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本体诠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尚书》,本体诠释学,英译,中国经典
本体诠释论文文献综述
沈思芹,钱宗武[1](2019)在《本体诠释学视角下的西方《尚书》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即异语诠释。从本体诠释学的视角看,西方译者们在不同时期对中华原典《尚书》的英译,都是发展中的对《尚书》的本体真实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各《尚书》英译均至少有语言、理论和本体叁个层次的意义,据此形成不同的诠释圆环,其中本体论层次是其余两层次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分析各英译的诠释圆环可发现,西方各译者在对《尚书》本体的诠释上,皆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足,其根本原因即在于中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差异。因此,西方《尚书》英译的空间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本体诠释。本研究可为文化学、汉学、典籍翻译等提供理论与实践的资料及参考,也有利于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传播。(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广君,张琼[2](2019)在《“教学有效性”的本体诠释与价值澄清——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有效教学"的概念解读和实践样态颇为多样,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可以深刻透视、反思其发展状态及问题并尝试新的理论建构。本体论层面的考察能够弥补既有研究的方法论盲区,聚焦教学存在则有助于澄清"教学有效性"的合法性定位以及教学中个体与社会发展价值的一体化生成关系。对"教学有效性"概念内涵的本然理解,可以从"教与学对成关系"的真实生成的事实基础、促进人的可持续的自我超越的价值基准、持续促进人与文化双重建构和整体生成的历史标准等叁个维度来整体把握。基于关系优先的思想和关系思维,对"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理解应该也可以基于关系和在关系中展开,并应该处理好其中的直接与间接、显性与隐性、同一与差异这样叁对关系。目前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需要从"可以""应该"研究,回归到"无意识地天然地直面"和"不得不本然地研究"的层面。(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与文化》期刊2019年05期)
王晓昕[3](2019)在《“无善无恶”即是“至善”——王阳明“心之本体”的诠释连贯性与核心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畿的"四无论"与钱德洪的"四有论"(实为"一无叁有论")至少有一共同前提,即"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无论在其早期,还是在其中晚期,其"至善是心之本体"的提法未曾间断且具诠释的连贯性。他揭示出其心之本体的核心意蕴,吾心是至善所止之地,吾心即是吾性,至善既是心本体的本质性规定,亦是心本体的根源性存在。至善的特殊品质在于"诚"。(本文来源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马士彪[4](2019)在《论牟宗叁易学诠释中的本体与工夫》一文中研究指出牟宗叁的学思始于《易》亦终于《易》。牟早年视《周易》为"中国式的自然哲学",后来则以《易传》为"孔门义理"。所谓的"孔门义理",即《乾·彖》所全幅展现的一套儒家道德的形上学,而以"性与天道"之双向贯通为其真实的内容意义。"即存有即活动"的道德实体落实在《易传》,即表现为"乾坤并建"所开拓的理境,而"逆觉体证"的工夫则集中体现在牟宗叁对王弼"复见天心"注解的批判性转化中。道德的形上学所彰显的是一价值世界与意义世界,由于这一形上学是逻辑地建构起来的,因而牟氏易学中的本体与工夫以及由工夫所开显的价值世界难免落入玄远抽象的空洞承诺中。(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少恩[5](2018)在《“仁心本体”与“体用不二”——以熊十力孟子学诠释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熊十力吸纳佛学的法相唯识宗,借鉴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归宗孟子心学、《易经》,从人的本心、本体和宇宙入手创立了新唯识学体系,然后以此思想体系为框架展开对孟子学的诠释。他认为,孟子的仁心即宇宙万有之源和本体,心体本心就是性,从而在本体论上打通心体、性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此"仁心"本体并非外在之物,而是"体用不二"之工夫修养,孟子的操舍存亡、修身立命、反求诸己即"冥悟证会"的工夫次第,并经此工夫修养而达至"万物皆备于我矣"的知天之境。(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丁为祥[6](2018)在《宇宙本体论与本体宇宙论——兼论朱子对《太极图说》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哲学中,宇宙论与本体论代表着人们对生存世界两种不同的把握方式。一般说来,宇宙论是以实然存在及其时空形式的角度指谓生存世界;本体论则以超越时空、超越聚散存亡的角度来概括这个生存世界。至于宇宙本体论与本体宇宙论,则指宇宙论与本体论两种不同的结合方式,所谓宇宙本体论是指沿宇宙论进路所形成的本体,但却必然包含着一定的由已知推及未知的弊端;而所谓本体宇宙论,则是通过先确立本体,从而形成在本体之观照、统摄下的宇宙论。在从汉唐到宋明的思想演变中,有无本体论视角构成了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朱子关于理气关系的规定,则既上承孔子对仁礼关系的思考,从而使其哲学成为一种标准的本体宇宙论;同时,他又通过对周敦颐《太极图说》之本体宇宙论的定性与诠释,从而又使其哲学带上了宇宙本体论的特色,朱子由此成为汉宋学术之集大成者。但朱子本体宇宙论与宇宙本体论的矛盾,又为人们提出了一个本体论究竟应当如何确立的重大问题。(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18年04期)
蔡祥元[7](2018)在《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基本内涵及其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成中英以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的区分为视角,判定中西哲学传统之差异。在此基础上,他吸收并融合两个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建构了本体诠释学。本体诠释学以哲学诠释学、知识论诠释学以及中国古代《周易》中的宇宙本体论为其思想背景,包含本、体、诠释叁个共为一体的基本环节。它试图以此贯通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以及中西两大哲学传统。围绕这两个贯通如何实现的问题,进一步深究其文本可以发现,本体诠释学实质上是以实用主义为基调、以黑格尔主义为思想框架的一种有关本体的思辨。深化这一理路,我们发现它将陷入怀疑论与独断论的两难选择,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贯通。(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李安泽[8](2018)在《本体诠释与中西哲学——成中英哲学的本体架构与方法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新儒学和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运动中,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理论,以其本体与方法互涵、知识与价值互基的二元一体的本体架构,独树一帜,引人瞩目,堪称一个重要方面理论探索与创建的典型和代表人物。他的哲学理论创构力图为儒学和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奠定形上学的根基。而作为其理论核心和基础的本体诠释学,根植于中国哲学尤其是强调整体创生作用的易经哲学,同时汲纳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是诠释学、分析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力图在传统哲学的本体框架内纳入现代哲学理性化的方法意识,进而衍生出其本体哲学的整体创生,一体多元,体用相涵互须的理论。可以说,成氏哲学是在世界哲学的宏观背景下对中国哲学尤其是易经哲学的一种创造性诠释,也是儒家哲学现代重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获。(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潘松[9](2018)在《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建立及其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成中英创发的本体诠释学经过了叁十余载的持续发展已于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这源于其深刻的理论动机与长期的实践坚持。融贯古今中西的本体诠释学从整体的层面对中西哲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反思和相互理解,从本体学的视角透视中西哲学各自的本体发展规律和特点。聚焦于西方围绕ontology发展出的实体哲学的演化轨迹及其在当代突显的知识与自知、科学与道德的割裂问题,本体诠释学强调根源性的重要,提出了动态的生成着的具有根源性的"本体"以补足实体论式的本体论。同样,在植根于东方传统哲学的深刻内在体验同时,本体诠释学也指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需要在外在性与分析性上的开拓。从观、感动态循环和人的四个性向出发的本体学、本体诠释不仅促使中西哲学各自反思自省,而且为两者在当代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找到一条途径,进而在互释的实践和本体的生长中寻求人类的相互理解,共同面对知识、自知和价值在当代造成的困境。(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王骏[10](2018)在《论诠释学对话:方法、本体与德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两种形态的对话理论: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方法论诠释学对话和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本体论诠释学对话。两种对话的宗旨分别在于作者原意的重建和理解意义的创造。这两种诠释学本身的限制暴露了对话的局限性:前者缺少意义的发挥,后者缺少方法的约束。完善的对话理论应该扬弃这两种诠释学理论,兼善原意的释读与意义的阐扬两个向度,且以德行作为价值诉求。德行诠释学视域中的对话乃是诠释学对话理论在当代语境中的发展新方向。(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8年01期)
本体诠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有效教学"的概念解读和实践样态颇为多样,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可以深刻透视、反思其发展状态及问题并尝试新的理论建构。本体论层面的考察能够弥补既有研究的方法论盲区,聚焦教学存在则有助于澄清"教学有效性"的合法性定位以及教学中个体与社会发展价值的一体化生成关系。对"教学有效性"概念内涵的本然理解,可以从"教与学对成关系"的真实生成的事实基础、促进人的可持续的自我超越的价值基准、持续促进人与文化双重建构和整体生成的历史标准等叁个维度来整体把握。基于关系优先的思想和关系思维,对"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理解应该也可以基于关系和在关系中展开,并应该处理好其中的直接与间接、显性与隐性、同一与差异这样叁对关系。目前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需要从"可以""应该"研究,回归到"无意识地天然地直面"和"不得不本然地研究"的层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体诠释论文参考文献
[1].沈思芹,钱宗武.本体诠释学视角下的西方《尚书》英译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2].张广君,张琼.“教学有效性”的本体诠释与价值澄清——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立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
[3].王晓昕.“无善无恶”即是“至善”——王阳明“心之本体”的诠释连贯性与核心意蕴[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
[4].马士彪.论牟宗叁易学诠释中的本体与工夫[J].周易研究.2019
[5].张少恩.“仁心本体”与“体用不二”——以熊十力孟子学诠释为中心[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丁为祥.宇宙本体论与本体宇宙论——兼论朱子对《太极图说》的诠释[J].文史哲.2018
[7].蔡祥元.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基本内涵及其困境[J].周易研究.2018
[8].李安泽.本体诠释与中西哲学——成中英哲学的本体架构与方法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
[9].潘松.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建立及其发展[J].齐鲁学刊.2018
[10].王骏.论诠释学对话:方法、本体与德行[J].哲学分析.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