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一阶分子超极化率论文-刘柳斜,李权

复一阶分子超极化率论文-刘柳斜,李权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一阶分子超极化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阶超极化率,分子间距离,溶剂效应

复一阶分子超极化率论文文献综述

刘柳斜,李权[1](2014)在《单体间距离对二聚体分子一阶超极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实验发现,通过化学键调整分子间空间取向可以提高其非线性光学(NLO)响应系数。本文以对硝基苯酚分子为单体,利用化学键将两个单体连接得到一系列二聚体分子,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分子一阶超极化率(β)。研究表明,二聚体分子的β值与单体间距离和连接方式有关,在一定距离时出现极大值;而且,此类分子的β值具有显著的溶剂效应,但与单体间距离的依赖关系和气相中相同。由此可见,通过化学键改变单体间距离和连接方式可以作为提高有机分子NLO响应系数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4年08期)

朱菁,吕昌贵,洪旭升,崔一平[2](2010)在《分子一阶超极化率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一维谐振子模型建立了极性溶剂对光学二阶非线性分子一阶超极化率产生影响的简化理论模型,推导出了非线性分子的线性极化率α和一阶超极化率β的表达式.以对硝基苯胺为例,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实验获得的溶剂极性对其分子线性吸收峰波长(λp)和β值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洪旭升,朱菁,吕昌贵,崔一平[3](2007)在《PNA分子一阶超极化率溶剂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超瑞利散射(HRS)方法对PNA分子在不同溶剂中的一阶超极化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基于外参法我们提出了用于研究HRS溶剂效应的数据处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PNA分子在不同溶液中的一阶超极化率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强而增加。还对该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和解释。(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技术》期刊2007年04期)

钱鹰,王刚,肖国民,崔一平,袁春伟[4](2005)在《超瑞利散射测定偶氮分子的一阶超极化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超瑞利散射技术测定了双羟乙氨基-硝基偶氮苯和偶氮-水杨醛的5个偶氮化合物的一阶超极化率。2个双羟乙氨基-硝基偶氮苯由于有效的给体-受体组合,使其β值达到177×10-30esu和211×10-30esu;而2个偶氮-水杨醛席夫碱同时存在二维分子内质子转移和分子内电荷转移,β值分别为87×10-30esu和94×10-30esu。这些偶氮生色分子显现出光学非线性-透明性-热稳定性叁者之间综合平衡的良好性能。(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05年06期)

高延红[5](2004)在《离子型有机分子一阶超极化率的溶剂效应与动态表面张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离子型有机分子ANS的一阶超极化率的溶剂效应研究。第二部分是动态表面张力的研究。 一.近几十年来,由于非线性光学材料在现代激光技术、光学通讯、数据存储和光信息处理等器件中的广泛应用及其诱人的应用前景,引起了科学家们对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的浓厚兴趣,其中,如何研制高效的非线性光学材料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由于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具有宽的响应波段,良好的柔韧性,高的光损伤阀值和较低成本,以及易于合成,可以进行裁减和修饰等特点而备受重视。 有机分子的微观超极化率对具有宏观非线性光学磁化系数的有机分子材料的统计能给出重要信息。中性分子的超极化率通常由EFISH技术测定。与中性分子比较,阴离子染料分子因其基态电性而具有较大的超极化率。而且,有机离子晶体在密度改变及分子堆积取向方面均有优势,因此从有机极性化合物中寻求高性能非线性光学材料有重要意义。由于EFISH技术在直流电场中降低溶液的对称性,所以该技术难于用于离子化合物。在溶液中,HRS技术可用于测定离子性分子的超极化率,因其不需减小溶液的对称性。 当分子溶解在溶剂中时,溶质分子将使溶剂发生极化现象,被极化的溶剂反过来又会产生一个反应场作用于溶质分子,从而影响溶质分子的几何结构和光学特性。因此,为了解释实验结果,必须考虑溶剂的影响,这就需要人们发展新的理论模型来计算溶剂效应。 离子型有机分子1.苯氨基萘-8-磺酸铵(1-anilinonaphthalene-8-sulfonic acid ammonium:ANS)由于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光学响应而受到理论工作者和实验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ANS分子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分子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极化连续模型优化了ANS分子在每种溶剂中的几何结构,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然后研究了不同溶剂对ANS分子的几何结构的影响,并讨论了ANS分子的一阶非线性超极化率与溶剂极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溶剂对ANS分子的几何结构影响很小,一阶非线性超极化率与溶剂极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调的。 二.长期以来,人们对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平衡性质的研究。由于动态表面张力(DST或y(t)))可以调控许多工业和生命进程,因而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的角度而言,DsT也是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重要性质。本文用最大泡压法测定了澳代十六烷基毗吮(CPDB)和节基叁甲基澳化钱(BTAB)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研究了两种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动力学。 实验结果表明,当CPDB浓度为1 .0 x10闷mol/L时,吸附机制为扩散控制模式,CPDB的扩散系数D计算为2.09 x 10一10扩/s,CPDB分子在此浓度下的吸附势垒为O。当CPDB浓度为3.oxlo闷~9.0x10闷mol/L时,吸附机制为扩散一势垒混合控制模式,可由扩展的从七r企--’ fordai方程加以描述,及、民也可计算得到。 温度、无机盐及醇类等对CPDB的动态表面张力也有显着影响。温度升高,动态表面张力下降速率加快。不同的无机盐加入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后,使动态表面张力显着降低。CPDB水溶液中添加醇类时,丁醇或戊醇优先吸附于气液界面,然后发生醇的吸附。醇与CPDB形成混合吸附层,故醇与CPDB共存时,在某一时刻的动态表面张力低于同一时刻CPDB单独存在时,且在相同CPDB浓度下的动态表面张力值。加入甲醇不产生上述现象。 BTAB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平衡也进行了研究。测得其CMC和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llmol/L和3.11X10沼mol/m2。 动态表面张力测定结果表明,当BTAB浓度为0.lmol/L时,吸附机制为扩散控制模式,BTAB的扩散系数D计算为7.79 x10一ls扩/s,此时BTAB分子的吸附势垒为0。在另外两个测定浓度下(0.3、0.5 mol/L),吸附机制则为扩散一势垒混合控制模式。 温度、无机盐及醇类等对BTAB动态表面张力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温度升高,动态表面张力下降速率加快,温度是降低动态表面张力的有效手段。不同的无机盐加入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后,有助于动态表面张力降低。BTAB水溶液中添加醇类时,甲醇使动态表面张力下降速率加快;丁醇或戊醇优先吸附于气液界面,硕_L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会阻碍醇的吸附,因而醉的存在不利于BTAB动态表面张力的降低。本文还对CPDB与BTAB水溶液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关键词:一阶超极化率:溶剂效应;表面活性剂;动态表面张力;CPDB;BTAB分类号:0437(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4-04-22)

王彦华,苏燕,陶丽敏,王传奎[6](2003)在《硝基苯氨分子的一阶超极化率的色散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杂化密度泛函理论的水平上研究了硝基苯氨 ( para nitroaniline pNA)分子的几何结构 ,并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TimeDependentDensityFunctionalTheory TDDFT)研究了 pNA分子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利用两态模型计算了pNA分子的一阶非线性光学超极化率 βz,并讨论了基矢效应和 βz 的色散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该类分子 ,利用 6 - 31+ +G 基函数组可以得到收敛的结果。对于处于汽相的 pNA分子 ,计算得到的结果和最近的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对于在较低的频率范围内 ,两态模型给出的 βz 的色散关系和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 ;在较高的频率范围内 ,还应考虑其它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詹传郎,王夺元[7](2000)在《类杂芪分子一阶超极化率与Gibbs自由能、基态重组能之间的非线性相关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光谱分析, 从类杂芪分子的基态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 得到了类杂芪分子在溶剂中的基态和第一电子激发态间的Gibbs自由能差和基态重组能. 通过相关分析, 发现在所研究的溶剂中, 类杂芪的分子一阶超极化率和Gibbs自由能、基态重组能之间具有非线性相关特性.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类杂芪分子在同一种溶剂中的分子一阶超极化率不仅和相邻碳碳单双键的平均键长变化(BLA)之间具有非线性相关特性, 而且和Gibbs自由能、基态重组能之 间也具有非线性相关特性. 结果证明了类杂芪分子的分子一阶超极化率是一个具有热力学特征的物理量.(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0年20期)

张干兵[8](2000)在《改进的溶致变色法测定分子的一阶超极化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Lippert和Bilot-Kawski的溶致变色理论 ,结合量子化学中的双能级模型 ,建立了一套确定有机分子一阶超极化率 β的半经验方法 .对传统的溶致变色法作了若干改进 :不用测定分子的基态偶极矩而直接测定其电荷转移激发态与基态的偶极矩差值 ( μe-μg) ,并建议确定Onsager笼半径的公式a=ru+0 .5 rv中 rv 应取为实际使用的几种溶剂的平均半径 ,而不应取固定值 0 .3 4nm ,应用双能级模型时应根据实际取最重要的激发态 ,并非总是取第一激发态 ,还能得到化合物的较系统的光物理参数 ,对 2 -(对乙酰氨基 )苯基 -4 ,5-二 (对硝基 )苯基咪唑分子的研究表明 ,β的测量值与作者用FF/PM3量子化学方法计算的结果相一致 ,说明本文方法的可靠性 .为倍频材料的设计、筛选和优化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3期)

詹传郎,王夺元[9](1999)在《固态类杂芪分子一阶超极化率测定及溶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溶致变色法研究溶剂对反式 (4 N ,N 二甲氨基 ) (4 N 甲基吡啶基 )杂芪碘 (DAPSI) ,反式 (2 N 甲基吡咯基 ) (4 N 甲基吡啶基 )杂芪碘 (MPPSI) ,反式 (2 吡咯基 ) (4 N 甲基吡啶基 )杂芪碘 (PPSI)、反式 (2 呋喃基 ) (4 N 甲基吡啶基 )杂芪碘 (FPSI)、反式 (2 噻吩基 ) (4 N 甲基吡啶基 )杂芪碘 (TPSI)和反式 (4 N 甲基吡啶基 )杂芪碘 (PSI)的分子一阶超极化率 (βxxx)的影响 ,揭示了溶剂极性 (ET(30 ) )与类杂芪染料的 βxxx值间很好的线性关系和影响规律 ,引入了溶剂化效应对待测化合物分子能级的影响与待测化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级间存在等效能级的概念 ,从溶剂极性 (ET(30 )值 )与 βxxx值间的线性关系求出了在纯固态下类杂芪染料的 βsxxx值 ,及基态与第一激发态间跃迁能和最大吸收波长 .证明了MPPSI、PPSI、FPSI、TPSI和PSI在纯固态下的 βsxxx值与给电子取代基的富电子性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1999年09期)

詹传郎,王夺元[10](1999)在《溶致变色法测定类杂芪染料分子一阶超极化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溶致变色法测定了叁种新型类杂芪染料和两种参比类荣芪染料:反式-(2-吡咯基)-(4-N-甲基吡啶啶基)杂芪碘(PPSI)、反式-(2-呋喃-4-N-甲基吡啶基)杂芪碘(FPSI)。反式-(2-噻吩基)-(4-N-甲基吡啶基)杂芪碘(TPSI)和反式-(2-N-甲基吡咯基)-(4-N甲基吡啶基)杂芪碘(MPPSI)、反式-(4-N,N-二甲胺基)-(4-N-甲基吡啶基)杂芪碘(DAPSI)在八种溶剂中的分子一阶超极化率(高达10-27-10-26esu).通过研究PPSI、FP-SI和TPS在八种溶剂中的分子一阶超极化率(βxxx)与给电子取代基的富电子性(p(C)D)的关系,进一步从实验上证明化合物的(βxxx)值与给电子取代基的富电子性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同时,实验也表明这五种类杂芪染料分子在激发态时的偶极矩比其在基态时的永久偶极短要小.(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复一阶分子超极化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一维谐振子模型建立了极性溶剂对光学二阶非线性分子一阶超极化率产生影响的简化理论模型,推导出了非线性分子的线性极化率α和一阶超极化率β的表达式.以对硝基苯胺为例,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实验获得的溶剂极性对其分子线性吸收峰波长(λp)和β值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一阶分子超极化率论文参考文献

[1].刘柳斜,李权.单体间距离对二聚体分子一阶超极化率的影响[J].化学通报.2014

[2].朱菁,吕昌贵,洪旭升,崔一平.分子一阶超极化率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10

[3].洪旭升,朱菁,吕昌贵,崔一平.PNA分子一阶超极化率溶剂效应的研究[J].光电子技术.2007

[4].钱鹰,王刚,肖国民,崔一平,袁春伟.超瑞利散射测定偶氮分子的一阶超极化率[J].精细化工.2005

[5].高延红.离子型有机分子一阶超极化率的溶剂效应与动态表面张力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

[6].王彦华,苏燕,陶丽敏,王传奎.硝基苯氨分子的一阶超极化率的色散关系[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3

[7].詹传郎,王夺元.类杂芪分子一阶超极化率与Gibbs自由能、基态重组能之间的非线性相关特性[J].科学通报.2000

[8].张干兵.改进的溶致变色法测定分子的一阶超极化率[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9].詹传郎,王夺元.固态类杂芪分子一阶超极化率测定及溶剂效应[J].物理化学学报.1999

[10].詹传郎,王夺元.溶致变色法测定类杂芪染料分子一阶超极化率[J].物理化学学报.1999

标签:;  ;  ;  

复一阶分子超极化率论文-刘柳斜,李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