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家庭教养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攻击行为,家庭教养环境,农村儿童
家庭教养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影,吴若瑶,姚荣英[1](2019)在《农村地区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农村地区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0-11月,在皖北的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抽取5所初中和5所小学,在每所学校的4~9年级随机整群抽取2个班,共有学生1 988名(男生1 009名,女生979名),采用自编家庭教养环境、攻击行为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stepwise)等方法分析家庭教养环境与农村儿童攻击行为关系。结果家庭教养环境中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β=-0.222,P<0.01)、父母对儿童生活中的表现持满意态度(β=-0.220,P<0.01)以及身边照看人多与儿童聊天(β=-0.214,P<0.01)是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与周围人发生矛盾时,母亲采取批评指责、教导儿童与对方打骂和不与对方交往的方式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302,P<0.01);儿童犯错误时父亲采取无所谓和打骂的处理方式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202,P<0.01)。结论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而不良的家庭教养环境则可以促进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雷晓梅,宁宁,刘利,陈丽[2](2019)在《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两个贫困县的4所小学4~6年级学生共841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获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考试分,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amily Upbring Style Questionaire,FUSQ)对学生的教养方式进行评估,并对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家庭类型、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母关系及主要抚养人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2,31.84,23.71,12.14,13.99,P<0.05或<0.001)。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激励-惩罚、民主-独裁、理解-责备、尊重-羞辱、温情-粗暴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699,3.352,3.424,2.821,3.036,P<0.05或<0.01),且低分组学生得分低于高分组学生,说明低分组学生的教养方式偏消极。相关分析发现,高分组儿童的学业成绩与理解-责备、尊重-羞辱、激励-惩罚、温情-粗暴维度上教养方式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5、0.345、0.404、0.357,P<0.05)。低分组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尊重-羞辱、理解-责备、民主-独裁、温情-粗暴教养方式得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2、-0.184、-0.131、-0.169,P<0.05)。结论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影响,应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提高其非智力能力,以提升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孙丽伟,高志强[3](2018)在《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调查了安徽两所监狱的150名青少年服刑人员。结果:青少年服刑人员的原生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均与普通青少年有差别。启示:家庭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8年29期)
秦力维[4](2018)在《4-6岁儿童情绪伪装能力的发展与家庭教养环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人们认为,个体的面部表情是了解他们内心感受和动机的关键。然而,“情绪表达规则”研究热潮的出现向我们揭示了个体的面部表情不一定代表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大量的研究表明,这种情绪伪装的能力除了言语能力、气质等自身因素外,还受到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不仅是儿童社会化的开端,亦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儿童情绪伪装能力的发展特征以及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时用混合实验设计,采用情境故事法和问卷法随机选取信阳市和驻马店市两所幼儿园的118名4-6岁儿童及儿童的父母(236名)为研究被试。研究一的目的是通过情境故事法来考察我国4-6岁儿童情绪伪装能力的发展特点,其中包含性别、年龄、情境类型(积极情境、消极情境)和伪装动机(亲社会动机、自我保护动机)下的儿童情绪伪装能力的发展特征。研究二结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家庭情绪表露问卷》来考察家庭教养环境与儿童情绪伪装能力之间的关系,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情绪表露的特点,进而探讨叁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所收集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结论1 4-6岁是儿童情绪伪装能力快速增长的阶段,在性别上没有显着的差异。结论2儿童的情绪伪装能力动机水平有着显着的年龄差异。在性别上没有显着的差异。结论3儿童在消极情境中的得分情况显着高于在积极情境中的表现,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不具有性别上的差异。结论4 4-6岁儿童在不同情境类型下的真实情绪理解能力存在年龄的主效应,但在性别上没有显着的差异。结论5家庭情绪表露总表现与儿童情绪伪装能力呈正相关,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的积极情绪表露对儿童情绪伪装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6父亲的民主性教养方式与儿童情绪伪装能力总水平、亲社会动机水平相关,父亲放任性的教养特点与亲社会动机相关。此外,父亲民主性教养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动机。(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秀清[5](2018)在《父母情绪智力、教养方式与家庭环境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增长,情绪智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情绪智力的众多因素中,家庭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初中生为例,从众多家庭因素中选取了父母情绪智力、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探讨叁者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情绪智力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及家庭环境量表对广州市初中生情绪智力、家庭环境及其父母的情绪智力、教养方式进行调查,并使用SPSS17.0、Mplus 7等统计软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母亲拒绝在母亲情绪智力与初中生情绪智力之间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显着,父亲情绪智力在母亲拒绝与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即母亲情绪智力可直接影响初中生情绪智力,也可通过影响母亲拒绝间接影响初中生情绪智力,而父亲情绪智力的水平越高,母亲拒绝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负向预测就越强。(2)母亲情感温暖、家庭环境在母亲情绪智力与初中生情绪智力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显着,具体来说,母亲情绪智力可通过影响母亲情感温暖间接影响初中生情绪智力,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88%,也可以通过依次影响母亲情感温暖、家庭环境间接影响初中生情绪智力,链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85%,前者的中介效应显着大于后者。(3)父亲情感温暖、家庭环境在父亲情绪智力与初中生情绪智力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显着,具体来说,父亲情绪智力可通过影响父亲情感温暖间接影响初中生情绪智力,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0.75%,也可通过依次影响父亲情感温暖、家庭环境进而影响初中生情绪智力,链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68%,前者的中介效应显着大于后者。(4)父母双方情绪智力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间接影响均具有显着差异,但父母双方情绪智力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直接影响不存在显着差异。具体来说,母亲情绪智力通过情感温暖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显着高于父亲情绪智力通过情感温暖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两者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9.79%、9.31%。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为:父母情绪智力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叁个方面,一是父母情绪智力均可直接影响初中生情绪智力,二是父母情绪智力可通过影响情感温暖影响初中生情绪智力,叁是父母情绪智力可通过影响情感温暖,进而影响家庭环境,最后影响初中生情绪智力。父母双方情绪智力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直接影响不存在显着差异,母亲情绪智力通过情感温暖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显着高于父亲情绪智力通过情感温暖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为了提升初中生情绪智力,父母一方面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也应该更多地使用情感温暖的积极教养方式,避免使用拒绝、过度保护的消极教养方式,改善家庭环境。(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6-01)
苗苗,杨轶男,胡晓斌,陈媛,达哇卓玛[6](2018)在《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症(classroom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yndrome,CMPDS)的现状,分析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CMPDS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取兰州市某综合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由调查员发放问卷,在知情同意基础上进行匿名调查。结果大学生CMPDS发生率为8.7%;月生活费高(OR=1.405)及父母的强制程度高(OR=1.198)是大学生CMPDS来自于家庭原因的危险性因素。结论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CMPDS有直接影响,应尽早从家庭方面进行干预,避免大学生CMPDS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医》期刊2018年02期)
罗丽静[7](2017)在《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学生积极人格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体面临的社会压力也在逐渐的增大当中,如何达到更好的适应社会也成为了当今各界关注的主流问题之一。而对于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他们由于属于学习中的“失败者”,往往会有着更大的压力和适应性问题(于芳,2015),在这种形式下,培养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人格品质对于帮助其减少压力、适应社会也就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基于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探寻中职学生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和其积极人格品质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改善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提供一定指导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积极人格品质量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作为研究工具,对302名在校中职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总体状况良好,感恩和欣赏品质状况最好,领导和洞察品质状况最落后;(2)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并且表现为,女生、二年级、非独生子女、城镇的中职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发展状况分别好于男生、一年级、独生子女和农村的中职学生;(3)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的家庭环境与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矛盾性和控制性的家庭环境与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之间则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家庭环境会对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产生显着的预测作用;(4)中职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对积极人格品质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形成更为良好的积极人格品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魏佳[8](2017)在《生态移民青少年亲子依恋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与行为问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了解生态移民与原居地青少年亲子依恋的特征及不同依恋类型的生态移民青少年、原居地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差异性;(2)探讨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对生态移民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为生态移民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干预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以宁夏生态移民地区的755名生态移民青少年及706名原居地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中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版)和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了解生态移民与原居地青少年亲子依恋的特点以及不同依恋类型的生态移民青少年、原居地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差异;第二部分研究中以第一部分755名生态移民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应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和家庭环境问卷(FES),分析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对生态移民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结果(1)生态移民青少年亲子依恋量表各因子得分及依恋总分均显着低于原居地青少年,且母亲疏离因子在性别间存在显着差异,男生的母亲疏离得分高于女生;12岁与16岁移民青少年的母亲信任得分高于13~15岁的青少年;在生态移民青少年与原居地青少年中,亲子依恋较差型的青少年行为问题严重程度高于较好型的青少年;(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行为问题各因子及内外化行为问题得分与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且不同量表中相关因素不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亲子依恋中的母亲信任(β=-0.27,p<0.01)、母亲沟通(β=-0.20,p<0.01)、父亲信任(β=-0.10,p<0.01)、父亲沟通(β=-0.16,p<0.01)、父亲疏离(β=0.38,p<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母亲关爱(β=-0.90,p<0.01)、母亲鼓励自主(β=-0.36,p<0.01)、母亲控制(β=0.75,p<0.01)、父亲关爱(β=-0.74,p<0.01)、父亲鼓励自主(β=-0.32,p<0.01),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β=-0.48,p<0.01)、独立性(β=-0.71,p<0.01)与控制性(β=0.55,p<0.01)对生态移民青少年内化性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预测性;而亲子依恋中的母亲信任(β=-0.27,p<0.01)、母亲沟通(β=-0.21,p<0.01)、父亲信任(β=-0.12,p<0.01)、父亲沟通(β=-0.19,p<0.01)及父亲疏离(β=0.37,p<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母亲关爱(β=-0.60,p<0.01)、母亲鼓励自主(β=-0.37,p<0.01)、母亲控制(β=0.80,p<0.01)、父亲关爱(β=-0.74,p<0.01)及父亲鼓励自主(β=-0.35,p<0.01),在家庭环境中,情感表达(β=-0.53,p<0.01)与控制性(β=0.44,p<0.01)对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化性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预测性。结论(1)生态移民青少年亲子依恋各因子得分及依恋总分显着低于原居地青少年,生态迁移对青少年的亲子依恋产生了一定影响;男性青少年的母亲疏离程度高于女性青少年;移民青少年母亲信任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波动;亲子依恋与行为问题存在很高的相关性,亲子依恋类型越差,行为问题越严重。(2)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因素可共同对生态移民青少年行为问题产生影响,又可对其产生独立影响。(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刘月影,马亚萍,金祉延,程灶火,倪宏[9](2016)在《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ICPP)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已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尤以女童多见。寻找性早熟致病原因及干预策略进而减少性早熟发生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已发现,基因、肥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与女童性早熟发病相关~([2])。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家庭关系紧张、父爱缺失、童年期虐待等家庭环境因素与女童青春期发育提前有关~([3-4]),为探索家庭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6年09期)
程灶火,金凤仙,王国强,张嫚茹,刘新民[10](2016)在《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对青少年违法的影响及影响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影响及影响路径。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大五人格问卷简版和巴瑞特冲动人格问卷对290名14-25岁违法青少年和188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及路径分析。结果: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养方式(父亲民主,B=-0.87,RR=0.42;父亲放纵,B=0.83,RR=2.30;母亲宽容,B=-1.27,RR=0.28;父亲严厉,B=-0.91,RR=0.40;母亲溺爱,B=0.75,RR=2.12)、家庭环境(低亲密度,B=1.00,RR=2.73;高矛盾性,B=0.74,RR=2.11;高知识性,B=-0.55,RR=0.58;高道德观,B=0.99,RR=2.68;低道德观,B=-0.69,RR=0.50;低控制性,B=-0.45,RR=0.64)和人格特征(高开放性,B=-1.47,RR=0.23;高冲动性,B=1.37,RR=3.93;低冲动性,B=-0.55,RR=0.58)对青少年违法行为具有显着影响(P<0.05);2结构方程分析显示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违法行为既有直接影响(B=-0.16),也可通过人格(r=0.62)或通过家庭环境(r=0.57)和人格(r=0.52)间接影响违法行为(B=-0.33)。结论: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和人格对青少年违法行为有重要影响,教养方式可直接或通过家庭环境和人格间接影响青少年违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家庭教养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两个贫困县的4所小学4~6年级学生共841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获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考试分,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amily Upbring Style Questionaire,FUSQ)对学生的教养方式进行评估,并对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家庭类型、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母关系及主要抚养人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2,31.84,23.71,12.14,13.99,P<0.05或<0.001)。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激励-惩罚、民主-独裁、理解-责备、尊重-羞辱、温情-粗暴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699,3.352,3.424,2.821,3.036,P<0.05或<0.01),且低分组学生得分低于高分组学生,说明低分组学生的教养方式偏消极。相关分析发现,高分组儿童的学业成绩与理解-责备、尊重-羞辱、激励-惩罚、温情-粗暴维度上教养方式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5、0.345、0.404、0.357,P<0.05)。低分组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尊重-羞辱、理解-责备、民主-独裁、温情-粗暴教养方式得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2、-0.184、-0.131、-0.169,P<0.05)。结论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影响,应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提高其非智力能力,以提升小学生的学业成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庭教养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李红影,吴若瑶,姚荣英.农村地区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作用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9
[2].雷晓梅,宁宁,刘利,陈丽.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
[3].孙丽伟,高志强.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8
[4].秦力维.4-6岁儿童情绪伪装能力的发展与家庭教养环境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8
[5].刘秀清.父母情绪智力、教养方式与家庭环境对初中生情绪智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大学.2018
[6].苗苗,杨轶男,胡晓斌,陈媛,达哇卓玛.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症的影响研究[J].中国校医.2018
[7].罗丽静.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学生积极人格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8].魏佳.生态移民青少年亲子依恋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与行为问题的关系[D].宁夏医科大学.2017
[9].刘月影,马亚萍,金祉延,程灶火,倪宏.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6
[10].程灶火,金凤仙,王国强,张嫚茹,刘新民.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对青少年违法的影响及影响路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