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B病毒,利妥昔单抗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薛松,崔斌,李婷婷,张永平,李方[1](2019)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小脑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后中枢神经系统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ost 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PTLD)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方法收集航天中心医院1例HSCT后小脑PTLD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相关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行HLA 5/10相合异基因HSCT,移植后+147 d出现意识丧失及抽搐,头颅MRI提示右侧小脑半球异常信号灶,行立体定向脑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EBV相关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行局部放射治疗。结论 PTLD是HSCT后一种少见但具有潜在致命性的合并症,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穿刺活检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对于CD20~+的病例可考虑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丁淑怡,金爱云,周晓瑜[2](2019)在《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根治白血病唯一的治疗选择~([1])。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是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在持续免疫抑制状态下发生的一种由增殖性到肿瘤性的淋巴系统(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11期)
殷仁斌,徐海元,郑鹤,范学亮,王中山[3](2018)在《原发于皮肤的CD4阳性中/小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于皮肤的CD4阳性中/小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是一种罕见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好发于成年人,占原发皮肤淋巴瘤的2%。因其预后较好,WHO(2016)将其更名为原发于皮肤的CD4阳性中小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为一种暂定的分型病种。国内鲜有报道,本文就1例原发于皮肤的CD4阳性的中小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进行报道并文(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刘占祥[4](2018)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一种少见的并发症,治疗难度大,预后差,近些年临床发病有增多趋势。目的:通过分析本移植中心近3年移植患者临床数据,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表现、分层诊治原则及预后转归特点,提高对PTLD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接受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2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移植前疾病类型、移植方式、供受者血型、预处理方案、造血重建时间、GVHD情况或EB病毒感染等数据指标,以及发生PTLD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及预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移植后PTLD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病理表现、治疗和预后。结果:244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发生PTLD 22例,发病率为9.02%。按统计年份划分,第1-3年份的疾病发生率分别是4.4%(3/68)、6.8%(6/88)和14.8%(13/88)。按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移植类型、供受者血型相符、使用ATG、发生GVHD、EB病毒感染等因素进行亚组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类型、移植类型、预处理使用ATG、EB病毒感染等因素与移植后PTLD发病具有相关性,是PTLD的高危因素。性别、年龄、供受者血型、GVHD等因素与移植后PTLD发病无统计学相关性,不是PTLD的高危因素。在发生PTLD的22例患者中,17例通过EB病毒血症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取得的临床诊断,5例通过穿刺活检取得确诊。治疗上,20例应用了利妥昔单抗单药或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17例有效,有效率85%。中位随访时间122天,中位生存时间5(1-22)个月,总生存率50%。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发病率较前升高,且逐年上升,疾病类型、移植类型、预处理使用ATG、EB病毒感染等因素与移植后PTLD发病具有相关性,是发生PTLD的高危因素。在无法取得病理诊断的情况下,应积极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给予临床诊断。利妥昔单抗在PTLD的治疗上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8-05-22)
张帆,汪小娇,代佳佳,范瑞华,宋永平[5](2017)在《CD200,CD43和CD81联合建立积分系统诊断和鉴别诊断CLL和MCL及CD5-CD10-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免疫表型分析在CL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的诊断抗体不断发现和应用,将其及时应用到临床十分必要,目前CD200和CD43对于区分CLL和MCL的作用已经非常明确,将CD200,CD43和CD81联合建立积分系统诊断和鉴别诊断CLL,MCL和CD5-CD10-BLPD还没有人研究。同时,国内大多数诊断成熟B淋巴细胞肿瘤的分型方案中并未包括这叁个抗体,我们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尝试用CD200,CD43和CD81联合建立积分系统诊断和鉴别诊断CLL和MCL及CD5-CLL和CD5-CD10-BLPD。目的:探讨用CD200,CD43和CD81联合建立积分系统诊断和鉴别诊断CLL和MCL及CD5-CD10-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LPD)。方法:抽取骨髓标本,用流式细胞仪及我院7管4色抗体组合方案(包含CD81-FITC/CD22-PE/CD45-Percp/CD20-APC及CD43-FITC/CD79b-PE/CD45-Percp/CD200-APC)检测所有可疑淋巴瘤病人,分析98例成熟B淋巴细胞疾病(包括53例CLL,其中5例CD5-CLL,20例MCL,25例CD5-CD10-BLPD)异常成熟B淋巴细胞及22例临床怀疑淋巴瘤但流式分析未见异常患者成熟B淋巴细胞CD200,CD43,CD81表达的MFI值并建立相应的诊断积分系统。结果:与正常B淋巴细胞相比,CD200在CLL中MFI值明显增高,CD43,CD81在CLL中MFI值明显减低,与MCL相比,CD43,CD200在CLL中MFI值明显增高,与CD5-CD10-BLPD相比,CD200在CLL中MFI值明显增高,CD81在CLL中MFI值减低。在此基础上我们以CD200阳性积一分,CD43弱阳/阳性积一分,CD81阴性积一分建立一个积分系统,当积3分时诊断CLL的特异度为93%,敏感度为49%,当积分≥2时诊断CLL的敏感度为94%,特异度为77%。结论:通过CD200,CD43,CD81联合建立积分系统能有效鉴别CLL,MCL及CD5-CD10-BLPD,从而为临床的后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壁报交流集》期刊2017-10-26)
许诣,沈文婷[6](2017)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诊治及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allo-HSCT 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PTLD)的诊治及预后。方法收集接受alloHSCT的患儿200例,其中5例患儿发生PTLD。分析allo-HSCT后EB病毒重激活的危险因素,并结合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llo-HSCT后PTLD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结果对EB病毒重激活的6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血型与EB病毒重激活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原发病种、HLA匹配度、干细胞来源、GAHD与EB病毒重激活的发生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HLA完全相符的患儿EB病毒重激活的发生率较低(P<0.05),发生GAHD的患者发生EB病毒重激活的概率明显增加(P<0.05)。5例PTLD患者的EBV-DNA载量较高,均在104以上;PTLD患者的平均发病时间为65.6 d。5例患者随访过程中,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PTLD的发生与EB病毒的重激活密切相关,可通过降低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预防阶段使用利妥昔单抗清除供者和宿主的记忆B细胞等方法,降低EB病毒的重激活,从而减少PTLD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梅振华[7](2016)在《EBV感染、T淋巴细胞组织增殖性疾病、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1例EBV感染、T淋巴细胞组织增殖性疾病、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本例患者存在两种诱发因素引起的HLH,使用各种治疗方案效果均较差,提示多种因素诱发的HLH应首选更强烈的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98期)
张会超,何芳,贾晓云,陈砚凝,李宏[8](2016)在《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B-C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43例、套细胞淋巴瘤(MCL)9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4例、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3例、毛细胞白血病(HCL)2例。61例B-CLPD患者均进行了骨髓细胞形态学及流式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分析其特征。结果细胞形态学表现:CLL与MCL均以异常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或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为主;SMZL为细胞胞核偏位,胞质一侧具有短小的绒毛;LPL/WM的胞核染色质类似淋巴细胞核,其他方面具有浆细胞特征;HCL为胞质丰富,具有纤细和不规则的"毛发样"突起。免疫表型表现:43例CLL患者CD5、CD19、CD23的阳性率分别为97.6%、100%、95.3%;9例MCL患者CD5、CD19、CD20、CD22、FMC7均呈强阳性;4例LPL/WM患者CD19、CD20、CD79a、SIg M阳性率为100%,CD79b阳性率为75.0%,且CD19免疫表型轻链呈限制性表达;2例HCL患者CD19、CD20、CD22、CD79a、CD25、CD11c及CD103均为强阳性,CD5、CD23、CD79b均为阴性;3例SMZL患者CD19、CD20、CD22、CD24、CD79a均为强阳性,而CD5及CD23均为阴性。CLL患者CD23强表达,CD22、CD79b、FMC7弱表达的特征可与MCL患者鉴别。CLL患者淋巴结组织中CD23阳性率较高,MCL患者淋巴结组织中Cyclin D1阳性率较高。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对B-CLP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类型B-CLPD的精确诊断需要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或)分子遗传学检测综合诊断。(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6年30期)
吴顺杰[9](2016)在《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中医证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医理论探讨和制订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提出脏腑功能失调为PTLD发病的内在因素,而痰、毒、瘀是PTLD发病的病理基础,其中痰邪是贯穿PTLD病程的关键发病因素。疾病早期以邪实为主,痰、瘀、毒胶结不化,阻滞经络,治疗上重视豁痰解毒、化瘀散结。后期以肝脾肾亏损为主,治宜健脾补肾、化痰散结,并提出临证治痰的策略。这些治疗原则和方法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策略思想,为中医药干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的治疗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陈银葵,江新苗,范志平,宣丽,刘慧[10](2015)在《利妥昔单抗联合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移植后EB病毒相关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移植后EB病毒相关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BVPTL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诊断为EBV-PTLD,诊断后开始减免疫抑制剂,同时开始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一旦患者完全缓解后,采用过继细胞免疫治疗预防复发。对利妥昔单抗治疗2周期后未缓解患者立即联合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结果 4例患者在2周期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缓解后联合过继细胞免疫治疗预防复发。1例在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2周期后死于EBV-PTLD进展。3例未缓解患者在利妥昔单抗治疗2周期后联合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其中2例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1例联合EB病毒特异细胞毒T淋巴细胞输注,最终均获得完全缓解。在5例接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患者中,1例患者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发生局限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接受EB病毒特异细胞毒T淋巴细胞输注的患者未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随访18个月,6例患者生存,1例死于疾病进展、1例死于感染。至2011年2月,无患者出现EBV-PTLD复发。结论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联合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可提高移植后EBVPTLD的完全缓解率,降低复发率。(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5年22期)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根治白血病唯一的治疗选择~([1])。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是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在持续免疫抑制状态下发生的一种由增殖性到肿瘤性的淋巴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薛松,崔斌,李婷婷,张永平,李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小脑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北京医学.2019
[2].丁淑怡,金爱云,周晓瑜.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9
[3].殷仁斌,徐海元,郑鹤,范学亮,王中山.原发于皮肤的CD4阳性中/小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例报道[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8
[4].刘占祥.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临床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
[5].张帆,汪小娇,代佳佳,范瑞华,宋永平.CD200,CD43和CD81联合建立积分系统诊断和鉴别诊断CLL和MCL及CD5-CD10-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壁报交流集.2017
[6].许诣,沈文婷.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诊治及预后[J].实用癌症杂志.2017
[7].梅振华.EBV感染、T淋巴细胞组织增殖性疾病、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8].张会超,何芳,贾晓云,陈砚凝,李宏.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分析[J].山东医药.2016
[9].吴顺杰.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中医证治策略[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
[10].陈银葵,江新苗,范志平,宣丽,刘慧.利妥昔单抗联合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移植后EB病毒相关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