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定居放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克氏针茅草原,放牧强度,草场多样性
定居放牧论文文献综述
萨茹拉,春风,张卫青,赛西雅拉图[1](2019)在《定居放牧强度对克氏针茅草原草场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研究了定居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笔者以阿巴嘎旗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草场群落现状特征调查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定居放牧强度对草场资源组成有显着影响。2)草场多样性指数显示,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丰富度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大小基本均为1号牧户>2号牧户>3号牧户。3)草场多样性指数间的相关性表明,多样性主要受均匀度和优势度的影响。文章研究表明,定居放牧强度影响草场多样性,合理的放牧强度是保持草场多样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罗培,萨茹拉,赛西雅拉图[2](2019)在《牧户定居放牧草场植物群落特征及稳定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牧民合理放牧、维护草场生态和促进人与草原和谐相处提供理论支撑,在野外考察和实验室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定居网围栏放牧方式下牧户草场植物群落特征及稳定性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处于不同放牧强度下的牧户草场植物群落特征已出现显着差异;牧户草场放牧强度与草原退化指示种平均重要值占比呈正相关;牧户放牧强度与草场植物群落稳定性呈负相关。说明放牧强度对牧户草场植物群落特征及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当牧户放牧强度超过草场的承载力时可能引起草原稳定性减弱、植物群落物种间结构差异化,从而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控制牲畜数量、合理放牧是当下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区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3期)
萨茹拉,赛西雅拉图,春风,张卫青[3](2018)在《典型草原定居放牧草场群落特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定居放牧两季轮牧条件下草场植物群落特征与表土层有机质含量的对应变化关系,笔者以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草场群落特征调查及表土层有机质含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定居放牧区的多年生植物种类减少,一年生植物种类增多,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减少。植物生物量与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总盖度与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典型草原定居放牧区的群落特征变化与本地区实施的草畜经营管理归牧户所有等制度的实施及定居放牧两季轮牧等网围栏限制放牧有关。(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9期)
刘能静,王博[4](2017)在《养驼人巴德力的定居放牧新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来到养驼人巴德力家,进门踏上淡黄色的木质地板,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客厅,客厅内液晶电视、沙发、茶几一应俱全;客厅另一侧的厨房中,抽油烟机、天然气灶等设备齐全。巴德力是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牧民,今年62岁的他在7年前购置了这套位于阿克塞(本文来源于《经济参考报》期刊2017-08-28)
张黎英[5](2013)在《定居放牧条件下的轮牧方式与克氏针茅草原群落的对应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北部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确定该旗北部的那仁宝拉格苏木阿拉坦陶高图嘎查的一个固定牧户浩特定居点草场为测试取样分析区,以定居浩特为单位从2003年至2010年之间分别叁次取样测试资料为基础,纵向研究草场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和轮牧方式。被测试浩特一般分为夏秋季和冬春季草场的轮牧方式,对应取样分析区也分两季放牧方式的草场,分析群落植物种类多样性、草场群落总优势度、高度、密度、盖度、频度的变化说明草群的特征变化,探讨了两季草场的近十年以来的草原群落动态变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草场,夏秋季草场中2003年均有猪毛菜等一年生退化特色的植物种类占优势;2007年羊草为优势植物,一年生植物优势度减少很多;2010年普遍出现了丛生禾草和根茎型禾草的克氏针茅、羊草,同时它们的优势度增多,草场呈现了好转现象。冬春季草场相对于夏季草场多年生禾草植物群落植物优势度相对较高,这与夏季草场对牲畜的采食和践踏有关。两季草场的内部差距主要与利用途径和季节有关,相对夏秋季草场的草群质量明显不如冬春季草场,由于所调查的季节对冬季草场进行禁牧,因此冬季草场相比较夏季草场群落植物结构特征较好。从浩特草场的年度变化来看,2003年均有猪毛菜等反映草场裸露化或低质量退化种类的优势度明显,同时与年内降雨量有较大的相关性;2007年羊草为优势植物,而一年生植物优势度减少很多;2010年普遍出现了丛生禾草和根茎型禾草的克氏针茅、羊草,同时它们的优势度明显增多,草场内群落状态有所好转现象,但回转不明、质量不高。从固定牧户点向外植物优势度明显上升,但基本上地表裸露化差异不明显;因而植物优势度随着离居民点的距离的增加变化不是很明显,表明离固定牧户点最远的草场由于网围栏草场面积的限制、利用强度或频度大相关。调查的草场与未放牧的阿巴嘎旗国境线附近草场和锡林郭勒盟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草场相比,两季草场植物群落优势度、覆盖度均较低,退化现象严重。导致草原退化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干扰。自然原因中降水、气温、风速等因素,特别是降水的季节分配变化,如上一年冬季到下一年冬春季降水的多少影响植物生长当年种类组成和草群特征产生差异;这个期间降水量相对多能保持春季早春植物和多年生植物返青的土壤水分,满足春季和早夏多年生植物的生长。反之,一年生植物就占领整个草场,尤其是在春季土壤干旱,晚夏集中降水尤为突出。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为因素影响不断在加大,其中草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较突出,牧区由于游牧放牧方式转变为定居放牧方式,使原有的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草原退化,生态功能失调现象日益突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3-05-20)
贾子毅[6](2008)在《毛乌素沙地定居放牧草场植物群落分类与退化梯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毛乌素沙地的沙尔利、陶利、城川叁个研究区为例,采用植被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定居放牧草场的物种组成、功能群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对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并对定居放牧草场的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特征和退化梯度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毛乌素沙地定居放牧草场植物群落由33科89属107种植物组成。占优势的科依次为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从植物群落的生活型组成来看,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最多,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次之,灌木、半灌木植物种类最少。从植物群落的水分生态型组成来看,中生植物种类多于旱生植物种类。从植物群落的牲畜适口性组成来看,牲畜可食的植物种类最多,其次是牲畜不食的植物种类,最少的是牲畜喜食的植物种类。(2)TWINSPAN分类结果显示,毛乌素沙地定居放牧草场植物群落主要由两类群落组成:杂类草群落和油蒿群落。杂类草群落物种较丰富,以一、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灌木、半灌木比重较小,主要分布在丘间低湿地;油蒿群落中油蒿占优势,灌木、半灌木所占比重很大,一、二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作为群落的伴生种出现,主要分布在沙丘上。(3)植物群落在牧户周围的分布大致存在这样的规律:在距离牧户房屋较近的区域,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各功能群物种丰富度下降,群落盖度和各功能群盖度降低,土壤养分减少,土壤中细粒物质减少,土壤结皮的发育也较差;在远离房屋的区域情况相反。但在一定放牧强度下,在距离牧户房屋较近的区域,中生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盖度有增加的趋势,牲畜不食的植物种数和盖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08-05-01)
刘广峰[7](2007)在《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监测及定居放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重大的环境问题,困扰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是荒漠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毛乌素沙地的荒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关于毛乌素沙地的荒漠化成因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目前国内对于荒漠化地区人为干扰信息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NDVI建立像元二分模型,提取了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度,经验证平均精度为79.4%,实测数据与影像提取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92。结果表明,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适合于荒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提取。2.以植被覆盖度为评价指标,对毛乌素沙地70年代末、80年代末、21世纪初的荒漠化情况进行了评价。经统计,叁个时期水体面积所占比例从1.5%~1.0%~1.3%、流动沙地面积比例从28.7%~33.5%~26.3%、半固定沙地面积所占比例从39.4%~44.7%~30.3%、固定沙地面积所占比例从28.4%~17.4%~34.7%、农田面积所占比例从1.9%~3.5%~7.4%。总体上说,毛乌素沙地70年代末~80年代末处于荒漠化发展阶段,80年代末~21世纪初处于荒漠化恢复阶段。3.对毛乌素沙地牧区80年代末~21世纪初的荒漠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经统计,21世纪初和80年代末相比,水体面积变化很小;流动沙地A、流动沙地B、半固定沙地A、半固定沙地B的面积比例均有所下降;固定沙地A、固定沙地B、农田面积比例有所增加。即,牧区21世纪初土地荒漠化情况整体上有所好转,但农田面积增加较多。4.80年代末共提取定居点29131个,21世纪初共提取定居点63092个,21世纪初定居点数明显高于80年代末。分析距离定居点中心不同距离上的牧压变化,结果显示,无论80年代末或21世纪初,牧压大小次序均为300~500m、100~300m、100m以内。5.对80年代末定居点周围500m区域近十年的动态变化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开荒地面积远大于弃耕地面积,说明定居点周围存在大规模开荒;发生植被恢复的面积远大于植被退化的面积,说明定居点周围荒漠化总体上处于逆转阶段。(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7-04-01)
张进林[8](2004)在《青海高原近9成牧民实现定居放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省 ,致力改善草原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到目前 ,全省六州牧区 1 0余万户牧民家庭中的近 9成牧户已告别了传统的游牧生活 ,实现定居放牧。青海省是我国最大的高海拔草地牧业生产基地之一 ,全省拥有近 3333.3万h(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04年04期)
刘先华,陈佐忠,秋山侃,莫文红,富久尾步[9](2000)在《定居放牧方式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空间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遥感数据 ,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定居放牧方式下归一化植被指数 (N DVI)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1)定居放牧方式下 ,N DVI随定居点距离的变化格局经历了 3个阶段。第一阶段 ,草场处于原生阶段 ,N DVI不随距离变化 ;第二阶段 ,定居点附近开始局部退化 ,N DVI随距离增加而增大 ;第叁阶段 ,退化区域扩大 ,N DVI不随距离变化。2 )在草场局部退化阶段 ,N DVI随距离的变化呈对数函数规律 ,定居点的放牧区具有放牧半径、原生 N DVI值、N DVI变化率等特征。(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0年06期)
定居放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对牧民合理放牧、维护草场生态和促进人与草原和谐相处提供理论支撑,在野外考察和实验室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定居网围栏放牧方式下牧户草场植物群落特征及稳定性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处于不同放牧强度下的牧户草场植物群落特征已出现显着差异;牧户草场放牧强度与草原退化指示种平均重要值占比呈正相关;牧户放牧强度与草场植物群落稳定性呈负相关。说明放牧强度对牧户草场植物群落特征及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当牧户放牧强度超过草场的承载力时可能引起草原稳定性减弱、植物群落物种间结构差异化,从而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控制牲畜数量、合理放牧是当下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区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定居放牧论文参考文献
[1].萨茹拉,春风,张卫青,赛西雅拉图.定居放牧强度对克氏针茅草原草场多样性的影响[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9
[2].罗培,萨茹拉,赛西雅拉图.牧户定居放牧草场植物群落特征及稳定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3].萨茹拉,赛西雅拉图,春风,张卫青.典型草原定居放牧草场群落特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关系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
[4].刘能静,王博.养驼人巴德力的定居放牧新生活[N].经济参考报.2017
[5].张黎英.定居放牧条件下的轮牧方式与克氏针茅草原群落的对应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6].贾子毅.毛乌素沙地定居放牧草场植物群落分类与退化梯度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
[7].刘广峰.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监测及定居放牧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8].张进林.青海高原近9成牧民实现定居放牧[J].草业科学.2004
[9].刘先华,陈佐忠,秋山侃,莫文红,富久尾步.定居放牧方式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空间变化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00