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论文-李喆,谭晓虹,王明月,孙洁,柯晴

外周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论文-李喆,谭晓虹,王明月,孙洁,柯晴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周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差异基因,信号通路,基因数据库

外周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喆,谭晓虹,王明月,孙洁,柯晴[1](2019)在《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基因芯片表达谱GEO数据库挖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于低发生率和异质性,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在生物活动过程中很多方面仍然是未知的。本研究基于基因芯片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PTCL-NOS的差异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方法从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获得2个数据集(GSE6338、GSE58445),采用基因本体论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分析。通过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关键基因功能模块,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 test法对关键差异基因和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查找出1 058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756个,下调基因302个。KEGG通路分析显示,PTCL-NOS与趋化因子、NF-κB、PI3K-Akt、RAS以及细胞周期通路相关,关键差异基因有CDK1、CCNB1、CXCR4、CDC20、CCR1和CXCL12。生存分析显示,CXCL12与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P=0.018。结论 PTCL-NOS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不同基因和通路,查找出的6个差异基因和5条信号通路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杨笋,张明智[2](2019)在《CD30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中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CD30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lymphoma T cell lymphoma,unspecified,PTCL-U)中的表达情况,研究CD30与临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治的56例PTCL-U患者的病例资料,男女比例为1.7:1,中位年龄60(16~76)岁。分类变量行Chi-square检验,采用Kaplan-Meier方法、Logistic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进行生存资料分析。结果:56例患者3、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42.2%和20.4%,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为32.1%和17.8%,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S,mOS)为3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FS,mPFS)为11个月。CD30在PTCL-U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7%,CD30阳性表达在晚期患者、LDH水平升高、结外病变数目≥2个部位、中-高危患者中更为多见,阳性患者初治效果不佳(P<0.05)。56例患者化疗采用CHOP与GDPT方案,两种方案对OS及PFS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0阳性组与阴性组的3年OS分别为16.5%与54.9%(P=0.001);3年PFS分别为11.2%与44.5%(P=0.016)。单因素分析显示CD30阳性晚期患者、CD30阳性、IPI/aaIPI评分中-高危及PIT中-高危为预后不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期、PIT评分与生存期相关。结论:CD30在PTCL-U中的表达率偏低,阳性表达组生存预后差;CD30阳性在晚期患者、LDH水平升高、中-高危组表达更多,阳性组更易累及结外、客观缓解率较低;分期、CD30、IPI/aaIPI评分和PIT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19年10期)

杨笋[3](2019)在《CD30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 celllymphoma,unspecified,PTCL-U)是一种需要排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血管免疫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lymphoma,AITL)、NK/T细胞淋巴瘤(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KTCL)等PTCL特定亚型的疾病,在欧美国家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7%,在亚洲国家约占NHL的15~22%,在生物学及临床表现上均具有异质性,其恶性程度极高、预后差,5年生存率为25~45%。基于IPI/aaIPI或PIT评分来区分患者预后时,相同危险分层的患者预后不尽相同,更好区分患者的预后需要临床及分子病理指标的结合。CD30在人体正常条件下一般不表达。病理状态下,可在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达,阳性率可以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炎症的活动。在治疗方面,分子靶向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生存,其通过干扰肿瘤生长和进展涉及的特异性分子而阻断肿瘤生长和扩散,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分子靶向治疗的选择性更强,毒性谱相对较窄,毒性反应程度较轻。CD30抗原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超家族的跨膜糖蛋白,刺激后CD30对细胞生长和存活发挥多效作用,是目前临床上诊断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ALCL重要的组织化学标记。CD30是分子治疗的重要靶点,2011年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批准CD30单抗Brentuximab vedotin用于HL和ALCL,数据显示适应症的疗效很好。鉴于PTCL-U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CD30在PTCL-U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逐渐引起重视,本研究通过收集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CD30表达的阳性率,CD30在PTCL-U临床资料及病理指标中的表达情况,评估CD30表达对生存的影响及与预后的相关性,为CD30靶向药物BV在PTCL-U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治的65例PTCL-U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及治疗方法。分析CD30在PTCL-U各个变量表达情况及CD30表达在生存上的差异及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分类变量进行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两组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对影响生存的临床及病理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统计学有意义的指标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法分析,均以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患者的特征及生存65例PTCL-U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岁(16~79岁),男女比例1.8:1,中位年龄60岁,72.3%为Ⅲ-Ⅳ期,23.1%存在结外受累≥2处,41.5%伴随B症状,16.9%有骨髓浸润,16.9%的患者EC0G≥2分,56.9%存在LDH水平升高,47.7%存在β2-MG升高,18.5%的患者Ki-67≥80,26.2%的患者EBER阳性,56.7%的患者为IPI危险分层中的中-高危组;在60例可评估患者中,总反应率为56.7%;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统计结果分别为71%,38%,22%,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OS)30个月;1年、3年和5年的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47%,28%,1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12个月,截止随访结束,41例死亡,19例健在,5例失访,失访率为7.69%。2.CD30表达情况与各因素的关系CD30阳性率为40%(26/65),CD30阳性多表达于晚期PTCL-U患者(P=0.017),阳性者LDH水平升高更明显(P=0.032)、在Ki-67≥80中表达更高(P=0.009),CD30阳性在累及结外病变数目≥2个中表达较多(P=0.003),初治效果差的比例更高(P=0.014),在IPI/aaIPI(IPI评分包括年龄、临床分期、体力状态、LDH、结外病变,aaIPI包括临床分期、体力状态、LDH)及PIT(PIT评分包括年龄、体力状态、LDH、骨髓)两种不同危险分层评估系统中CD30阳性表达的中-高危患者更多见(IPI/aaIPI,P=0.002;PIT,P=0.020),CD30的表达在性别、年龄、B症状、体力状态、骨髓浸润、β2-MG、EBER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3.CD30对生存的影响CD30阳性组与CD30阴性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7.4%、50.4%(P=0.001),阳性组中位OS为12个月、阴性组41个月;3年PFS率分别为14.4%、38.7%(P=0.02),阳性组中位PFS为7个月,阴性组25个月。在危险分层比较方面,CD30表达对IPI/aaIPI低-中危组及中-高危组的生存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CD30表达对PIT低-中危组的生存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IT中-高危组中CD30阳性患者2年OS率较低(2年OS:17.6%VS 42.9%,P=0.046),但CD30对PFS影响无统计学差异。接受CHOP方案治疗的CD30阳性患者2年OS率更低(32.7%VS 70.6%,P=0.037),PFS无明显差异。含吉西他滨化疗方案中,CD30表达与否对其患者生存预后无明显影响。4.PTCL-U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可得晚期(P=0.015)、CD30表达(P=0.019)、IPI/aaIPI中-高危(P=0.001)、PIT中-高危(P=0.002)是预后的不利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PIT、IPI/aaIPI是O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IT,P=0.009;IPI/aaIPI,P=0.020,PIT是PF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结论1.CD30阳性在晚期PTCL-U、LDH高水平、高增殖指数、中-高危组中表达更多,阳性组更易累及结外、客观缓解率较低,CD30在PTCL-U中的表达率偏低,阳性表达组生存预后差。2.分期、CD30、IPI/aaIPI、PIT是PTCL-U预后不良因素。(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曹红刚,吴涛,薛锋,汉英,王存邦[4](2019)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切除术后继发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43岁,已婚,因"间断发热伴皮疹、淋巴结肿大1月余"于2018年1月2日入院。2017年11月底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40℃,伴周身大量红色皮疹,就诊当地医院,予药物对症治疗后,体温可恢复正常,停药后反复出现发热,发热时皮疹明显,热退后皮疹可缓解。2018年1月2日就诊于本院,查体:颈部、前胸、后背、腹部及双下肢弥漫性潮红斑,充血明显,境界不清;颈前、颈后、颌下、双(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肖刚峰,任富鹏[5](2019)在《miR-150在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靶基因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U)中miR-150的表达情况及可能的靶基因。方法通过定量RT-PCR检测15例PTCL-U患者和8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患者(对照组)淋巴结标本中miR-150表达水平。利用TargetScan分析结合既往研究和PTCL-U的可能发病机制,预测miR-150的可能靶基因。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survivin在PTCL-U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5例PTCL-U患者低表达miR-150。预测survivin可能是miR-150的靶基因。通过Western Blotting证实,与对照相比,survivin在PTCL-U高表达。结论 miR-150参与了PTCL-U的发生或发展,miR-150可能是PTCL-U诊治的潜在靶点之一。(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贺莹[6](2018)在《剂量调整EPOCH方案治疗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患者给予剂量调整EPOCH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患者进行分析,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剂量调整EPOCH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CHOP方案治疗,对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在临床治疗中给予剂量调整EPOCH方案治疗效果较好,并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梁利杰,周健,张龑莉,符粤文,祖璎玲[7](2018)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非特指型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8年5月行ASCT治疗的15例非特指型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8(3~159)个月,2年和5年OS率分别为64.2%和51.3%;2和5年PFS率分别为60.9%和50.8%。移植前疾病状态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比较,5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 ASCT可提高非特指型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移植前疾病状态是预后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喻声洋,许小芳[8](2018)在《原发性子宫内膜EBV阳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是起源于胸腺的成熟T淋巴细胞或者NK/T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异质性[1]。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是PTCL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指排除其他已知的PTCL独立病种后诊断的一类疾病,任何成熟T细胞淋巴瘤如无法明确分类为特定的亚型时均可归入此类,此亚型常累及结外器官,通常需行淋巴结活检、骨髓病理或流式细胞检查等才能确诊[2]。我科近期确诊1例EBV阳性的原发性子宫内膜PTCL-NOS。(本文来源于《肿瘤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段瑞,吴继华,景靑萍,张建中[9](2018)在《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是一组发生于成熟T细胞的恶性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可能存在多个亚型、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5%~9.2%。其生物学行为及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异质性,预后较差。近年来对其特异性遗传学特点的研究逐渐增多,提高了PTCL-NOS诊断的准确率,而对治疗和预后分型也作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同时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本文就PTCLNOS的遗传学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进展作一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耿素红[10](2017)在《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用剂量调整EPOCH方案或CHOP方案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用剂量调整EPOCH方案或CHOP方案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以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提供合理化方案。方法采用临床资料抽查法,对120例2010—2016年收治的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抽调,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CHOP方案治疗,观察组应用调整剂量的EPOCH方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67%(46/60)与对照组相比70.00%(4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3%(14/6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1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用剂量调整EPOCH方案或CHOP方案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经临床统计分析,差异并不明显,在治疗患者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7年17期)

外周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CD30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lymphoma T cell lymphoma,unspecified,PTCL-U)中的表达情况,研究CD30与临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治的56例PTCL-U患者的病例资料,男女比例为1.7:1,中位年龄60(16~76)岁。分类变量行Chi-square检验,采用Kaplan-Meier方法、Logistic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进行生存资料分析。结果:56例患者3、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42.2%和20.4%,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为32.1%和17.8%,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S,mOS)为3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FS,mPFS)为11个月。CD30在PTCL-U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7%,CD30阳性表达在晚期患者、LDH水平升高、结外病变数目≥2个部位、中-高危患者中更为多见,阳性患者初治效果不佳(P<0.05)。56例患者化疗采用CHOP与GDPT方案,两种方案对OS及PFS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0阳性组与阴性组的3年OS分别为16.5%与54.9%(P=0.001);3年PFS分别为11.2%与44.5%(P=0.016)。单因素分析显示CD30阳性晚期患者、CD30阳性、IPI/aaIPI评分中-高危及PIT中-高危为预后不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期、PIT评分与生存期相关。结论:CD30在PTCL-U中的表达率偏低,阳性表达组生存预后差;CD30阳性在晚期患者、LDH水平升高、中-高危组表达更多,阳性组更易累及结外、客观缓解率较低;分期、CD30、IPI/aaIPI评分和PIT影响患者的预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周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喆,谭晓虹,王明月,孙洁,柯晴.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基因芯片表达谱GEO数据库挖掘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

[2].杨笋,张明智.CD30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中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9

[3].杨笋.CD30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曹红刚,吴涛,薛锋,汉英,王存邦.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切除术后继发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医师杂志.2019

[5].肖刚峰,任富鹏.miR-150在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靶基因预测[J].现代实用医学.2019

[6].贺莹.剂量调整EPOCH方案治疗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疗效评价[J].临床研究.2018

[7].梁利杰,周健,张龑莉,符粤文,祖璎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8

[8].喻声洋,许小芳.原发性子宫内膜EBV阳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1例[J].肿瘤学杂志.2018

[9].段瑞,吴继华,景靑萍,张建中.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8

[10].耿素红.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用剂量调整EPOCH方案或CHOP方案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J].医疗装备.2017

标签:;  ;  ;  ;  

外周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论文-李喆,谭晓虹,王明月,孙洁,柯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