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性能优化论文-刘鹏,金善玉,赵敬,闫海涛

转向性能优化论文-刘鹏,金善玉,赵敬,闫海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向性能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缸发动机,转向盘振动,CAE,悬置衬套

转向性能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鹏,金善玉,赵敬,闫海涛[1](2019)在《叁缸发动机整车转向盘振动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某搭载叁缸发动机的汽车在加速工况下存在转向盘振动过大的问题。分析了叁缸发动机的振动特性及整车振动性能的控制方法。根据实际工程问题,通过CAE仿真方法,从结构优化、悬置衬套刚度优化、质量及吸振器控制等途径,寻求转向盘振动问题的优化方案。通过调整动力总成悬置衬套,成功使得转向盘的振动减小到可接受范围。该方法既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又使整车的NVH问题得以解决。(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师》期刊2019年05期)

栾众楷[2](2019)在《电液复合转向系统性能优化及转向感觉一致性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可根据汽车当前工况动态切换工作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商用车操纵性能、降低转向系统能耗,是未来大型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对于电液复合转向系统而言,如何通过参数的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以及如何消除系统由于各执行机构动态特性不同引起的转向感觉不一致性,是其优化设计与产品开发的两大关键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两大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由电液复合转向、驾驶员及整车系统构成的“人-车-路”闭环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包含电动助力模块、液压助力模块和转向力矩机械传动模块叁个部分,为后续的系统参数优化和控制器设计奠定基础。其次,为了进一步降低转向能耗、提高转向稳定性和转向路感,建立转向路感、转向灵敏度、转向能耗和转向稳定性等性能指标的量化公式,构建复合转向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体系。融合PSO算法并行计算和MOEA/D算法标量化搜索的优点,提出一种MOPSO/AD多目标优化算法,并采用所提出的算法对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最后,为了消除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在各种模式切换时产生的转向感觉不一致性,综合考虑驾驶员理想转向路感和执行机构能耗等因素,提出电液复合转向系统的转向模式切换策略和切换过程中的转向路感动态补偿策略。在基础上,考虑系统控制器对于抗干扰性能的要求,设计基于鲁棒H_∞理论的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双执行机构鲁棒控制器。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有效提升了电液复合转向系统综合性能、解决了系统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转向感觉不一致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电液复合转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1-01)

张志勇,张风,黄彩霞,刘鑫[3](2018)在《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转向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轮毂电机给前悬架结构设计和车辆操纵稳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了前悬架结构设计和参数优化。在可利用的空间中设计了适合轮毂电机驱动的前悬架转向节结构,并初步确定了关键硬点的坐标值;以转向轻便性为优化目标,以转向回正性为约束条件,建立了车轮定位参数优化模型,并利用Isight和Adams/Car集成平台对转向节的硬点坐标值进行参数优化;对转向轻便性和转向回正性分别进行了数值仿真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车辆的综合转向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王晓蒙,丁晓明[4](2014)在《某微车转向系统怠速NVH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某量产微车拟配备电动助力转向机构,CAE分析表明其转向系统一阶模态频率偏低,易出现怠速共振问题。针对其结构优化空间较小的现状,利用模态分析与形貌优化方法,对转向系统的薄弱区域进行了优化,使一阶模态由30.5 8Hz提高至35.86Hz,避开了发动机怠速共振区,提高了转向系统的NVH性能。(本文来源于《企业科技与发展》期刊2014年23期)

陈慧鹏,陈立平,王君明[5](2010)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优化及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的转向特性,首先对转向柱式EPS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建模。结合一个考虑悬架影响的整车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汽车转向性能的指标如转向灵敏度、稳定性和转向路感,并推导出其具体表达式。通过构造和分析转向路感优化模型,研究分析了EPS系统及整车参数对转向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绝对灵敏度的方法,从系统稳定性角度对参数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0年02期)

许峰[6](2008)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优化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在前一代开发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继续对电动助力转向的控制策略、助力特性、控制算法、硬件集成电路、软件控制程序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提出硬件、软件的优化方案,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对优化结果进行性能评价。具体包括:采用B簇曲线对电动助力转向的助力特性进行优化,采用主动回正和主动阻尼的控制策略对电动助力转向的回正性能进行优化;对硬件电路的各大模块(电源、滤波放大、过程信号控制、功率放大、桥驱动等)进行综合分析,匹配性价比更高的控制单元使整个硬件电路的能耗最低;采用PID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算法对传统的PID算法进行优化,并在优化后的控制策略及算法的基础上进行软件程序的编写;最后对电控单元进行台架的综合性能试验,并对优化方案做出综合的性能评价。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本课题所提出的优化方案满足性能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8-05-01)

程海涛,丁旭杰[7](2004)在《装用SW-160型转向架客车动力学性能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装用SW 160型转向架的客车进行动力学性能分析计算,重点分析运行平稳性。分别进行了空气弹簧节流孔直径尺寸、二系悬挂横向刚度值、二系悬挂横向阻尼系数值等不同参数的优化分析工作。通过改变这些悬挂参数并与原型参数结果进行对比,找出优选方案,提出改善车辆运行性能的办法。对计算结果与振动试验台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变化规律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04年02期)

张俊琴[8](2003)在《装用SW-160型转向架客车动力学性能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装用 SW-160型转向架的客车进行动力学性能分析计算,重点分析运行平稳性。分别进行了空气弹簧节流孔直径尺寸、二系悬挂横向刚度值、二系悬挂横向阻尼值等不同参数的优化分析,改变这些悬挂参数并与原型参数结果进行时比,找出优选方案,提出改善车辆运行性能的办法。(本文来源于《京铁科技通讯(太原刊)》期刊2003年04期)

杜轩,陈柏鸿,彭立焱,钟毅芳[9](2001)在《叉车转向系统的全性能优化建模及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全性能优化设计的特点及产品建模方法 ,根据叉车转向系统的设计要求 (性能 ) ,对其进行全性能产品建模。按照不同的性能将产品模型规划为两个子系统 ,通过协同优化方法得到较为理想的设计结果 ,并与将两子系统合并为一个子系统进行优化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01年02期)

转向性能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可根据汽车当前工况动态切换工作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商用车操纵性能、降低转向系统能耗,是未来大型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对于电液复合转向系统而言,如何通过参数的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以及如何消除系统由于各执行机构动态特性不同引起的转向感觉不一致性,是其优化设计与产品开发的两大关键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两大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由电液复合转向、驾驶员及整车系统构成的“人-车-路”闭环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包含电动助力模块、液压助力模块和转向力矩机械传动模块叁个部分,为后续的系统参数优化和控制器设计奠定基础。其次,为了进一步降低转向能耗、提高转向稳定性和转向路感,建立转向路感、转向灵敏度、转向能耗和转向稳定性等性能指标的量化公式,构建复合转向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体系。融合PSO算法并行计算和MOEA/D算法标量化搜索的优点,提出一种MOPSO/AD多目标优化算法,并采用所提出的算法对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最后,为了消除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在各种模式切换时产生的转向感觉不一致性,综合考虑驾驶员理想转向路感和执行机构能耗等因素,提出电液复合转向系统的转向模式切换策略和切换过程中的转向路感动态补偿策略。在基础上,考虑系统控制器对于抗干扰性能的要求,设计基于鲁棒H_∞理论的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双执行机构鲁棒控制器。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有效提升了电液复合转向系统综合性能、解决了系统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转向感觉不一致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电液复合转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向性能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鹏,金善玉,赵敬,闫海涛.叁缸发动机整车转向盘振动性能优化[J].汽车工程师.2019

[2].栾众楷.电液复合转向系统性能优化及转向感觉一致性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3].张志勇,张风,黄彩霞,刘鑫.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转向性能优化[J].汽车工程.2018

[4].王晓蒙,丁晓明.某微车转向系统怠速NVH性能优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

[5].陈慧鹏,陈立平,王君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优化及参数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0

[6].许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优化与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7].程海涛,丁旭杰.装用SW-160型转向架客车动力学性能优化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4

[8].张俊琴.装用SW-160型转向架客车动力学性能优化分析[J].京铁科技通讯(太原刊).2003

[9].杜轩,陈柏鸿,彭立焱,钟毅芳.叉车转向系统的全性能优化建模及求解[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1

标签:;  ;  ;  ;  

转向性能优化论文-刘鹏,金善玉,赵敬,闫海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