中国共产党党组制度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中共党组的前身——中共党团的提出与确立(1921—1927)
    第一节 党团制度的缘起与无产阶级政党组建党团
        一、党团制度的起源
        二、无产阶级政党组建党团
        三、国民党党团
    第二节 中共党团组织的出现与党团制度的正式确立
        一、中共党团组织的出现与基本情况
        二、中共党团制度的正式建立与法理确认
    第三节 中共党团组织出现原因探究
        一、苏联向中国进行革命输出的必然结果
        二、适应中国近代革命斗争实践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奋斗目标不断谋求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 早期中共党团组织的功能作用
        一、大力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为党在农村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积极推动国民党改组和国共合作
第二章 中共党团的进一步发展与承续(1927—1945)
    第一节 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党团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一、中共党团干事会的成立
        二、八七会议的召开与白色恐怖下的中共党团建设的推进
        三、中央第17号通告对于党团和其他党群组织关系处理的规定
    第二节 在土地革命风暴中的中共党团的发展
        一、中共六大对党团制度的规范与强化
        二、在处理苏维埃与党的关系中的中共党团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与第一个中共党团制度条例的出台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团的调整与加强
        一、全面抗战初期中共党团组织建设政策的调整
        二、皖南事变与中共设置党团政策的改变
        三、抗日根据地内中共党团组织建设
        四、中共七大党章将中共党团更名为中共党组
第三章 中共党组的全面建立(1945—1954)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组的发展
        一、中共党组在解放区政府和群团组织中的逐步设立
        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组相关制度规定
        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组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党组的全面设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央政权系统中普遍设立中共党组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地方政权系统中设立中共党组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群众团体系统中设立中共党组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共党组建设特点
第四章 中共党组的逐步弱化与撤销(1954—1977)
    第一节 毛泽东的批示与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一、毛泽东的批示对政务院党组运转机制的影响
        二、政务院党组干事会的更名与撤销
        三、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与中共党组设置的变化
    第二节 中共八大召开后中共党组的弱化
        一、中共八大党章关于中共党组的规定
        二、中央财经、政法等5个小组的成立
        三、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党组改建为党委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党组的撤销
        一、中央国家机关和群团组织中共党组的撤销
        二、在中共九大党章中取消关于中共党组的规定
第五章 中共党组在曲折中继续发展(1977—2012)
    第一节 中共党组的重新恢复
        一、十一大党章恢复对中共党组设置的规定
        二、在政权系统和群团组织中中共党组的恢复设置
        三、十二大党章对中共党组设置的系统规范
    第二节 中共党组的再次撤销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政治体制改革
        二、党的十三大的召开与中共党组的再次撤销
    第三节 中共党组的重新建设与发展
        一、1989 年政治风波与中共党组的重新建设
        二、十四大党章对中共党组规定的修改
        三、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首次提出
第六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党组的新发展(2012 年至今)
    第一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党组的守正创新
        一、十八大党章中有关中共党组的规定
        二、《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的出台
        三、两个与中共党组相关规则办法的制定
        四、中共党组、部门党委、机关党委等的区别
    第二节 党的十九大后中共党组的创新发展
        一、十九大党章中有关中共党组的规定
        二、《党组讨论和决定党员处分事项工作程序规定(试行)》的出台
        三、《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的正式颁布
    第三节 新时代中共党组发展的原因探究
        一、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供重要组织制度保障
        二、新时代推进和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适应了新时代中共党组制度自身规范建设的现实需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共党组的作用发挥
        一、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中的作用发挥
        二、在重要经济组织中的作用发挥
        三、党组性质党委的作用发挥
        四、在人民团体和文化组织中的作用发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五)研究框架及基本思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述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1.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念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
        3.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素质保证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列宁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毛泽东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1979 年-2002 年)
        1.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社会发展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02 年-2012 年)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12 年-今)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原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
        1.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比较健全
        2.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聚焦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5.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尽力贴近农民生活
        6.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不断丰富
        7.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较明显实效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还不足
        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载体亲和力还不够
        4.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不明显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感尚需提高
        2.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还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
        3.新时代农村农民的变化增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4.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还不健全
        5.社会各方面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不够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策略
    (一)提高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提高领导干部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思政工作者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1.促进农民素质现代化
        2.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遵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2.解决思想问题与利益问题相结合
        3.喜闻乐见、简便易行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丰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1.以“五信”为主线的理想信念教育
        2.以“三大战略”为重点的形势政策教育
        3.以“三治结合”为体系的乡村治理教育
        4.以“两山”理论为导向的生态文明教育
    (二)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1.在现代村规民约重构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3.在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4.利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和实效性
    (三)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1.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2.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机制
        3.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
    (四)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
        1.新时代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2.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主要途径
    (五)构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环境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加强农村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3.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5.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news) trans-editing
    1.2 Overview of the rewriting theory
    1.3 Overview of publicity activity
    1.4 Overview of Newsgd.com
    1.5 Tasks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1.6 Objectives of the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2.1.1 English news writing
        2.1.2 Standards of trans-editing
        2.1.3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4 Schedule for the project
    2.2 Trans-editing
        2.2.1 Trans-editing process
        2.2.2 Trans-editing techniques
        2.2.3 Technical and resource support
    2.3 Post-trans-editing
        2.3.1 Quality-control process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fter publication
        2.3.3 Glossary making
        2.3.4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ship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Difficulties in trans-editing practice
    3.2 Analysis and coping methods
        3.2.1 Trans-editing the headline
        3.2.2 Trans-editing the lead and body
        3.2.3 Wording and styl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Reflections
    4.2 Implications
    4.3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5)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及难点
    六、研究思路
第一章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考察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萌芽期(1979年-1992年)
        一、吸引外资的前奏
        二、外资企业进入
        三、民营经济起步
        四、股份制企业悄然兴起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期(1992年-2002年)
        一、南方谈话促外资企业再崛起
        二、股份制企业发展
        三、民营企业迎来春天
    第三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转型期(2002年至今)
        一、民营经济继续转型升级
        二、新常态下深圳非公经济创新新发展
第二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起步期(1979年-1992年)
    第一节 南方谈话前中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发展历程
        一、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非公企业党建的初步提出、曲折认识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非公企业党建的中央顶层设计
        三、地方党委对非公企业党建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探索
        一、理论探索(1979年-1985年)
        二、理论探索指导实践运用阶段(1986年-1992年)
        三、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的主要成绩
        四、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中问题采取的措施
第三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探索发展期(1992年-2002年)
    第一节 深圳市不断扩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一、南方谈话引起中央对非公企业党建的重视
        二、深圳市理顺非公企业党建的领导管理体制
        三、南方谈话后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快速发展
    第二节 深圳市外资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工作总体情况
        二、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的具体策略
    第三节 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认识股份制企业中党的工作的特殊性
        二、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
        三、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思路对策
    第四节 深圳市个体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中央认识到私营企业党建的重要性
        二、深圳市对个体私营企业党建的探索发展
        三、个体私营企业要不要党建已经成为无需争论的真理
第四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创新发展期(2002年-2012年)
    第一节 全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进入大力发展时期
        一、十六大开启非公企业党的工作新篇章
        二、十六大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特点
    第二节 深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启新局面
        一、认真传达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会议精神
        二、中共深圳市民营经济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三、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第三节 开展各种主题学习,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常态化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三、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第四节 创新非公企业党组织及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一、开展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二、认真开展党员信息采集及IC卡试点工作
        三、开展“公推直选”试点工作
        四、做好发展党员规范化和留学回国党员恢复组织生活试点工作
第五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期(2012年-)
    第一节 强化思想建党开创非公企业党建新局面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三、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第二节 全面探索新时期非公企业党建的新模式
        一、探索新的工作机制
        二、探索创新“总部经济”党建
        三、统筹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四、优化配备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
        五、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出资人的教育引导
        六、统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节 对深圳非公企业全面加强期党建工作的思考
        一、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二、应对挑战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经验启示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过程中的思考及评价
        二、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第二节 新时代下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需要实践创新
        一、新时代下深圳非公企业党建面临的客观难题及遇到的发展短板
        二、对进一步完善深圳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6)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政策工具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研究
        1.2.3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研究
        1.2.4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思路、范畴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范畴
        1.4.3 论文结构
    1.5 创新点
        1.5.1 构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
        1.5.2 设计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评价方案
        1.5.3 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优化的关键在于理顺央地关系
        1.5.4 提出我国治理背景下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第2章 研究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汽车
        2.1.2 新能源汽车产业
        2.1.3 产业政策
        2.1.4 政策工具
        2.1.5 政策工具选择
    2.2 指导政策工具选择研究的“新治理”范式
        2.2.1 “新治理”范式的提出
        2.2.2 “新治理”范式的关键理念
        2.2.3 “新治理”范式的启示
    2.3 政策工具的类别
        2.3.1 本文的分类方法
        2.3.2 四类政策工具界定
        2.3.3 政策工具的存在形态
    2.4 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构建
        2.4.1 政策工具选择标准
        2.4.2 政策工具选择过程
        2.4.3 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图
第3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选择演进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目标与行动者
        3.1.1 产业政策目标
        3.1.2 推动政策工具选择的行动者
        3.1.3 主导政策工具选择变迁的央地关系
    3.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历史演进
        3.2.1 研发推动时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2001-2008)
        3.2.2 消费推广时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2009-2011)
        3.2.3 系统支持时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2012至今)
    3.3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调适的特点
        3.3.1 服从政策规划目标
        3.3.2 被关键事件推动
        3.3.3 受体制改革影响
        3.3.4 更加依赖多元合作
    3.4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积极效果
        3.4.1 奠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研发基础
        3.4.2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前列
        3.4.3 营造了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良好环境
第4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案例分析
    4.1 管制工具选择案例
        4.1.1 案例1: 低速电动车“生死劫”
        4.1.2 案例2: 无充电设施衡水市的电动汽车强制使用
        4.1.3 案例3: 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研制职能转移试点
        4.1.4 案例4: 新能源汽车准入中的地方保护
    4.2 激励工具选择案例
        4.2.1 案例5: 任性的新能源汽车补贴
        4.2.2 案例6: 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城千辆”工程
        4.2.3 案例7: 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
        4.2.4 案例8: 争议中推行的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
    4.3 能力建构工具选择案例
        4.3.1 案例9: 影响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的院士
        4.3.2 案例10: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成立与运转
        4.3.3 案例11: “三纵三横”“三纵三链”的研发布局与组织
        4.3.4 案例12: 推动有效研发合作的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合作联盟
    4.4 系统改进工具选择案例
        4.4.1 案例13: 争议中趋于暗淡的“央企电动车产业联盟”
        4.4.2 案例14: 环保城市深圳的新能源汽车蓝图
        4.4.3 案例15: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规划丛林”
        4.4.4 案例16: 吉姆西诉财政部案件
    4.5 政策工具选择案例分析及总结
        4.5.1 政策工具选择案例分析
        4.5.2 政策工具选择案例总结
第5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合理性分析及问题呈现
    5.1 政策工具选择的合理之处
        5.1.1 科技参与渠道的拓展确保了能力建构工具的公益性
        5.1.2 通过政策研究和实验增加了激励工具的合理性
        5.1.3 通过科技信息共享与互评增加了能力构建工具的科学性
        5.1.4 管制工具选择适应了公共服务外包改革的趋势
        5.1.5 系统改进工具适应了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趋势
        5.1.6 能力建构工具促进了职能互补性研发合作关系的建立
    5.2 政策工具选择的问题呈现
        5.2.1 偏离公共利益
        5.2.2 脱离实际情况
        5.2.3 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
        5.2.4 相关行动者不合作
第6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问题的成因
    6.1 政策工具选择的公共利益保障机制缺失
        6.1.1 管制工具选择缺少公益性和有效性评估
        6.1.2 激励工具选择缺少有效的评估及参与机制
        6.1.3 系统改进工具选择缺少公益性保障机制
    6.2 政策工具选择建立在不合理的认知基础上
        6.2.1 管制工具选择的认识视角具有狭隘性
        6.2.2 系统改进工具选择对社会风险认识具有片面性
    6.3 政策工具选择所处的制度环境不良
        6.3.1 激励工具选择所依赖的市场经济监管制度不完善
        6.3.2 能力建构工具选择所依赖的科技体制结构-功能紊乱
    6.4 政策工具选择忽视行动主体合作关系的建立
        6.4.1 管制工具选择忽视管制与被管制者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
        6.4.2 激励工具选择忽视了行动者合力的形成
        6.4.3 系统改进工具选择忽略职能互补性合作关系的建立
第7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优化对策
    7.1 确保政策工具选择的公益导向
        7.1.1 使管制工具选择与社会目标和市场效率具有兼容性
        7.1.2 建立激励工具选择的公共利益保障机制
        7.1.3 确保系统改进工具选择能够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7.2 创造政策工具选择的科学认知条件
        7.2.1 通过协商性管制奠定有效管制的认知基础
        7.2.2 通过对社会风险全面认知进行有效系统改进
    7.3 拓展政策工具选择的合理制度空间
        7.3.1 通过完善市场经济监管制度增加激励工具的有效性
        7.3.2 通过完善科技体制来实现研发资源的有效运用
    7.4 建立政策工具选择所依赖的有效合作关系
        7.4.1 通过增加管制诱因建立管制与被管制者的良性互动关系
        7.4.2 建立激励工具所依赖的符合市场规则的互利合作关系
        7.4.3 基于行动者意愿建立系统改进工具所依赖的有效合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1.1 新治理范式对于推进政策工具选择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8.1.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应该符合多元标准
        8.1.3 政策工具选择优化应该以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为切入点
        8.1.4 产业政策转型的关键在于政策工具的合理选择
    8.2 研究展望
        8.2.1 进一步拓展政策工具选择相关理论研究
        8.2.2 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进行追踪研究
        8.2.3 以政策工具选择为切入点探究适应市场经济的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7)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及说明
        (一) 非公有制经济
        (二)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三) 对概念处理的说明
    三、研究现状
        (一) 总体概况
        (二) 基本观点
        (三) 研究的不足
    四、创新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问题
        二、城乡改革起步与个体经济萌芽
        三、支持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政策
        四、个体户发展面临的主客观问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
        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个体经济政策
        二、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党对个体户政治整合的继续探索
        四、推进个体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突出问题与相关应对
第二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
        一、治理整顿的背景
        二、政治风波前治理整顿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三、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收紧从严
        四、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政治上处境困难
    第二节 初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延续并稳定基本理论判断
        二、调整经济政策
        三、调整政治政策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
        一、在经济上,非合理高收入和非健康高消费特征明显
        二、在政治上,参政意识提升,参政目的单一,参政实践无序
        三、在心理上,积极与消极并存,自卑与忧虑为主
第三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
    第一节 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南方谈话与十四大提供新机遇
        二、十四大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贡献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走上正轨
        一、丰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安排
        二、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调查研究,加强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三、重视并吸纳工商联调研意见,为制定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四、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系统化
第四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
    第一节 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一、背景:新的争论与挑战
        二、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三、落实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新理论的具体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新变化
        一、新的发展特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
        一、党的执政理论系统阐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身份
        二、拓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参政议政渠道
        三、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
        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上日程
第五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
    第一节 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
        一、基本背景
        二、十六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政方针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的非稳定增长及社会贡献持续提升
        一、非公有制经济相关数据变化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理论
        二、在原有渠道内创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政治参与
        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渠道更加广泛
        四、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第六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基本背景
        二、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数量增长及经济贡献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一、新形势下关于工商联工作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发展
        二、平稳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内政治安排
        三、思想政治工作稳中有进
第七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理论和新政策
        一、十八大前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基本形势与问题
        二、十八大以来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理论
        三、十八大以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发展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点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
        一、统战理论新发展
        二、丰富多彩、持续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三、光彩事业新发展
        四、先进表彰活动新发展
        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
        六、开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
结语 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
    一、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
    二、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
    三、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依据和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对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现状述评
        (一) 国内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二) 国内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重点内容
        (三) 境外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四) 总体研究述评
    三、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廉政建设
        (二) 廉政文化建设
    四、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本文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与理论依据
    一、中国古代优良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一) 中国古人“廉之思”
        (二)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特点及现代借鉴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观点
        (二)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一) 毛泽东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二) 邓小平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三) 江泽民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三) 胡锦涛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五) 习近平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开端与曲折发展(1949—1976)
    一、建国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开端(1949—1956)
        (一) 建国初期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二)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务实其思想基础
        (三)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反对资产阶级腐化堕落思想
        (四) 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发展(1956—1966)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二) 结合增产节约运动,开展勤俭节约教育
        (三) 开展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抵制非无产阶级思想腐蚀
        (四) 在“大跃进”运动中,开展反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教育
        (五)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抵制贪污腐化变质
        (六)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重大挫折(1966—1976)
        (一) “文化大革命”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曲折推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恢复与全面开展(1976—2012 )
    一、拔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恢复与展开(1976—1982)
        (一) 整顿班子,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二)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为廉政文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三) 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四) 进行爱祖国、反走私教育,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二、改革开放逐步展开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继续发展(1982——1987)
        (一) 警惕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 全面开展整党运动,实现党风的好转
        (三) 开展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1987—1992)
        (一)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
        (二) 积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化(1992—2002)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二) 制定实施廉政自律准则,以制度固化廉洁理念
        (三) 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2002—2012)
        (一) 积极加强教育引导,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二) 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 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风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展开(2012—至今)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廉政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部署
    二、教育引导,坚定信念
        (一)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内思想教育
        (二) 明确党员干部教育重点,增强教育实效性
    三、宣传引导,营造氛围
        (一) 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宣传
        (三) 重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澄清各种不正当言论
    四、文化熏陶,涵养心灵
        (一) 依靠文化自信,强基固本
        (二)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
        (三)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培厚党内政治生态净化的土壤
        (四) 以优秀的廉政文艺作品,传播廉洁价值观念
    五、拓宽领域,做细做实
        (一) 廉政文化进家庭
        (二) 廉政文化进校园
        (三) 廉政文化进农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总结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和成效
        (一) 廉政文化建设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二) 党风社风明显好转,政治生态明显改善
        (三) 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心和行动力明显增强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一般经验
        (二)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经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 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多元,未能形成整体合力
        (二) 基层单位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三) 不少地区、部门廉政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容
        (四) 廉政文化建设针对性不强
        (五) 廉政文化建设评估工作存在问题
    二、新形势下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 明确主体和责任,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 廉政文化建设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对象
        (三 )廉政文化建设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四) 拓宽领域,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五) 创新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9)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概述
        一、意识形态理论溯源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认同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内涵
        一、认同: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内涵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与实质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质
第二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早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过程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诞生和在无产阶级中的初步认同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得以验证和认同巩固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和全面认同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历史经验
        一、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方式奠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基础
        二、诉诸经验事实的实践验证强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根基
        三、长期的理论斗争提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动力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探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意义
        一、提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理论前提
        二、提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方法借鉴
        三、提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历史依据
第三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苏联的形成与丧失
    第一节 列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践
        一、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资源的不足
        二、列宁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举措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一、斯大林模式的实践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二、卫国战争的胜利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三、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特点
    第三节 后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
        一、赫鲁晓夫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动摇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困顿
        三、戈尔巴乔夫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崩溃
        四、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失败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历程回顾
    第一节 早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认同
        一、早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传播
        二、早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论战中获得认同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精英认同到民众认同的演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畸变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7—1978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理性回归
        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重启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巩固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发展
第五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第一节 价值冲突与当代中国价值认同危机
        一、当代中国价值冲突的社会场景
        二、当代中国价值冲突的焦点
        三、多元价值冲突引发价值认同危机
    第二节 价值认同危机的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价值认同危机的消解需要价值认同重构
        二、价值认同重构的根本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选择
        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认知认同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增强情感认同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行为认同
第六章 当前我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认同主体教育的虚化
        二、大众权益的实现仍有差距
        三、认同客体的解释力下降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宣传空泛化的趋向
        五、多样化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
    第二节 当前我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方法
        一、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想化与世俗化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泛化与淡化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批判与包容的关系
    第三节 当前我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选择
        一、实施分层教育,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主体塑造
        二、推进理论创新,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文本权威
        三、畅通利益表达,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动力基础
        四、注重大众传媒,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传播途径
        五、优化社会生态环境,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外部条件
结语:以“中国梦”提出为契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一、采撷信息
二、泪光里的见闻
三、哭声里的故事
四、泪眼里的肖像
五、第三只泪眼
    1、你在一线实习了一周了,你认为自己该怎么开拓业务渠道?
    2、你觉得自己能吃得下推销工作中的苦吗?
六、异样的泪光
七、强者的孤独

四、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举行传达十六大精神报告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2]中国共产党党组制度的历史考察[D]. 廉晓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张录全.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4]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陶心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1)
  • [5]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D]. 张彦惠.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D]. 郭随磊. 东北大学, 2018(02)
  • [7]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D]. 董大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 赵亚男. 武汉大学, 2017(06)
  • [9]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历程研究[D]. 胡春阳. 安徽大学, 2016(08)
  • [10]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J]. 杨文学. 时代文学, 2016(04)

标签:;  ;  ;  ;  ;  

上海市医药行业协会召开传达党的十六大精神汇报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