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效关系论文-赵翡翠

毒效关系论文-赵翡翠

导读:本文包含了毒效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准噶尔乌头,亲缘关系,药理活性,炮制减毒

毒效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赵翡翠[1](2015)在《新疆准噶尔乌头亲缘关系、炮制毒效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准噶尔乌头为毛茛科植物准噶尔乌头(Aconitum soongaricum Stapf.)的干燥块根,分布于我国新疆北疆地区,块根入药。准噶尔乌头是有毒药用植物,也是近年危害新疆草场的主要毒害草,如能利用,则可变毒为宝。因此拟研究准噶尔乌头是否与《中国药典》收载的乌头类药材,如川乌、草乌具有一定亲缘关系,是否具有与乌头类药材相类似的镇痛、抗炎、调节免疫等药用价值,是否可通过炮制降低毒性,在明晰其药用价值的前提下,进行生物碱单体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毒效活性研究,为使准噶尔乌头成为川乌或草乌的替代药材,为建立其法定药材质量标准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准噶尔乌头与川乌、草乌之间的DNA分子亲缘关系;2、采用HPLC色谱分析方法,结合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研究准噶尔乌头与川乌、草乌之间的化学亲缘关系;3、(1)采用乌头类药材常用的3种炮制方法加工准噶尔乌头,通过HPLC法比较准噶尔乌头炮制前后生物碱化学成分的变化;(2)采用急性毒性、动物体内镇痛、抗炎、免疫调节等实验比较准噶尔乌头炮制前后药理作用的变化情况;(3)采用秩相关统计方法分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相关性,结合准噶尔乌头炮制品毒效活性,确定准噶尔乌头炮制减毒方法;4、(1)采用溶剂提取分离方法,分离并鉴定准噶尔乌头生物碱单体成分;(2)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考察准噶尔乌头生物碱单体对大鼠心肌细胞毒性。结果:1、从1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条RAPD引物,从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条ISSR引物分别用于15个样本分析,在RAPD和ISSR分析下,不同种乌头间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4358和0.5005,不同种乌头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差异较大,这表明基因流动较少(Nm),基因流的估计值(Nm=0.6473和0.4991)也显示显着的分化;通过聚类分析,将15个乌头样本聚为3类,第1类:草乌和准噶尔乌头;第2类:川乌;第3类:白喉乌头,结果表明准噶尔乌头和草乌有较近的DNA分子亲缘关系;2、建立了准噶尔乌头生物碱成分HPLC指纹图谱,提取准噶尔乌头5个特征峰,分别是1苯甲酰乌头原碱,2苯甲酰次乌头原碱,3未命名化合物-2,4乌头碱,5未命名化合物-4;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准噶尔乌头与草乌有较近的化学亲缘关系;3、(1)准噶尔乌头炮制后双酯型乌头碱(乌头碱)含量降低,单酯型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含量增加,表明准噶尔乌头炮制减毒机制是其生品所含的双酯型乌头碱大多水解为毒性较低的单酯型乌头碱;(2)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准噶尔乌头炮制后急性毒性降低,炮制品具有镇痛、抗炎药理作用,可双向调节免疫功能,具有治疗风湿类疾病的药用价值;(3)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准噶尔乌头生品和炮制品中生物碱含量与抗炎药效指标相关度较高,呈一定剂量依赖关系,加热水煮法炮制品在急性毒性、药理活性方面均优于其他2种炮制品,加热水煮法炮制品的起效剂量为3.82g/人/日,与《中国药典》收载的制草乌人用临床剂量相似;加热水煮法炮制品双酯型乌头碱与单酯型乌头碱的含量符合《中国药典》收载的制草乌含量限度规定,优选“加热水煮法”作为准噶尔乌头炮制减毒方法;4、(1)提取分离并鉴定出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乌头碱(1)、准噶尔乌头碱(2)、12-表-欧乌碱(3)、16,17-二氢-12β,16β-环氧欧乌头碱(4)、脱氧乌头碱(5),其中乌头碱和脱氧乌头碱为C19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为准噶尔乌头的主要镇痛、抗炎活性成分,但同时也是其主要毒性成分;准噶尔乌头碱、12-表-欧乌碱、16,17-二氢-12β,16β-环氧欧乌头碱均为C20二萜生物碱napeline型;(2)12-表-欧乌碱和准噶尔乌头碱均有一定的心肌细胞毒性,其IC50分别为766.11μg/mL和726.80μg/mL,均低于乌头碱(IC50为562.06μg/mL)。结论:1、首次研究了准噶尔乌头与已有法定药材标准乌头类药材的亲缘关系,表明准噶尔乌头与草乌具有较近的DNA分子和化学亲缘关系,为准噶尔乌头成为替代草乌的新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2、准噶尔乌头具有乌头类药材的镇痛、抗炎药理活性,并可通过加热水煮炮制方法降低毒性,在治疗新疆常见多发的风湿类疾病方面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3、分离并鉴定出准噶尔乌头5个生物碱单体成分,为建立其法定药材标准奠定了基础;4、准噶尔乌头炮制品的亚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以及其生物碱单体在炮制水解过程中的变化途径、水解产物的毒效活性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王艳辉,赵海平,王伽伯,赵艳玲,肖小河[2](2014)在《基于“有故无殒”思想的熟大黄对肝脏量-毒/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熟大黄对大鼠肝脏的量-效/毒关系,探讨熟大黄保肝与损肝的"双向"作用及炮制减毒的客观真实性。方法:同时采用正常和病理动物,在较大剂量范围(生药2.0,5.4,14.7,40.0 g·kg-1·d-1)考察熟大黄总提物对实验动物一般状态、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的影响,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熟大黄量-效/毒关系。结果:采用因子分析法从给药后显着变化的9个生化指标中抽提出2个公因子,公因子1主要由HA,LN和TGF-β1主导,可解释为纤维化因子;公因子2主要由ALT,AST和ALP主导,可解释为细胞损伤因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熟大黄对大鼠肝脏存在明显的药效与毒性"双向"作用: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而对正常动物具有一定的肝毒性作用。病理检查结果与因子分析结果一致。可比剂量下,熟大黄的保肝作用强于生大黄,而毒性较低。结论:熟大黄对正常动物具有一定的肝毒性作用,但用于肝损伤动物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有故无殒"之说和辨证用药减毒的科学性。"有故无殒"思想对正确认识与研究中药量-效/毒关系、指导辨证用药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4年15期)

杨海润[3](2014)在《四逆汤组方配伍毒效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药复方相互配伍减毒增效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有毒中药附子因其疗效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附子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一直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重点问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有毒中药配伍减毒原理和方法学研究(2009CB522806)”从配伍减毒文献、理论、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有毒中药的系统研究。本课题为其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主要对含有有毒中药附子的经典方剂“四逆汤”组方进行拆方比较四逆汤组方不同配伍(单用附子、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附子与甘草干姜即四逆汤全方)对于附子主要成分,附子急性毒性、毒性靶器官—心脏毒性的毒理学研究以及对心衰模型大鼠心功能方面的影响,结合乌头碱含量测定主要从毒理学和药效学两方面系统的分析了四逆汤组方配伍的科学意义,为中药配伍减毒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并为临床上安全、合理的应用有毒中药提供用药参考。1四逆汤组方配伍中乌头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以本试验研究所用的供试药物样品进行物质基础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对四逆汤组方中附子及其不同配伍(均含附子生药1g/ml)水煎液中的单酯型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对结果进行分析显示四种样品溶液中均未检出乌头碱,附子单煎与附子配伍甘草未检出新乌头碱。同单用附子比较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以及四逆汤全方所测乌头碱类单酯型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均降低;附子配伍甘草双酯型生物碱总含量(比附子降低40.1%)比附子配伍干姜(比附子降低9.2%)降低30.9%,与全方(39.8%)接近。2四逆汤组方配伍的毒理学研究2.1四逆汤组方中附子及其不同配伍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与临床一致的口服给药途径,小鼠灌胃给药通过预实验获得0%(全没死)和100%(全死)致死量范围,选择附子及其不同配伍四种水煎液,分别选择5个剂量,用倍比稀释法配制进行实验。小鼠适应性喂养3天后,每种药液分别取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动物,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6h,小鼠灌胃0.4m1/10g体重。实验从中间剂量开始,灌胃给予小鼠一次不同剂量的药液,给药后密切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情况,记录实验完毕后各组动物死亡数,用Bliss程序统计处理并计算小鼠的LD5o及LD5o的95%可信区间。结果显示附子、四逆汤全方、附子+干姜、附子+甘草给药后动物表现同单用附子;但是同单用附子LD50比较,四逆汤、附子+干姜和附子+甘草提高的比例分别为23.6%、11.8%和32.8%。由此可见,在提高附子半数致死量上附子配伍甘草要比附子配伍干姜提高21%,比全方提高9.2%。2.2四逆汤组方中附子及其不同配伍对正常大鼠半数中毒量TID50的影响SD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后开始实验,实验前动物禁食不禁水16h后,先用3%戊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将大鼠麻醉,仰卧固定。使用16通道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动物心电图,正向电极插入动物右上肢,负向电极插入动物左下肢,地线接右下肢,连续观察10分钟,心电图有异常者弃用。动物腹部酒精消毒,腹白线剪开动物腹腔,从胃幽门部进针,十二指肠注射给药2ml/100g体重。实验首先以小鼠附子LD50的1/2为初始剂量,使用MP150型多导(16道)生理记录仪连续观察60分钟,以心脏持续出现各类型心律失常作为心脏中毒的阳性观察指标。组间距0.8,每组6只动物,得到全部动物中毒剂量和全部动物未出现心脏毒性剂量,记录实验完毕后各组动物中毒数,用Bliss程序统计处理并计算大鼠的TD5o及TD5o的95%可信区间。结果显示附子、四逆汤全方、附子十干姜、附子+甘草给药后动物中毒表现同单用附子,主要出现各类型心律失常。同单用附子TD5o比较,四逆汤、附子+干姜和附子+甘草提高的比例分别为28.6%、-63.1%和45.2%。由此可见,在提高附子TD50上附子配伍甘草比四逆汤全方高16.6%,而附子+干姜TD5o比单用附子降低63.1%。2.3四逆汤组方不同配伍中乌头碱类成分与毒性作用的相关性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分别以药液中叁种双酯型乌头碱总含量为因变量,毒理学结果LD50和TD50为自变量,对毒性作用与双酯型乌头碱总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酯型乌头碱总含量均与LD50和TD50呈负相关,即与毒性作用呈正相关。说明四逆汤组方配伍的双酯型乌头碱总含量高,则毒性作用强,进一步说明含量最低的附子配伍甘草组毒性最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汤组方配伍中甘草对附子的减毒起到主要作用。3四逆汤组方配伍的药效学研究3.1四逆汤组方中附子及其不同配伍对心衰大鼠心功能方面的主要药效学影响SD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后称重,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高辛)、四逆汤全方高、低组、附子高、低组、附子配伍甘草高、低组、附子配伍干姜高、低共11组,每组8只动物。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动物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注射液4mg/kg (0.2ml/100g体重),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7天后再注射一次。造模当天开始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连续14天,给药体积1ml/100g体重,正常对照组和心衰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末次给药后各组动物称重,先用3%水合氯醛溶液腹腔注射将大鼠麻醉,仰卧固定。沿动物颈部正中切开,暴露并钝性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后,连接血流量计测量颈动脉血流量;然后撤掉并结扎远心端,动脉夹夹住近心端,在结扎线下方用眼科剪剪—小斜口,将Millar导管由动脉壁切口向心脏方向缓慢推入左心室固定,连接16通道生理记录仪,稳定3分钟后轻扎导管持续观察十分钟并记录以下指标: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内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in).结果显示: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衰模型组动物LVSP、LVEDP、+dp/dtmax、HR和颈动脉血流量均显着降低,-dp/dtmin显着升高(P<0.05,P<0.01),证明造模成功。同模型组比较,四逆汤全方和附子配伍干姜均能显着提高各组大鼠LVSP、+dp/dtmax、HR及颈动脉血流量,能显着降低-dp/dtmin,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而附子配伍甘草组和单用附子组只能显着提高心衰大鼠HR和颈动脉血流量(P<0.05,P<0.01)。同单用附子比较四逆汤全方高低和附子配伍干姜高可明显提高LVSP、+dp/dtmax,而附子配伍甘草与单用附子没有作用。四逆汤组方不同配伍对心衰模型大鼠体重比较结果显示,同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动物体重显着降低,两者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同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动物体重有上升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3.2四逆汤组方不同配伍中乌头碱成分与药效作用的关联性分析由于双酯型乌头碱是附子类药材的主要药效成分,组方的药效作用直接受乌头碱含量的影响。综合四逆汤组方不同配伍的双酯型乌头碱总含量测定和药效学试验结果(选取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的LVSP和+dp/dtmax两个主要指标),对二者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附子单煎的双酯型乌头碱总含量最高,其次是附子配伍干姜、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最低;比较药效学指标,附子单煎的药效作用最差,依次是附子配伍甘草,全方高低和配伍干姜高药效作用最明显。双酯型乌头碱含量较高的附子配伍干姜的药效作用强于含量较低的附子配伍甘草说明配伍干姜在药效方面强于配伍甘草,而含量低于附子配伍干姜的全方的药效作用强于附子配伍干姜,说明四逆汤全方在附子配伍甘草抑制毒性的前提下配伍干姜使药效作用达到最佳。综上分析可见四逆汤组方不同配伍中药效成分较高的附子配伍干姜主要是在药效作用上有促进作用。即干姜对附子药效起主要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四逆汤在组方配伍中充分考虑组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配伍干姜是在促进附子的药效作用起到主要作用,而配伍甘草在降低附子的毒性起到了主要作用。体现出配伍的合理性,也充分体现出中药复方配伍的复杂性。正如《证治要诀》云:“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6-01)

杨海润,孙建宁,张广平,朱晓光,张思玉[4](2013)在《四逆汤组方不同配伍毒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药效和毒性两个方面对于四逆汤处方配伍进行研究,为四逆汤复方配伍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平行比较附子、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对小鼠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开展了附子、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对阿霉素导致大鼠心衰模型影响研究,观察了受试物对心衰大鼠颈总动脉血流量、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 max)及左室内压力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 max)的影响。结果: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四逆汤处方配伍中附子配伍甘草对附子的减毒作用要优于附子配伍干姜,在减毒方面甘草起主要作用。四逆汤对阿霉素导致大鼠心衰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和单用附子药效作用相似,均是通过增加心率、提高LVSP、增加+dp/dt max,提高颈动脉血液流量起到治疗作用。附子配伍干姜对于附子的药效促进作用优于甘草,在增加处方药效方面干姜起主要作用。结论:四逆汤组方中甘草在减低处方的毒性方面起主要作用,干姜在增强附子药效方面起主要作用,从药效和毒性两方面阐明四逆汤处方配伍规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3年23期)

廖晴[5](2013)在《雄黄炮制前后化学组成变化情况及毒/效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或AS4S4),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我国临床应用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因雄黄为有毒中药,临床上因运用雄黄不当导致的中毒反应时有发生,从而使其临床应用出现病重量轻,药不当证的状况。本文侧重于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雄黄样品中As2S2及As2O3含量的影响,及不同雄黄样品的光谱学特征,在阐明各样品化学成分组成及光谱学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急性毒性实验和抗肿瘤作用研究。以期为雄黄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实验支撑。1.不同雄黄炮制品中As2S2及As2O3含量变化规律研究(1)采用水飞法、酸水飞法、碱水飞法分别对叁批雄黄进行炮制,测定不同炮制品得率及残渣重量。炮制品得率:水飞品>酸水飞品>碱水飞品;残渣重量则相反。(2)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雄黄“含量测定”及附录ⅨF第二法分别测定各雄黄样品中AS2S2、AS2O3含量。炮制对雄黄中AS2S2含量影响表现为:国际商贸城和新荷花:碱水飞品>水飞品>酸水飞品>生品;湖南药房:酸水飞品>碱水飞品>水飞品>生品。炮制对雄黄中AS2O3含量影响均表现为:酸水飞品<碱水飞品<水飞品<生品。从炮制品得率、残渣重量、AS2S2和AS2O3含量等综合权衡,雄黄炮制以水飞法和酸水飞法为宜,建议舍弃碱水飞法。2.雄黄的光谱学特征研究(1)利用XRD法测定叁批雄黄生品及新荷花、湖南药房雄黄对应的炮制品,得到相应的XRD图谱及衍射峰数据,获悉上述样品的晶型结构。结果显示:湖南药房雄黄晶体结构与其余两批雄黄晶体结构存在差异;同批雄黄生品与炮制品的晶型结构相同,表明炮制不会改变雄黄的晶体结构。(2)采用FT-IR法对叁批雄黄生品及一批雄黄饮片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雄黄的IR图谱在4000cm-1~400cm-1的波数范围,无特征吸收峰,说明IR法不适用于雄黄的特征鉴别及质量控制。(3)采用LRS法对叁批雄黄生品及一批雄黄饮片进行鉴别,4个样品的拉曼光谱均在182cm-1、221cm-1、234cm-1、271cm-1、342cm-1波数位置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吸收峰,这一点在二阶导数拉曼光谱中也得到了印证。说明LRS法可实现对雄黄的快速、无损伤鉴别。3.雄黄及炮制品急性毒性与药效作用研究根据各样品As203含量差异及晶型结构的不同,选取新荷花饮片厂的雄黄生品、酸水飞品、饮片和湖南药房的雄黄生品、酸水飞品5个样品为研究对象。(1)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炮制品的毒性低于生品,受试样品中As203含量越高,引发的动物死亡率越高。存活动物的行为活动、脏器表征等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2)建立移植瘤小鼠S180实体瘤模型,观察雄黄高、较高、中、较低、低剂量(8,4,2,1,0.5g·Kg-1)连续给药10天对荷瘤小鼠肿瘤的抑制率及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再观察5个受试样品对肿瘤的抑制率及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受试样品对小鼠S180实体瘤均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抑瘤作用的强弱与各样品中As203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5-01)

罗玲[6](2011)在《大鼠慢性体表溃疡模型的建立与朱红膏毒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一种符合临床溃疡形态,并且愈合速度较慢的大鼠慢性体表溃疡模型。2研究朱红膏的用药安全性,指导临床安全用药。3研究朱红膏的毒效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 SD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皮肤缺损+细菌感染组(PR),皮肤缺损+埋置异物组(PW),皮肤缺损+细菌感染+埋置异物组(PRW),予以不同的体表溃疡模型造模方法,观察溃疡愈合情况,筛选最佳造模方案。2 SD雄性大鼠66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38.08mg生药/kg)、中剂量组(19.04mg生药/kg)、低剂量组(9.52mg生药/kg)、基质组(凡士林)、溃疡模型组以及皮肤破损组。各给药组、基质组及溃疡模型组按筛选出的最佳方案造模,皮肤破损组以刀片刮伤方式造模。实验观察尿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及肾脏组织病理改变。3 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皮肤破损组、溃疡模型组、凡士林基质组、朱红膏A~E各剂量组(剂量设置分别为:1218.56mg生药/kg,609.28mg生药/kg,304.64mg生药/kg,152.32mg生药/kg,76.16mg生药/kg)。朱红膏各剂量组、基质组及溃疡模型组按筛选出的最佳方案造模,皮肤破损组以刀片刮伤方式造模。实验观察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肉芽组织总蛋白(TP)含量,肉芽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变化。结果1大鼠慢性体表溃疡模型的建立实验,PRW组溃疡愈合速度明显减慢,与PR组及PW组比较有差异(P<0.01),PR组与PW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且与临床溃疡在形态学上相似。2朱红膏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安全性研究实验,与溃疡模型组比较,朱红膏各组、凡士林基质组及皮肤破损组尿NAG活性未见明显差异(P>0.05);尿RBP含量显着升高(P<0.05);肾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肾脏组织病变有加重趋势,与皮肤破损组比较,朱红膏高剂量组有较明显病变(P<0.05),与溃疡模型组比较,朱红膏各组、凡士林基质组及皮肤破损组肾脏病变未见明显差异(P>0.05)。3朱红膏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机制研究给药4 d,各组溃疡面积愈合情况没有差异(P>0.05);给药7d,朱红膏D、E剂量组和基质组与溃疡模型组比较,溃疡愈合速度明显较快(P<0.05),朱红膏B、C剂量组愈合速度低于溃疡模型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朱红膏剂量的增加,溃疡愈合速度有减慢趋势;给药14d,朱红膏各剂量组与溃疡模型组比,溃疡愈合速度均明显较快(P<0.05),但无随剂量而改变的趋势。给药7d,与溃疡模型组相比,朱红膏A剂量组RBP含量明显升高(P<0.05);朱红膏各剂量组肉芽组织T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朱红膏各剂量组肉芽组织Hy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01);朱红膏C~D肉芽组织VEGF含量明显升高(P<0.05)。给药14d,与溃疡模型组相比,朱红膏A~D剂量组RBP含量明显升高(P<0.01);朱红膏各剂量组肉芽组织T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朱红膏C~E剂量组Hyp含量明显升高(P<0.05);朱红膏A~B剂量组VEGF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1皮肤缺损+细菌感染+埋置异物的叁种因素组合方法造模较佳。2朱红膏19.04 mg生药/kg,用药2周可认为基本安全。3朱红膏可显着加快溃疡创面的愈合速度。4给药7d时,朱红膏A剂量为相对毒性剂量,B~E剂量可认为基本安全;给药14d时,朱红膏E剂量可认为安全,而大于D剂量认为有可能会引起毒性反应,为相对毒性剂量。5给药7d、14d时,朱红膏均明显提高溃疡创面的Hyp水平和肉芽组织TP水平。6给药7d时,朱红膏可显着增加创面肉芽组织VEGF水平,给药14d时,这种增加趋势减弱,甚至低于对照组。(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5-01)

赵云龙[7](2011)在《《黄帝内经》“有故无殒”理论指导下中药的“证—毒—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中医基础理论源头《黄帝内经》“有故无殒”等理论出发,将“有故无殒”、“药以治病,因毒为能”等中医药思想的现代科学研究作为中药毒性评价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中药具有毒效二重性。以红花的妊娠毒性研究为切入点,结合药效学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科学研究手段,从理论和实证上探讨药物的毒性和疗效选择性表达与机体的机能状态的关系。从而证实“证”是中药毒性与疗效选择性表达的决定性因素。并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毒性评价方法。方法孕鼠分为4组:空白组、血瘀模型组、红花组和红花治疗组,外伤血瘀动物模型的建立采用用自制夹板在孕鼠右腿标记处加压8小时;用红花煎剂分别给红花组正常孕鼠和治疗组血瘀孕鼠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孕鼠每日称体重,并观察有无阴道出血、流产和早产;计算妊娠天数。模型组基本恢复时或孕鼠妊娠终止时处死孕鼠,剖腹取出子宫及肝、肾,并称重;剖检子宫角,计数活胎、死胎、畸胎;称活胎体体重,计算母体体重增长率、肝(肾)重指数及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率。在各组孕鼠右腿同一部位取定量肌肉组织,用甲醇沉淀蛋白处理组织样本,采用HPLC法测定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色谱条件:C18色谱柱(4.6 mm X 250 mm,5μm);检测波长:403n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溶液(18:82,v/v)。结果瘀血方面,红花组和红花治疗组在妊娠终止后纤维蛋白原减少(P<0.05),红细胞积聚率下降,红花治疗组足肿胀程度较造模后减轻;妊娠及胎儿方面,与空白组比较,红花组生产数明显减少(P<0.001),妊娠时间延长(P<0.05),完全流产率高达25%,胚胎未成形率为35%,母体体重增长缓慢(P<0.05),肝重指数及肾重指数均有所增高,胚胎宫内生长迟缓率(IUGR)高达100%;而红花治疗组在妊娠和胎儿的各项指标上均接近于空白组。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各组动物子宫和肌肉组织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显示:红花组肌肉0.1830μg·g-1、红花组子宫0.3409μg·g-1、治疗组肌肉0.1068μg·g-1、治疗组子宫0.0162μg·g-1。结论红花对正常孕鼠表现为毒性作用:可使孕鼠生产数减少、妊娠时间延长、胚胎宫内生长迟缓甚至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而对血瘀模型孕鼠表现为瘀血治疗作用,妊娠毒性并不明显:使孕鼠足肿胀程度减轻、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减少、红细胞积聚率下降。在妊娠和胎儿的各项指标上均无明显影响。高效液相色谱仪结果:红花组孕鼠子宫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高于肌肉组织中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治疗组孕鼠子宫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低于肌肉组织中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都说明红花的毒性作用与功效作用在机体处于不同机能状态下具有特异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4-01)

王丽岩,肖洪彬,王鸣慧,李凌雁[8](2011)在《中药毒效关系及减毒增效研究进展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药毒副作用出现的频率日渐增高,人们对中药的毒性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加强中药的实验研究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提高其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是我们医药工作者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1年02期)

孙付军,路俊仙,崔璐,陈慧慧,王春芳[9](2010)在《不同含油量木鳖子霜毒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别观察不同含油量木鳖子霜急性毒性与药效学作用,探讨毒性与药效学的关系,为制霜工艺提供毒理和药效学依据。方法:按照急性毒性试验LD50测定方法,灌胃给予10%、20%、30%含油量木鳖子霜和木鳖子原药材的水混悬液,观察其急性毒性,Bliss法计算各自的LD50和95%可信度区间。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和小鼠热板法观察不同含油量木鳖子霜的抗炎、镇痛作用,观察小鼠体重、脏器指数、耳肿胀率、痛阈值等指标。结果:10%、20%、30%含油量木鳖子霜和原药材的LD50分别为3.923、5.6393、5.9594、6.1610g/kg。不同含油量木鳖子霜对小鼠体重、脏器指数、耳肿胀率、痛阈值等指标有不同程度影响,小鼠一般状况较空白对照组差,体重普遍低于空白对照组;对小鼠主要免疫器官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具有明确的抗炎和镇痛作用,但对镇痛试验的舔足次数无显着性影响。上述所有指标均未呈现明显的线性量效关系,随含油量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其中10%~20%含油量时其抗炎、镇痛作用最好,且对体重和免疫器官的影响最小。结论:木鳖子毒性随着含油量的增大呈现降低趋势,木鳖子在20%含油量时抗炎、镇痛等药效学作用最为明显,对免疫器官的抑制作用最小,对小鼠一般状况和体重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彭成[10](2009)在《附子不同配伍形式的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毒效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附子为核心,重点研究附子、干姜、大黄及不同组分配伍的物质基础、生物效应、信息表达和相互关系,结果如下:1附子不同配伍形式的物质基础和化学表征1.1标准提取物的制备在选定附子、大黄、干姜的品种的基础上,研究了煎药器具、粉碎度、浸泡程度、加水量、煎药时间、煎煮次数、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对附子性质及成分的影响,确定了附子的提取工艺,制备(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7-22)

毒效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熟大黄对大鼠肝脏的量-效/毒关系,探讨熟大黄保肝与损肝的"双向"作用及炮制减毒的客观真实性。方法:同时采用正常和病理动物,在较大剂量范围(生药2.0,5.4,14.7,40.0 g·kg-1·d-1)考察熟大黄总提物对实验动物一般状态、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的影响,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熟大黄量-效/毒关系。结果:采用因子分析法从给药后显着变化的9个生化指标中抽提出2个公因子,公因子1主要由HA,LN和TGF-β1主导,可解释为纤维化因子;公因子2主要由ALT,AST和ALP主导,可解释为细胞损伤因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熟大黄对大鼠肝脏存在明显的药效与毒性"双向"作用: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而对正常动物具有一定的肝毒性作用。病理检查结果与因子分析结果一致。可比剂量下,熟大黄的保肝作用强于生大黄,而毒性较低。结论:熟大黄对正常动物具有一定的肝毒性作用,但用于肝损伤动物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有故无殒"之说和辨证用药减毒的科学性。"有故无殒"思想对正确认识与研究中药量-效/毒关系、指导辨证用药具有重要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效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赵翡翠.新疆准噶尔乌头亲缘关系、炮制毒效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

[2].王艳辉,赵海平,王伽伯,赵艳玲,肖小河.基于“有故无殒”思想的熟大黄对肝脏量-毒/效关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

[3].杨海润.四逆汤组方配伍毒效关系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4].杨海润,孙建宁,张广平,朱晓光,张思玉.四逆汤组方不同配伍毒效关系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

[5].廖晴.雄黄炮制前后化学组成变化情况及毒/效关系初探[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6].罗玲.大鼠慢性体表溃疡模型的建立与朱红膏毒效关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7].赵云龙.《黄帝内经》“有故无殒”理论指导下中药的“证—毒—效”关系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8].王丽岩,肖洪彬,王鸣慧,李凌雁.中药毒效关系及减毒增效研究进展与思考[J].中医药信息.2011

[9].孙付军,路俊仙,崔璐,陈慧慧,王春芳.不同含油量木鳖子霜毒效关系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

[10].彭成.附子不同配伍形式的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毒效关系的研究[C].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标签:;  ;  ;  ;  

毒效关系论文-赵翡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