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明七子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言,经典,诗意存在,七子派
明七子派论文文献综述
闫霞[1](2014)在《在语言中诗意存在:论明“七子派”的文辞模拟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七子派"有一个很重要的诗学观念,即崇尚经典,主张诗文创作要向前人的经典作品学习,而学习的关键又在于模拟古文辞。究其原因,一是古文辞以它不可替代的创造性所体现出来的经典意义,可以成为学习的典范;二是从现代语言学理论角度看,一方面经典作品可以成为模拟作品的意义的起点,模拟作品在与经典文本产生互文本关系后进入由经典构成的知识网络,这样,模拟之作也就有了独特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七子派"是为自由的精神寻求家园,而他们认为其所追求与向往的这种情感性精神最早的寓所是古文辞。(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刘芳亮[2](2013)在《江户前期明七子派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户前期对明七子派文学的批评与接受上只是个体的志趣好尚,未能形成稳定的群体性诗学追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江户前期诗坛摆脱五山缁流文学之绪余并逐渐酝酿宗唐的诗学氛围,也为后来萱园派祖述李攀龙、王世贞,使古文辞和盛唐诗大行于世做了很好的铺垫。(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王逊[3](2011)在《明“七子派”后学论宋元诗——以末五子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七子派的理论主张被归纳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这一概括不免偏狭,就诗而言,当是"古诗以汉魏为师,旁及六朝;近体诗以盛唐为诗,旁及初唐"①,但对于宋元诗,他们则毫无例外的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者如(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1年10期)
查清华[4](2002)在《明七子派“格调高古”的美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七子派被后人称为格调派,是因为他们标榜古人作品的格调,并力倡师摹古人的格调。这种“格调”,以“高古”为特质;这种“高古”,主要表现为以下美学特征的完满融合:发乎情性,文质相兼,意境浑成,气势沉雄,声调宛亮,神韵流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白汉坤[5](2002)在《从明七子派看《沧浪诗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明七子派对《沧浪诗话》相关命题的论述为材料 ,以七子派为视角 ,认为严羽的“妙悟”说指的是对诗法的透彻掌握和灵活应用 ;其“兴趣”说指的是作品以作者的审美情趣为对象 ,以因物作喻为表现手法而形成的一种审美特征(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02年02期)
赵永纪[6](1984)在《明七子派的崛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七子派是明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流派,影响达一百余年之久。明中叶弘治、正德时,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首揭宗旨,驰骋于文坛。虽有王慎中、唐顺之等的"唐宋派"反对,但终不能取其坛坫而代之。到了嘉靖、万历时,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予,重张前七子之帜,且声势更大。又有公安、竟陵等派起,欲扫荡其影响。但到明末时,复社、几社陈子龙等人复扬七子派之波。直到清代初(本文来源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期刊1984-04-01)
明七子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江户前期对明七子派文学的批评与接受上只是个体的志趣好尚,未能形成稳定的群体性诗学追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江户前期诗坛摆脱五山缁流文学之绪余并逐渐酝酿宗唐的诗学氛围,也为后来萱园派祖述李攀龙、王世贞,使古文辞和盛唐诗大行于世做了很好的铺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明七子派论文参考文献
[1].闫霞.在语言中诗意存在:论明“七子派”的文辞模拟观[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2].刘芳亮.江户前期明七子派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J].许昌学院学报.2013
[3].王逊.明“七子派”后学论宋元诗——以末五子为中心的考察[J].文艺评论.2011
[4].查清华.明七子派“格调高古”的美学特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5].白汉坤.从明七子派看《沧浪诗话》[J].广西社会科学.2002
[6].赵永纪.明七子派的崛起[C].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