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延安女作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丁玲,现代性,介入叙事,“断零体验”
延安女作家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1](2015)在《丁玲的女性现代性体验书写——延安女作家群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丁玲作为延安女作家群中的重要一员,她20世纪40年代的女性文学作品以一种反叛传统的现代性姿态,审视女性在传统向文明转型过程中的现代性体验和心灵困境。丁玲对现代性体验的书写,是以外来者"介入"的叙事方式,展现"外来者"和文本中的女性在遭受时空分离的生存处境之后,孤零的心理体验和无助的内心伤痛。这种体验又成为促使她们对时空进行重组,渴望生存境遇发生转机,并不断揭露和批判传统,进行现代性改造的动力。(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5年12期)
赵学勇[2](2015)在《延安女作家群创作中集体与边缘的双重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延安女作家的精神结构中,启蒙、革命、阶级、女性等多种身份与多重话语的纠缠与碰撞,使得她们的写作实践具有不可化约的复杂性:一方面,她们在创作中自觉弱化自身的女性立场以服膺时代与革命的需要,构成了一种集体性的"被压抑的女性叙事"现象;另一方面,性别体验与身份认同又使得她们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中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与文化困境,文本内含着更为复杂的蕴意和多重阐释的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5年09期)
赵学勇[3](2013)在《天地之宽与女性解放——延安女作家群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叁四十年代,在民族存亡的时代巨变中,汇聚于延安的女作家构成了一个显在的创作群体。她们以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目标,进行了艰难的精神转型,创作视野不断拓宽,走向了广阔的公共空间,以女性书写的特有方式参与新中国的文化设计与创构之中。在她们身上,表现出强烈的女性解放与社会革命融为一体的群体性特征,这使她们创造的女性话语具有了丰富性和多向性的内涵。延安女作家群开创了一种新的女性话语的表述空间,其话语形态富有鲜活的历史感、崇高感和使命感,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罗锦鸿[4](2013)在《时代洪流中的女性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叁四十年代,在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汇聚于延安的女性作家构成了一个显在的创作群体。她们藉着其作为知识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敏感,紧扣时代的脉搏,切近现实生活的前沿,深入日常人伦的缝隙,以灵动、微妙而又细腻的笔触为我们书写了战争年代解放区人们尤其是女性在历史风云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境遇,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同时,她们在延安时期的创作实践,尤其是整风后所形成的创作模式与书写风格深刻影响和规范了建国后女性写作的发展与走向,因此,深入研究她们此期的创作不仅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十七年女性文学甚至文革时期的女性文学大有裨益,而且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也有所帮助。此外,延安女作家的人生道路选择以及她们在文学创作与政治规范间寻求平衡点的尝试,亦为我们今天探索知识分子与革命、性别与阶级、文学与政治等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虽然其具有如此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但是历来学界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却少之又少,多集中在个别作家作品的研究上,而很少将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宏观考察。因此,本文对这一群体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创作实践和文化意义的考察,不仅可以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缺,而且可以丰富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择延安女作家群进行整体研究的原因、意义以及目前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阐明研究方法并指出本研究所着力解决的问题。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延安女作家群形成的时代语境及其群体特征。延安女作家群是在女性意识觉醒和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因不满于国民党的抗战政策与文化态度,并受中共政策的吸引而纷纷投奔延安的。她们大多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与较强的女性意识,在创作中亦呈现出大致趋同的历史分期特征。第二章主要围绕延安女作家的创作实践来展开分析,以整风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整风以前表现为对国家民族话语的自觉言说和启蒙话语与女性话语的复归;而整风以后则体现为对新民主主义话语的认同与表达,在这种转换中,她们创作的立场以及作品的题材、内容、风格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第叁章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延安女作家创作的主要特征及文化意义。在延安女作家身上,多重角色的聚合导致了她们话语实践不可化约的复杂性。一方面,她们在创作中自觉弱化自身的的女性立场以服膺时代与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身为女性的性别体验与身份认同又使得她们不能不注意到现实社会中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与文化困境,并予以揭露,这使得她们的文本内含着一种张力,具有了更为复杂的内涵和多重阐释的空间。此外,延安女作家对女性在革命队伍中边缘境遇的体认又使得她们的文本书写带有明显的边缘叙事特征,并呈现出与居于中心地位的男作家截然不同的创作风貌。结语部分在总述延安女作家群及其创作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其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与思想价值,并提出研究建议。延安女作家群及其创作为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得珍视,今天我们应当将之置于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野中去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卢美丹[5](2013)在《延安时期女作家红色文本的别样美——论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时期,陈学昭并不是最为人关注的女作家。在整个文学史中,并没有看到她美丽的印记,甚至是在女性文学史中,谈到叁四十年代女性作家时,也不见有关她的只字片语。陈学昭是有着"五四"作家、留法作家、解放区作家叁重身份的杰出女性。不论是在其生活优越的年轻时代,艰难困苦(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唐晴川[6](2012)在《延安时期女作家的革命认同与性别写作——论陈学昭的《工作着是美丽的》》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学昭写于延安整风运动时期的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卷),描摹了知识女性李珊裳投身革命与"旧我"告别的心路历程。这部自传体的小说充分体现了女性创作的复杂性与独特性,小说以升华、高蹈的姿态讲述了一个关于女性生命与成长的故事,作家刻意去模仿、靠近主流话语,即便对个人情愫的描写,也蒙上了一层道德或政治评判色彩,但更多的时候,作家仍无法舍弃女性视点与女性个人立场,通过知识女性对于日常生活情绪的超越感与批判性,表达叙事主体对革命主体的自我身份认同,并彰显出独特的性别文化意味。(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2年05期)
阮慧[7](2009)在《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女性文学是延安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有着复杂文化内蕴,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体现了多重关系的纠葛。本文通过梳理和深入分析延安女作家的创作文本,揭示她们在延安时期的不同阶段对于女性解放的探求以及思想上的矛盾、立场上的抗争与话语资源的整合的艰难过程。面对延安政治环境的不同变化,身负现代知识分子、女性、革命者叁重角色的延安女作家面临着更多矛盾与挣扎。她们主动将“女作家”和“革命者”的角色适时调整:一方面她们毫不掩饰自己听命于民族和时代召唤的写作立场,理性地表达对革命的诉求,使她们的创作从文本表面上看,有着鲜明外向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倾向性;另一方面,知识分子本身所具有的敏感和独立的批判精神,以及源自生命冲动的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让她们勇敢地正视革命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关注女性生存现状与解放之路。她们将对女性的思考融入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之中,并且关注中国女性解放在新的历史境遇下的走向的转变及新的女性问题。她们的创作涉及女性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精神存在,如女性的躯体、女性的角色、男性世界、爱情与革命、文学与政治等创作主题,并且有更为深入的拓展。延安女作家在延安时期不同阶段的话语实践不仅有着时代的内涵,而且更多地含蕴了自我独特的体验和思考,所有这些,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她们思想改造和主体心态转变的艰难。现代知识分子、女性、革命者叁重角色在她们身上的迭加,以及启蒙批判意识、女性意识与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地在她的思想中纠集、碰撞,使她们这一时期的话语实践具有不可化约的复杂性。民族主义话语、启蒙主义话语、女性主义话语,在延安女作家此时的话语实践中随着政治——文化氛围的变化而呈现出交织互渗又此消彼长的历史图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09-04-10)
张凌江[8](2006)在《延安女作家革命书写中的领袖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时期,在革命队伍中存在走出家庭、追求信仰、投身革命的女性作家群体。在这一群体成员的革命书写中凸显出近乎于宗教虔诚的革命领袖崇拜倾向,其精神构成中内涵着强烈的领袖情结。在延安女作家的领袖崇拜话语中,可以梳理出情感逻辑、信仰逻辑和神秘主义逻辑的非理性因素。处于政治权力边缘的延安女作家,为了获取自己的精神价值,借助于革命叙事有限地、部分地实现了介入公共政治生活、间接获取政治权利的欲望;她们对于领袖人物的崇拜与书写,是革命阵营内部权力分配不均衡的表现。(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延安女作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延安女作家的精神结构中,启蒙、革命、阶级、女性等多种身份与多重话语的纠缠与碰撞,使得她们的写作实践具有不可化约的复杂性:一方面,她们在创作中自觉弱化自身的女性立场以服膺时代与革命的需要,构成了一种集体性的"被压抑的女性叙事"现象;另一方面,性别体验与身份认同又使得她们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中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与文化困境,文本内含着更为复杂的蕴意和多重阐释的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延安女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1].李静.丁玲的女性现代性体验书写——延安女作家群研究之一[J].社会科学论坛.2015
[2].赵学勇.延安女作家群创作中集体与边缘的双重叙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
[3].赵学勇.天地之宽与女性解放——延安女作家群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3
[4].罗锦鸿.时代洪流中的女性书写[D].陕西师范大学.2013
[5].卢美丹.延安时期女作家红色文本的别样美——论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
[6].唐晴川.延安时期女作家的革命认同与性别写作——论陈学昭的《工作着是美丽的》[J].当代文坛.2012
[7].阮慧.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D].浙江师范大学.2009
[8].张凌江.延安女作家革命书写中的领袖情结[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