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衍生的抗凝分子及其作用机制

蜱衍生的抗凝分子及其作用机制

一、蜱源抗凝分子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马静,高金亮[1](2021)在《蜱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的抗凝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蜱是一类体外吸血寄生虫,在长期吸血的过程中蜱向宿主体内释放多种抗凝血物质来阻止宿主血液凝固。含有Kunitz结构域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是蜱分泌的重要抗凝血物质。不同蜱种体内的抗凝血物质释放的部位、作用的凝血因子以及与凝血因子相结合的位点各有不同。通过对现有蜱源Kunitz结构域的抗凝血物质的综述,为今后发现更多的蜱源Kunitz型抗凝血物质,并在药理水平上研究蜱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参考。

徐汝[2](2020)在《大豆凝血酶抑制肽的制备、鉴定及其抑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蛋白不仅可以为生物体提供丰富的必需氨基酸,而且酶解后可得到众多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肽,在食品行业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目前,有关大豆多肽在预防及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的生物活性研究较少。本文通过酶解、分离制备大豆凝血酶抑制多肽,并从中鉴定出多条具有抗凝血作用的多肽化合物,并研究了其对凝血酶抑制作用的相关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酶解法制备大豆凝血酶抑制肽。研究了不同蛋白酶作用下大豆多肽凝血酶抑制活性变化规律,确定了胃蛋白酶为水解最佳用酶,并优化了水解条件。当酶解时间为3 h、加酶量为4000 U/g、料液比为3%(w/v)时,大豆多肽的凝血酶抑制效果最好,在10 mg/m L时凝血酶活性抑制率为38.02±3.26%。分子量分布研究表明,胃蛋白酶对分子量大于3 k Da的多肽降解显着。(2)大豆凝血酶抑制肽化合物的鉴定。应用超滤膜分离、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大豆多肽酶解产物后,活性最好的分离组分的凝血酶活性半抑制浓度(IC50)为5.41 mg/m L,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从该组分中鉴定得到2176个多肽化合物。通过生物活性预测网站筛选出66个多肽化合物,进一步与凝血酶进行半柔性分子对接,预测多肽QPLPPPI、GNWGPLV和FFPDIPKIK具有较高抑制凝血酶活性。固相合成上述三个多肽化合物并检测其凝血酶抑制活性,发现九肽FFPDIPKIK(Pep-3)活性最高,其对凝血酶活性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9.44 m M(即10.42 mg/m L)。(3)Pep-3的稳定性和抑制机理研究。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Pep-3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浓度的变化规律,发现,Pep-3在37℃、60℃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Pep-3能够抵抗模拟胃肠液的消化。应用酶动力学、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等探讨了Pep-3对凝血酶的相关抑制机理,表明Pep-3对凝血酶活性抑制为混合抑制类型,并通过影响凝血酶的结构发挥抗凝作用。(4)Pep-3截短多肽的抗凝活性及其相关机理研究。应用固相合成制备多条Pep-3末端截短多肽化合物,并研究其凝血酶抑制活性,发现,截短多肽C-2(FPD)的凝血酶抑制活性最高,其IC50值为8.40 m M(即3.17 mg/m L)。应用酶动力学、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等探讨了截短多肽对凝血酶的抑制机理。酶动力学研究表明,C-2对凝血酶为混合型抑制。荧光光谱结果表明C-2对凝血酶的荧光猝灭为动态-静态联合猝灭机制,其与凝血酶的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

杨苗苗[3](2018)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RHS-2)在雌蜱血液消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蜱及蜱传病一直是困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疾病,也是公共卫生面临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可持续控制策略。因此了解蜱的基本生理学分子基础,对于研究蜱及蜱传病的新型防治策略十分重要。蜱的繁殖力极强,一只饱血雌蜱正常产卵数千只,因此控制生殖是控制蜱的关键环节。蜱的消化为生殖提供了基础,而消化酶在蜱的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镰形扇头蜱肠道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RHS-2是否具有通过抑制相关消化酶的功能来影响蜱的有关消化,其作用机制还不清楚。镰形扇头蜱肠道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RHS-2)为上海兽医研究所鉴定的消化相关分子,对丝氨酸酶具有抑制活性。为了进一步阐明其在蜱消化上的作用,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研究RHS-2是否具有非丝氨酸消化酶的抑制作用。二是研究了RHS-2表达位置、变化和分布特征,三是通过RHS-2干扰后的蜱粪便蛋白组学比较研究,分析RHS-2在血液消化方面的作用特点。1、构建p Cold-1/RHS-2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BL21宿主菌,IPTG诱导表达,得到重组蛋白。分析其对组织蛋白酶C、D、L、G、K和木瓜蛋白酶的酶活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对六种消化蛋白活性酶均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组织蛋白酶L的活性抑制作用最高,对木瓜蛋白酶抑制效率次之,对组织蛋白酶D、K、G抑制效率较弱,而对组织蛋白酶C抑制效率最低。2、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测定RHS-2表达部位,结果表明RHS-2集中在中肠的外壁细胞表达。提取中肠蛋白,通过免疫转印技术检测RHS-2表达的变化特征发现,RHS-2干扰组蛋白表达下降,其中第三天下降较第六天更为明显。3、用显微注射方法,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未吸血雌性成蜱注射RHS-2的ds RNA和对照Lucifrase分子的ds RNA。然后将蜱接种于新西兰大白兔,分别采集吸血第4天和第8天的蜱粪便。采用Label free的方法对收集的粪便进行蛋白组分析。结果共鉴定蜱源蛋白198种、兔源蛋白697种;吸血第4天干扰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分子38个;吸血第8天干扰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分子39个。其中蜱源差异蛋白主要是热休克蛋白、免疫蛋白相关亚基、蛋白酶类等,兔源差异蛋白主要为凝血因子、糖蛋白及一些与消化、合成的相关的酶类如兔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三磷酸肌苷焦磷酸酶、S-(羟甲基)谷胱甘肽脱氢酶等。上述结果表明:RHS-2主要定位于蜱中肠肠腔外壁细胞,对多种消化蛋白酶均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对宿主蛋白和自身蛋白的消化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蜱的消化功能。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对serpin分子在消化作用上的理解,了解蜱的基本生理学分子基础。

于志军,刘书广,董娜,杜铭硕,刘敬泽[4](2018)在《蜱类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蜱类作为重要的媒介生物可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病原体,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断有新的病原体出现,其危害性备受关注。而蜱类基础生物学研究远落后于昆虫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他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在传统蜱类研究基础上,蜱类分类与系统学、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以及蜱类生理生化等基础生物学研究发展迅速,对蜱及蜱媒疾病的综合防控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针对近年来蜱类基础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后续开展系统的蜱及蜱传疾病综合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张欣,吕士红,王继红[5](2016)在《蜱虫抗凝血活性物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蜱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皮外寄生虫,它在吸食宿主血液时将多种病原体传播给人类,引发人类多种疾病。为了成功地吸食宿主血液,蜱虫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使其唾液腺能够在吸血过程中产生多种抗凝物质,比如,凝血酶抑制剂、组织因子抑制剂、凝血因子抑制剂、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抑制剂、血小板聚集黏附抑制剂等。通过这些抗凝物质的直接单独作用或协同作用,蜱虫可以成功阻止其在吸食过程中宿主伤口的血液凝固,起到抗凝作用。该综述对蜱虫分泌的抗凝物质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为抗血栓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于国泳[6](2015)在《燕麦、青稞和荞麦抗血小板聚集肽的鉴定及作用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血栓栓塞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关键,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研究对于由血小板聚集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燕麦、青稞和荞麦抗血小板聚集肽的鉴定和作用的分子机制,主要得到了如下结果。(1)我们通过蛋白分级提取方法提取燕麦、青稞和荞麦中的各组分蛋白,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水解、胰蛋白酶水解和碱性蛋白酶水解三种水解方式制备了多肽,研究了这些多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果表明:燕麦、青稞、荞麦及其各组分蛋白水解物均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IC50值从0.282 mg/ml(燕麦体外模拟肠胃消化水解物,6 h)到2.496 mg/ml(青稞谷蛋白胰蛋白酶水解物,14 h),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型。(2)我们通过超滤将燕麦胰蛋白酶水解肽按照分子量不同分为大(MW>10kDa)、中(3kDa-10kDa)、小(MW<3kDa)三个组分,研究它们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并利用nano-LC-ESI-MS/MS技术对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最强的多肽组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三种组分均有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且小分子组分(MW<3kDa)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比大分子组分更强,达到73.11士0.95%;并在分子量小于3kDa的多肽组分中鉴定出38个氨基酸残基在7个以上的肽,大部分来自燕麦11S球蛋白和燕麦12S球蛋白2。(3)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燕麦抗血小板聚集肽(oat anti-platelet peptide, OAPP)对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途径的影响;并以分子对接技术研究OAPP对环氧化酶-1(COX1)的影响。我们发现,OAPP通过介导AA代谢途径能够显着抑制AA代谢过程中COX1的活性(p<0.05),从而降低血栓烷-A2(TXA2)的生成量,最终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中,有9个肽可以与COX1的活性中心相结合,且结合能较低(-6.5至(?)-7.5 kcal/mol)它们是:ALPIDVLANAYR、EFLLAGNNKR、GEEFGAFTPK、 QLAQIPR、LQAFEPLR、ALPVDVLANAYR、GEEFDAFTPK、QKEFLLAGNNK和TNPNSMVSHIAGK。本文首次对杂粮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进行了报道,在燕麦中鉴定出了抗血小板聚集肽,并分析了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为杂粮的综合利用和抗血栓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喜军,堵芳,马君,王挺,盛晓枫,刘毅,刘伟[7](2014)在《长沙市野生态动物园斑马蜱pcox1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长沙市生态动物园引进的非洲肯尼亚斑马蜱的线粒体DNA的部分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l,pcox1)基因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其线粒体pcox1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并使用DNAStar(V5.01)、Clustalx2.0及Phylip3.67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几种斑马蜱为消色牛蜱、丽色扇头蜱和璃眼蜱属,种间差异为0.7%20.2%,种内相似度较高,表明pcox1基因可作为蜱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研究结果为蜱的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钟超[8](2012)在《菲牛蛭抗凝血肽的酶法制备及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凝血是机体重要的生理防御过程,但病理性血栓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当前,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每1000人中有13人发生不同形式的血栓性疾病。目前国内外临床使用的主要抗凝血药物是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这些药物存在导致血小板减少、出血等副作用或起效较慢等缺点。而肽类抗凝血药物,如水蛭素,具有起效快、副作用较低等突出优点,是今后抗凝血药的重点发展方向。菲牛蛭是一味天然传统中药,具有抗凝血、降血脂、抗肿瘤和保护心脑血管等功效,有“软黄金”之称,是天然水蛭素的主要来源。本论文以菲牛蛭为主要原料,系统研究了菲牛蛭蛋白的酶解反应及产物活性与疏水性的关系。本研究不仅极具理论价值,且为安全、绿色的高抗凝血活性的新型抗凝血药研发提供了新途径。针对目前体外抗凝血活性测定方法受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问题,首先对体外抗凝血活性方法进行了改进,优化了测定过程中几个显着影响条件:(1)样品肽最佳稀释浓度应为1015mg/mL,滴定次数控制在4次以内的结果为准;超过4次需稀释一倍;(2)最佳反应体系pH为7.0;(3)测定时将凝血酶保存在0℃环境中;(4)在体外抗凝血活性测定过程中,纤维蛋白原溶液配置后有效时间为0-4h。通过考察反应水解度、产物抗凝血活性和可溶性肽得率这3个指标表明,碱性蛋白酶Alcalase AF2.4L对菲牛蛭匀浆液的水解效果最佳,并且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12%、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2h及pH8.5;在此条件下,所得菲牛蛭肽抗凝血活性可达702ATU/g,反应水解度为21.34%,可溶性肽得率达到86.22%;该酶解产物分子量分布范围在700.3154472.065Da。选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对酶解产物模拟体外消化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产物的抗凝血活性相比于酶解产物分别减少5.18%和7.26%,可认为消化酶的处理对活性并无显着影响。为探讨菲牛蛭抗凝血肽活性与疏水性的关系,选用大孔吸附树脂层析分离纯化了酶解产物。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DA201-C树脂对酶解产物的吸附量和吸附率均最高,分别达358.40mg/g树脂和71.68%,而在75%乙醇中的解吸率可达到81.39%。DA201-C树脂对菲牛蛭抗凝血肽动态吸附的最优条件为:吸附流速为60mL/h、上样浓度为20mg/mL。分别采用不同浓度乙醇作为洗脱剂,对酶解产物分级洗脱,不同组分的疏水值随着洗脱剂中乙醇浓度增加而递增,再比较不同洗脱组分的抗凝血活性,75%浓度乙醇的洗脱组分T3-75对应的抗凝血活性最高,25%浓度洗脱组分T3-25抗凝血活性则最低,分别为830ATU/g和324ATU/g,表明抗凝血活性总体上随肽疏水值和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增大而增强,即抗凝血活性与肽疏水性呈正相关。考虑到菲牛蛭价格较高,为寻求低成本原料抗凝血肽的开发,选择三种廉价原料——地龙、宽体金线蛭和猪小肠,分别采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Alcalase AF2.4L酶水解制备抗凝血活性肽,结果显示:胰蛋白酶对地龙粉水解制备的抗凝血肽活性最强,达到554ATU/g;Alcalase AF2.4L酶对宽体金线蛭粉和猪小肠匀浆液水解制备的抗凝血肽活性均最强,分别达到444和400ATU/g。三种原料抗凝血肽活性与菲牛蛭抗凝血肽相比要低一些,且差距较小,证明利用廉价原料——地龙和猪小肠酶解制备抗凝血肽是可行的,此外不可产水蛭素的宽体金线蛭通过酶解躯体依然可以得到活性较高的抗凝血肽。

程天印[9](2005)在《亚洲璃眼蜱唾液腺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单雌蜱繁殖群中选出未吸血雌成蜱60只,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半饱血,另一组不吸血。分离未吸血和半饱血两状态下的蜱唾液腺。经过总RNA提取,第一链合成、长距离扩增、Ras Ⅰ酶切、添加接头,扣除性杂交和选择性扩增等步骤,分离出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将第二次扩增产物的纯品插入pGEM T-Easy载体,转化DH5a感受态。通过克隆鉴定和序列测定,获得120个有效片段,其中84个认定为序列表达标签(EST)。RT-PCR分析证实,由文库随机选出的10个片段在吸血的雌成蜱唾液腺表达,未吸血的不表达。 与NCBI数据库的片段进行序列比对,结果如下:文库里的120个片段中,90个找到了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序列,其中与其他蜱的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的片段21个,与按蚊、库蚊、钩虫、奥斯特线虫等其他吸血寄生虫基因有一定相似性的片段19个。在与蜱已知基因有相似性的21个片段中,7片段被认定为EST,其中5个具有Poly(A),2个具有ACGCGGGG;2个既具Poly(A)又具ACGCGGGG(即为全长基因,其中1个已被Genbank接收,登录号为DQ021902)。HaB1和Ha7.7是从上述与蜱已知基因有相似性的EST中筛选而来。 根据HaB1的序列设计出HaB1未知末端扩增引物HaB1-GSP1和HaB1-GSP2。用HaB1-GSP1和UAP扩增由半饱血雌成蜱唾液腺总RNA反转录而成的第一链,HaB1-GSP2和AUAP做巢式扩增,即得HaB1的未知3’-末端。根据HaB1及其3’-末端序列拼接结果,设计GP29的全长扩增引物HaB1-FLP+、HaB1-FLP-,以此扩增cDNA第一链获得新基因GP29(登录号:AY803896)全长。如上设计扩增Ha7.7之5’-端的引物Ha7.7-GSP1、Ha7.7-GSP2、Ha7.7-GSP3和扩增GP15的全长引物Ha7.7-FLP+、Ha7.7-FLP-。克隆Ha7.7得其未知部分和全长GP15(登录号:DQ020265)。RT-PCR分析表明:亚洲璃眼蜱成蜱唾液腺只在吸血时表达两基因。

程天印,周金林[10](2004)在《蜱源抗凝分子及其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血液凝固过程、血凝因子和血小板在血凝过程中的作用;总结了自 1990 年发现第一个蜱源抗凝血分子(TAP)以来分离鉴定出的蜱源抗凝血活性分子及其它们的抗凝机制及基于蜱抗凝多肽和 cDNA 克隆表达出的几种抗凝血分子,介绍了近年来在 TAP 的分子结构和抗凝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蜱源抗凝分子及其作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蜱源抗凝分子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蜱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的抗凝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分子
2 TFPI抗凝血机制
3 蜱源Kunitz型凝血抑制分子抗凝血机制
4 蜱源Kunitz结构蛋白分子的其他功能
5 展望

(2)大豆凝血酶抑制肽的制备、鉴定及其抑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凝血与抗凝机制
        1.1.1 凝血机制
        1.1.2 抗凝机制
    1.2 凝血酶的作用机制
        1.2.1 凝血酶的结构及其特异性
        1.2.2 凝血酶的生理功能
        1.2.3 凝血酶抑制药物
    1.3 抗凝活性测定方法
        1.3.1 凝血酶滴定法
        1.3.2 平板法
        1.3.3 分光光度法
        1.3.4 生色底物法
        1.3.5 酶联免疫吸附法
    1.4 抗凝肽的研究背景
        1.4.1 抗凝肽的来源
        1.4.2 抗凝肽的研究展望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酶法制备大豆凝血酶抑制肽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4 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大豆多肽基本组分测定
        2.3.2 大豆粗多肽的基本物理性质研究
        2.3.3 凝血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
        2.3.4 酶法制备大豆凝血酶抑制肽
        2.3.5 分子量分布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SPA物理性质和基本组成分析
        2.4.2 凝血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探究
        2.4.3 大豆凝血酶抑制肽的制备
        2.4.4 大豆多肽分子量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豆凝血酶抑制肽的分离、鉴定和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超滤膜分离
        3.3.2 凝胶过滤层析
        3.3.3 凝血酶半抑制浓度的测定
        3.3.4 活性多肽组分的质谱鉴定
        3.3.5 潜在凝血酶抑制肽的筛选
        3.3.6 多肽的化学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超滤膜分离
        3.4.2 凝胶层析分离
        3.4.3 潜在凝血酶抑制肽的筛选
        3.4.4 分子对接分析
        3.4.5 多肽化合物的凝血酶抑制活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ep-3的稳定性与抑制凝血酶活性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Pep-3的稳定性研究
        4.3.2 Pep-3的抗消化性能研究
        4.3.3 酶抑制动力学研究
        4.3.4 荧光光谱
        4.3.5 圆二色光谱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ep-3的稳定性
        4.4.2 Pep-3的抗消化性能
        4.4.3 Pep-3对凝血酶抑制的类型
        4.4.4 荧光光谱分析
        4.4.5 圆二色光谱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p-3截短多肽及其抑制凝血酶活性机理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Pep-3截短多肽的设计
        5.3.2 截短多肽的活性预测
        5.3.3 截短多肽的合成及体外活性
        5.3.4 酶动力学研究
        5.3.5 荧光光谱
        5.3.6 圆二色光谱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截短多肽的筛选
        5.4.2 Pep-3截短多肽的凝血酶抑制活性
        5.4.3 C-2对凝血酶抑制的类型
        5.4.4 荧光光谱分析
        5.4.5 圆二色光谱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RHS-2)在雌蜱血液消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Serpin分子的结构
    1.2 蜱Serpin多重功能
        1.2.1 Serpin在免疫上的作用
        1.2.2 Serpin在炎症反应上的作用
        1.2.3 Serpin在抗凝血上的作用
        1.2.4 Serpin在病原体传播上的作用
        1.2.5 在消化上的功能研究进展
    1.3 Serpin分子的潜在应用和展望
        1.3.1 抗蜱疫苗
        1.3.2 抗凝血制剂
        1.3.3 药物靶点
第2章 RHS-2重组蛋白的表达及酶活抑制试验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RHS-2融合蛋白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的表达纯化
        2.3.2 rRHS-2蛋白的相关酶活抑制试验
    2.4 实验结果
        2.4.1 RHS-2-His原核表达系统中的表达纯化
        2.4.2 rRHS-2对六种组织蛋白酶的活性抑制
    2.5 讨论
第3章 RHS-2分子在肠道细胞定位和吸血过程中的动态表达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dsRNA的合成
        3.3.2 RNAi对蜱体内RHS2基因沉默效果检测
        3.3.3 RHS2抗血清的制备
        3.3.4 蜱中肠RHS2蛋白的WesternBlot鉴定
        3.3.5 蜱中肠RHS2蛋白的分布检测
    3.4 实验结果
        3.4.1 RHS-2和LucifrasedsRNA的合成
        3.4.2 抗体水平检测
        3.4.3 RHS2基因沉默效果
        3.4.4 蜱中肠RHS2蛋白的WesternBlot鉴定
        3.4.5 蜱中肠RHS2蛋白的分布检测
    3.5 讨论
第4章 RHS-2基因干扰及粪便蛋白组学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蜱的饲养和粪便的收集
        4.3.2 蛋白质的定量
        4.3.3 蛋白质的SDS-PAGE
        4.3.4 蛋白质的FASP酶解
        4.3.5 酶解产物的LC-MS/MS分析
        4.3.6 Maxquant的非标记分析
        4.3.7 Perseus的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蛋白质浓度测定
        4.4.2 SDS-PAGE分析
        4.4.3 肽段OD280测定
        4.4.4 蛋白质鉴定及定量结果
        4.4.5 蛋白质显着性分析
    4.5 讨论
第5章 RHS-2基因干扰后对蜱四种内源蛋白酶转录水平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
    5.5 讨论
第6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蜱类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蜱的分类鉴定与系统学研究
2 蜱类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3 蜱类生理生化研究
    3.1 蜱类生理学研究
    3.2 蜱类功能分子研究
        3.2.1 蜱类免疫调节分子
        3.2.2 蜱类抗凝血因子
        3.2.3 蜱类抗微生物因子
4 蜱类防控
5 展望

(6)燕麦、青稞和荞麦抗血小板聚集肽的鉴定及作用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血栓的形成与治疗
        1.1.1 血栓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
        1.1.2 血小板的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关键
        1.1.3 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是血小板聚集的主要途径
        1.1.4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2 燕麦、青稞和荞麦是健康食品
        1.2.1 燕麦、青稞和荞麦
        1.2.2 燕麦、青稞和荞麦的保健功能
        1.2.3 燕麦、青稞和荞麦蛋白质的生理活性
    1.3 活性肽研究现状
        1.3.1 活性肽的分类及功能
        1.3.2 抗血栓肽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燕麦、青稞和荞麦抗血小板聚集肽的制备及活性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燕麦、青稞和荞麦脱脂粉的制备
        2.2.2 燕麦、青稞和荞麦各组分蛋白的提取
        2.2.3 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2.2.3.1 试剂配制
        2.2.3.2 操作方法
        2.2.4 水解实验
        2.2.4.1 体外模拟肠胃消化水解
        2.2.4.2 胰蛋白酶水解
        2.2.4.3 碱性蛋白酶水解
        2.2.4.4 水解度测定
        2.2.5 SDS-PAGE
        2.2.6 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
        2.2.6.1 血小板的制备
        2.2.6.2 AA的配制
        2.2.6.3 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
        2.2.6.4 数据处理
        2.2.7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燕麦、青稞和荞麦脱脂粉及各组分蛋白的蛋白质含量
        2.3.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1.2 蛋白质含量
        2.3.2 燕麦、青稞和荞麦水解实验测定水解度
        2.3.3 胰蛋白酶水解燕麦球蛋白的电泳结果
        2.3.4 燕麦、青稞和荞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2.3.4.1 体外模拟消化水解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2.3.4.2 胰蛋白酶水解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2.3.4.3 碱性蛋白酶水解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燕麦抗血小板聚集肽的鉴定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胰蛋白酶水解燕麦球蛋白多肽的超滤实验
        3.2.2 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
        3.2.3 利用nano-LC-ESI-MS/MS技术鉴定活性肽
        3.2.3.1 鉴定方法
        3.2.3.2 比对方法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超滤后多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3.3.2 Nano-LC-ESI-MS/MS鉴定结果
        3.3.2.1 串联质谱图
        3.3.2.2 比对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燕麦抗血小板聚集肽的作用机理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OAPP的制备
        4.2.2 花生四烯酸代谢物检测
        4.2.3 分子对接实验
        4.2.4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燕麦抗血小板聚集肽对COX1和TXB_2的抑制活性
        4.3.2 燕麦抗血小板聚集肽与COX1活性中心的结合
        4.3.2.1 筛选
        4.3.2.2 结合方式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燕麦、青稞和荞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5.1.2 燕麦中抗血小板聚集肽的鉴定
        5.1.3 燕麦抗血小板聚集肽的作用机理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长沙市野生态动物园斑马蜱pcox1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体样品
    1.2 主要试剂
    1.3 方法
        1.3.1 虫体DNA的提取
        1.3.2 PCR扩增
        1.3.3 pcox 1序列测定及其在种系发育分析中的应用
2 结果与讨论
    2.1 PCR扩增结果
    2.2 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及同源分析

(8)菲牛蛭抗凝血肽的酶法制备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菲牛蛭简介
        1.1.1 菲牛蛭的分布与生活习性
        1.1.2 菲牛蛭的医学价值
        1.1.3 菲牛蛭的化学成分
        1.1.4 菲牛蛭的研究利用现状
    1.2 水蛭素简介
        1.2.1 水蛭素的结构与性质
        1.2.2 水蛭素的抗凝血机理
    1.3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现状
        1.3.1 酶法制备生物活性肽的研究概况
        1.3.2 抗凝血活性肽的研究现状
    1.4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菲牛蛭理化性质及预处理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菲牛蛭的预处理
        2.3.2 菲牛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2.3.3 福林酚法测定肽含量
        2.3.4 体外抗凝血活性测定方法的优化
        2.3.4.1 样品肽溶液浓度对抗凝血活性测定的影响
        2.3.4.2 样品肽溶液pH对抗凝血活性测定的影响
        2.3.4.3 环境温度对抗凝血活性测定的影响
        2.3.4.4 纤维蛋白原溶液存放时间对抗凝血活性测定的影响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菲牛蛭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
        2.4.2 Folin-酚法测肽含量的标准曲线
        2.4.3 样品肽溶液浓度对抗凝血活性测定的优化
        2.4.4 样品肽溶液pH对抗凝血活性测定的优化
        2.4.5 凝血酶环境存放温度对抗凝血活性测定的优化
        2.4.6 纤维蛋白原溶液存放时间对抗凝血活性测定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菲牛蛭抗凝血活性肽的酶解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3.3.2 酶解过程中水解度的测定
        3.3.3 体外抗凝血活性的测定
        3.3.4 不同酶催化下菲牛蛭蛋白转化为可溶性肽的得率的测定
        3.3.5 单酶催化菲牛蛭蛋白水解工艺的优化与确定
        3.3.6 菲牛蛭酶解产物的分子量测定
        3.3.7 菲牛蛭抗凝血肽的稳定性研究——人体内模拟消化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六种蛋白酶的活力值
        3.4.2 单酶种类对菲牛蛭蛋白水解反应的影响
        3.4.3 加酶量对菲牛蛭蛋白酶解反应的影响
        3.4.4 反应体系pH对菲牛蛭蛋白酶解反应的影响
        3.4.5 底物浓度对菲牛蛭蛋白水解反应的影响
        3.4.6 酶解时间对菲牛蛭蛋白水解反应的影响
        3.4.7 反应温度对菲牛蛭蛋白酶解反应的影响
        3.4.8 菲牛蛭蛋白水解反应的正交实验研究
        3.4.9 菲牛蛭酶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
        3.4.10 不同消化酶对酶解产物肽抗凝血活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菲牛蛭抗凝血肽活性与疏水性的关系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抗凝血肽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测定
        4.3.2 肽分子量测定
        4.3.3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4.3.4 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试验
        4.3.5 大孔吸附树脂的解吸实验
        4.3.6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及其静态吸附动力学实验
        4.3.7 大孔吸附树脂的动态吸附试验
        4.3.8 菲牛蛭抗凝血肽的大孔吸附树脂动态乙醇分级洗脱
        4.3.9 水解物及各乙醇浓度洗脱组分的疏水值计算
        4.3.10 Sephadex G-15 凝胶层析分离纯化多肽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4.4.2 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对菲牛蛭抗凝血肽的静态吸附曲线
        4.4.3 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对菲牛蛭抗凝血肽的动态吸附
        4.4.4 DA201-C大孔树脂分级洗脱及氨基酸组成分析
        4.4.5 分级洗脱组分疏水性与抗凝血活性的关系
        4.4.6 分级洗脱组分的分子量分布范围
        4.4.7 T3-75的Sephadex G-15 凝胶层析纯化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来源抗凝血肽酶解制备的初步探讨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三种原料的预处理
        5.3.2 三种原料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
        5.3.3 三种原料抗凝血肽的酶法制备
        5.3.3.1 地龙抗凝血肽的制备
        5.3.3.2 宽体金线蛭抗凝血肽的制备
        5.3.3.3 猪小肠抗凝血肽的制备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三种原料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
        5.4.2 地龙抗凝血肽的活性
        5.4.3 宽体金线蛭抗凝血肽的活性
        5.4.4 猪小肠抗凝血肽的活性
        5.4.5 三种原料抗凝血肽与菲牛蛭抗凝血肽活性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亚洲璃眼蜱唾液腺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蜱唾液腺活性分子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亚洲璃眼蜱唾液腺差异表达基因文库的构建
第三章 目的片段的筛选与新基因GP_(29)和GP_(15)的克隆
第四章 唾液腺新基因GP_(29)的表达与鉴定
第五章 唾液腺新基因GP_(15)的表达及鉴定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1,新基因1
    2,新基因2
    3,新基因3
    4,研究中应用的通用引物
    5,GP_(29)的全长序列拼接图
    6,GP_(15)的全长序列彩图
    7,目的蛋白的酶切肽段预测
    8,肽谱检索的结果
    9,研究中常用试剂的配法
    10,论文中的重要缩写符号
    11,pGEM-T Easy的克隆区
    12,pGEX-4T-1,2,3的克隆区
    13,pET32a—c(+)的克隆区
    14,抑制性消减杂交原理图

(10)蜱源抗凝分子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液凝固
    1.1 血液凝固的生理过程
    1.2 血小板及其凝血作用
2 已分离鉴定的蜱源抗凝血因子
    2.1 凝血酶抑制分子
    2.2 因子V和Ⅶ抑制分子
    2.3 因子Xa抑制分子
    2.4 影响血小板聚集的分子
3 重组的抗凝血活性分子
    3.1 基于已知抗凝多肽获得的重组抗凝血分子
    3.2 从文库中直接筛选目标c DNA, 表达抗凝活性物质
4 r TAP的作用机制

四、蜱源抗凝分子及其作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蜱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的抗凝机制研究进展[J]. 马静,高金亮.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01)
  • [2]大豆凝血酶抑制肽的制备、鉴定及其抑制机理研究[D]. 徐汝.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RHS-2)在雌蜱血液消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杨苗苗.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0)
  • [4]蜱类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J]. 于志军,刘书广,董娜,杜铭硕,刘敬泽.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02)
  • [5]蜱虫抗凝血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 张欣,吕士红,王继红.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6(12)
  • [6]燕麦、青稞和荞麦抗血小板聚集肽的鉴定及作用的分子机制[D]. 于国泳.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2)
  • [7]长沙市野生态动物园斑马蜱pcox1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J]. 王喜军,堵芳,马君,王挺,盛晓枫,刘毅,刘伟.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4(04)
  • [8]菲牛蛭抗凝血肽的酶法制备及其活性研究[D]. 钟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9]亚洲璃眼蜱唾液腺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D]. 程天印. 湖南农业大学, 2005(05)
  • [10]蜱源抗凝分子及其作用机制[J]. 程天印,周金林.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6)

标签:;  ;  ;  ;  ;  

蜱衍生的抗凝分子及其作用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