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并发不自主运动三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惠慧[1](2018)在《基于循证的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护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循证护理研究方法明确PICC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venous thrombosis,PICC-related VT)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 PICC-related VT 的上肢运动方案;评价PICC置管患者上肢运动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为降低PICC-related VT的发生率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应用系统评价法明确PICC-related VT的独立危险因素:检索国内外9个全文数据库收录的PICC-related VT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系统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合并数据完成Meta分析,获得PICC-related VT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危险度。2.应用系统评价法结合文献内容分析法建立PICC置管患者上肢运动方案:检索国内外7个指南网及10个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上肢运动预防PICC-related VT的指南、系统评价、随机对照实验及临床对照实验研究文献,收集总结指南及系统评价中的相关证据,同时对随机对照实验和临床对照实验研究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整合上述两部分内容建立PICC置管患者上肢运动方案。3.应用临床对照实验验证上肢运动方案的临床效果: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置入PICC导管行化疗的肿瘤住院患者135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置管后评估、宣教、监测方法均相同,仅运动方式有差异,干预组采用PICC置管患者上肢运动方案进行运动,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1d、3d、7d、14d、21d、28d腋静脉血液流速、血栓发生情况、血栓形成部位、形成时间、血栓分级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1..PICC-related VT危险因素系统评价结果:对纳入的24项研究中40种PICC-relatedVT危险因素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25)、活动量少、既往血栓史、中心静脉置管史、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性抗凝、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肿瘤发生远处转移、高血压、糖尿病、不同肿瘤类型、穿刺次数>1次、导管尖端位置未到达上腔静脉下1/3、不同置管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异位等17种因素与PICC-relatedVT形成相关,有统计学意义。2.上肢运动预防PICC-related VT的系统评价结合文献内容分析结果:指南及系统评价证据推荐患者尽可能早期开展上肢运动。对纳入的8项上肢运动预防PICC-relatedVT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系统有效的上肢运动对预防PICC-relatedVT形成有显着作用[RR=0.25,95%CI(0.14,0.43),P<0.0001];2个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握球运动可增加腋静脉流速且连续握球30 次为最佳[MD=-2.21,95%CI(-3.80,-0.62),P=0.007]。根据上述结果结合临床实际建立了 PICC置管患者上肢运动方案:进行患者教育,嘱其从置管24h后开始,每日三餐后握球运动,上臂外展30°-60°,将握力球捏小至1/2大小紧握10s,然后松开10s,连续30次为1组,每日3组,观察穿刺点及手臂有无异常情况。3.PICC置管患者上肢运动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排除失访后最终纳入干预组66例、对照组64例患者。两组患者置管后每个时间点腋静脉最大流速组间比较,21d、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0、-4.69;P<0.01),两组患者腋静脉最大流速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22.23,P<0.0001);置管后每个时间点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流速组间比较,21d、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0、-4.48;P<0.01),两组患者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流速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9.84,P<0.0001);两组患者PICC-relate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229,P=0.0113),对照组血栓发生率随时间变化呈不断上升趋势(x2=6.1232,P=0.0133);两组患者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954,P=0.0055)。结论1.有多达17种因素是PICC-relate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活动量减少为护理干预短期可控因素。2.PICC置管患者较有效和安全的上肢运动方式是,从置管24h后开始上肢运动,每日三餐后连续握球30次,每次以将握力球捏小至1/2大小的力量紧握10s,再松开10s,增加置管静脉血液回流,降低PICC-relatedVT的形成。3.PICC置管患者上肢运动方案可使腋静脉血流速度维持较高水平,有利于防止血流淤滞,降低血栓及其他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
王子琪,刘阳,梁璐[2](2018)在《糖尿病非酮症偏身舞蹈症1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为提高对糖尿病非酮症偏身舞蹈症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1例糖尿病非酮症偏身舞蹈症患者的既往史、临床表现、诊疗经过等,结合复习文献对糖尿病非酮症偏身舞蹈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疗进行探讨。结果糖尿病非酮症偏身舞蹈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部疾病,临床易与精神障碍、癫痫等混淆,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助于后期康复。结论糖尿病患者或者未发现自身血糖异常的患者并发锥体外系症状,需注意考虑糖尿病非酮症偏身舞蹈症,及早干预治疗。
刘素梅[3](2017)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异常运动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抗NMDA受体脑炎、抗GABAB受体脑炎及抗LGI1脑炎患者的异常运动特点,加深临床医师对自身免疫性脑炎合并异常运动的认识。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并且同时合并异常运动的39例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其中抗NMDA受体脑炎组为N组,抗LGI1脑炎组为L组,抗GABAB受体脑炎为G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包括临床表现,尤其是异常运动表现形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脑电图、治疗经过和疗效。(1)异常运动发作形式:按照专业分类,将异常运动分为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眼睑阵挛、震颤、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投掷症、姿势步态障碍。(2)纳入标准:a.符合脑炎的诊断标准即包含意识障碍或精神行为异常,且同时存在新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磁共振异常、癫痫发作、脑脊液异常、发热、脑电图异常中的至少2项。b.脑脊液或血清中抗NMDA受体抗体、抗GABAB受体抗体或抗LGI1抗体阳性。(3)排除标准:a.异常运动或脑炎的临床表现在儿童及成年患者差异较大,并且我科住院患者主要是成人,因此排除了小于14岁的儿童患者。b.排除病毒性脑炎、胶质瘤、神经梅毒、代谢性脑病、药物中毒、风湿性疾病累及神经系统、脑血管病、线粒体疾病等。(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表示为均值±标准差,使用T检验进行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的Fisher精确检验或Pearson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患者的年龄行统计学分析,p<0.05,L组及G组的发病年龄高于N组的年龄。根据患者有无异常运动分为两亚组,对两亚组间的年龄及性别分别行统计学分析,p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对有异常运动的三组患者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L组及G组的发病年龄要高于N组的年龄。(2)三组中64.1%的患者合并异常运动,其中最常见的异常运动形式为震颤及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对最常见的异常运动形式在三组间分别行统计学分析,p分别为0.447及0.536,无统计学意义。(3)三组异常运动时间均值分别为15.8±6.39天,20±9天,47.33±28.02天,其中L组及N组,L组及G组,G组及N组分别行统计学分析,p值分别为0.002,0.513,及0.016,因此N组异常运动持续时间较L组及G组持续时间长。L组及N组震颤的时间平均为14±5.89天及48.63±33.10,p=0.174,无统计学意义。口—下颌肌张力持续时间在L组及N组中分别为17±6.88天及61±29.2天,两组行统计学分析,p<0.05,N组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持续时间较L组长。(4)三组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异常运动各自分为两亚组,各自对三组患者的亚组间的异常部位行统计学分析,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5)三组患者的脑电图均以慢波为主。将每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异常运动分为两亚组,对各组的亚组间患者的脑电图的分布形式采用卡方检验分析,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6)三组患者根据有无异常运动对患者的腰穿压力、白细胞数目、蛋白正常与否进行卡方检验,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7)L组分别于N组、G组相比较,p值分别为0.002及0.016,有统计学意义,L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高于G组及N组,而G组与L组相比p为0.513,无统计学意义。(8)对于所有的患者不论是否有异常运动均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效果显着。结论:(1)自身免疫性脑炎约2/3的患者合并有异常运动,最常见的异常运动形式为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及震颤,并且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在抗NMDA受体抗体脑炎患者持续的时间较长。(2)免疫治疗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异常运动的治疗效果较理想。
王伟斌[4](2013)在《毕Ⅱ式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临床分析与治疗》文中认为目的:胃瘫可由多种疾病引起,病因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了解毕Ⅱ式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率,分析、总结毕Ⅱ式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影响毕Ⅱ式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危险因素,为我院预防胃瘫发生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457例行的毕Ⅱ式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根据胃瘫综合征诊断标准,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等临床数据,记录其诊断和治疗过程,将其中术后发生PGS的患者归为胃瘫组,未发生PGS的患者归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本研究中术后发生胃瘫患者23例,占同期所以患者的5.03%(23/457)。胃瘫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值0.019)、年龄≥65岁(p值0.013)、BMI指数≥25(p值0.001)、术后蛋白<30g/L(p值0.006)、精神因素(p值0.000)及术后(p值0.03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是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在胃瘫组内,根据手术因素和患者自身及治疗等其他因素分为两组分析(节点为30天)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使用能量合剂p值为0.005,说明术后应有能量合剂能有效缩短胃瘫病程;肿瘤最大直径(≤30天肿瘤最大直径4.75±1.66;>30天肿瘤最大直径3.07±1.03)p值0.023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后发生PGS往往给患者带来精神及经济上负担,增加住院周期。数据显示患者的性别(女性)、年龄(≥65岁)、BMI、精神因素、术后低蛋白血症、术后使用高糖及术后输血是术后发生PGS的危险因素,肿瘤较大者PGS病程较长,应用能量合剂后能够缩短病程,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具有上述特征的患者应注意及预防PGS的发生,加强术后白蛋白的给予,强化术后血糖控制,对于术后发生PGS患者可给予抑制恶心、呕吐、腹痛的相关药物,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和能量合剂,缩短PGS病程。
游红,卢伟,张金囡,雷强[5](2013)在《血糖异常出现神经精神系少见症状的诊断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提高以少见精神、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血糖异常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以少见精神、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血糖异常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3例为低血糖所致精神、神经症状,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2例,局限性肢体抽搐1例;6例为高血糖所致精神、神经症状,表现为局限性肢体抽搐及一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各2例,步态不稳伴排尿障碍及双小腿疼痛伴肌肉萎缩各1例。本组确诊为2型糖尿病7例(伴偏侧舞蹈症和抽搐各2例、伴脊髓损害和骨骼肌病变各1例)、原发性肝癌和胰岛素瘤各1例。经严格控制血糖及对症支持治疗后,7例预后良好,2例因原发疾病为肿瘤预后较差。结论血糖异常所致少见精神、神经症状易误诊为神经科疾病,临床上对于血糖异常患者需仔细查明病因,以排除其他潜在疾病。
孙亚超[6](2011)在《高龄不典型性恶性综合征1例临床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性综合征是一种罕见可致命的不良反应,几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药物都可引起,常见于剂量过大或加药过快者,其中以氟哌啶醇引起者最常见。该综合征可能是变态反应所致,或是一种遗传性的神经肌肉缺陷。患者表现为持续高热、肌肉僵硬、吞咽困难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
谭刚[7](2007)在《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流行病学调查目的研究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病情况,分析谵妄发病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计算样本量为712例。选择2006年8月~2006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所有全麻或区域麻醉下行择期非心脏手术的65岁以上普通病房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1天及术后1、2、3天密切随访患者,谵妄的诊断参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意识错乱评估方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的标准。按设计调查表详细记录术前病史、合并症,术中麻醉方式、麻醉用药,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镇痛等各项内容,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用SAS 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71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有80例术后发生谵妄,发病率为11.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脑血管意外病史、东莨菪碱、哌替啶、术中低血压、手术时间超过3h、术后患者进ICU等为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既往脑血管意外病史患者是术后谵妄的易感人群,围术期尽量避免低血压的发生、减少东莨菪碱及哌替啶的使用,缩短手术时间可能会降低谵妄的发生率。第二部分老年患者围术期褪黑素、皮质醇水平与睡眠紊乱关系的研究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手术前后褪黑素、皮质醇分泌水平的变化以及与睡眠紊乱的关系。方法研究设计遵从前瞻性病例对照观察研究的原则。病例组选择32例ASAⅡ~Ⅲ级65岁以上下肢关节或外周大血管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n=16)与区域麻醉组(n=16),留取术前1天及术后1、2、3天夜间12h(8pm~次日8am)尿标本;对照组选择16例65岁以上的健康志愿者,均为非夜班工作的社区居民,留取连续4天的夜间12h尿标本。使用睡眠紊乱调查表评估观察期间每人每天的睡眠质量(睡眠紊乱评分:0~5)。用ELISA法测定尿硫酸褪黑素浓度,RIA法测定尿皮质醇浓度,计算每人每天夜间的褪黑素、皮质醇分泌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全身麻醉组与区域麻醉组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前3天夜间褪黑素水平显着降低(P<0.01);术前1天夜间皮质醇水平三组间无显着差异,术后夜间皮质醇水平病例组均显着升高(P<0.01)。夜间褪黑素水平与睡眠紊乱评分显着相关(r=0.8574,P<0.01),夜间皮质醇水平与睡眠紊乱评分相关(r=0.2667,P=0.0002)。结论老年手术患者围术期夜间褪黑素水平普遍降低,皮质醇水平在手术后普遍升高,褪黑素水平下降可能是造成睡眠紊乱的原因之一。第三部分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术后谵妄目的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212例65岁以上的择期非心脏手术住院患者入选该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手术后1~3天定时随访患者,根据CAM的标准判断患者在研究期间有无发生谵妄。每例患者术前留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多重扩增阻滞突变系统PCR(multi-ARMS PCR)方法测定样本APOE基因型。结果212例患者有45例在术后1~3天发生过谵妄,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有18例(8.5%)。谵妄患者有3例APOEε4携带者(6.7%),非谵妄患者有15例APOEε4携带者(9.0%),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2622)。结论APOEε4等位基因与术后谵妄无明显的相关性,可能不是术后谵妄的易感因素。
周雪莲,李振海[8](2007)在《糖尿病并偏身舞蹈症1例》文中研究指明
陆英杰[9](2006)在《糖尿病大鼠胃黏膜免疫异常与胃动力障碍关系及中药作用》文中提出目的 通过研究血流干预药物止血敏的凝血和蚓激酶的活血作用以及健脾活血中药“糖胃康”对糖尿病运动障碍大鼠胃黏膜和黏膜免疫相关的神经、胃肠激素之间相互调节的影响,明确血流因素在糖尿病胃动力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糖尿病胃动力障碍发病中的作用,阐明健脾活血代表方“糖胃康”对糖尿病胃动力障碍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以揭示糖尿病胃动力障碍发病的内在机制,并部分明确中药“糖胃康”治疗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作用部位、环节及分子机制,为中药防治糖尿病胃动力障碍开辟新方法和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胃动力障碍提供一个有效的中药制剂。 材料方法 取SPF级131只SD雄性大鼠,体重160±20g,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正常组10只,造模组121只,所有动物禁食12h后,于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测血糖,剔除血糖过高或偏离正常值较大的动物,称重,一次性腹腔注射0.1mol/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链脲佐菌素(STZ)给造模组,注射剂量60mg/kg,正常对照组大鼠单次腹腔注射等容量的0.1mol/L(pH4.5)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至造模后第7天起,所有实验大鼠检测血糖值,以血糖≥16.7 mmol/L为造模成功。 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计算机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止血敏组(20只左右)、蚓激酶组(30只左右)和中药(30只左右)组。造模成功后第3天起,中药组大鼠予中药,以1g/1ml的水煎剂灌胃;止血敏组大鼠予止血敏灌胃;蚓激酶组大鼠予蚓激酶腹腔注射;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予等量蒸馏水灌胃,以上三组均每周组药6次,周日不给药。所给药物剂量相当于成人临床常用剂量2倍。 每天观察并记录动物一般状态(包括饮食、排泄、分泌物、毛发、精神状态、自主运动、眼白内障等、死亡等的变化)。每三周称体重一次,按新体重重新计算给三药的给药药量。于造模成功的第17周和第30周空腹测血糖一次,然后做胃排空实验确定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成功建立。 第30周,从大鼠心脏采血,取血清测量胰岛素、C肽,测定血脂四项和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取血浆做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处死大鼠取其胰岛尾部进行中性甲醛固定后包埋、切片做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及特殊染色—醛品红-橙黄G染色,观察胰岛破坏情况;用幽门螺杆菌试纸(Hp)对胃窦黏膜进行检测后,取胃窦分别进行中性甲醛固定、包埋、切片,做HE染色进行胃窦部黏膜、肌肉层、微血管病变和淋巴细胞的观察,然后用甲苯胺蓝染肥大细胞、Masson法观察神经纤维,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黏膜凋亡基因Bcl-2、Fas、炎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β)以及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一氧化
周进君,常蜀英,靳英,王积昌,刘萍[10](2002)在《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并发不自主运动三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二、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并发不自主运动三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并发不自主运动三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的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护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循证的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上肢运动方案研究 |
一、相关临床指南及系统评价证据总结 |
研究方法 |
结果 |
小结 |
二、上肢运动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的系统评价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三、基于循证的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的上肢运动方案 |
第三部分 上肢运动方案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的临床应用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创新性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2)糖尿病非酮症偏身舞蹈症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实验室检查 |
3 鉴别诊断 |
4 诊疗经过 |
5 讨论 |
(3)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异常运动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自身免疫抗体介导的边缘叶脑炎的发展历史 |
2.2 自身免疫抗体介导的边缘叶脑炎发病原因、机制及分类 |
2.2.1 抗细胞内抗体相关的边缘叶脑炎 |
2.2.2 抗细胞膜或细胞表面受体抗体相关的边缘叶脑炎 |
2.3 自身免疫抗体介导的边缘叶脑炎的临床表现 |
2.3.1 抗细胞内抗体相关的边缘叶脑炎 |
2.3.2 抗细胞膜或细胞表面受体抗体相关的边缘叶脑炎 |
2.4 不同类型的边缘叶脑炎相关的异常运动 |
2.4.1 运动过多 |
2.4.2 运动减少 |
2.4.3 共济失调 |
2.5 展望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资料收集及分组 |
3.2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 |
4.2 一般情况 |
4.3 临床特点 |
4.3.1 异常运动形式 |
4.3.2 异常运动持续时间 |
4.4 辅助检查 |
4.4.1 头MRI |
4.4.2 脑电图描记 |
4.4.3 脑脊液检查 |
4.5 住院时间统计 |
4.6 治疗及预后 |
第5章 讨论 |
5.1 年龄及性别特征 |
5.2 临床特点 |
5.3 住院时间 |
5.4 辅助检查 |
5.5 治疗及预后 |
5.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毕Ⅱ式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临床分析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相关因素 |
1.4 治疗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PGS 发病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2. 发生 PGS 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 一般因素 |
1.2 幽门梗阻 |
1.3 低蛋白血症 |
1.4 高血糖 |
1.5 精神因素 |
1.6 迷走神经切断 |
1.7 麻醉过程及术后镇痛 |
1.8 其他因素 |
2. 诊断方法 |
2.1 X 线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 |
2.2 胃动力检测胶囊(WMC) |
2.3 呼气试验 |
3. 胃肠功能恢复评定 |
4. 治疗 |
4.1 一般治疗 |
4.2 营养支持 |
4.3 药物治疗 |
4.4 中医治疗 |
4.5 心理干预 |
4.6 胃电刺激(GES) |
4.7 手术治疗 |
4.8 其他 |
5. 出院指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血糖异常出现神经精神系少见症状的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医技检查 |
1.4 误诊及确诊情况 |
1.5 治疗及预后 |
2 讨论 |
2.1 低血糖常见精神、神经症状 |
2.2 高血糖常见精神、神经症状 |
2.2.1 偏侧舞蹈症: |
2.2.2 抽搐: |
2.3 长期血糖异常导致的神经症状 |
2.3.1 糖尿病脊髓病变: |
2.3.2 糖尿病肌病: |
(6)高龄不典型性恶性综合征1例临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 |
2.1 呼吸系统 |
2.2 监护循环系统 |
2.3 监测体温 |
2.4 监测肾脏功能 |
2.5 监测血糖 |
2.6 饮食护理 |
2.7 皮肤护理 |
2.8 用药指导 |
2.9 安全护理 |
3 讨论 |
(7)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第一部分 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流行病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老年患者围术期褪黑素、皮质醇水平与睡眠紊乱关系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术后谵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与前景展望 |
论文综述 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意识错乱评估方法量表 |
综合医院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量表 |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糖尿病大鼠胃黏膜免疫异常与胃动力障碍关系及中药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
1.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模型的研究进展 |
2.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认识 |
2.1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现 |
2.2 糖尿病胃肠并发症及临床表现 |
2.3 糖尿病胃瘫的研究进展 |
2.4 糖尿病胃轻瘫实验中药组的组方依据 |
3.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对糖尿病胃轻瘫发生机制的新认识 |
3.1 糖代谢是糖尿病胃动力障碍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学说之间关系的纽带 |
3.2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学说与胃肠道结构密切相关 |
4.糖尿病胃并发症在神经内分泌免疫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4.1 P物质等脑肠肽与糖尿病胃肠并发症 |
4.2 糖尿病胃黏膜损伤 |
4.3 胃黏膜细胞凋亡与炎性因子、NO、肥大细胞等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实验一: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及血流药物的干预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实验二: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血流的检测及胃窦黏膜细胞凋亡的病理学观察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实验三:糖尿病胃动力障碍大鼠胃免疫及相关因素神经激素检测与健脾活血中药“糖胃康”的作用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附录:照片 |
第三部分:讨论 |
1.糖尿病胃动力障碍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改变对胃黏膜影响 |
2.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糖尿病胃动力障碍及胃黏膜损伤方面的作用 |
3.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糖尿病胃动力障碍 |
4.胃黏膜肥大细胞、5—羟色胺(5—HT)与神经调节 |
5.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神经病变 |
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β |
7.Bcl-2和Fas的表达及免疫学意义 |
8.胃肠激素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肽(VIP)免疫作用与ICC |
9.血管内皮细胞与慢性炎症 |
10.胸腺与脾脏的病理变化 |
11.中药“糖胃康”对胃黏膜的作用 |
第四部分:小结 |
1.实验分析与小结 |
2.结论和推论 |
3.工作中的不足和今后工作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缩略表 |
附录二:在学期间发表与课题相关的文章 |
致谢 |
(10)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并发不自主运动三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1.一般资料: |
2.临床表现: |
3.实验室检查: |
4.治疗经过: |
讨 论 |
四、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并发不自主运动三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的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护理策略研究[D]. 惠慧.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9)
- [2]糖尿病非酮症偏身舞蹈症1例报告[J]. 王子琪,刘阳,梁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10)
- [3]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异常运动特点分析[D]. 刘素梅. 吉林大学, 2017(09)
- [4]毕Ⅱ式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临床分析与治疗[D]. 王伟斌.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5]血糖异常出现神经精神系少见症状的诊断分析[J]. 游红,卢伟,张金囡,雷强. 临床误诊误治, 2013(03)
- [6]高龄不典型性恶性综合征1例临床护理[J]. 孙亚超. 齐鲁护理杂志, 2011(04)
- [7]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临床研究[D]. 谭刚.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9)
- [8]糖尿病并偏身舞蹈症1例[J]. 周雪莲,李振海. 临床荟萃, 2007(06)
- [9]糖尿病大鼠胃黏膜免疫异常与胃动力障碍关系及中药作用[D]. 陆英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10]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并发不自主运动三例报告[J]. 周进君,常蜀英,靳英,王积昌,刘萍. 北京医学,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