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电信网络的特征、结构与演进

下一代电信网络的特征、结构与演进

一、下一代电信网的特点、结构和演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刚[1](2011)在《三网技术演进与融合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对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技术演进进行了分析,认为三网融合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三网融合的本质、原动力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指出三网融合与技术演进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三网融合是三网在向下一代网络演进中通过分层逐步融合的长期过程。

黄秀清[2](2010)在《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信产业中竞争性市场的出现是网间互联问题成为行业内焦点话题的起点,吸引了各国产业经济学家以及管制机构等的热切关注。人们发现无论是主导电信运营商、具有市场势力的运营商还是管制者,谁能最大限度地、有效地控制网间互联,谁就能最大程度地影响市场结构和竞争强度,进而影响通信市场业务定价、消费者福利和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然而,实践中,电信产业技术、经济的复杂性,市场结构、管制体制的差异性和管制目标的多重性,导致电信网间互联问题始终是电信市场维持有效竞争、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约束下的一个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电信网间互联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到通信技术和网络结构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到经济、政治等多角度、多层次的复杂问题。从面向连接的电话网、非面向连接的互联网到当前正在演进的基于IP的下一代网(NGN),电信通信技术的发展引发了通信市场结构的变迁,也带来了不同技术领域及不同模式的网间互联问题,相应的互联安排和管制制度框架也呈现出演进的特点。从对网间互联问题的研究来看,国际组织、管制机构、咨询机构,特别是欧、美的产业经济学家一直对通信网间互联问题倍加关注。从互联经济理论模型到管制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传统电话网、基于IP的互联网的网间互联问题的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网络融合趋势、NGN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又激发了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鉴于目前对NGN网间互联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互联结算制度等方面。从制度基础薄弱的我国来看,具体的互联制度安排固然十分重要,但构建一个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本篇论文的研究选择了网间互联管制制度角度,希望通过对有效的互联制度的深入研究为我国的互联管制实践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采取SSP制度分析框架,从对影响互联管制制度的技术和市场结构等因素的分析出发,分析不同技术条件约束下网间互联市场的特点及对互联管制的需求,进而研究网间互联制度构成的一般框架。结合经济理论及欧美一些国家NGN管制实践经验,提出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概念并构建相关的制度评价框架。在运用该评价框架对我国网间互联管制制度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有效的网间互联管制制度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机制和方法。本文内容共包括九章。第一章综述部分,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相关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等。第二章对管制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进行了介绍和梳理。阐明了本文选择制度研究视角的原因。介绍了研究制度问题的相关理论和SSP分析框架。梳理了管制的理论依据、管制理论的不同观点,提出要重新认识管制边界的观点。第三章研究了通信网间互联相关技术的约束问题。介绍了NGN的概念、技术特点和可能的演进路径,比较了基于电路交换的传统电信网间互联和基于分组交换的IP网络互联的差异,分析了NGN发展对网间互联管制带来的挑战。第四章系统研究了传统电话网和基于IP的互联网的互联模式。结合经济理论,分析了不同市场条件下的管制需求及成因。第五章在介绍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NGN互联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NGN演进对网间互联制度带来的挑战。第六章结合国际组织和欧美国家互联管制制度实践,研究了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的一般框架,分析了NGN演进进程中互联管制制度演进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重点介绍了美国以及欧洲国家(如英国和德国)针对NGN发展在互联管制方面的实践经验。重点对美国和英国的互联管制实践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八章对在NGN时代建立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有效互联管制制度评价的一般框架和如何构建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的相关机制和方法。第九章结论和展望。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借助于SSP分析范式,提出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的建立是受到当期技术、市场结构和相关制度环境制约的。构造出互联管制制度状态因素、制度结构、制度评价以及与制度改善和变迁之间的关系。提出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判以促进管制制度的变革或改善。2、在阐述PSTN、Internet、NGN技术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融合,向基于IP的NGN演进可能对网间互联制度带来的挑战。3、在阐述制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有效的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的一般框架,定义了制度改善程度如何衡量。具体地,该一般框架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制度完整性维度、制度合理性维度和制度有效性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下共提出10项指标来评价互联管制制度的有效程度。运用该框架结合我国互联管制制度实际进行了初步测评。4、在借鉴欧洲通信业管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简化互联管制目的、建立有效识别管制需求机制、建立管制制度定期回顾制度以及建立互联管制制度评价方法的建议。这些建议不仅能为我国互联管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一定的方法论,也会对其他国家或者其他行业的管制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柳云平[3](2009)在《我国下一代网络的市场准入管制》文中提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是世界网络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电信业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的管制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行为,影响着中国未来市场的走向。随着电信行业技术、经济方面近二十年来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正处于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实施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后发优势,进行跨越式发展战略,电信和信息行业对我国的发展影响越来越深远、重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语音业务已经相当普及,语音作为基本需求已经得到较好的满足,而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业务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资源和数据业务的发展,数据、多媒体成为了下一个发展阶段电信重点发展的对象。长远来说,升级到数据消费为主的电信网络成为必然趋势。当初的网络设计思想,基本上是一种网络服务于一种服务模式。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由以IP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来提供多种业务,并且业务的开发与网络层相分离,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开发多种业务。现存的各个网络进行技术改造以后逐渐会融入到统一的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中。下一代网络分为基础层和业务层进行管理。由于随时随地的服务,接入网逐渐引入多种形式,有Wi-Fi mesh, WiMAX,飞蜂窝,VDSL2, HSPA,LTE等多种形式,本地接入网的长期垄断特性将被打破,多种业务的开发将导致市场呈现越来越多的竞争性。随着我国电信2008年重组完成,三家全业务运营商使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强,3G牌照的发放和网络建设正在大规模进行。下一代网络的骨干核心网仍然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性。为了解决下一代网络中,新的管制难题,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进行了市场参与家数与市场效率的理论研究,将其应用于下一代网络的准入管制指导中,并提出了辅助下一代网络市场准入管制的措施。我们主张我国下一代网络中,核心网和部分基础设施接入网进行一致产权办法进行,解决由于网络外部性导致的市场竞争无效行为;在业务网新兴服务商的接入问题上采用分阶段抽租补偿管制办法,设立创业保险基金,以鼓励市场创新、保护运营商的合理收益。最后,文章就现阶段,我国通信市场面临的决策与体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文中的不足和继续研究的方向建议。

乔秀全[4](2007)在《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方法及业务智能化支撑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开放和融合是当前网络发展的趋势。未来的融合业务将需要跨越多种承载网络、跨越多个运营商域,具有普遍访问,按需组合,上下文处理,无缝应用的能力,从而形成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智能化的业务环境。这对传统的电信网络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涉及到了业务层面、网络和终端的不同层次的演进和融合。本文主要针对融合网络的业务层面展开研究,主要包括未来的融合业务网络环境、融合业务生成方法、语义化的电信网络能力服务及基于语义Web服务的统一业务环境、业务上下文信息的处理和推理等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进一步归纳如下:(1)针对现有的业务生成技术存在的缺陷,将模型驱动架构(MDA,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的软件开发方法系统的应用到融合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业务生成中,提出了完整的、系统的模型驱动的融合业务生成方法,使得业务逻辑模型独立于具体开放接口技术以及实现平台技术,增强了应用的重用性和移植性。提出利用MDA元建模的方法来构建电信业务领域元模型,然后将该元模型映射为一个标准的UML Profile,从而形成基于UML2.0的增加了电信业务特征的融合电信网和互联网的统一业务建模语言UML2.0++。提出了一种描述模型转化规则语言的方法和具体的元模型,在现有的MDA工具上实现了模型转化规则和模型转化引擎相分离的方法,增强了模型转化引擎的通用性、模型转化规则的灵活性和扩展性。(2)在业务层面,针对目前基于API的开放接口技术缺乏语义的精确描述能力,提出了实现电信网和互联网在面向服务的计算环境下语义融合的思路和方法。根据电信业务网络能力的特点,提出扩展OWL-S的具体方法。并利用本体形式化的方法来建模电信业务领域知识,结合扩展了的OWL-S,提出对电信业务网络能力服务进行语义层面的精确描述方法。(3)分析了泛在融合业务智能化的机理,提出了未来融合业务智能化机理中业务相关的上下文信息的融合处理机制,将本体建模和概率统计相结合,构建了统一的表示上下文信息的结构、语义、以及上下文元信息(如时间、可信度)的本体建模框架,来支持业务上下文信息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推理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业务上下文认知模型的构建方法,并仿真验证了利用贝叶斯网络来进行不确定性上下文信息的推理方法。

梁星[5](2006)在《下一代网络的对比与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5-6年里,VOIP给电信业所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影响最大的一次,这使得VOIP在电信NGN的演进中带有更多的负面和消极印象。与此同时,各种与VOIP听上去相似看上去相近的新词异语在电信界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最常见和最有代表性的可能就是NGN和NGI。 NGN与NGI作为通信网络建设的下一代技术,是近年来通信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NGN与NGI的产生背景和概念,NGN的总体结构标准以及其中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PSTN仿真子系统(PES)的功能,提出NGN的核心技术和业务,分析探讨了NGN的商业模型和业务模式。并从NGI与NGN的提出背景入手,分析NGI与NGN的区别和不同的发展路线,讨论NGN技术体制和提出向NGN演进的看法,最后介绍我国关于NGI和NGN的试验,特别是CNGI项目。 本文的另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NGN的发展状况,并从成本方面对NGN演进作了一个分析。论文总结了软交换网络出现的必然性,指出目前正处在电信网络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分析了在国内电信市场格局已定的情况下,各电信公司面临网络建设的紧迫问题;建立了网络技术经济评价的模型体系。

包宇,王利存[6](2005)在《面向全业务环境的下一代电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业务平台是满足市场和业务需求的关键,下一代网络业务平台涉及的内容很广,研究的重点在于下一代网络业务平台的特征和与业务平台相关的关键技术的发展,分析提出下一代网络业务平台的发展趋势及现有业务平台到下一代网络业务平台的演进。

韦乐平[7](2005)在《电信网的技术转型和下一代网的发展和演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探讨了电信业宏观发展环境的历史性变化,阐明电信网面临的技术转型的重任和向下一代网发展的必然性,然后分析了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接下来分别探讨了向以软交换/IMS为核心的下一代交换网的演进,向以3G/B3G为代表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的演进,向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向多元化的无缝宽带接入网的演进以及向以光联网为基础的下一代传送网的演进。最后指出各种层次意义上的融合将是下一代网络和业务发展的主旋律和长期奋斗方向,对转型的难度和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要有足够的认识。

吕欣荣[8](2005)在《软交换NGN网络实施方案评价与分析》文中认为本课题来源于中国电信的NGN网络建设论证项目。 在目前的信息技术与产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新一代IP网络、3G和全光网络已经开始实施。各种信息网络必然进行融合。电信营运业务也必然融合在能够同时传输数据、语音和图象等多媒体业务的NGN网络中。为了在电信界新的革命浪潮中占得先机,世界各个科技大国都把软交换技术作为其核心技术进行开发,已经制定出相应的国际标准,为开发商、营运商提供广阔的平台。网络带宽是NGN的核心技术指标。在全光网络日渐成熟的情况下,全光IP网络成为NGN的骨干网络。为了测量和评估NGN特性和指标,相应的信息流排队理论必须与NGN网络的建设保持着同步发展。随着我国NGN网络的逐步构建与营运,如何在实施NGN网络过程中对于各种性能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技术课题。我国原有的电信网络分析评价系统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电信网络的需要。而新的网络性能评价分析平台的采用,将极大提高其评价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壮大。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论述如何实施NGN网络。首先论述NGN网络系统的现实意义,讨论了实现的具体方法,详细分析了NGN有关标准间的关系。指出了NGN网络设计中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根据系统的要求,讨论NGN带宽和全光网络间的关系,最后对于国际、国内各种已经和正在建设中的NGN网络的特性、营运特点以及前景进行分析,为我国正在建设的NGN网络提供前期理论和技术准备。

蒋林涛[9](2003)在《下一代电信网的研究(四)——网络的演进和过渡》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网络技术的现状和运营商采用的技术路线,从网络分层和保持业务的连续性方面探讨了网络的演进和过渡

蒋林涛[10](2003)在《下一代电信网的研究——电信网的分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对下一代网进行研究与分代的迫切性,阐述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过渡代电信网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探讨了电信网的分代准则。

二、下一代电信网的特点、结构和演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一代电信网的特点、结构和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1)三网技术演进与融合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三网技术演进
    1.1 电信网的演进
        1) 核心网的演进
        2) 接入网的演进
        3) 驻地网的演进
    1.2 互联网的演进
        1) 基于可扩展性的演进
        2) 基于绿色节能的演进
        3) 基于服务质量的演进
        4) 基于安全及运营管控的演进
        5) 基于网络体系架构的演进
    1.3 广播电视网的演进
        1) 传输网演进
        2) 光纤同轴混合接入系统演进
        3) NGB无线宽带接入演进
        4) 数字化智能化终端演进
2 三网融合
    2.1 三网融合的本质与动力
    2.2 国内三网融合的现状
    2.3 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3 小结

(2)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网间互联问题研究综述
        1.2.1 电话网间互联研究综述
        1.2.2 互联网网间互联研究综述
        1.2.3 网间互联管制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榧架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管制制度研究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
    2.1 选择制度研究视角
        2.1.1 制度和制度安排
        2.1.2 制度的功能
    2.2 相关理论及分析框架
    2.3 SSP范式
    2.4 管制的理论依据
        2.4.1 管制及其目的
        2.4.2 管制的边界
    2.5 与管制绩效相关的两类管制理论观点
        2.5.1 正面观点
        2.5.2 负面观点
        2.5.3 管制经济理论的两个扩展模型
    2.6 对管制边界和管制的重新认识
第三章 网间互联制度的技术约束
    3.1 基于IP的下一代网络—NGN
        3.1.1 关于NGN
        3.1.2 NGN的网络结构和演进路径
        3.1.3 NGN的关键技术
        3.1.4 NGN的演进路径
    3.2 技术约束与网间互联
        3.2.1 技术比较
        3.2.2 传统PSTN的网间互联
        3.2.3 INTERNET网间互联
        3.2.4 NGN的网间互联
    3.3 NGN对互联制度带来到的挑战
        3.3.1 市场结构和管制制度框架
        3.3.2 分组交换对收费模式的影响
        3.3.3 网业分离、分层互联
        3.3.4 业务质量保证(QoS)
        3.3.5 成本结构和成本原则
第四章 通信网间互联市场有效性及管制需求
    4.1 网间互联(Interconnection)与接入(Access)
        4.1.1 网间互连(Interconnection)和互通(Inter-working)
        4.1.2 接入(Access)
    4.2 传统电话网的网间互联模式
        4.2.1 根据地理范围划分的三种互联模式
        4.2.2 根据接入需求划分的互联模式
        4.2.3 根据互联双方关系和结算模式划分的互联模式
    4.3 传统电话网间互联管制需求分析
        4.3.1 终接垄断
        4.3.2 非合作定价和合谋定价
        4.3.3 政策含义
    4.4 互联网IP互联模式
        4.4.1 互联网互联模式发展简要回顾
        4.4.2 互联网网间互联模型
        4.4.3 Internet-电信网的互联:本地环路的接入
        4.4.4 互联网互联市场的有效性和管制需求
第五章 NGN网间互联及管制实践压力
    5.1 国际全IP网络互联的新模式
        5.1.1 GSMA的IPX互联模式
        5.1.2 i3论坛的互联模式
    5.2 国内层面的NGN互联
        5.2.1 NGN互联的关键问题
        5.2.2 当前的互联模式及发展趋势
    5.3 管制实践面临的压力
第六章 网间互联管制制度框架
    6.1 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的一般框架
        6.1.1 区域层面的互联管制框架
        6.1.2 国家层面的互联管制框架
    6.2 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模式选择
        6.2.1 事前管制模式
        6.2.2 事后管制模式
        6.2.3 混合管制模式
    6.3 管制机构在互联互通中的作用
        6.3.1 制定指导规则,作为互联双方谈判的基础
        6.3.2 制定默认网间互联安排
        6.3.3 对未能达成一致的谈判进行协调
        6.3.4 提供完成网间互联的激励
    6.4 电信网间互联的基本框架
    6.5 NGN时代互联管制制度演进需要关注的问题
        6.5.1 过早管制介入可能带来风险
        6.5.2 增加套利的风险
        6.5.3 是否需要继续保障任意(any-to-any)互联
        6.5.4 管制的确定性
        6.5.5 NGN互联管制制度调整政策建议
第七章 NGN互联管制经验分析
    7.1 美国的经验
        7.1.1 美国NGN的发展
        7.1.2 美国IP网间互联管制
        7.1.3 美国互联支付方式的改革
        7.1.4 美国互联管制经验的总结
    7.2 欧洲经验
    7.3 英国的经验
        7.3.1 英国的21世纪网络(21CN)
        7.3.2 英国下一代网络的互联管制措施
        7.3.3 英国的互联支付方式
        7.3.4 英国NGN互联管制的经验总结
    7.4 德国关注的NGN互联问题
    7.5 英美两国互联管制经验对比分析
第八章 NGN时代的网间互联管制
    8.1 轻手管制还是严格管制
        8.1.1 一个轻手管制模型
        8.1.2 离网成本定价(Off-net-pricing)原则
    8.2 有效的互群管制制度
        8.2.1 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
        8.2.2 对我国互联管制制度评价
    8.3 构建一个建立有效管制制度的机制
        8.3.1 简化并明确互联管制目的
        8.3.2 建立有效识别管制需求的方法
        8.3.3 建立互联管制制度定期回顾制度
        8.3.4 建立互联管制制度评价机制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论文的主要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我国下一代网络的市场准入管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下一代网络的背景
    1.3 我国下一代网络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4 论文的结构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论文的结构内容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下一代网络参考文献综述
        2.1.1 下一代网络及原因
        2.1.2 下一代网络的演进方式
    2.2 相关理论研究、政策建议研究
        2.2.1 相关理论研究
        2.2.2 政策建议研究
第三章 下一代网络分析
    3.1 下一代网络的定义
    3.2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
    3.3 下一代网络业务
        3.3.1 NGN提供的业务类型
        3.3.2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模型
        3.3.3 NGN业务技术
    3.4 运营商下一代网络的经济驱动原因分析
        3.4.1 成本的考虑
        3.4.2 业务的考虑
        3.4.3 网络融合、演进的考虑
        3.4.4 运营商自身的考虑
    3.5 下一代网络不同维度的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下一代网络准入管制分析
    4.1 电信管制理论
        4.1.1 电信管制的发展背景
        4.1.2 电信管制原因
        4.1.3 竞争条件下电信行业管制原因
        4.1.4 管制的内容
    4.2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发展回顾
        4.2.1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发展概述
        4.2.2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的主要发展阶段
    4.3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改革评价
        4.3.1 改革的初始目标基本实现
        4.3.2 电信行业获得巨大发展
    4.4 中国电信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资源浪费现象
        4.4.2 网间互为壁垒现象
        4.4.3 通过管制成本、收益比较提高管制效果
    4.5 中国电信行业现有市场准入管制的主要内容
        4.5.1 电信业务经营准入管制
        4.5.2 电信码号资源管制
    4.6 下一代网络的市场准入管制分析
        4.6.1 把握适度的市场准入管制
        4.6.2 自然垄断理论
        4.6.3 几家寡头垄断最优
    4.7 小结
第五章 下一代网准入对策分析
    5.1 管制理论的新发展
    5.2 下一代网络准入管制措施
        5.2.1 一致产权原则
        5.2.2 分阶段抽租补偿
        5.2.3 保险合作基金鼓励进入的措施
        5.2.4 可竞争原理对自然垄断的应用
    5.3 小结
第六章 下一代网络准入管制相关管制分析
    6.1 现有互联互通、价格管制、普遍服务
        6.1.1 现有互联互通
        6.1.2 现有价格管制
        6.1.3 现有普遍服务管制
    6.2 下一代网络价格管制、互联互通、普遍服务的主要不同点
        6.2.1 价格上限管制
        6.2.2 互联互通管制
        6.2.3 普遍服务
    6.3 下一代网络管制下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利益的均衡
        6.3.1 管制过程的博弈性与政府角色
        6.3.2 管制的成本
        6.3.3 下一代网络管制者、企业、消费者的关系
    6.4 当前决策分析
    6.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及获得资助
后记

(4)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方法及业务智能化支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1.2.项目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1.3.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1.4.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融合业务网络的发展和演进技术研究
    2.1.引言
    2.2.电信网和互联网在业务层面的融合历程
    2.3.未来融合业务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2.4.未来的泛在融合网络的参考模型
    2.5.本章小结
    2.6.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模型驱动的融合业务生成方法研究
    3.1.引言
    3.2.电信网和互联网在语法层面融合的业务体系结构
    3.3.业务生成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4.新的软件系统开发方法—模型驱动架构(MDA)
    3.5.模型驱动的融合业务生成框架
        3.5.1.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方法的概念模型
        3.5.2.视点分离的模型驱动的融合业务生成方法
        3.5.3.模型驱动的融合业务生成方法涉及到的关键理论和技术要点
    3.6.支持融合互联网和电信网业务的统一建模语言的构建方法
        3.6.1.电信领域的软件建模语言体系
        3.6.2.互联网领域的传统软件建模语言
        3.6.3.基于MDA的元建模体系的统一建模语言构建方法
    3.7.电信业务领域元模型的构建方法
        3.7.1.电信业务领域元模型的框架结构
        3.7.2.业务需求捕获元模型
        3.7.3.独立于具体接口技术和实现平台的抽象电信业务元模型
        3.7.4.开放接口技术相关的元模型
        3.7.5.通用能力元模型
        3.7.6.实现平台相关的元模型
    3.8.模型转化技术在业务生成中的研究
        3.8.1.MDA的模型转化原理
        3.8.2.现有的模型转化方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8.3.一种改进的基于元模型的模型到模型的转化方法
    3.9.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环境构建及业务逻辑执行环境
        3.9.1.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环境(MdSCE)
        3.9.2.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过程
        3.9.3.业务逻辑执行环境(SLEE)
    3.10.模型驱动的融合业务的建模描述实例
        3.10.1.业务需求建模
        3.10.2.高层抽象的业务模型建模
    3.11.本章小结
    3.12.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电信网络能力服务的语义化描述方法研究
    4.1.引言
    4.2.语义Web技术
        4.2.1.语义Web分层体系结构
        4.2.2.资源描述框架(RDF)和资源描述框架模式(RDFS)
        4.2.3.本体(Ontology)建模原理
    4.3.面向服务的计算架构和语义Web服务技术
        4.3.1.面向服务的计算架构(SOA)
        4.3.2.语义Web服务
    4.4.面向语义Web服务的融合互联网和电信网资源的统一业务架构
        4.4.1.未来的支持语义互操作的融合网络的统一业务架构
        4.4.2.现阶段业务层面支持电信网和互联网语义互操作的业务架构
    4.5.电信网络能力服务的语义化描述方法研究
        4.5.1.直接扩展ServiceProfile的方法
        4.5.2.间接的扩展ServiceProfile的方法
    4.6.电信业务领域本体的构建及形式化描述研究
        4.6.1.常用的领域本体的建模方法
        4.6.2.电信业务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
        4.6.3.电信业务领域本体的概念模型及其形式化编码
    4.7.结合电信业务领域本体的电信网络能力服务的语义化描述
        4.7.1.对OWL-S的ServiceProfile属性的扩展
        4.7.2.电信网络能力服务的ServiceModel和ServiceGrounding的描述
    4.8.本章小结
    4.9.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业务上下文本体建模及不确定性推理研究
    5.1.引言
    5.2.业务的智能化机理
    5.3.语义Web服务环境下基于MDA的智能化业务生成及执行机理
        5.3.1.语义Web应用的开发现状
        5.3.2.现有业务生成方法的局限性
        5.3.3.模型驱动的上下文感知的个性化业务生成思路
        5.3.4.语义Web服务环境下的个性化智能业务的执行机理
    5.4.业务的上下文信息本体建模方法
        5.4.1.业务上下文信息
        5.4.2.业务上下文的本体建模框架
    5.5.基于本体建模语言(OWL)的上下文信息确定性推理
        5.5.1.基于OWL语言的上下文信息推理
        5.5.2.基于用户自定义规则的上下文信息推理
    5.6.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不确定性推理的研究
        5.6.1.贝叶斯网络基础理论
        5.6.2.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业务上下文认知框架
        5.6.3.业务上下文认知模型的实验环境及仿真分析
    5.7.本章小结
    5.8.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束语
    6.1.论文的总结和创新
    6.2.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附录
    A.表示师生关系的RDFS的实例
    B.扩展了电信网络能力特征参数的OWL-S ServiceProfile
    C.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专利
    期刊论文
    合作文章
    国际和国内会议论文
    专利申请
    技术报告
致谢

(5)下一代网络的对比与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下一代网概述
    1.1 下一代网简介
        1.1.1 下一代电信网(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
        1.1.2 下一代互联网(Next Generation Internet,NGI)
        1.1.3 下一代移动通信
    1.2 下一代网主要技术
        1.2.1 IPv6
        1.2.2 光纤高速传输技术
        1.2.3 光交换与智能光网
        1.2.4 宽带接入
        1.2.5 城域网
        1.2.6 软交换
        1.2.7 3G和后3G移动通信系统
        1.2.8 IP终端
        1.2.9 网络安全技术
        1.2.10 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技术
第二章 NGN与NGI格局之比较
    2.1 NGN与NGI网络特点之比较
        2.1.1 NGN的网络特点
        2.1.2 NGI的网络特点
        2.1.3 NGN与NGI网络综合比较
    2.2 NGN与NGI思想之比较
    2.3 NGN与NGI实施之比较
        2.3.1 国外NGI与NGN实施
        2.3.2 国内NGI与NGN实施
    2.4 NGN与NGI之发展观
        2.4.1 推进电信网IP化
        2.4.2 打造商用互联网
        2.4.3 NGN+NGI的二元组合
第三章 PSTN/ISDN向NGN演进研究
    3.1 国外主要运营商NGN演进策略与实践
        3.1.1 美国
        3.1.2 欧洲
        3.1.3 亚洲
    3.2 中国NGN演进分析
        3.2.1 中国NGN演进迫切性分析
        3.2.2 成本驱动NGN
    3.3 NGN网络改造的经济性分析
第四章 未来网络之预测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软交换NGN网络实施方案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2 当前信息领域的NGN网络研究、开发概况
    1.3 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4 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及优缺点
    1.5 通信网络技术的 IP分组化趋势
第二章 电信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IP化
    2.1 传统电信网的不足及发展
    2.2 NGN的驱动力及背景
    2.3 NGN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2.4 电信网络向NGN过渡的必然性
第三章 NGN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 NGN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4.1 综述
    4.2 软交换技术在传统电信运营商网络中的应用
    4.3 NGN切入层面
    4.4 软交换技术在新兴电信运营商网络中的应用
    4.5 软交换技术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第五章 利用NGN技术构建电信级通信网
第六章 NGN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6.1 NGN出现的背景和需求
    6.2 NGN的定义
第七章 NGN的标准化问题
    7.1 国际方面
    7.2 国内方面
第八章 NGN的特征和体系结构
    8.1 NGN的特征
    8.2 从交换层面看
    8.3 从基础传送层面看
    8.4 光网络
    8.5 全光网是下一代的新型网络
    8.6 向新一代网络迈进
    8.7 分层分布式的开放结构、业务平台与接口
    8.8 多业务网络
    8.9 NGN与PSTN、ISDN等的互通
    8.10 NGN对移动通信的影响
    8.11 NGN的体系结构
第九章 软交换与NGN
    9.1 软交换结构
    9.2 宽带 IP网是NGN的核心
    9.3 NGN对承载平台的要求
    9.4 软交换接口与协议
    9.5 开放的API接口
    9.6 NGN网络安全问题
第十章 NGN的设备支持和技术发展情况及评价
    10.1 西门子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SURPASS
    10.2 华为NGN解决方案
    10.3 北电公司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Succession
    10.4 中兴公司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ZTE Softswitch
    10.5 NGN技术发展展望及实施方案评价
第十一章 NGN实施案例分析与评价
    11.1 综述
    11.2 NGN技术在海外运营商的应用
    11.3 NGN技术在国内运营商的应用及评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下一代电信网的特点、结构和演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网技术演进与融合趋势[J]. 王瑞刚. 电视技术, 2011(24)
  • [2]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研究[D]. 黄秀清.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1)
  • [3]我国下一代网络的市场准入管制[D]. 柳云平.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5)
  • [4]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方法及业务智能化支撑技术研究[D]. 乔秀全.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5]下一代网络的对比与演进研究[D]. 梁星.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2)
  • [6]面向全业务环境的下一代电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A]. 包宇,王利存. 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2005
  • [7]电信网的技术转型和下一代网的发展和演进[J]. 韦乐平. 电信科学, 2005(01)
  • [8]软交换NGN网络实施方案评价与分析[D]. 吕欣荣.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8)
  • [9]下一代电信网的研究(四)——网络的演进和过渡[J]. 蒋林涛. 电信网技术, 2003(11)
  • [10]下一代电信网的研究——电信网的分代[J]. 蒋林涛. 电信网技术, 2003(08)

标签:;  ;  ;  ;  ;  

下一代电信网络的特征、结构与演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